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黄石矿山实习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3 04:01:4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见习报告

见习地点: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大冶矿山博物馆

姓名:董秋双

专业: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理历史双学位

班级:1504班 学号:2015119030420

2015年11月29日

第一章绪言

实习时间;2015年11月22日

实习路线:铁山区-----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大冶博物馆 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东经114度54分43秒,北纬30度13分10秒)位于湖

北省黄石市铁山区,是中国首座国家矿山公园,因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而举世闻名,有着十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公园位于106 国道上,更有武九铁路横贯矿区,东距黄石市中心区25公里,东南距大冶市15公里,位于、大冶、鄂州三市的结合部。交通比较便利,方便矿物的运出,有较好的开发条件。公园东北部的铁山位于316国道上,走向呈西北向,这座矿山是中国第一个大型机械开采的露天矿山;是亚洲最大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生平视察过的唯一一座铁矿山。

公园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由大理岩组成的岩溶地貌很常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四季不够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植物茂盛,树种以樟树为主。由大理岩组成的岩溶地貌分布广泛。 实习任务:

一,参观藏宝阁,肉眼观察一些常见矿物岩石,了解各种岩石的性质,学会区别辨认相似岩石。将课本所讲有关矿物岩石的特点与实际所观察到的相结合,深化理论认识,牢记书本知识。

二,调查并了解矿山地区的地质、地貌及人文景观。深化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

做好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三,观察了解该地区的当地地层的分布特点和地质构造情况,并探究其成因及构造 变动过程。

四,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地质罗盘仪测量倾向,走向,倾角等相关数据。 五,做好相关记录,查阅相关资料。整理笔记,并进行归纳总结,完成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

一,了解相关地区的历史背景及地质地貌。

二,能够区分各种岩石及矿物,联系所学地质学基础知识进行实地考察分析,并巩固所学知识。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锻炼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深化认识。 三,能熟练使用地质罗盘仪测量相关数据 实习要求

一,野外实习,安全第一,时刻注意安全。

二,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地质地貌情况,做好记录。重要区域可通过拍摄照

片或素描保存图片。

三,服从安排,遵守纪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保持与组长和其他小组成员之

间的密切联系,不得掉队。

四,遵守各景区相关管理规定,爱护公共财务,自觉保护景区卫生。未经允许,

不得用手接触馆内矿物标本。

第二章地层

第本地出露地表地层主要为三叠纪下统大冶群灰岩,以构造线的展开方向,大体上为北偏西,西北向和北偏东向三组。而大冶群从下到上可分为七个岩性段,由于第七段特点不突出,一段这里就不介绍第七段。

段名 第一段

厚度 25m—120m

岩性及所含

灰黑色角页岩,黄褐色钙质页岩夹有灰褐色中厚层状泥灰岩透镜体

灰白色竹叶状大理岩(30cm—50cm,标志 层),黄褐色薄层含角岩条带大理岩与灰白色中厚层状大理岩互层,发育有各种形态石香肠构造,灰褐色薄层角岩大理岩。

浅褐色微薄层至薄层透辉石,石榴石条带状大理岩浅褐色薄层含石榴石条带大理岩,浅棕色薄层含角岩条带大理岩,具石香肠构造

白色含黑色角岩团块状大理岩;灰褐 色、浅棕色薄层角岩条带大理岩微薄层至薄

层,黑白相间大理岩

白色薄层细齿状大理岩色浅、质纯、单层

厚度薄且稳定底部为浅褐色中薄层含白云质 大理岩。 灰褐色、浅棕色薄层含角岩团块条带大理岩

浅棕色中薄层大理岩加黑白条带大理岩

及含白云质大理岩。

中厚层粗波状角岩条状大理第二段 40m—108m 第三段 110m—150 第四段 65m—100m 第五段 95m—136m 第六段 150m—180

岩。黄褐色浅棕色薄层至微薄层白云石大理岩。

白色厚层邹纹状大理岩。

从地层的分布及其岩浆岩与围岩的地层的接触条件看主要有两种侵入情况:而

从地层的分布及其岩浆岩与围岩的地层的接触条件看主要有两种侵入情况:

