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育学考试要点提炼

发布时间:2020-03-02 04:44:2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教育方针:指的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定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3、教育目的:指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要求和质量规格。

4、德育: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的对高校学生施加影响,使他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的教育。

5、智育:是以系统的科学理论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育。

6、体育:以运动为基本手段,授于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并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并促进身体健康的活动。

7、美育:指的是在各种艺术课程或课外的各种艺术活动中,或渗透在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在自然环境和校园环境中,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表现美的情感和能力,完善审美心理结构的教育。

8、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是培养具有高尚情操、高深学问和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能力的人才。

9、专才教育,是培养比较狭窄专业的人才,其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某一学科或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

10、高校教育的效率:分为内部效率和外部效率,内部效率是指教育系统内部用减少浪费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所培养人才的数量。外部效率指的是一般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以及学校和就业机会的关系,即学校和教师能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些什麽,学生所学的知识就业是否运用。

11、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

12、学位制度:指的是国家和高校为了保证学位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学术

1 衡量标准和严格的学位授予程序,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

13、招生制度:是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校在人才选拔中所拥有的权限,人才选拔的标准、形式和范围等。

14、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是指根据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高校设立何种工作岗位,采取何种方式聘任教师,以及规定应聘者要具备哪些条件,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的制度。

15、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指的是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包括高校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及相互之间权限责任的划分等。

16、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部分。

17、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指的是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和相互关系。

18、一体化模式:是指把以前地位不同的教育机构联合在一起,或建立新的包括多种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机构。

19、教师:指的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0、高校教师的培养:指的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为高校教师的补充、更新而进行的一种专业性的学历教育或继续教育。

21、专业:狭义的专业指的是高等学校的专业,它是高校培养专门高级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培养目标和相关的课程体系组成。广义的专业指专门职业,特别是那些需要经过高等专门化的教育后方能从事的复杂劳动的职业。

22、教学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特定的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把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的过程,是以学生所知为基础,知、情、意、行相结合,德、智、体、美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

23、教学原则:是依据已经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2

24、课程:狭义的课程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各门学科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与经验、活动。

25、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

26、教学大纲:是以系统连贯的形式,按照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27、教材:指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28、教学组织形式:一种为了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组织结构。

29、学年制:是按照学年或学期排定的课程进度进行教学,以学年来规定学生所达到的水平的教学制度。

30、学分制:是一种用来衡量教学过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贡献的管理方法。

31、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中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学途径和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需要师生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

32、教育技术:就是分析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一个综合完整的过程,它涉及到人员、程序、思想、设备和组织等方面,与人的学习的所有方面都有关系。

33、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逐渐与通讯技术,大众传播技术等融合在一起,具有交互处理、传输和管理文本、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功能的技术组合。

34、多媒体教学法: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学习。

35、网络教育:是指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一种教育形式。

36、网络教学:是指将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处理、制作和传输的过程。

37、网络大学:是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具有远程开放教育和虚拟大学的特征,来实现一系列高等教育功能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

3

38、教学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

39、教学测量:是一种事实判断活动,是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如实描述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水平。

40、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是高等学校以实践的形式来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实际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

41、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人为工作对象,做人的思想转化工作。是人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育人、塑造人的思想观念的教育活动。

填空题:

1、教育方针的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途径。

2、教育目的的性质:一种教育理想,又具有客观性。

3、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激励作用。

4、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关系有:德与才的关系;身与心的关系;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5、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

6、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

7、高等教育价值的两种选择: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

8、研究生教育改革方针:立足国内,适度发展,优化结构,相对集中,推进改革,提高质量。

9、高校教师岗位设置的基本原则:系统性原则,整体效应原则,岗位最低数量原则,动态性原则。

10、影响教育结构的因素:经济因素,文化、传统因素,科学技术因素,教育因素。

11、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学术因素,体制因素,区域发展水平因素。

12、高校教师的任务:教书育人;开展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

13、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个体性和群体性。

4

14、大学生的学习特点:独立性增强,自主性增强,探索性增强。

15、教学计划的组成部分: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课程设置;主要教学活动;时间分配;学年编制。

16、编写教学大纲的原则:明确的目的性;前沿性;思想性;启迪性;教学适用 性。

17、教师指导论文的原则:教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18、教学媒体运用的原则:目的性原则;教学媒体选择与组合的最优化原则。

19、教育科研的方法论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理论的多层次性;加强综合研究。

20、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鲜明的阶级性;广泛的群众性;很强的实践性。

2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精神性;创造性;复杂性;长期艰巨性。

简答题:

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第一,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领导权。第二,制约着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第三,制约着高等教育的体制。第四,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和目的。

2、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第一,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第二,培养法律、政治等专门人才。第三,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3、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第一,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第二,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第三,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第四,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4、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第一,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第二,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完善。第三,高等教育能提高人们的收入。

5、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第一,影响高等教育的内容。第二,影响高等教育的手段。

6、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第一,高等教育通过积累和传递科学文化知识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5 第二,高等教育通过发明、创造新的科学技术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7、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第一,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第二,文化系统和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第三,文化传统影响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8、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第一,高等教育具有积累、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第二,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9、现代高校的职能

第一,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第二,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第三,社会服务是高校职能的延伸。

1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要点有?

