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信贷

发布时间:2020-03-02 12:42: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也是商业银行经济效益的主要来源。信贷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能否实现价值最大化,信贷资产质量优劣更是影响着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近几年,随着金融监管的力度不断加深,各商业银行在强化信贷管理、防范化解信贷风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不良贷款有了明显下降,资产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策因素、社会经济转型因素、经济周期因素、社会信用环境因素等,但一个重要因素不能忽略,就是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中内部控制的缺失。因此,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探寻商业银行如何加强内部管理,防范贷款风险,是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缺陷的主要表现

(一)受理环节控制不严,未严格审查客户资格及贷款的基本条件。如向“四证”不齐且不具备房地产开发资质的企业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向没有注册资金的空壳公司贷款、向营业执照已到期的客户或亏损企业贷款等。由于在贷款受理方面控制措施不到位,使一些先天不良的客户获得准入,致使贷款在一开始就面临较大风险。

(二)调查评价报告或申报材料不真实。如未真实反映借款人资信及项目风险、对客户的不良记录没有披露、项目评估报告数据不准确、没有识别客户资料真实性的欠缺、对虚假信息识别不够等,甚至有隐瞒贷款客户真实的经营状况,在调查评价报告中弄虚作假的情况。某商业银行2003年对某食品有限公司5000万元的贷款中,客户评价报告隐瞒了借款人及担保人真实的经营信息,即借款人资产质量差,报表不真实,内部管理混乱,担保企业生产经营处于半停产状态,已不具备担保能力等,致使4000多万元的贷款形成不良。由于商业银行个别客户经理尽职程度不够,贷前调查及评估不深入、不仔细,对客户提交的材料未深入分析,甚至出现道德风险,加大了贷款损失的可能。

(三)审批环节把关不严。如贷款审批程序不合规、超授权审批,向不具备贷款资格及已退出的客户、有不良记录或已提示风险的客户审批发放贷款,审批同意以流动资金贷款用于固定资产建设等。某商业银行2003年向某有限公司发放固定资产贷款3000万元,由于贷款用于限制发展的高档文化娱乐场所建设,贷款第一次审批会议上被否决,但两个月后复议时放宽条件通过,形成了不良贷款。商业银行审批人员未严格执行审批制度,放松审批条件,向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客户或资金用途不符合用途的客户发放贷款,使审批环节的内部控制执行失效,加大了贷款的风险。

(四)贷款发放环节不合规。如减程序逆程序发放贷款、贷款审批条件不落实、抵(质)押担保有效性不足、抵(质)押手续不完备等。某商业银行2004年对某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发放流动资金贷款7000万元,以土地使用权抵押,但未办理抵押登记,后因该土地涉及其他债务被法院查封,抵押悬空,丧失了第二还款来源,形成了不良贷款。商业银行在办理贷款担保的过程中,担保不足值,抵(质)押手续不完备,无法对贷款进行全额保证,甚至造成抵押悬空,已成为信贷业务管理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五)贷后管理不严。如缺少对贷款资金用途的控制,贷款资金被挪用投资固定资产建设或房地产开发项目、贷款资金被关联企业占用或用于归还他行借款、房地产开发贷款销售收入没有归还到期贷款、贷后检查报告不真实、对贷款抵押物疏于管理,未中断诉讼时效等。某商业银行2002年向某市政发展有限公司发放流动资金贷款9000万元。贷款被挪用于市大街拓宽改造项目,由于没有归还贷款的收入来源,造成贷款无法按期收回。信贷资金的用途直接关系到贷款的安全,商业银行对企业使用贷款缺乏应有的警惕及监督措施,直接影响到贷款的质量。

二、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体制方面

1.经营思想出现偏差。由于内部考核机制的利益驱动以及日趋激烈的同业竞争,致使商业银行部分基层行经营指导思想出现偏差,过多强调市场份额和经营绩效,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长期风险,重经营而轻管理,重发展而轻风险。为抢占市场份额而降低贷款准入标准,对某些贷款的发放不是建立在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未来的还款能力上,而是盲目迁就客户,对已发现的贷款风险视而不见。

2.信贷业务流程部分环节制约失衡。在信贷业务管理中,存在贷款的受理、调查、审批、发放、贷后管理各环节制约失衡,相互之间制约力度不够。如信贷客户营销、调查评价及贷后管理主要均由信贷经营一个部门完成,客观上形成了客户经理在贷款经营的三个环节中存在“一手清”的问题。此种机制和操作办法,虽方便了信贷营销工作,但缺乏必要的部门制约和岗位制衡,易导致贷款的安全性过分地依赖于经营部门、客户经理的尽职能力和尽职程度。同时由于信贷经营管理的前后台之间信息不对称,前一环节出现的问题,不能通过有效的岗位和部门间制约得以发现并纠正,使贷款的风险隐患无法及时消除。

3.缺乏对信贷风险的识别与评估科学的方法和创新手段。一是信贷评估中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通常在一些贷款评价报告中,对贷款的可行性定性分析占有相当的篇幅。如对借款企业的发展前景、产品的市场表现、借款人的资信度等往往有较多的文字描述,其中不乏掺杂一些主观判断,甚至有些定性分析几乎未加分析地照搬借款企业贷款申请报告中的有关内容或企业提供的材料,缺乏银行信贷员本身的职业判断分析。但对贷款可行性的定量分析却显得薄弱。如对贷款企业的财务状况分析、现金流分析、产品市场交易状况分析、效益分析等定量的分析判断则往往轻描淡写,功夫下得不够。二是对信贷风险的识别手段缺乏创新。现阶段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等相关资料,由于法制经济环境、道德观念等因素影响,一些借款企业的数据并不能真实地反映情况,一些企业通过关联企业制造虚假的交易数据或现金流,虚假注资,刻意制造税费、财务数据等,部分会计事务所及评估机构受利益驱动,也配合贷款企业提供不真实的报告,客观上使银行信贷员难以做出贷款风险的合理判断。