一、侵入于古生界及前古生界。

二、侵入于三叠纪及其上部层位。

除此之外该处地层中还含有稀世珍奇古生物化石——中华 震旦角石。它是一种无

脊椎软体动物化石,属于足类鹦鹉螺超目,是四亿五千万年前生活在海洋中的凶猛肉食动物,卒于海底沉积物种中而形成。今埋藏于坚硬的石灰岩中,取之不易,传之更难。俗称三峡石笋,震旦为中国年代古称,因其化石石形似竹笋,故俗名称之为石笋。该化石仅发现于中

国三峡地区。他是一种生活在四亿四千万年前海洋中的凶猛食肉无椎脊动物,由于地壳的运动变化,使其被埋于坚硬的石灰岩之中,而成为一种海生无椎脊软件动物化石,是中国古生代奥陶纪的重要化石之一,其数稀

第三章岩石

大冶铁矿区岩石:大冶铁矿矿区范围内出露的沉积岩较少,主要为二叠纪灰岩,黑色薄层硅质岩,夹黑色含碳质板岩;出露的岩浆岩有四种:中细粒含石英闪长岩,正长闪长岩,斑状石英闪岩长,从本区的岩浆岩与围岩地层的接触条件看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侵入于古生界及前古生界的二是侵入于三叠系及其上部层位的,已知矿化与后者的关系密切。三种岩脉:云斜煌斑岩,辉绿岩,闪长玢岩;变质岩主要为三叠纪大冶群变质大理岩和矽卡岩。硅质岩:沉积岩中以二氧化硅为主要成分的岩石叫做硅质岩。也称燧石岩。其主要矿物成分是自生石英、玉髓和蛋白石。硅质岩分为3类:①生物硅质岩,如由放射虫球状体堆积而成的放射虫硅质岩。放射虫硅质岩又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地槽型放射虫硅质岩,与深海洋壳型蛇绿岩、混杂岩共生,在中国西藏的三叠系—侏罗系、新疆的寒武系—奥陶系和内蒙的泥盆系中都有这类放射虫硅质岩;另一类是地台型放射虫硅质岩,与浅海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共生,出现在地台的裂陷带,在中国广东下二叠统的当冲组和江浙一带的鸡山组都有这类放射虫硅质岩。硅藻土在陆相湖泊中沉积较丰富,在中国的山东、吉林和云南等地,有多处第三纪沉积的硅藻土矿床。②化学硅质岩,由沉积的或交代碳酸盐或其他矿物的SiO2为主要成分的岩石,质地坚硬,一般称为燧石岩。含氧化铁杂质的,称铁质碧玉岩,常呈红色、绿色或黄色;含有机炭的,称炭质碧玉岩,常呈黑色;燧石岩和碧玉岩在元古宙的地层中经常出现。③凝灰硅质岩,由脱玻化玻屑为主要造岩成分的蛋白石岩,又称瓷土岩。其中蛋白石呈超显微状球体集聚状,孔隙多,质地较轻,含少量粘土成分,是火山灰沉积在湖、海中改造而成的一种特殊的硅质岩。凝灰硅质岩或瓷土岩常出现在中生代以后的地层中,

例如在黑龙江、嫩江一带有其分布。

闪长岩:闪长岩为全晶质中性深成岩的代表岩石,也是花岗石石材中主要岩石类型之一。主要由斜长石(中-更长石)和一种或几种暗色矿物组成,后者总量一般为20%~35%。不含或仅含少量的钾长石,一般不超过长石总量的10%。不含或含极少量石英,其量不超过浅色矿物总量的 5%。暗色矿物以角闪石为主,有时有辉石和黑云母。副矿物主要有磷灰石、磁铁矿、钛铁矿和榍石等。矿物成分主要由中性斜长石和一种或数种暗色矿物组成。最常见的暗色矿物是角闪石,有时为辉石、黑云母。岩石中可含少量石英和钾长石,石英﹤20%,

