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考作文

发布时间:2020-03-01 21:17:5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

新课标全国一卷:两人过独木桥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的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地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事后,相关的争论还在继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两人过独木桥

两人过独木桥是2014年新课标一卷高考优秀作文范文,2014年高考已经结束,小编整理了2014年新课标一卷高考优秀作文范文与同学们分享,更多2014年高考优秀作文范文尽在巨人作文网。

独木桥,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生活里不可避免的存在。这是规矩,制定着我们该如何做,违背了,自然被罚判下场。对于唯一的前方,谁都想着先要过去,而争斗只会是两败俱伤,也只有温和地面对人生,才能换来和平的相处。世间本是无常,进取之心是最可贵的存在,若能有更好的结果,何必去执着于规矩,不违背它,另辟蹊径,也未尝不是一种智慧。

如游戏规则那般,规矩的存在,限定了人生路的宽窄。在生活限定的游戏规则里,相斗未必是必然,融合才是出路。若是有心去完美,为什么不凭着智慧,突破沉重的枷锁,找寻可以平衡与共存的一点呢?这不是违背规则,这是在规矩下,最可取的道。即使失败,用一份进取的心创新了生活,不比成功差多少。

山羊过独木桥,不须抵头相争,成功不是一定要以他人的失败为前提。虽然人人都有进取心志,也有着创新意志,若是能够合作而行,完美过了这独木桥,也不算破了规矩,毕竟生活不是游戏。

一只鹬鸟去啄食河蚌,蚌合住壳子,把鹬鸟长长的嘴巴紧紧夹住,两方互不 1 相让,不肯放开对方,结果双双落入前来打鱼的渔翁手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简简单单的故事,却蕴含不腐的寓意。每个人都听过这个故事,也都懂这里面的意思,可真正去体会,去实践的,又有多少?每个人行走在路上,不可避免与人交集,当有着冲突时,能够为他人着想,自己未必一定会吃亏。生活里没有死规矩,突破规矩,创新生活,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心胸,也是生活的一番良苦用心。

生活里,我们要的不是死定的规矩,而是坚守维持着秩序的规则,有着积极进取心,无尽创新意,这是生活给予的智慧,是人生路上坚韧的风骨。生活需要规矩,能够互利共赢,利人利己,这是更大的规矩,而突围规矩, 既是一种生活的创新,也是一种自我的超越。

人生,本就是一场在规矩中的超越,超越自我的狭隘和无知,超越人我的对立和成败的争执,超越得失的计较和对错的分辨。不能超越的人生恰如狭窄的独木桥,能够超越的生命恰恰走向了无限的宽广。

两人过独木桥

尔羊来思,其角濈濈。

既要羊羔跪乳的孝顺,又要壮羖触物的威猛——这大抵是《诗经》以降中国育人的标准吧;因此,当我们“羊羔跪乳”一样,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山羊过桥”这个游戏时,迎头碰上的却是“壮羖威猛”般的规定——学生从独木桥两边同时上桥,在桥中间时两人相遇,会有一个人下桥,一个人通过——也就是说,狭路相逢勇者胜,一个学生必须将另一个学生打落桥下。

想来老师之所以如此规定,不外乎是对几十年“零和博弈”的思维路径的依赖;这种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教育思想,使得当今不少国人动辄爆以粗口,挥之老拳,一幅暴民嘴脸;好在这个游戏中,两个学生竟然“在桥中间抱住转身,双双通过”——如果他们是一对情窦初开,互相恋慕的少男少女,在满场的喝彩声中,独木桥也就成了人间天上的鹊桥了;这乍一相逢的金风玉露,定能让人回味无穷;但既然是游戏,游戏规则的威权就不能玷污,让他们出局势所必然;而更让人“惊诧”的是,作为裁判的老师,也竟然 “争议”起来,而这,已超出“游戏规则”本身,具有教育理念的元规则的意蕴。

无论古代、近代乃至当代,在教育理念上虽有无数堂而皇之的说辞,究其实,无非“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八个字而已,说到底,不过是让受教育者能够在将来,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源罢了。而这里所争的,就是要从你死我活的丛林法则中走出来,在相互妥协的基础上实现共赢;试想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校园中,师生之间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让学生通过民主的程序参与学习规则的制定和实践,那么这个“山羊过桥”的游戏中,本着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双向共同过桥的目的;就不仅会有抱住转身过桥的事例,而且会出现一个蹲着、一个跨过;一个躺着、一个跳过;一个桥下攀援、一个桥上飞奔等生龙活虎、百花齐放的局面;到那时,师生之间的想象力、创造力会极大地迸发出来,而盘踞在校园中万马齐喑的风气,也将为之一扫!

