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8.近三年高考文言文答题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01 17:44:2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近三年高考文言文答题分析 2009年春考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

永州龙兴寺息壤记柳宗元

永州龙兴寺东北陬①有堂,堂之地隆然负砖甓②而起者,广四步,高一尺五寸。始之为.

堂也,夷之而又高,凡持锸③者尽死。永州居楚越间,其人鬼且禨④。由是寺之人皆神之,.

人莫敢夷。

《史记·天官书》及《汉书·志》有地长之占,而亡其说。甘茂盟息壤⑤,盖其地有是.

类也。昔之异书,有记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帝乃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其言不经见。今是土也,夷之者不幸而死,岂帝之所爱耶?南方多疫,劳者先死,则彼持锸者,.

其死于劳且疫也,土乌能神?余恐学者之至于斯,征是言,而唯异书之信,故记于堂上。

【注】①陬(zōu):角。②甓(pì):砖。③锸(chā):铁锹。④禨(jī):吉凶征兆。这里用作动词。相信吉凶征兆。⑤甘茂:秦丞相。息壤:秦国地名。

17.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堂之地隆然负砖甓而起者() (2)其人鬼且禨() ..

(3)而亡其说().

A.自圆其说.(4)其言不经见() .D.貌合神离 .18.以下加点词与“其人鬼且禨”中的“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B.不胫而走C.降龙伏虎..

19.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2分) A.鲧窃帝之息壤.B.岂帝之所爱耶 .D.而唯异书之信 .C.余恐学者之至于斯.

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由是寺之人皆神之,人莫之敢夷。

(2)甘茂盟息壤,盖其地有是类也。

21.简述本文的思想意义。(2分)

17、

一、命题目的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二、错题类型

错(1):负责、担负

错(2):装鬼、信鬼

错(3):消除、丢失

错(4):在经典中

三、错题分析

错(1):用“负责、担负”来作答,表明这部分考生缺乏“古今异义”意识,采用了现代汉语“组词法”的习惯思维释义,这是文言实词解释的大忌。出题者是故意设置的陷阱,考生应避免用现代文阅读的习惯思维来处理。

错(2):回答用“装鬼、信鬼”,表明释义时有词类活用意识,可惜这部分考生只注意词的通常意义,而忽略了词的语境意义,没有结合上下文分析推断再确定。这也是考生在解释文言实词时要避免的方法。

错(3):回答用了“消除、丢失”,暴露出一部分考生对该实词义项的掌握不全面。“亡”作 1

“无”讲,作为通假字,文言文中随处可见,实属不细心所致。

错(4):用“在经典中”来作答,这显然是语境意识不强,不能根据前后文来推断该词的意思所导致的结果。

四、解析及正确答案

文言实词的考查,值得注意的有三点:一是“常见实词”,即一般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一般可以结合上下文推测出来;三是“理解”,即不考一些名词术语,而是侧重于考查通过掌握文言实词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常见文言实词,主要应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活用词等语言现象。一词多义,一般来说,词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之分。除假借义而外,引申义、比喻义与本义之间存在着直接的或间接的意义联系,其中本义是最原始最具体的意义,往往又联系着字形。如“负”,会意字,从人从贝,本义是“用背驮物”,故有“背、载”之义,(如“负荆请罪”);抽象表达为“承担”,(如“忍辱负重”);背上背物,即背上有所“靠”,再引申为“依仗、凭借”,(如“负隅顽抗)”;古代“败”用“北”表示,而“北”即“背”字,故又有“败”义,(如“决一胜负”);“失败”了当然“对不起”人(自己或他人),(如“忘恩负义”)。

本试题中,“负”、“亡”两字不仅在《考试手册•语文•附录•300词》里均可以找到,而且是在初中常见词里,可见多么“常用”。“鬼”位于谓语的位置上,名词活用为动词。“经”,虽常见,但同学们熟悉的义项放在这里均不太合适,所以需要分析推断。这里应该是“常”的意思。作为旁证的是,现代汉语“经”与“常”往往连用。出自《考试手册•语文•附录300词》的有两个,应该说已经占到了一半,但还有一半不在此列。看来命题者只是承认这些词很“常见”,但不愿自己被局限住。即使存心想让四个词全部为“常见”的,也难找到合适的文言选段。所以大家基本上不要认为“实词考查范围不会超出这300词”。当然,“着重复习和落实这300个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这个思路还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1)承担(顶着)(2)迷信鬼神(3)同“无”,没有(4)常