长石﹤10%。典型的闪长岩中浅色矿物含量65%~75%,暗色矿物20%~30%。结构多半为半自形粒状,斜长石晶形一般较好,呈板柱状,矿物颗粒均匀,多为块状构造。根据石英含量和暗色矿物种类,闪长岩(类)又可分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辉石闪长岩。闪长岩类石材矿床多分布于地盾上,其它构造单元上亦可见到。闪长岩很少组成独立的岩体,往往与基性岩,酸性岩或碱性岩伴生,成为其他各类岩石的边缘部分。

矽卡岩:产在火成岩体(主要为中性火成岩及酸性火成岩)与碳酸盐类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及火山-沉积岩系接触带或其附近的一种接触交代变质的岩石。主要矿物成分有石榴子石、辉石、透辉石、绿帘石,其次为硅灰石、电气石、阳起石、绿泥石、石英等。这种岩石是找寻矽卡岩矿床的重要标志,与它有关的矿产是铁、铜、铅、锌、钨、锡、铍、硼等。产在火成岩体(主要为中性火成岩及酸性火成岩)与碳酸盐类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及火山-沉积岩系接触带或其附近的一种接触交代变质的岩石。主要矿物成分有石榴子石、辉石、透辉石、绿帘石,其次为硅灰石、电气石、阳起石、绿泥石、石英等。石灰岩:石灰岩形成于晚古生代试探计时期,颜色为深灰色,与盐酸剧烈反应放出气泡。大冶铁矿的主要的岩体主要有以下几种:

鄂城岩体:呈纺锤状,走向NWW,南缘向南倾,倾角60°至70°,北缘向北超覆,倾角20 °——45°,往东变陡达60°岩体类型:花岗岩、石英二长石、闪长石、长石斑岩、辉绿石。侵入时代:燕山中期。

铁山岩体:呈近纺锤状,长轴NWW向,南缘向南倾,倾角60°至70°,北缘北倾,倾角30°—50°。岩体类型:长细粒含石英闪长石、正长闪长石、斑状含石英闪长石、原岩:煌斑岩、辉绿岩、闪长玢岩。侵入时代:燕山中期、燕山早期、燕山晚期。

金山店岩体:呈近纺锤状,长轴NWW向,北缘均向南倾,倾角均在70°左右,想二端倾伏。岩体类型:石英二长岩、二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侵入时代:燕山中期。灵乡岩体:似樟形,长轴NEE向,南缘呈犬牙状超覆围岩之上,北西缘以20°-40°,倾角向NW倾斜,南缘向南超覆,倾角40°——50°。岩体类型:闪长斑岩、石英闪长岩。侵入时代:燕山中期。

殷祖岩体:似哑铃状,长轴NE向,北缘南倾,倾角50°—60°,南缘南倾,倾角45°。岩体类型:石英闪长岩、含黑云母闪长岩。侵入时代:燕山早期。

阳新岩体:呈纺锤形,长轴NW向,总体产状很难确定,北缘北倾,倾角80°以上,南缘倾角70°左右。岩体类型: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

闪长岩。侵入时代:燕山早期。王豹山岩体:略呈园形,南北缘均向南倾,倾角70°左右。岩体类型:花岗闪长斑岩。侵入时代:燕山早期。

铜口山岩体:呈椭圆状,长轴NWW向,岩墙状,陡倾斜。岩体类型:花岗闪长斑岩、角闪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斑岩。侵入时代:燕山玩晚期。

封三洞岩体:似蘑菇状,走向NWW,倾向SSW,东、北、西三侧接触面均倾向岩体。侵入时代:燕山中期。

第四章构造

构造特征;大冶铁矿位于铁山岩体闪长岩与下三叠纪大冶群大理岩和白云质大理岩接触断裂复合带上。矿区印支期形成的NWW向构造主要有龙洞-狮子山倒转背斜,其后又有燕山期构造叠加其上。

.历史阶段:

震旦纪:形成地层为震旦系(Z),大陆壳已经形成为许多大规模的稳定部分――古地台。构成古地台台基的都是变质的岩石,如各种片麻岩、角闪岩、混合岩、片岩、千枚岩、大理岩、石英等,厚度很大,其中经常穿插着各种侵入体。一般认为从震旦纪开始,才在稳定的地层上发育了稳定类型的盖层。从板块角度推测,从震旦纪开始,直到古生代末期,是冈瓦纳古陆联合阶段,而北方古陆则处于分裂阶段。