诗云“草木茂茂,适尔牛羊”——在一个各得其所的学习环境里,找到各自惬意的学习方式,这,不也是我们的中国梦吗?!

新课标全国二卷:喂食动物失觅食能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他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喂以苦难

来两斤黄连,不加糖。

——题记

小鹿柔软如苔的舌头急切地在掌心舔舐,猿猴灵巧的手爪贪婪地抓取着囊中的点心„„我们陶然于这喂食过程中给予的满足,怜惜于野生动物渴盼的目光,却在无形中扼杀了它们独立生存的能力。

于是,麋鹿的伶俐细腿愈发迟钝,猿猴逐渐失去了树间飞跃、逐抢蜜桃的姿态,没有学会觅食的小熊食了满腹的塑料袋后在冬季里悄然死去„„它们被喜爱着,却因这份喜爱而被剥夺了在自然中竞争、吃亏、受伤,继而成长的权利。正如那挣扎破茧的蛾被“好心人”帮忙剪破了茧壳,失去了与苦难相拼撞的过程,翅膀无法在剧痛中充血膨胀,只能作为一只羽化失败的巨虫俯在地上奄奄死去, 3 再也不能化作亮丽的蝶冲向蓝天。

所幸,我们意识到了不从苦难中汲取的营养是多么单一,于是野生动物园旁的警示牌昂然立起,严惩的法规也纷纷建立。可又有谁在我们自己心中树一个“禁止喂食”的牌子?难道我们不像那无知待哺的动物一样,也正眼巴巴地盯着那来路不明的安逸,极力地张大嘴巴等待馈赠吗?

是啊,我们是一样的。我们喜爱野生动物正如同我们喜爱自己——或者,可以称这种变了质的“喜爱”为溺爱与纵容。枕在不劳而获的天鹅绒中,我们没有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惕,却多了那“身体强壮,东张西望”的“风筝人”,我们没有了巴尔扎克那般勇于品尝苦难的“缺口精神”,却多了艾略特笔下虚浮而无所依靠的“空心人”。爱因斯坦曾把那没有理想,缺乏困难的贪图安逸享乐者的愿望讽刺为“猪栏理想”,我们的确已在蜜罐中泡得太久,可又怎能真正甘心做那连翻身都无力的家畜?要知道我们缺的并非饲料,而是以苦难喂食心灵的勇气。“心也许会受伤,会流血,但那正是心的功能啊!”毕淑敏如是说道,“愈合之后,它必定会比以往更加强大。”

“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正如罗曼•罗兰所言,我们能喂给自己最好的食物,便是那苦似黄连的磨难。唯有此,才能锻炼出一条坚强的舌头,在尝遍天下酸甜苦辣百般滋味之后,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份花蜜的香甜。

独立使人成长

某自然保护区出台的严禁给野生动物喂食的规定看似不近人情,实则用心良苦。我想,此举旨在防止动物对“嗟来之食”过度依赖,意在培养动物独立觅食的能力。其实,在自然界,无论是被老鹰摔下悬崖才得以学会飞翔的雏鹰,还是只有挣扎后破茧而出才能够拥有美丽翅膀的蝴蝶,动物们无不都是在独立面对并解决困境后才得以成长从而更加强大。

但反观人类社会,太多的孩子在亲人无微不至的“周到服务”下散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太多的学生在老师“填鸭式”的教学中散失了独立思考的渴望。泰戈尔说:“我把花热烈地放在我的心上,结果花谢了。”老师与家长对孩子的爱毋庸置疑,但正是这种过度的关爱将原本应在广阔天地中接受风雨洗礼的“花儿们”束缚在了温室。而一旦他们所依赖倚仗的条件不再存在,那些丧失独立能力的“祖 4 国花朵”又该如何面对烈日骄阳,冰雪冷霜?恐怕,他们难逃凋谢的命运。