第一,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这一点来说,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智力和体力得到自由充分的运用和发展。

第二,从人作为一定社会中的成员来说,就是对人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有所要求,高尚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人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生活条件和所处的群体。 第四,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1、简述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价值观

社会本位: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于社会现实的需要,它主要指的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 个人本位: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个性和理性的自由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它指的是从个人的需要和发展出发来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得到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

12、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和“个人本位说”?

第一,从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考察,揭示各自的由来和两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

第二,两种教育价值选择取向都有其合理性,但又都有其各自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6 第三,在现实的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和整合。

13、通才教育的特征:

第一,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第二,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和综合性。第三,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14、专才教育的特征; 第一,一般是针对具体的岗位和行业需求来进行的,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

第二,教育的内容与现实的生产生活需要具有明显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

第三,学生毕业后能较快的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

15、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第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学科之间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两者之间的结合。

第二,人的和谐发展和完整人格的形成需要两者的结合。

第三,两者的结合也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

16、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在可承受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第二,在注重扩大规模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率。第三,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法形式。第四,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17、教育平等的概念

第一,教育平等是一种现实和理想的复合体。第二,教育平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18、效率与平等的关系

第一,效率和平等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表现在:(1)高校资源需要相对集中,以保证这种高投入的活动顺利有效的开展。(2)对谁接受高等教育要有所选择。选择的目的一是避免浪费,二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3)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需要的变化,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效率。

第二,效率和平等又是一对统一的范畴。(1)人们所追求的效率以质量为核心,而质量同时又是平等基本涵义之一。(2)平等是提高效率必不可少的条件。

19、学制建立的依据

7 第一,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第二,学制的建立受制于社会政治制度。第三,学制的建立要适应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20、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

第一,继续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增加灵活性,扩大规模。第二,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建立和完善奖学金、贷学金制度,以及勤工俭学制度。第三,进一步扩大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的招生自主权。

21、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第一,改善就业环境,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机制。第二,政府从政策法规的角度来明确自身在就业市场中的地位角色。第三,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加强。第四,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做好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

22、一体化模式的优点

第一,能有效的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第二,强调理论和实际的联系。第三,把以前相互割裂开来的学术教育思想和职业教育思想相互联系起来。第四,一体化模式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是充足的,只要提供适当的学习机会,学生间在学习上的差距就能得到有效控制。第五,为科研提供广阔的基础,所有高校机构教师都能参与进来。第六,为学生提供重新选择的机会。第七,减少机构间的质量等级差距。

23、多样化模式的特点

第一,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而不是试图消除差别。第二,在一个多样化系统中,不同结构在声誉、学术水平等方面存在等级或差别。第三,在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系统里,英才教育与其他教育部门在管理上存在差别,英才教育部门具有更大的自主权力,以保证他们的传统特征。

第四,各种教育机构和课题体系不仅存在纵向差别,而且存在横向差别。

24、两种高等教育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发

第一,各类型机构要保持各自的特色。第二,建立相应的转学制度。第三,高等教育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5、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改革方向

8 第一,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调整要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第二,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的地方服务特色。第三,以“面向地方,专科为主,注重应用,综合发展”的方针,积极支持经济文化发展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市办学。第四,形成国立、公立、民办和私立学校并存的局面。

26、高校教师的作用

第一,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出社会发展。第二,通过社会服务,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27、高校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第一,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第二,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第三,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教育。

28、高校教师结构的优化

第一,完善教师聘任制。第二,利用政策引导教师在不同的地区和高校间合理流动。第三,克服高校教师“近亲繁殖”现象。

29、高校学生的生理发展特征

第一,身体发育的各项指标增长缓慢,已经接近或达到成人水平,运动能力显著增强。第二,大学生的内分泌系统发育稳定和成熟,生殖系统发育成熟。第三,大学生的神经系统已达成成人水平,这时期的青年表现出善于分析和综合客观事物的能力,能坚持较长时间的脑力劳动。 30、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第一,认识活动的发展特征: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第二,情感发展特征:情感丰富多彩,且不断社会化;情感不断分化,表现形式不断间接化,两级分化明显;情感变化强度大,不稳定性。

第三,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自我意识分化,出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自我意识的要求和能力增强;自我意识的社会化程度提高。第四,个性的倾向性特征:远大的动机逐步确立,兴趣广泛而稳定,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完善;理想和信念趋于稳固。

第五,个性心理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性格和气质上,气质和性格逐步完善和稳定下来,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习惯,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理智情感特征。

