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育学考试总结

发布时间:2020-03-03 02:53: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加入情景的教育学是由情景线索,理论线索,技术操作线索三个维度组成。 3.教育的性质: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第二,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第三,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由此我们可以把教育定义为: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4.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之间的相互关系: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5.教育的发展:远古教育——古代教育——现代教育,它们的特点:远古教育,1,非独立性。2,贫乏性。3,无阶级性。古代教育:1,教育具有了自身的独立活动领域。2,教育内容丰富充实起来。3,教育具有了阶级性,等级性,狭义性。4,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与对立是社会的进步的表现,教育的第一次分化,古代学校的出现,是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6.我国教育特点(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2,鲜明的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

7.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普通中小学的教育目的包括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五个组成部分。(德育是指引导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8.教育目标体系:第一层次教育目的。第二层次教育目标,第三层次课程目标。第四层次单元目标。

9.教育目标的分类:1,认知领域。2,能力领域。3,情意领域。 10.影响人的发展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1.人发展的规律:1,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采取策略:循序渐进)。2,要适应人的身心的阶段性(发展期)。3,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期)。4,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12.教育设计社会的功能:它与人口(与人口数量,人口质量的关系),政治,经济,文化等。

13.应试教育的负效应:1,片面的追求升学率。2,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3,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

14.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商品性,生产性,科学性,民主性,发展性。 15.教师的定义:是受社会的委托,在教育机构中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响的专门人员。

16.教师的职业态度包括哪些?1,理解学生,2,与学生和睦相处3,积极的自我意识4,教育等期待。 教师的知识结构: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2,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17.

教师的能力结构:1,教育预见能力2,教育传导能力。3,教育过程控制能力。

18.教师具有哪些能力以及扮演角色的内涵?1,教师的“教员”角色2,教师的“领导者”角色3,教师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角色4,教师的“心理医生”角色5教师的”青少年朋友”的角色6,教师的“父母”角色7,教师的“榜样”角色8,教师作为“被攻击的对象”的角色9,教师的“研究者”角色10,学校管理者的角色

19.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哪些并分别理解其特点? 特殊的复杂性,强烈的示范性,独特的创造性,显效的长期性,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劳动量的隐含性,教师劳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劳动的协作性

20.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人(是一个能动体,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具有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1.学生的社会地位:1,青少年是权力的主体2,青少年的合法权利:生存权,受教育权,受尊重权 ,安全权(多选)

22.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1,初中学生生理发展特点(初中学生处于生理期的激变期,主要表现为成长发育迅速,身体机能迅速健全,性开始成熟。2.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初中学生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明显提高 ,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初中学生记忆力的发展是人生记忆的“高峰”前奏。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过渡。初中阶段的学生,随着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

23.未成年人犯错误的高峰年龄是12—15岁。“年龄的危险期”

24.青少年发胀的特殊问题: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扰,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同辈群体与父母价值观的冲突,自我探索中的迷惑,父母过高的期望引起的压力。

25.师生关系表现:师生间的工作关系,师生间的人际关系,师生间的组织关系,师生间的心理关系,师生间的情感关系。

26.家庭的教育功能:(5点)首先,家庭在教导基本生活技能的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其次,家庭在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再次,家庭在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和志趣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再其次,家庭群体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也具有独特的作用。最后,家庭在形成个人性格特征,个人对社会适应的动力特征等方面,也是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 27.家庭的教育特点:1,家庭教育影响具有先主性2,家庭对受教育的控制方式具有多维性3,家庭群体中交往接触的密切性4,家庭群体中教育和生活的统一性5,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

28.家庭的哪些因素对教育有影响? 非智力因素不可估量,家长职业的类别,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物质生活条件,家庭结构,家庭的气氛,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

29.社区在发展教育中的功能:服务功能,教育功能,宣传功能,经济功能,协调功能。

30.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协调一致,互相配合的重要性:1,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2,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一致3.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

31.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互相访问,通讯联系,召开家长会,在学校中组织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

32.课程的定义: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的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

33.工具类:语数外。知识类: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 必修课: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 选修课: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