当你享受着亲人朋友的庇护不愿独立时,请不要忘了,世界是一片海,命运是风,所有的相遇与离别,不过是瞬间的波涛。那个供我们安逸的小舟总有一天会分崩离析,而我们最终只有也只能靠自己与命运的风浪搏击。正如海子所说:“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跟稚嫩的自己告别,也许路途有点艰辛,有点孤独,但熬过了痛苦,我们才能得以成长。”尽管那段拒绝依赖,通往独立的旅途并不平坦,但唯有经历过我们才能收获成长,而这一路上的磅礴与宏伟,也定会渗入我们的骨髓,让我们自此拥有在天地间傲然挺立的根基。

用独立拥抱成长,我们需要如沈尹默所说的“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并没有靠着的”魄力,亦需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追求,需要如罗蒙诺索夫一般14岁就一人步行几千俄里求学的执着,亦需要像平凡女孩孟佩杰一样十几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养母的责任与担当。让我们勇敢地迈出独立的步伐,在艰难困苦中体味生命在砥砺自我中收获成长。

沧溟先生在诗中写道:“你如不勇敢,谁替你坚强/你若不潜心,谁替你思想/你若不投入,谁替你幸福/你若不振翅,谁替你飞翔。”独立使人成长,独立让人坚强,让我们做自己的光芒,在这浩渺的天地间倔强发光。

爱的过错

爱,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美好的情感,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那种无私的爱,更是人间至善之美好事物。但如果爱的方式不当,这最柔软的感情随时都会变成一把尖锐的钢刀,刺伤父母以及他们的孩子。

就像那些给野生动物喂食的人们,是出于喜欢才这么做的一样,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甚至是溺爱,也正是出于对孩子深深的爱。但人们没有想到的是,给野生动物喂食却是剥夺了它们觅食的天性,最终导致它们觅食能力的丧失;父母也没有意识到,他们自以为细致的关爱,却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孩子们自由生长的权利,也会最终导致孩子们对困难抵抗能力的丧失;他们更没有意识到,爱也会有错,而且爱得越急切,错的也就越深。

近年来,中国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受到溺爱的孩子也越来越多,父母把原来分散给几个孩子的爱全部给了一个孩子,甚至出现了一个孩子摔倒了,三个大 5 人去扶的夸张现象。有多少孩子,在上大学前都没有真正离开过父母?又有多少孩子因为劳动锻炼而拥有强健的体魄?正因如此,我们才会听到第一天上大学的女儿因适应不了环境而哭着要回家;我们才会看到仅半小时的开学典礼就晒晕了十五个人;我们才会发现,孩子们面对困难说的越来越多的是“怎么办”而不是真正地去解决问题„„现在的孩子们到底怎么了,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有人会问:“爱难道也会有错吗?”我想,爱本身没有错,错的是爱的方式。比尔•盖茨是世界首富,却没有留一分钱给自己的女儿,而是留给女儿自己创造的机会。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爱,是让女儿一生受益的爱。其实,大部分美国的家长都奉行让儿女独立成长的爱的原则,从小就让他们知道,跌倒了,是可以自己爬起来的。难道说,美国的家长不爱孩子吗?其实,爱是一样的,只是方式不同,而结果也截然不同。

肆意喂野生动物食物的人会受到惩罚,错误地爱孩子的人也会自食其果。磨难是一个生命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父母却无情地夺走了这一部分,让孩子的生命不再完整,这便是父母爱的过错,所以他们理应受到惩罚。

就像几十年前的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也想呼吁:“救救孩子。”

救救孩子,不要再犯爱的过错,也许我们的未来会更美好。

人生有权享受苦难

野生动物保护区中,人们出于对动物的喜爱而喂食它们,但是却要受到警告和惩罚。原因是这种行为会让野生动物失去觅食的能力。

同动物要学会觅食一样,我们每个人都要在这个纷扰繁华的世界中学会如何生存,我们倘若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悠闲生活,没有经历过任何的波折和磨难,没有任何经历生活风吹浪打的能力,当屏障消失,供养中断,我们只能像水中浮萍,无依无靠,空虚如艾略特笔下的空心人。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苦难的浇铸,需要挫折的捶打,正如无风无浪的海载不走船只一样,没有苦难的人生也不会精彩。