18、

一、命题目的

考查的角度,是要求考生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理解该词在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本题重点考查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即词类活用的辨析。

二、错题类型

错1:回答选择了“A”

错2:回答选择了“D”

三、错题分析

错1:选“A”的考生,表明他们基础薄弱,题干中“禨”字的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也许都未能理解。

错2:选“D”的考生,基础不牢,能判断出“禨”和“貌”多是名词,但不能辨别两者间不同的语法功能。

四、解析及正确答案

词的活用,就是一个词本来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和作用,是属于某一词类的,而不兼其它类,但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它可以临时属于另一词类,即具有另一词类的语法功能和作用,它的意义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就是词的活用。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1)名词+名词(代词)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过秦论》)(把瓮当作,用绳系)

(2)能愿动词+名词

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杀)

(3)副词+名词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荆轲刺秦王》)(祭祀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4)名词+补语

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促织》)(杖打)

(5)用在结尾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向东去,向西去)

(6)用“使„„为”意思的动词,通常称为名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必带宾语。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之”就是“使他为王”)

本题中的现象,可注意两点:其一,根据“禨”字的部首,可推断出它的词性和意义范畴;其二,依据“鬼且禨”中的“且”字——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可推断出“鬼”、和“禨”都应该是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是“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的意思。A中的“圆”是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圆”;B中的“胫”为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长腿;C中的“降”,动词使动用法,“使„„投降”;D中的“貌”,名词做状语,在外表上。 正确答案:B

19、

一、命题目的

对虚词的考查,一般要求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解释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包括词性和成分),而本题只要求区别“用法”。

二、错题类型

错1:回答选择了“AB”

错2:回答选择了“AD”

三、错题分析

错1:选“AB”作答的考生,认为两句中的“之”字都是出于主语与谓语之间的结构助词,没看清A句开头已有“鲧窃”作主谓语,是不细心阅读所致。

错2:选“AD”作答的考生,也认为两句中的“之”字都是出于主语与谓语之间的结构助词。这是基础不牢,掌握不准确的结果。

四、解析及正确答案

对虚词的把握,应从意义和类别两方面来着手,这两者的重心是意义。所以,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把辨识虚词意义放在重要位置。虚词的意义,就是一个虚词依附在某个实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义。虚词的意义不像实词那样实在,有些甚至只有语法意义(即语法作用),而没有词汇意义。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应当掌握那些常用而重要的虚词意义,即判断和辨识“它”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个词语。

虚词的类别,就是虚词的词性,就是虚词词类的具体划分。我们习惯上把古汉语虚词分成四类:副词、介词、连词和语气词,同时,代词亦归此类。我们学习虚词,要求把这几类虚词的界限分清楚,对于文章语句中的虚词,要基本上能够判断出它们的词性来。不仅要知其大类,还要知其小类。就是说,我们还应知道,代词有“人称”、“疑问”、“指示”之分;副词有“时间”、“范围”、“程度”、“情态”等之别,等等。

本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方式,是最常见的“比较”法,即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用法。题型设置为四选一。这需要我们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并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A中的加点词是结构助词,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

间;B项为结构助词,用于主语与谓语之间(不过,关于B项中“之”的用法有可能存在争议);C项为结构助词,用于主语与谓语之间;D中的“之”是结构助词,起提前宾语作用。 正确答案:B、C

20、

一、命题目的

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着重考查句子中的句式现象和重点词语。

二、错题类型

错1:因此寺庙中的人把它看成神,人们不敢铲平它。

错2:甘茂定盟于息壤,大概是那地方也有此类情况吧。

三、错题分析

错1:漏译了范围副词“皆”;“人莫之敢夷”的宾语前置句式翻译得不到位;还有译句中“它”的指向意义不明确。这样的翻译最多的1分。

错2:这个句子的翻译,除了“其”字外,其余的意思都对了,但存在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译文显得半文半白,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这是需要考生力求避免的。