9

31、高校学生的社会特征

第一,感受时代精神的敏感性。第二,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第三,群体的互动性。第四,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32、高校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

新生阶段:第一,踌躇满志,但缺乏远大的理想。第二,新的思维正在形成中,但没有完全摆脱中学阶段的思维方式。第三,思想单纯,可塑性强。第四,渴求知识,但专业知识不稳固。第五,渴望温暖和友谊。第六,要求自由和民主,但缺乏自治和自立能力。

2—3年级阶段:第一,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不稳定性。第二,思想活跃,兴趣爱好广泛。第三,自我意识和独立能力增强。第四,希望获得爱情的体验。第五,层级差别日益明显。

高年级阶段:第一,思想比较成熟,自主支配意识增强。第二,工作、生活的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意识增强。第三,关注就业分配。

33、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

在社会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不再被动,其主体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 在心理学和伦理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在知识活动中要求进行平等的交流,并建立融洽的情感关系。

34、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

第一,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第二,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权威,以品德、学识和才能来影响学生。第三,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

35、专业形成的必然性

第一,专业的形成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第二,专业的形成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整合的趋势的密切相关。第三,专业的形成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密不可分。

36、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

第一,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规律。第二,要适应专业、学科自身发展变化的需要。第三,根据实际调整专业结构。第四,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第五,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第六,要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10

37、21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

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具有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具有现代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协作能力。

38、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

与国家的教育方针和高校的总体的培养目标相一致;与社会的需要相一致;与个人的发展相一致;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国家化。

39、教学过程的属性:

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40、高校的教学任务

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41、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

符合教学过程规律;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身发展特征;符合高校基本任务和教学特点。

42、大学教学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43、课程建设的意义:

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从整体上认识课程建设与其他工作的相互联系;促进教学管理的制度化;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标准。

44、课程建设的要求:

要富有特色;教材要合适;教学资料要完整;考核手段要科学;要有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用以提高教学效果;要有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

45、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教学活动开展的小规模化;教学活动时间间隔上的短学程化;教学活动场所的非课堂化和多样化。

46、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

11 第一,由教师直接控制变为由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第二,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第三,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

47、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趋势

第一,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第二,由教给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发展转变。第三,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

48、教学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对教育决策的影响。第二,对教学模式的影响。第三,对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影响;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有利于扩大教学规模,有利于适应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49、高校科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二,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第三,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第四,是发展新学科的基础。第五,是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50、高校科学研究的特点

第一,高校多门类、多层次的科学结构,有利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宜于进行重大、综合性的课题研究。第二,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学术思想活跃,科研后备力量充足。第三,高校科研是展开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第四,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系统发达,能较快的掌握和集中前沿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经济建设对科学技术需求的信息。第五,对教育科学的研究生高校科研的重要特色之一。

51、高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注重社会经济效益和学术效益相结合的原则。第二,正确处理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发展科学关系的原则。第三,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第四,遵循项目指南和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第五,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第六,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的原则。

5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

第一,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第二,有定项的选择内容。第三,以现实参与的方式实施。第四,与高校的其他教学环节具有互动并进的效果。

53、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的作用

12 第一,促进知识的转化与拓展。第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第三,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第四,提高大学生的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54、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原则

第一,坚持教育效益为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第二,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原则。第三,系统化、分层进行的原则。第四,因地制宜,勤俭节约的原则。

55、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第一,出人才和出成果的关系。第二,学生自主性和教师指导的关系。第三,社会实践活动和教学科研的关系。第四,深入性和广泛性的关系。第五,集体活动和个体活动的关系。

56、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目的: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任务:第一,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学生,确保高校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第二,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思想、观点和立场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57、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是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体现。第二,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是培养高校学生具有坚定政治立场的重要保证。

58、思想政治工作遵循的原则

第一,遵循大学生思想活动和思想发展的规律。第二,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第三,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

59、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

第一,是一个不断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第二,促使学生思想矛盾运动和转化的过程。第三,是一个不断运动、发展和深化的过程。 60、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3 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第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第二,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第三,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教育。第四,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第五,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

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第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形式任务的教育。第二,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关系的教育。第三,劳动态度和纪律教育。第四,革命传统教育。 6

1、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方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的原则;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结合的原则。 6

2、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第二,教职员工的“三育人”活动。第三,校、团和学生会组织活动。第四,校园文化。第五,社会实践。 6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思想建设。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思想和业务素质,增强事业心和责任心。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组织建设。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选拔;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培养和提高。

第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培养措施。强化学科研究;完善管理体系;优化队伍结构;讲究量才使用;政策落实到位;改革工作方式。

教育学考试要点

教育学考试要点

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考试要点()

《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总结

学前教育学考试复习要点

大学教育学基础考试要点

山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提炼材料要点高招

《教育学》复习要点

教育学考试

体育教师编制考试提炼内容

教育学考试要点提炼
《教育学考试要点提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