人生有权享受苦难,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失去了双腿,他曾对这份不期而至的考验痛恨至极。可是逐渐的,他坦然接受了这份苦难,“我的职业是生病, 6 业余是写作。”虽然命运无情地夺走了他的双腿,但也正是这份苦难,让他更能泰然面对生死,更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他虽然无法站立行走,但他却能在灵魂的国度自由徘徊翱翔。

人生有权享受苦难,泰戈尔曾激昂地写下:“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难,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界上的绝唱。”倘若没有苦难的考验,我们每一个人都十分脆弱,像一触就碎的瓷娃娃,没有任何抗击打的能力。坚硬如钢铁,是在经历过上千度的高温和不计其数的捶打中才炼成的。正如坚强的保尔•柯察金,在经历过生活的各种打击和考验后才铸就了他钢铁般不屈的性格。

人生有权享受苦难,这种权利就像生命的权利一样不容剥夺,所以当我们看到那些处在困境中的“可怜人”,当我们对待那些无助的人或物,不要因为一时的心软而铸成大错,有些事情是他们必须要经历的。正如沙漠中的植被才能将根扎得很深,正如在暴风中存活下来的植物才能长存不灭。一时的苦难对于他们不是厄运,反而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垫脚石。切记不要像泰戈尔所言那样:“我把花热烈地放在我的心上,结果花谢了。”

脆弱是顺境造成的。人们有权享受苦难,充实自己,锤炼自己,正如沉潜是为了更好的腾飞一样,苦难的存在也是为了让人生拥有更清晰美好的未来。

四川卷:人只有站起后世界才属于他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

这句话引发了你那些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标题自定,文体自选;

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3、用规范汉字书写。

站起身,让世界属于你

诚然,这是个无可争议的命题。在这个长与宽都望不到边的世界里,在这条前和后都找不到的时间河流里,我们都太过渺小。这份渺小便催生出苍茫和无奈,于是,我们把自己老老实实地关进了世界这个大集合,让名字被埋没进省略号,曲着腿,塌着背,弓着腰。

童话中那只井蛙似乎也是这个姿势,它从不会妄想占有井外那片蔚蓝,正如低着身体的我们,只敢对那无限的广袤投去匆匆的一瞥。

殊不知,俯身在地之人注定只能做这个世界的奴隶,只有站起身,这个世界才属于你。

生活的苦难巨石般压弯了贝楚齐亚尼的腰,可这个身高仅仅一米的侏儒却把膝弯站得笔直,他用绝妙的钢琴声弹奏着灵魂的高度,成为了音乐世界高大的主人;重重的否定和冷眼为周大伟的童年涂抹上卑微的黑影,可这个只有拿上画笔才摘得掉“笨蛋”帽子的孩子却顽强地挺起了胸,在迪士尼点亮了华人的一片光,成为了动画界的无冕之王。这些让世界归属足下的人,无一不是敢于打破现状,从抑或残缺抑或平庸的旧躯壳中站起身来的勇者,他们坚韧、执着,他们始终在仰望,他们倔强地相信着:向上,才是最美好的姿态!

可即使你在站起身来的过程中把关节磨出了血痕,把脚掌挤压至破裂,也依旧会有崭新的苦痛在站起身的高度为你等待。在尘世中站起身的苏格拉底茕茕立于审判者中间的悲哀,在物理学界攀出高峰的爱因斯坦无人可以与之谈论相对论的孤独„„这份高处不胜寒的俯瞰者之痛苦又有几人晓得?在黎明前的浓黑中从百万奴性人中站起身的鲁迅是怎样忍耐着狂风口巨浪尖的颠沛,在流行音乐界站起身滑出漂亮太空步的杰克逊又是怎样被舆论污蔑指责„„这等因直着脊背迎接风霜洗礼的磨砺之伤又谁人能解?君不见,那屈膝之人中负手而立的少数派,在拥有了整个世界之后,仍会抬起在风中皴裂的手,揩去一滴血泪。

可是,当一个人弃绝了归属者的姿态、告别了苟活成一粒原子的卑微时,他们总归能看得到比他人精彩万倍的风景、拥抱一个比他人丰富数番的世界。他的心灵会因此而更坚忍开阔,更深沉。他的人生,必定会因为做了世界的主人而更为厚重,必定会因为尝过了痛与美而更加醇香有味。这一切高处的美好,只需要你站起身来,脱离平庸与安逸。唯有此,世界,才会属于你!

