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审计学基础作业参考答案

发布时间:2020-03-03 01:58:2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审计学基础》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章 审计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审计发展史上,最早出现的审计准则是(政府审计准则)。 2.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体系的核心部分是(独立审计准则)。 3.国际审计准则一般不包括(后续审计准则)。

4.颁布质量控制准则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审计质量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

5.在独立审计准则体系中,(执业规范指南)对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不具有强制性。 6.注册会计师在执行独立审计业务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独立审计准则)。 7.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体系核心部分是(独立审计准则)。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体系的有(ABCD)。

A.独立审计准则 B.职业道德准则 C.审计质量准则 D.后续教育准则 2.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包括(ABD)

A.独立审计基本准则 B.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和独立审计实务公告 D.执业规范指南 3.独立审计实务公告主要用于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BCD)业务

B.特殊行业审计 C.特殊性质审计 D.特殊目的审计 4.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指南的制定依据有(BD)。

B.《独立审计基本准则》 D.《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与实务公告》 5.独立审计实务公告主要用于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BCD)业务。

B.特殊行业审计 C.特殊性质审计 D.特殊目的审计 6.审计的独立性主要表现为(ABC)。

A.机构独立 B.人员独立 C.工作独立;

三、判断题:

1.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体系的核心部分是独立审计准则,它包括一般准则、外勤工作准则和报告准则三个部分。(×) 2.注册会计师在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时,一般应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 3.独立审计准则是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意见的客观依据,并且是通过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程序体现出来的。(√) 4.监控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对其全面质量控制政策的执行情况及其结果适时进行监督和检查。(√)

第二章 审计目标、风险与重要性

一、论述与问答题:

1.什么是审计的总目标?它与审计的具体目标存在什么关系?

答:审计的总目标是根据我国的审计准则的规定,会计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意见。它们的关系是:审计的具体目标是审计总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它包括一般审计目标和项目审计目标。审计具体目标必须根据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认定和审计总目标来确定。在审计的具体目标中,一般审计目标适应于所有项目的审计。项目审计目标只是适应于某一特定项目的审计。只有了解一般的项目审计目标,才能据以确定项目审计目标。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就可以对管理当局的任何认定是否正确下结论,再把对每个认定 1 的结论结合起来,审计人员就可以对整个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一贯性发表意见了。

2.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认定分哪几类? 答:被审计当局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认定分为五类:

(1)存在与发生;(2)完整性;(3)权利和义务;(4)估价与分难;(5)表达与披露。

3.如何掌握重要性的运用? 答:(1)要掌握运用重要性原则的一般要求:

①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判断。②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当运用重要性原则。 (2)金额和性质的考虑。

①审计人员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应当考虑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和性质; ②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③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漏报;

④小金额错报或漏报的累计,可能会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审计人员对此应当予以关注。

4.试述审计风险的含义及组成要素。

答: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遗漏,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审计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有时会给利用审计报告的有关使用者造成损失,导致审计人员需要对这一后果承担责任。这种审计意见偏离客观事实,并导致审计责任的可能性就构成了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的要素有三大类:即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

5.什么是审计计划?有何作用?

答:审计计划是指审计人员为了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工作计划。审计计划包括总体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计划:

(1)通过制定和实施审计计划,有利于审计工作按步骤进行,可以保持合理的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有利于对审计工作实行监督和检查。(3)有利于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协调工作,避免误解。

第三章 内部控制及其评审

一、问答题:

1.内部控制的概念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答:内部控制概念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前,40年代末至70年代,80年代至90年代,90年代之后。

在20世纪40年代前,人们习惯用内部牵制这一概念,即发、以提供有效的组织和经营,并防止错误和其们非法业务发生的业务流程设计。一般来说,内部牵制机制的执行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1)实物牵制。例如保险柜的钥匙交给两个以上的工作人员持有。非同时使用这两把以上的钥匙,保险柜就打不开。 (2)机械牵制。(3)体制牵制。采用双重控制预防错误和舞弊的发生。(4)簿记牵制。