四、解析及正确答案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首先是把握关键词语。“关键词语”是指一个句子中最重要的词的意义,尤其要把握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一词多义、通假字、活用词等等。其次是注意句子的通顺。“句子通顺”就是准确辨识各种文言句式,尤其要注意每一种句式中的特殊现象,例如,没有“„„者,„„也”标志的判断句式,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式,省略句式“省略”的具体内容,以及倒装句式的四种形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和谓语前置等),以保证句子翻译通顺并符合逻辑。最后是保证意思明确。“意思明确”就是在文言文句子翻译中,除了涉及到众多的词义和句式特点以外,还需要了解修辞格、文化意义、情感色彩等常识。古人在表达时,由于所处年代的政治氛围,道德规范,文化背景,民俗习惯等要素,使得作者在表达文意时,“染上”了较明显的“时空”色彩,这些色彩是那个“时代”的标志,那个“作者”的标志,也是我们翻译文章时容易忽略的障碍。文言修辞格的准确翻译也是“意思明确”的重要环节。在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喻、借代、比拟、对偶、夸张等修辞格,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保留“原修辞格”还是“还其本来面目”。

就本题而言,“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的高考要求是“直译”,即一定要字字落实,句句落实。重要的词语,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个都不能含糊。“神”是名词活用为意动,“把„„看成神异的现象”;“盟”也是活用,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订盟”。

正确答案:(1)因此寺庙中的人都把它看成神异的现象,没有人敢铲平这块鼓起的土。(得分点:神、夷、宾语前置句“人莫之敢夷”) (2)甘茂在息壤订盟,大概是因为这地方也有这一类(土地自己增长)的情况吧。(得分点:盟、盖、是)

21、

一、命题目的

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二、错题类型

错1:柳宗元关心民生疾苦,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

错2:体现了柳宗元正确的世界观,规劝学者不要相信鬼神。

三、错题分析

错1:这样的解答,说明这部分考生没有真正读懂文章。

错2:类似于这样的答案不少见,问题出在两个方面:其一,前句太虚泛;其二,前后句次

序颠倒了。应该先写实,即具体内容;后提炼,即本文的思想意义、思想价值。

四、解析及正确答案

“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它要求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近年来对“文意的把握”的考题越来越多,侧重于“理解文意”的考题已经接近或超过对文言文字、词、句“知识性”的考查。对文章观点的把握,对文章层次的分析,对文章事件的概括,对语言修辞的理解,这类题目已经是语文试卷上文言文阅读题的“常客”。

记叙性文言文,要“了解”围绕人物发生的事件,以及在事件中人物的行为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和表现;要“理解”通过这些关系和表现反映出来的人物品行和思想。一般情况下,考试所选择的文言语段以“叙述后略有概括或议论”或“议论后再叙述”的文体为主。

就本语段而言,虽曰“记”,实质也同柳氏的其它“记”体散文一样,目的都在于说理。那么,本文要表达的“理”是什么?我们来看结尾这一句:“余恐学者之至于斯,征是言,而唯异书之信,故记于堂上。”“是言”是什么?就是迷信鬼神的说法。从“恐 ”字就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与认识了。再看前面的议论:“今是土也,夷之者不幸而死,岂帝之所爱耶?南方多疫,劳者先死,则彼持锸者,其死于劳且疫也,土乌能神?”连用反问句,表示质疑、否定。这样分析下来,作者的思想倾向性就十分清楚了:批判鬼神迷信。然后再分析其“意义”,即价值,通俗的说法是“亮点 ”,进步性。远在唐代,就清醒地批判鬼神迷信,可见:体现了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

正确答案:要点:批判鬼神迷信,体现了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

近三年物理高考考点分析

近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高考文言文翻译答题要领(推荐)

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高分答题技巧

近三年高考语文试卷总体分析

文言文答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基本写作特点答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及答题要点总结

高考文言文

高考文言文

8.近三年高考文言文答题分析
《8.近三年高考文言文答题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