4.部分经办行决策层缺乏风险防范意识。一是贷前调查不充分、不真实,评价分析缺乏审慎,对影响借款人偿债能力的重大事件敏感性不够,不重视借款人在其他金融机构或系统内其他机构已出现的借款风险,甚至只就贷款的有利因素进行分析,为发放贷款而撰写贷前评估报告,对借款人存在的风险揭示不足。二是对企业时时监控的意识不够,未按规定对企业生产经营、资金财务变化情况及时跟进并监控,未能掌握客户的企业结构和关联关系,对随意划转信贷资金的资金交易等存在的风险认识程度不够。三是在贷后的管理过程中,对企业发出的资金周转不灵、财务指标出现逆转等风险预警信号缺乏敏感性,在企业出现风险之后,应变能力不强,不能拿出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失去信贷退出和资产保全的机会。

(二)操作方面

1.客户经理业务不熟,综合素质不高。一些公司业务人员业务素质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业务需要。部分信贷人员的财务知识匮乏,对企业财务报表无法进行有效的分析,客户评价报告质量有待提高,对财务报表中相关指标出现的异常变动,未能够有效识别并进行风险提示。

2.工作责任心差,不负责、不尽职。一是贷前调查评价工作不到位,对企业的经营情况、产品市场定位、产业政策了解得不深不透,对市场的预期过于乐观,未能及时有效地识别风险,导致客户评价、业务评价、担保评价风险提示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贷款的经营决策。二是贷中管理工作缺乏深度,未能严格监控贷款的流向,对所设定抵押物的有效性未能进行监控,对借款人信息资料收集不完整且相对滞后,致使企业潜在风险不能及时发现。三是贷后风险预警提示滞后, 没有抓住关键事项和风险环节进行针对性检查,对发现有风险的贷款后未能及时采取有力补救措施。

(三)道德方面

个别信贷经营管理人员存在以贷谋私,在明知借款人不符合贷款条件的情况下,仍上报虚假申报材料,使得贷款得以审批发放,从中收受贿赂。

三、改善内部管理的几点建议

资产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商业银行的经营与发展,建立确保资产质量的长效机制,从源头清除不良资产滋生的土壤,是商业银行获得持续发展、提升竞争力的有效保证。商业银行应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入手,形成良好的自我免疫机制,不断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

(一)提高思想认识,把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摆在同等重要地位。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准确把握发展定位,树立符合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经营管理理念,坚持以风险控制和资本约束为前提,统筹业务发展与风险监控的关系,在重视业务开拓的同时,注重风险的防范,对于有风险隐患的贷款审慎行事,逐步培育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商业信贷文化。

(二)建立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首先在内部控制上必须要实行不相容岗位分离的制度,形成相互牵制、相互约束的制衡机制。分离客户经理和信贷经理岗位,从体制上完善信贷基础管理和贷后管理工作机制。将客户经理全面负责贷款营销、贷款评估评价、贷款管理的对公信贷业务流程,改造为客户经理、风险经理、信贷经理分别专业运作的流程,提高市场营销和贷款管理的专业运作水平。这样就有利于信贷审批人员、信贷人员、风险管理部门多角度揭示贷款风险点。二是各职能部门各岗位人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履行相应的权限,它们相互之间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能越职越权。

(三)改进现行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一是加强贷款的贷前调查环节的定量分析,重视对项目风险、客户风险和担保风险的评价,为审批环节提供真实有效的决策依据,避免贷前调查表面化。二是建立甄别财务报表真实性的制度及手段,建立抵押物评估复核制度,防范各类虚假信息对贷款决策造成的不良影响。三是不同所有制企业,其信贷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方法也应区别对待、各有侧重。如对民营(私营)企业,应重点评估其信贷资金的用途、资金使用情况、市场交易及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借款人的诚信记录等方面,使风险识别具有针对性和准确性。

(四)建立健全信贷管理全过程控制考核体系。信贷业务内控缺陷在贷前调查、决策审批、贷款发放和贷后管理的各环节均不同程度存在,目前对信贷业务风险往往是在贷款已出现风险损失后才对有关人员进行责任追究,未在信贷业务经营过程中及时采取处罚措施,及时制止控制不力行为,因此建立和完善信贷管理的过程控制考核体系十分必要。

(五)完善问责制度,建立信贷责任人管理办法。责任追究不落实、处罚力度不够、缺乏足够的政策威慑力、违规成本低,是贷款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信贷员工作不尽职、玩忽职守的行为必须严惩,使信贷岗位责任人认真自觉地执行有关规章制度。同时,应建立信贷经营责任人离岗收贷办法,强化“责任连续、贷款全程负责、收贷与责任追究挂钩”等信贷经营理念,增强信贷经营责任人对贷款投放和回收全过程管理中的责任。

(六)加强信贷人员的管理,建设具有高素质的信贷经营管理专业化队伍。一是要建立信贷人员从业准入标准,选拔具有现代信贷经营管理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较好的人员充实到信贷岗位;二是提高客户经理与审批人的专业知识、市场敏感度、职业判断能力,为正确的贷款决策提供依据。三是加强基层客户经理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防止出现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信贷

信贷

信贷

信贷

信贷考试题

信贷 发言稿

信贷控制

信贷调查

信贷工作总结

信贷工作总结

信贷
《信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信贷网贷 信贷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