20世纪末至70年代,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对内部控制首次作了权威性定义:一些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

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会计审计界研究的重点逐步从一般含义向服从具体内容深化。1988年,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第55号审计准则公告《财务报表审计中内部控制结构的考虑》,具体包括三个要素:控制环境(Control Environment)、会计制度(Accounting System)、控制程序(Control Procedures)。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进入了下一个新阶段。1992年,美国的“发起

2 组织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简称COSO)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一个企业的董事长、管理层的其他人员实现的过程,旨在为下列目标提供合理保证。

2.内部控制划分为哪些要素?其中了解内部控制要素有哪些?

答:内部控制评审通常包括了解、测试和评价三个步骤。了解内部控制的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会计信息和沟通系统、控制活动以及监控情况。记录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即内部控制调查表、文字叙述以及流程图。

3.指出组成控制环境的因素

答:控制环境,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和程序效率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具体包括:管理哲学和经营作风、组织结构、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的职能、人事政策和程序、确定职权和责任的方法、内部审计组织及外部影响等。

4.内部调查表有哪些优点及缺点?

答:调查表能对所调查研究的对象提供一个简括的说明,有利于初级审计人员和缺乏审计经验的审计人员利用该表对内部控制进行调查和评价。可以节省审计时间,加快审计工作的进度。

内部控制调查研究表也有其缺陷,表现在:调查表内容固定设计,很难完全适合不同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状况,往往会产生一些不适用的情况,这样就不利于得出正确的答案。由于利用调查表一般是按项目考查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因此往往不能提供一个完整的看法。

第四章 审计方法

一、填空题:

1.(审计法)是指审查和阅读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会计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来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 2.肯定式函证,又称(积极的函证方式),这种函证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求收信人对于询证函中的事项给予回函答复。

3.无论是独立审计,还是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审计程序一般都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终结)三个阶段。

二、论述题:

1.简述审计方法体系。

答:现代审计已经超出了传统的事后查账技术,发展到广泛运用审计调查、审计分析、制度基础审计、统计抽样审计和电算化审计及现代化管理等技术方法,从而日趋多样化和系统化,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方法体系。审计的方法体系由审计检查方法、审计实物证实方法、审计分析方法、审计抽样方法、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以及审计管理方法等构成。

2.简述顺查法和逆查法的特征及优缺点。

答:顺查法又称正查法,是按照会计业务处理程序进行审查的一种方法。顺查法的审计程序与会计核算程序基本一致,首先审查原始凭证,以查明原始凭证是否真实、合法、合规;其次审查记账凭证并与原始凭证核对,以查明会计分录是否正确,数据的计算是否正确、是否与原始凭证相符合;再次审查会计账簿(日记账、明细账、总账等)并进行账证、账账核对,以查明日记账、明细账、总账等记录是否正确无误,账账之间是否相符,与记账凭证是否相符;最后审查和分析会计报表并进行表账、表表核对,以查明会计报表的各个项目是否正确、完整、合规,与账簿记录是否相符,表表之间是否相符。此外,还应抽查盘点实物资产和核对债权债务,以验证财物是否完整,债权债务是否正确。顺查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审计工作细致、全面,不容易发生遗漏,容易查出错误和舞弊,审计结果比较可靠。其缺点是工作量大,费时费力,审计成本高,审计重点不突

3 出,审计效率低。

3.简述抽查法和详查法的特征及优缺点

答:抽查法是指在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全部经济活动和会计资料中,按照一定抽样方式抽取部分经济活动和会计资料作为样本进行审计,并根据样本审计结果来推断总体正确性的一种方法。抽查法一般可分为三种:任意抽样法、判断抽样法和统计抽样法。任意抽样法是指在被审计经济活动的总体中,任意抽取一部分作为样本进行审查。这种方法虽然简便,但对于抽取哪些样本,样本量多大等无章可循,极具盲目性和偶然性,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审计风险很大。