自己站起来

普通的虫,只有独自承受过破茧的苦,才能幻化成美丽的蝶;沉香树,只有自己承受过愈合伤口的痛,才能产出弥足珍贵的沉香;一个人,也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

冰心说:“成功的花,人么只惊艳于她的美丽,却不知当初她的芽浸满了血和泪。”而如今成功的人,人们只惊羡于他们的成就,却不知当初他跌倒后站起来的痛苦。不经历命运的锤炼,不能锻造出强者;不独自克服命运的锤炼,也终不会成为强者。

那个在地坛中静静思考的人叫史铁生。一个在最狂妄的年纪失去了双腿的病人,一位在病房中无数次想到了死的年轻人,当他在地坛中独自思考生的意义、参悟了死的真谛时,他的灵魂再次站了起来,于是,他拥有了全世界。“死是一个必然会到来的节日。”“生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生。”这位身陷轮椅之中而灵魂屹立不倒的作家,不可不谓之强者。

那位在山坡山带领村民们默默植树的苍颜老人是褚时健。在经历过那个*的年代,饱尝了囹圄之苦与老年丧女之痛后,已经再无什么能惊起这位看似普通老者内心的波澜。在看清了名利,看透了生活,看淡了生死之后,这位老人有一次站在了众人面前,倔强地要在荒山上种出橙子。后来,这种带着褚时健坚强与倔强的橙子,拥有黄金比例的酸甜与口感,被冠以他的姓氏——褚橙。只有褚时健亲手种下的橙树所结出的果实才被称为褚橙,因为那里包含了一种在打击之后又爬起来、甚至站得更高的精神。

那个身躯瘦小面容慈祥的黑人老者是曼德拉。正如种族歧视的火不能将他烧成灰烬,反而让他浴火重生,铸就了和平统一的南非的伟业一样;几十年在监狱中的惨痛经历也不能磨损他坚定的意志,反而更加坚定了他消除种族歧视的决心。在被仇恨所击倒后,这位南非首任总统选择带着宽容重立,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带领南非前进。

曼德拉说“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于永不坠落,而在于坠落后再升起的高度。”人的一生也难免被困难所击倒,而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

顶天立地,直面人生

人的一生大致有三种状态。一种是不谙世事的孩童,趴在妈妈的肩上好奇地打量世界,那时候,世界无法属于他,因为它无法摆脱依赖——没有经过探索的世界处处是陷阱,时时有危险;第二种则是涉世未深轻易言败的青年,当曾经的壮志凌云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溃不成军时,他们往往被挫折击倒,再没有了直面人生的勇气与信心——他们仰视着繁杂的世界,甘愿渺小沉沦。

而人生只有达到第三种状态,才能称得上真正的独立与成熟,那便是无论经历怎样的挫折与磨难,依旧顶天立地,用一种昂扬向上的姿态面对人生。而唯有经历过风雨的洗礼,唯有凭借自己的力量重新挣扎奋起的人才能自此拥有强大的内心与独立健全的人格,才能勇敢地征服世界创造专属于自己的价值。

虽然全凭自己战胜磨砺并非易事,但是正如蝴蝶经历过破茧而出的挣扎才收获强健的翅膀,正如雏鹰经历过被摔下山崖的无助才学会飞翔一样,我们唯有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真正地成长,用强者的姿态直面人生。

命运从不偏袒任何人,痛苦和打击似乎是人生的必修课,但当晚年丧女、事业失败、牢狱之灾纷纷降临到那个叫褚时健的老人身上时,我还是不禁为他捏了把汗。他有足够的理由沉沦,七十五岁的高龄,多少旁观者认定他这一生不会再有转变而注定会黯然收场,但是这个倔强的老人却并没有轻言放弃,他同命运勇敢地做着斗争,他坚持要在并不优越的地理环境下种出最好吃的橙子,尽管过程艰辛漫长,但他终究做到了!他颤颤巍巍地从人生的低谷站起来,用依旧伟大的品格昭示世界——在灾难面前我们依旧可以昂首挺胸,活得漂亮!