震旦纪后生物群大量出现,高级藻类大繁盛。震旦纪到来之前,一次强烈而广泛的晋宁运动使中国古地理形成一种新的格局,许多地区隆起为陆。震旦时期浅海广布,以碳酸盐沉积为主,形成白云-硅质岩构造。

石炭、二叠纪:海西运动和联合古陆的形成。自古生代特别是晚古生代以来,大陆块不断靠近和聚拢,若干大陆块边缘和相邻地槽受到挤压、发生褶皱和隆起上升,形成岛屿和山脉,导致大陆块的拼接和扩大,最后形成联合古陆。地史上第一次出现植物分区现象。

中生代:中生代是构造运动剧烈而频繁的时代,是岩石圈板块发展演化趋向于形成近代构架模式的时代,也是岩石圈板块从联合有走向分裂、漂移、逐步完成近代海陆分布格局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构造运动包括两个阶段,印支运动结束南海北陆的局面,中国基本形成大陆环境。燕山运动期东西分异明显。大规模岩浆侵入和喷发活动,西部地区古生代褶皱带强烈上升。

褶皱和断裂

褶皱特征;岩浆侵入首先迁就了先期褶皱构造的形迹沿背斜凸出到围岩中,而沿向斜凹入到岩体内。而沿背斜凸出到围岩中,而沿向斜凹入到岩体内。而岩浆侵入时强大的热动力和侧压力加强了这种接触面凹凸不平的趋势。向斜凹入部分的围岩受强大岩体的包围,受较强的交代蚀变作用,形成了波状起伏的“多台阶”接触带。

断裂特征;矿体主要赋存于扭性断裂带的张性或张扭性构造部位,而在压性或压扭性构造部位变薄或尖灭。叠加断裂发育有明显的破碎带。接触带形态简单,则破碎带多呈似层状,厚度小而延深(伸)大;接触带形态复杂,则破碎带多呈断续透镜状,并有尖灭再现和侧现现象

第五章其他方面

大气,水和生物在太阳辐射能,重力能和日月引力能的影响下产生的动能,对地表所进行的各种作用即外动力作用,其结果是减少地表起伏,夷平高差,其类型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侵蚀作用,固结成岩作用。可以说,外动力作用无处无时不在。崩塌、滑坡、泥石流也属于外动力地质现象。铁山矿区地貌的形成与外力作用有关,其中包括风化作用、流水侵蚀作用等,但最重要的外力作用还要算人为作用了。经过千百年的开采,这里形成了亚洲第一天坑等景观,但这种人为破坏也导致了植被稀疏,流水侵蚀严重,加上酸雨作用,使本地区天坑一带的岩层风化作用明显。在天坑里面有一小部分的滑坡。在天坑顶部有部分的风化、剥蚀作用为了改善矿区环境,当地政府做出了不懈努力。经过多年的科学治理,这里出现了石海绿洲的奇景,大大的改善了矿区环境,固定了矿山山体,避免了溃坝的危险,充分证明了科学治理的重要性

。 。

后记

通过此次去黄石国家矿山公园见习,看到了听说已久的亚洲第一天坑,了解了这个矿山公园的历史以及现状。基本上完成了实验目的。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十大亮点:大冶铁矿博物馆共设矿物陈列、古代开采、近代开采、伟人视察等八大系列,共陈列实物483件、图片635幅及10余万字的简介资料。该馆在地质矿床室共陈列大冶铁矿矿床发掘出的各类及矿石岩石标本和化石237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质科研和教学价值,在日本对冶矿资源掠夺的陈列室,用详细的历史资料和实物,反映和见证了日本对大冶铁矿的侵略和掠夺》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

经过此次去黄石国家矿山公园见习,了解了许多野外考察与实习的知识,认识到要结合书本上的理论,明白作为地理科学系的学生,我们应该经常去野外调查。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实习报告2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实习报告6(整理)

矿山实习报告

矿山实习报告

矿山实习报告

矿山实习报告

矿山实习报告

黄石地质实习报告2

矿山测量实习报告

矿山机电实习报告

黄石矿山实习报告
《黄石矿山实习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