详查法是指对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全部经济活动和全部会计资料(包括凭证、账簿和报表等)进行全面、详细地审查。详查法的优点是容易查出各种错误和舞弊,审计风险较小,审计结果比较正确。缺点是工作量较大,审计成本较高,审计效率低。在实际工作中,除对有严重问题的、非彻底检查不可的专案审计以及经济活动很少的小型企事业单位采用此法之外,一般不采用此法。

4.简述调节法和调整法适用的范围

答:调整法是指根据审计结果,更正查账中已经核实的错误或作假账项的一种检查方法,通常也称调账法。当审计工作结束时,审计人员应该核实查账结果,对所查出并已落实的各种错误,包括科目处理错误、漏账、重账错误、计算错误、转账错误以及弄虚作假的账项等,根据审计工作底稿的记录,编制“账项调整汇总表”交由被审单位的财会人员进行调账处理,并据以作出审计结论和处理决定。

调节法是指在审查某个项目时,通过调整有关资料,从而求得需要证实的资料的方法。在审计过程中,如对银行存款实存数的审查,通常运用调节法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对企业单位与开户银行双方所发生的“未达账项”进行增减调节,以便根据银行对账单的余额来验证银行存款账户的余额是否正确。又如,为了证实财产物资账实是否相符,也可以运用调节法。当盘存日与书面资料结存日不同时,结合实物盘点,将盘存日期与结存日期之间新发生的出入数量用来对结存日期有关的财产物资的结存数进行调节,以验证或推算结存日期有关财产物资的应结存数。其计算公式为:结存日(书面资料日期)数量=盘存日盘点数量+结存日至盘存日发出数量-结存日至盘存日收入数量。

第五章 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下列审计证据中,作为审计证据主要组成部分,被称为基本证据的是(书面证据)。 2.实物证据与下列(估价)这一具体审计目标无关。

3.下列关于口头证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口头证据比书面证据更易获取,更为及时,而越及时的证据越可靠,故而口头证据一般比书面证据更可靠)。

4.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声明书的作用不包括(可以适当减少注册会计师应实施的审计程序)。 5.下列证据中不属于环境证据的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声明书)。 6.下列审计证据中证明力最强的是(银行对账单)。

二、思考题:

1.什么是审计证据?

答:审计证据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为了得出审计结论,采用各种方法和技术所获取的各种凭据,是审计人员用以证实审计事项,据以形成审计意见或建议的一切资料。

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所获取的,与审计依据或者审计结论相关的证据,但它又与审计依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审计依据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审计评价判断

4 的依据,包括法律的和非法律的依据。

2.试说明审计证据的类型及特性。

答:审计证据按其表现形式分为以下四大类:

(1)实物证据。实物证据是指通过实际观察或清点所取得的、用以确定某些实物资产是否确实存在的证据。

(2)书面证据书面证据是指审计人员所获取的以文字记载的内容来证明被审事项的书面资料。 (3)口头证据。口头证据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进行提问得到口头答复所形成的证据。 (4)环境证据环境证据是指对审计事项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事实。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审计证据》中第4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运用职业判断,评价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这里的“充分性”和“适当性”,正是审计证据的两大特性。

3.什么是审计工作底稿?有何作用?

答: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证据的载体,是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等作出的工作记录。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审计业务中普遍使用的专业工具。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工作底稿是连结整个审计工作的纽带;

(2)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 (3)审计工作底稿便于佐证和解释审计报告;

(4)审计工作底稿是解脱或减轻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评价或考核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与工作业绩的依据。(5)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质量控制和监督的主要依据。 (6)审计工作底稿对未来的审计业务具有参考备查价值。

4.试述审计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制度?