没有一种人生可以全然避免伤痛,但那个在“最狂妄的年龄失去了双腿”的史铁生仍不免让人感叹命运的不公。他疾病缠身,坐在轮椅上的身影显得那么无助,但还好,他积极地探索着生命的意义、文学的本质。终于,他让自己的思想站立起来了并屹立不倒!原来,没有什么可以完全打倒一个人,哪怕是身体的缺陷,因为倔强不屈的灵魂自有其顶天立地的力量!

海子在诗中曾经写道:“我们最终都要远行,都要跟稚嫩的自己告别,也许路途有点艰辛,有些无奈,但熬过了痛苦,我们才能得以成长。”是的,无论命运给予我们任何打击,请你勇敢地坚强地站起来去直面人生,那个有着顶天立地的责任与担当的你,定能成为生命中的强者,定能践行自己独特亦伟大的价值!

站立的高度,世界的归属

世间最隽永的姿态,莫过于一撇一捺一个“人”;人生最伟大的时刻,莫过于一度奋起一度立。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只有拥有了站立的姿态与高度,才能紧握自己的命运,让生命成为世界的归属。

我们往往是在带着踏浪而行的勇气一路向前的时候被海浪吞没的,也难免会在希冀着鼓盆而歌的不羁时被世俗的口水喷溅得无处藏身。于是,我们叹着“无那尘缘容易绝”伤心离去,从那个立地顶天的站立身影渐变成了一个身躯低矮、脊梁欹斜的佝偻形象,让生命低至尘埃。可别忘了那风中傲然挺立的刘禹锡,他把愁容碾碎,洒向玄都观的天空,只留一句“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豪言壮语和一个打不垮的身影;别忘了那沙漠中奋然前行的鸠摩罗什,他踏过遍野的骆驼刺,经过望珠成紫时,却依然有一份为东土译经的执念流连于笔间,挺立成舍利塔。当我们同他们,携着执著与勇气高傲站起,坚定挺立,在这样的高度上,世界的归属,只能是我们的生命与内心。

当七平米、二十七年的劫难造就了曼德拉“生命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在于坠落后总能够再度升起”的达观;当深邃的夜空和时间的秘密都留给了那个身患帕金森症的科学家霍金;当地坛的一切与生死的一切在扶轮问路的史铁生眼前渐渐清晰,我想我们都已了然,人们站立的高度并不在于肢体的舒展和体积的庞大,而是像贝楚齐亚尼所说,是“灵魂的高度”和信念的傲岸。是的,我们的身体属于父母,有所限定;而灵魂属于自己,永无限定!只要此心无所界定,此志无所变更,我们的生命,便永远存在着不被现状所困的无限可能。我们应有敛裾微笑的温润淡然,也应有振臂高呼的无畏果敢,在这个畏缩成风的时代里,不惧“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流言,只执着做好自己,永葆站立的姿态与高度,拥抱世界的归属。

面对这个危机四伏的世界,有很多人,或像始终惶惶的丧家之犬,在破山洞里苟延着无趣的生命;或像曾经铮铮的梁山好汉,在聚义厅里坐等着招安的宿命。而我们不能选择即刻倒下,停止抗争,试着站起来,平复羽翼,再度翱翔,拥抱蓝天中纯净的梦想与广阔的世界。

延参法师说:“这世间故事水流花开两从容,不如就把生命洒脱成一蓑烟雨任平生。”做一个顽强而坚定地站立的人,有着遗世独立的高度,让世界,最终 11 成为你心灵的归属。

跌倒,站起

人真是可笑,每一次遭遇失败与挫折,都沉浸在后悔与痛苦之中,可天下根本没有后悔药。反思总是一遍又一遍的进行着,可反思后又会将反思中的决心和意志忘得一干二净,为什么会这样?身为一个男孩竟没有坚强的意志!这多么可恶!我无法用百分之百的意志和毅力来面对学习,可我太渴望成功,真的太渴望了!面对父亲为家的操劳,我多么想用成绩来回报他老人家啊!可我不能,我连这点愿望都无法实现,我真的好伤心!