34.学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的安排它们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学科历史悠久,中国代表人物(孔子),西方(亚里士多德)。 35.活动课程: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

36.显性与隐性课程的概念:前者亦称正式课程,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后者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的传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影响。

37.隐性课程功能:陶冶功能,育美功能,益智功能,健体功能

38.课程现代化的特点:综合各科的教育改革,总的趋势是现代化。1,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2,强调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3,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4,重视个别差异5.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实施综合技术教育6.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加强对国际化的了解与交流。

39.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2,课程设计与编制结构化。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40.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的分别定义:1,教学计划是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2.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编订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3.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

41.(简答)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1.在内容上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2.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3.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42.课程与教学间的关系:塞勒等人提出三个隐喻,1.课程是一栋建筑的设计图纸2.课程是一场球赛的设计方案。3。课程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乐谱。 43.教学设计特征:1.教学计划、开发、传递和评价系统化2.教学目的建立在对系统环境的分析上3.教学目标可观察的行为术语来描述4.对学生的了解是系统成功的重要因素。5.重点是教学策略的计划和媒体的选择6.评价是设计的一部分。

44.教学设计的步骤:1.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2.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3.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4.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5.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6.考虑如何对教学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主要指测试与评分。

45.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传授知识,形成技能。

46.

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认识的简约性规律、教与学相互依存规律、教学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规律、教学要素的整体规律。

47.八大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巩固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可接受性的原则

48.教学方法四类:以语言传递为主,以直接知觉传递为主,以实际训练为主,以陶冶为主的方法。

(参观法:组织学生到大自然或社会特定场所去观察、接触客观事物或现象来获得新知识和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的使学生处于一中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利用其他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方法。) 49.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了解学生的需要、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建立教室常规

50.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作业,辅导,讲座,参观。 教学进行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辅导和评价构成了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51.学习的类型:1,知识的学习2,技能和熟练的学习3.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学习、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52.动作技能的形成要经历:定向,分解,定位和熟练。

53.加涅将问题的解决分为:提出问题,明确问题,形成假设,检验假设。 任何一种道德都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动。

54.学习方法指导的目标:学习条件最优化、学习过程最优化、逐步形成自学技能。

55.学习方法指导的基本要求:1.学习方法指导要有整体观;2.把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3.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4.学习方法指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56.学习方法指导的过程:1.了解学情;2.制定计划,做好准备;3.实施指导;4.反馈控制。

57.素质教育的涵义:素质教育的问题,是基础教育的核心问题。

58.所谓素质教育:是指教育者以符合规律的教育措施,对新一代素质按现代化需要实现开发、完善、提高和再创造的过程。换言之,素质教育,就是教育者科学地运用人类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去开发、塑造和完善儿童(广义的)身心结构与功能,以到达全面提高公民素质质量的教育实践过程。

59.素质教育的特点:整体性、基础性、内化性、综合性。

60.如何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或理解持之以恒)?

答:一般是从知(即道德认识)开始,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发展顺序进行的。但这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经常发生变动,即品德的培养可以以任何一的环节为开端着手进行。

(一)、道德认识也叫道德观念,它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与运用。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是:从他律到自律、从客观的效果到内在的动机、从他人在自己、从片面到全面。

(二)、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是个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之一。

(三)、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是所表现出来的哦意志品质。

(四)、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这个过程与中国所说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相符合。 56.育人原则与教学原则有哪些?

答:(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2)、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5)、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侦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在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地的要求发展。

57.育人方法:

(1)、说服教育。(2)、榜样和示范。【示范种类:行为示范、言语示范、象征性示范、抽象示范、创造示范、参与性示范、延迟示范】(3)、锻炼。【锻炼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组织活动】(4)、修养。【(名词解释)修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修养包括: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慎独】(5)、陶冶。【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6)、评价【(多选)方式:奖励(赞许、表扬、奖赏)、惩罚(批评、谴责、训导、处分(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操行评定】。

教育学考试总结

教育学考试总结

远程教育学考试总结

教育学心理学考试总结

教育学考试重点总结

教育学考试

学前教育学k考试总结

《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总结

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

教育学考试总结
《教育学考试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