答:为了保证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工作的质量,就目前而言,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建立三级复核制度是切实可行的。所谓审计工作底稿三级复核制度,就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制定的以主任会计师、部门经理、项目经理为复核人,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逐级复核的一种复核制度。这一复核制度目前已在我国众多的会计师事务所实行,对提高审计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项目经理(或者项目负责人)复核是三级复核制度中的第一级复核,称为详细复核。它要求项目经理对下属审计人员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逐张复核,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督促审计人员及时修改完善。部门经理(或注册会计师)复核是三级复核制度中的第二级复核,称为一般复核。它是在项目经理完成了详细复核之后,再对审计工作底稿中重要会计账项的审计、重要审计程序的执行以及审计调整事项等进行复核。部门经理复核既是对项目经理复核的一种再监督,也是对重要审计事项的重点把关。主任会计师(所长或指定代理人)复核是三级复核中的最后一级复核,又称为重点复核。它是对审计过程中的重大会计审计问题、重大审计调整事项及重要的审计工作底稿所进行的复核。主任会计师复核既是对前面二级复核的再监督,也是对整个审计工作的计划、进度、质量的重点把握。

第六章 收入循环审计

一、单项选择题:

1.对应收账款审计最重要的方法是(函证法)。

2.下列不属于收入循环主要业务活动的是(验收商品)。 3.分析应收账款账龄是为了了解(可收回性)。

4.应收账款的函证时间最好安排在被审计年度的(与资产负债表日临近的时间)。

二、多项选择题:

1.在符合下列(ABC)情况时,审计人员可以采用否定式函证方式对应收帐款进行函证。 A.预计差额率较低 B.债务人欠款金额很小 C.债务人能认真对待询证函 2.在主营业务收入的审计中,运用分析性复核审计方法时,常用的比较分析有(BCD)。

B.计算本期重要产品的毛利率 C.计算重要客户的销售额及其产品毛利率 D.比较本期各月主营业务收入的波动情况。 3.坏账准备的审计目标包括(ABCD)

A.确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和比例是否恰当 B.确定坏账准备增减变动的记录是否完整 C.确定坏账准备期末余额是否正确 D.确定坏账准备的披露是否恰当。 4.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应收账款进行函证,主要目的是为(AD)。

A.证实应收账款账户余额的真实性 D.证实应收账款账户余额的正确性。 5.一般情况下,审计人员可以选择(ABCD)作为应收账款的函证对象。

A.大额或账龄较长的项目 B.与债务人发生纠纷的项目 C.关联方项目 D.主要客户项目。 6.对销售发票的符合性测试,审计人员应注意检查(ABCD)。

A.编号是否连续、完整 B.审批手续、签章手续是否齐全 C.金额计算是否正确 D.大小写是否一致 7.主营业务收入的审计目标有(ABCD)。

A.确定主营业务收入的内容、数额是否合法、正确、完整 B.确定主营业务收入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C.确定对销货退回、销货折扣与折让的处理是否适当 D.确定主营业务收入在会计报表中的披露是否恰当

三、论述题:

1.简述收入循环内部控制。

答:良好的收入循环内部控制,能确保主营业收入及时、正确地入账,防止贪污、挪用货款以及少计收入偷漏税金等行为,防止或减少坏账损失的发生等。收入循环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

(1)明确的职责分工体系将收入循环过程中各项职责进行明确的分工,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或人员执行,建立岗位责任制,使各项工作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牵制,以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 (2)企业应对主要产品销售业务,特别是大宗销售业务,实行合同订货制度。对于已签订的合同或订单,应由专人负责登记和控制,并且及时组织生产,保证按时供货;

(3)严格的审批制度企业应对主要产品销售业务,特别是大宗销售业务,实行合同订货制度。对于已签订的合同或订单,应由专人负责登记和控制,并且及时组织生产,保证按时供货;收入循环业务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对销售价格、发运货物、付款条件、结算方式、赊销限额、销售退回与折让、坏账准备计提、坏账注销等都应有适当的授权批准手续;

