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苏武传》第一课时导学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4:33: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苏武传》第一课时导学案

【教师寄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目标】

.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难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法点睛】诵读、探究。

【知识积累】

一、走近作者

班固,字孟坚,东汉安陵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那时,《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

家庭:父亲,班彪;弟弟,班超;妹妹,班昭。

作品:史书有《汉书》;辞赋有《两都赋》;诗有《咏史诗》。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记录了从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之间229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二、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

汉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文帝、景帝时代,汉一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一朝力量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一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自主学习】

校正字音

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以状语(yù)武;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注:课本注音“yún”有误。煴,有二音,读yūn意为“微火”,读yùn意同“熨”);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⑨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⑩何以汝为(wéi)见;⑾子卿尚复谁为(wèi)乎。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⑦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⑧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3、古今异义

①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张衡传课时一导学案

一轮复习《苏武传》复习学案

《社戏》导学案第一课时

《雨点儿》第一课时导学案

望月第一课时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

《祝福》导学案第一课时

《苏武传》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苏武传

苏武传

《苏武传》第一课时导学案
《《苏武传》第一课时导学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苏武传导学案 课时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