成绩让我的母亲直不起腰来,母亲总是回避着我的成绩,成绩让我无法在学校抬起头来,我好无能!我好白痴!每一次都有一门成绩让我从天堂坠入地狱!这难道是一种规律?难道是一个魔咒?让我永远无法从内心原谅自己!

班中的每一个人都在欢声笑语的交谈,现在在上课啊!面对那可耻的成绩怎能欢笑,怎能向父母交代?难道他们根本不在乎他们的成绩吗?不过还是有好的,但很少,太少了。只有我一直敬佩的刘燚君在学习!我多么想让白老师好好教训一下说话的人,但那些人在白老师面前总是伪装的那么好。我讨厌这样!班里还在吵!有人还在笑,好像上去教训一下他们。但跟他们吵嘴,我不是对手!唉!加上班务时间,整整55分钟,除了短暂的安静,都在吵!

每次谈起父亲,我总有内疚的感觉。父亲在我的心中永远是高大的,他为家的艰辛,我永远也体会不到!父亲对我的爱,谁可明白?只有我!我无法用成绩来报答父亲,我真的很内疚,真的好伤心。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我好累!英语的失策让我从天堂掉入了地狱,我好像哭,从领先第二名十几分落到第三名。一个月的学习还是令人失望。我多么想让我的成绩成为父亲工作的动力,跟想成为父亲的精神支柱,多么想!

白老师对我的一次次鼓励!赵老师对我的一次次微笑!韩老师对我的一次次信任!我会记在我幼小的心中,更有你们让白莹莹从低谷中“爬出”!我知道,我不会说一些甜言蜜语,但我真的明白,了解!每一位老师都是我的挚师!我更想成为老师手中的得力门徒! 12

学习是自己的事,一切的豪言壮语在成绩面前都是废话,只有用行动去证明。要将此时此刻的意志永远保持下去!

辽宁卷:科技改变生活?

材料作文:夜晚,祖孙二人倚窗远眺,瞧万家灯火,大街通明,霓虹闪耀,真美。男孩说,要是没有电。没有现代科技,没有高楼林立,上哪儿看去?老人颔首,又沉思摇头:“可惜漫天繁星没有了,沧海桑田转眼之间啊!当年那些祖先山洞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出生天汉灿烂,他们欣赏的也许才是美景。? 请根据材料写一篇作文,题材不限。

此世虽繁华,悠闲不是梦

生活于刀耕火种的年代,都在致力于冲破原始的束缚、自然的桎梏,于是便有了钻木取火的赞歌,便有了火药炸开的进步,便有了一飞冲天的梦想成真;生活在繁华盛世,又渴盼着平静淡泊、悠闲自在,于是就有了回归田园的陶渊明于南山之下悠然赏菊,于是就有了独居湖畔的梭罗于瓦尔登湖的感世之作,于是就有了久居乡村的门罗于日常生活中收获的诺奖作品。人,就是这样矛盾地生活着,一如那位对现代生活“颔首而又沉思摇头”的长者。

现而今,科技进步的步子迈得越来越大,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可谓日新月异,交通工具花样翻新让人眼花缭乱。生活在此间,人们滋生出怀旧的心理也是难免。我们怀念儿时趟过的小溪、嗅过的花香、翻滚的草地,长辈们咂摸着记忆中雨后清新的空气、嚼过的清香的草根、吆喝牲口的粗犷„„仿佛前尘如梦。

但事实上,我们追寻自然的生活状态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排斥现代科技。1989年出生的唐冠华和他的妻子,在青岛崂山的一个村子里创建了一个名为“自给自足实验室”的天然模拟生活区,其中的“装置”都是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基本问题而设计的,有发电机、污水净化器,甚至还有滚筒洗衣机。他们希望能达到的理想状态是,在山谷中自力更生,并观察和及时反馈遇到的问题。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美景,离得开科技的支撑吗?