(4)严格的结算制度企业各项销售业务发生后,按规定取得收款的各种凭证,如支票、汇票等,均应有严格的登记制度,财会部门应严格按照手续办理结算,及时入账;

(5)合理的收入核算制度货物发运之后,应及时开具销售发票作为收款的依据,并根据审核后的销售业务凭证及时登记入账,同时以适当的会计科目和会计账簿体系来正确反映收入循环的各项业务; (6)完善的收款控制制度企业应建立应收账款的对账和货款催账制度,抓紧应收账款的回收工作,减少货款的长期拖欠或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

(7)充分、完整的凭证和记录,为了确保收入业务的正常进行,企业必须建立充分完整的凭证和记录制度,并对凭证预先编号,防止散失,保证每笔业务发生后都能及时正确地入账,防止资产流失和各种舞弊行为,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

6 2.简述主营业务收入实质性测试程序。 答:(1)获取或编制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表。审计人员应首先获取或编制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表,复核其加计数,并与明细账合计数、总账数和报表数核对相符。

(2)进行分析性复核对主营业务收入进行分析性复核,目的是从总体上确认收入的合理性、真实:根据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表编制主营业务收入分析表,将本期与前期的主营业务收入相比较,如果变动较大,则分析销售结构和价格变动是否正常,若不正常,还要分析其他可能的原因。比较本年不同月份主营业务收入的波动情况,分析其变动趋势是否正常,并查明异常现象和重大波动的原因,以查实企业是否存在漏记、隐瞒或虚记现象。计算本期重要产品的毛利率,分析比较本期与上期同类产品毛利率的变化情况,注意收入与成本是否配比,并查清重大波动和异常情况的原因。计算重要客户的销售额及其产品毛利率,分析比较本期与上期有无异常变化。

3.简述应收账款实质性测试程序。 答:(1)核对应收账款明细账与总账的余额对应收账款进行审计,应首先核对应收账款明细账与总账的余额是否相符。如有不符,应查明原因,并记入审计工作底稿和作必要的调整。

(2)取得或编制应收账款明细表审计人员应当取得或编制应收账款明细表,复核加计数,并与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相符,且与坏账准备账户报表数核对相符。在此基础上,对表中所列项目进行总体性分析并实施必要的抽查,注意表中是否存在异常项目,如贷方余额、长期挂账的应收账款等。

(3)编制并分析应收账款账龄表应收账款的账龄,是指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从销售实现、产生应收账款之日起,至资产负债表日止所经历的时间。在编制该表时,可以选择重要的客户及其余额列示,不重要的或金额较小的,可以汇总列示。审计人员通过该表的分析,不但可以了解各项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而且还可以确定函证对象。

(4)函证应收账款函证是应收账款审计中最重要的一项审计程序。函证的目的是为了证实应收账款账户余额的真实性、正确性,防止或发现被审计单位及有关人员在销售业务中发生的差错或弄虚作假、营私舞弊行为。

4.简述营业费用的实质性测试。 答:(1)获取或编制营业费用明细表,复核加计数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及明细账合计数核对相符,检查其明细项目的设置是否符合规定的核算内容与范围,是否划清了营业费用和其他费用的界限。 (2)检查营业费用各项目的开支标准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开支内容是否与被审计单位的产品销售等活动有关,计算是否正确。

(3)将本期营业费用与上期营业费用进行比较,并将本期各月的营业费用进行比较,如有重大波动和异常情况应查明原因,并作适当处理。

(4)选择重要或异常的营业费用,检查其原始凭证是否合法、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必要时,对营业费用实施截止测试,检查有无跨期入账的现象,对于重大跨期项目应建议作必要调整。 (5)核对营业费用有关项目金额与累计折旧、应付工资、预提费用等项目相关金额的勾稽关系,如有不符,应查明原因并作适当处理。

(6)检查营业费用的结转是否正确、合规,查明有无多转、少转或不转营业费用、人为调节利润的情况。(7)检查营业费用是否已在利润表上恰当披露。

第七章 支出循环审计

一、单项选择题:

1.对于健全的请购业务内部控制,一切请购业务均应填写(请购单),并经有关人员签章批准。 2.审计人员在查找末入账的应付账款时,主要应审查(购货发票)。

7 3.如果应付账款所属明细科目出现借方余额,审计人员应提请被审计单位在资产负债表的(预付账款)项目列示。

4.在审查固定资产增加时,对于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审计人员应审查其是否(按捐赠单位账面净值入账)。 5.对应付账款函证通常采用(肯定式函证)。

二、多项选择题:

1.支出循环所涉及的主要凭证和会计记录有(ABD)。

A.卖方发票 B.请购单 D.卖方对账单 2.应付账款一般不需要函证,但出现(BCD)时,审计人员应实施函证程序

B.控制风险较高 C.某应付账款的明细账户金额较大 D.被审计单位处于经济困难阶段。 3.审查折旧的计提和分配应注意(ABCD)。

A.计算复核本期折旧费用的计提是否正确 B.检查折旧费用的分配是否合理; C.注意固定资产增减变动时,有关折旧的会计处理是否符合规定 D.是否在资产负债表上恰当披露 4.固定资产审计的目标主要有(ABCD)。

A.固定资产是否存在 B.固定资产是否归被审计单位所有 C.固定资产的计价是否恰当 D.固定资产的期末余额是否正确

三、论述题:

1.支出循环内部控制测试

答:审计人员应把审计重点放在内部控制的符合性测试上,这就会大大减少报表项目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1)了解和描述支出循环内部控制;(2)初步评价支出循环的内部控制;

(3)支出循环的符合性测试,包括请购控制的符合性测试,订货控制的符合性测试,验收控制的符合性测试,储存控制的符合性测试,会计记录控制的符合性测试,付款控制的符合性测试,退货控制的符合性测试。(4)进一步评价支出循环内部控制。

完成符合性测试后,审计人员应对支出循环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进一步评价。如果被审计单位没有必要的控制,或者现有的控制不足以防止或发现错报或漏报,那么审计人员就应该考虑控制缺陷对实质性测试的影响,比如扩大实质性测试的范围。

2.固定资产实质性测试程序 答:(1)获取或编制固定资产及其累计折旧分类汇总表;(2)分析性复核;(3)审查固定资产的增加;

(4)验证固定资产的所有权;(5)审计固定资产的减少;(6)审查固定资产的真实性、完整性; (7)审查固定资产的租赁;(8)调查未使用和不需用固定资产; (9)检查涉及固定资产购置的资本性支出;(10)验明固定资产是否已在资产负债表上恰当披露。

3.无形资产实质性测试程序

由于无形资产种类较多,性质各异,因此很难编制适用于各种无形资产实质性测试的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在对无形资产进行实质性测试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 (1)获取或编制无形资产明细表;(2)检查无形资产的存在和所有权归属; (3)审查无形资产的增减及计价;(4)审查无形资产的摊销;(5)审查无形资产减值的计提; (6)确定无形资产是否已在资产负债表上恰当披露。

第八章 生产循环审计

一、判断题:

8 1.存款明细账是反映各种存款增减变动情况和期末库存数量及相关成本信息的会计记录(√) 2.成本管理控制是对成本费用支出业务进行计划、控制和考核的内部控制。(√) 3.成本会计控制包括直接材料成本控制,直接人工成本控制、制造费用控制等。(√) 4.存货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生产耗用或销售而储存或持有的各种具有实物形态的流动资产。(√)

二、问答与论述题:

1.生产循环主要有哪些业务活动?

答:生产循环所涉及的主要业务活动有:计划并组织生产、领用材料、生产加工产品、记录生产耗费、核算生产成本、储存产成品、发出产成品等。这些业务活动涉及生产管理(计划、控制)部门、仓储部门、生产部门、人事部门、劳资部门、销售部门、运输部门、会计部门等。

如计划并组织生产生产,管理部门应当根据顾客订单、销售预测和存货的需求分析及生产发展趋势来制定生产计划,确定生产哪些产品及其生产量,确定需要何种材料、需要多少及何处需要。领用及保管原材料领用物料是典型生产程序执行步骤的第一步。通常生产通知单可作为从仓库领取原材料的核准单,但不论以何种形式来核准材料的移动,核准程序是必不可少的。产品的生产加工、转移和记录生产部门在收到生产任务通知书(单)并据以领取原材料后,便将生产任务细化、分解到每一生产班组或每一生产工人,并将领取的原材料分交给生产班组或生产工人,使其据以进行生产,完成生产任务。产品成本的核算与分析,在工业制造企业中,完善的成本会计制度是正确核算产品成本和对在产品进行有效控制的保障。检验并储存产成品,在生产通知单上的工作全部完成后,转移已完工产品到产成品库前,应对产成品做最后检验。产成品的发出,根据销售部门传递过来的销售通知单或提货单,保管部门应根据该单据的内容(品种、规格、数量)点数发出产成品,同时填制产成品出库单,进行发出存货的记录。

2.存货的实物流转程序控制包括哪些内容? 答:实物流转程序控制的主要控制点:

(1)生产环节中各种职务必要的分离控制;(2)产品制造控制;(3)实物管理控制; (4)实物收发控制;(5)实物盘点控制;(6)生产进度控制;(7)产品质量控制。

3.简述存货项目及相关账户的实质性测试的程序 答:存货项目相关账户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1)起进行物资采购的审计;(2)进行原材料的审计;(3)库存商品的审计;(4)包装物的审计; (5)进行低值易耗品的审计;(6)进行委托加工物资的审计;(7)进行委托代销商品的审计; (8)进行受托代销商品的审计。

第九章 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

一、判断题:

1.筹资与投资循环具有业务较少、金额较大、约束力较强的特点。(√) 2.筹资与投资循环活动必须遵循国家法律和相关规定。(√) 3.短期借款是指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种借款。(×)

4.对于实体资本的增减变动,审计人员应查明其原因,查阅是否与董事会记录、补充合同或协议以及有关法律文件的规定相一致。(√)

二、论述题:

1.简述投资内部控制及测试。

答:由于企业债务性筹资所涉及的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的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基本类似,因此其控制测试的程序也类似。

9 (1)了解投资内部控制。

(2)测试投资内部控制:如进行简易抽查,检查盘点报告,观察职责分工情况,检查有价证券的保管制度,分析企业投资业务管理报告。 (3)评价投资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在完成上述几个步骤后,就取得了有关投资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的证据,并且在审计工作底稿中标明了内部控制的强弱点,据此就可以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确定对企业投资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进而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时间、性质和范围。

2.简述股本实质性测试程序。

答:股本是股份有限公司按照公司章程、合同和投资协议的规定向股东募集的资本,代表股东对公司净资产的所有权。

(1)审阅公司章程、实施细则和股东大会、董事会会议记录;

(2)检查出资方式和出资比例;(3)索取或编制股本明细表;(4)审查股票发行、收回; (5)函证发行在外的股票;(6)审查股票发行费用的会计处理; (7)确定股本在资产负债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

3.简述长期投资实质性测试程序。 答:(1)核实长期投资的实有数;(2)审查长期投资业务的合规性及合法性;

(3)审查长期投资计价的正确性;(4)审查企业长期投资核算的正确性; (5)审查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相互划转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6)检查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计提及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7)审查长期投资在资产负债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

第十章 货币资金业务审计

一、问答题:

1.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答:一般而言,一个良好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职务分工控;(2)授权批准控制;(3)货币资金支付程序控制;(4)凭证和记录控制; (5)货币资金保管控制;(6)票据及印章管理控制。

2.库存现金的盘点要注意哪些问题?

(1)盘点库存现金应采取突击方式进行,以防止拆东墙补西墙的情况,影响盘点结果的真实性。 (2)为了不影响被审单位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盘点时间最好选择在上午上班前或下午下班后。 (3)盘点时,必须有出纳人员、会计部门负责人和审计人员同时在场。

(4)如果库存现金多处存放,应采取同时盘点的方法进行,人手不够时,也可先封存现金,再逐一盘点。

3.银行存款余额的函证有何作用?

答:资产负债表上货币资金项目中包含的银行存款余额是否存在,是货币资金审计中的重要内容,向开户银行询证是确定银行存款是否存在的重要审计程序之一。通过询证既可以获得企业银行存款存在的证据,又可以获得被审计单位是否拥有该资产所有权的证据,同时还可能发现企业未入账的银行负债。

第十一章 审计终结和审计报告

一、论述题:

1.试述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的主要内容

10 答:注册会计师评价审计结果,主要是为了确定将要发表的审计意见的类型以及在整个审计工作中是否遵循了审计准则。为此,注册会计师必须按顺序完成下面四个步骤的工作:对重要性和审计风险进行最终评价;对会计报表进行技术性复核;对会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起草审计报告;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最终复核。

2.试述审计报告的意见段应说明的内容 答:审计报告的意见段应说明以下内容:

(1)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

(2)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的反映了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状况和所审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资金变动情况

3.试述注册会计师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条件

答:注册会计师或审计人员经过审计后,认为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同时符合下述情况时,应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1)会计报表的编制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2)注册会计师或审计人员已经按照独立审计准则计划和实施了审计工作,在审计过程中未受到限制。(3)不存在应当调整或披露而被审计单位未予调整或披露的重要事项。

4.试述注册会计师审计人员在什么情况下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答:注册会计师或审计人员经过审计后,认为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反映就其整体而言是公允的、恰当的,但还存在看下述情况之一时,应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1)个别重要财务会计事项的处理或个别重要会计报表项目的编制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被审计单位拒绝进行调整,虽影响重大,但不至于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2)因审计范围受到重要的局部限制,无法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取得应有的审计证据,虽影响重大,但不至于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3)个别重要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不符合一贯性原则,虽影响重大,但不至于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第十二章 其他鉴证业务

一、问答与论述题:

1.试说明验资报告的主要内容。

答:验资报告的基本内容包括八个基本要素:

(1)标题;(2)收件人;(3)范围段;(4)意见段;(5)说明段;(6)附件; (7)会计师事务所地址;(8)报告日期。

2.论内部控制的鉴证过程。

答: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内部控制鉴证时应根据鉴证计划,实施以下工作步骤:

(1)了解内部控制的设计;(2)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 (3)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

3.试论分部报告的确定。

答:企业应当以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为基础确定报告分部。

11 报告分部是指符合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定义,按要求应当予以报告的分部。符合下列标准的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方可作为报告分部披露其相关的会计信息。

(1)重要性标准——10%,一个分部是否作为报告分部,取决于其是否有重要性,一般情况下,判断其重要性主要依据其是否达到下列各项目中至少一项标准;

(2)报告分部75%的标准,企业的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符合上述三项10%的标准确认为报告分部后,确定为报告分部的各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对外营业收入合计额应达到合并总收入(或企业总收入)的75%的比例;

(3)报告分部的数量不超过10个,作为报告分部的数量不宜过多,一般不得超过10个,因为如果将过多的分部作为报告分部,对其会计信息予以披露,则将导致披露的信息过多,使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流于琐碎,反而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使用。

《审计学》第一次作业答案

审计学平时作业及答案

审计学答案

审计学基础教学大纲

电大审计学网上作业多选题答案

审计学随堂作业单选答案[推荐]

审计学第五次作业

审计学作业四

审计学作业41

审计学第四次作业

审计学基础作业参考答案
《审计学基础作业参考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