科技改变生活,这是一个不争的真理。科技带来生活的便利,也确实带来了生活的烦恼。当我们尽情享受科技创造出的舒适生活,我们有资本对其百般挑剔, 13 毕竟希望生活得更好是每个人的追求,是人类的天性。当我们有能力依靠科技的力量去改变生活中现有的问题,何乐而不为?其实,梭罗只独居了三年便离开了瓦尔登湖,门罗借助了现代传媒技术才把作品的影响扩大到世界。没有与世隔绝的现代桃源,这就是现实。了解科技带来的危害,是为了让科技实现更完美的进步。

我们应该相信,借助最先进的科技,完全可以创造出一个更加理想的世外桃源。在那个世界,你可以赏灯光璀璨,也可观篝火丛丛;你可以高楼中横卧,也可以洞中穴居;你可以美味珍馐,也可以粗茶淡饭。此世虽繁华,悠闲不是梦。

科技改变的不仅是世界

老人与小男孩观赏夜空景色。小男孩惊叹夜晚霓虹闪烁,灯火通明的夜景的美丽,感叹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与辉煌。而老人感叹的是星汉灿烂的夜空的壮美之景。二人对夜空美景,各有感叹,焦点无非是对科技与自然谁更美的问题的争议。可见,角度不同,看问题的视野就不同,而得出的结论当然不同。 科技改变生活,改变的不只是外在物质世界,改变的更多是人们的心灵。老人们总是慨叹,曾经有什么,云云;曾经什么是什么什么样子,云云;而年轻人总是想,“苹果”的新款何时出?全自动洗衣机、电饭煲多么省时省力!现代科技真是方便、快捷又省事,真好。

我是一个怀旧的人,怀念过去的星空,怀念过去的蓝天白云,青草翠木。我也是一个新时代的人,喜欢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

有不少人似乎和我一样,既想得到便利的生活条件,又想要青山绿水的风光。所以,提出可持续发展,提出绿色环保,来拯救即将崩溃的地球。可惜,人心无法回到从前。科技改变的不仅仅是大气层内的颗粒物含量、云层厚度,改变更多的是我们的心灵。阻挡我们与灿烂星云接触的不只是工业生产出的雾霾,更多的是心中的雾霾。

影响我们观赏的是科技对心灵的改变。当我们外出旅游时,第一感应却是,没有纪录片中的好看,没有宣传画上好看。发达的信息传递早已让我们对世界的瑰丽与美妙失去了一层兴趣。足不出户,可揽天下之美景,这是科技的力量,似乎又将我们从自然中剥离了一分。看到电影对未来的设想,我们就更了解科技对 14 人心的改变。未来在大家的脑海里是钢铁的世界,各种人造物在大厦间飞驰,绿色似乎已然被忘却。

阻止我们亲近自然的其实是我们自己。纵观所有的生态工程大都是以拯救之名,而不是让我们领略自然之美,仅仅是防止工业化世界的崩溃。再看看我们自己,挑灯夜战学习,至深夜时,你可曾仰望星空?哪怕是满天星斗,你愿爬上屋顶静坐一个小时,领略感叹自然之美吗?不会的,你的心情已被科技改变,悠闲、自然、恬静这些词汇早已渐行渐远。快节奏的社会只会反复提醒你脚踏实地,而不会仰望星空,即使让你展示一下理想,也不是货真价实的。

快节奏的生活,快节奏的社会,快节奏的世界,其实这些都是来自于我们那颗被科技飞速发展而改变的心。“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他老人家的快速发展,是被外在的压力逼出来的。不快节奏快速度的发展,中国将被列强瓜分。而我们现在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既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压力,而更多的是来自自己:房子、票子、车子„„攀比之风盛行。这种心理如果不改变,速度慢不下来,再好的人生美景,也只是过眼云烟,如匆匆过客般消逝在远方。

让我们吟着陶渊明的诗,“勿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去努力寻找寄托精神和灵魂的家园吧!

守候漫天星光

当男孩沉醉于光影游走于霓虹之时,他却忘却了头顶闪烁的繁星;当他给予这崭新的世界以无限热忱时,他忘记了身后默默无语的原野;当生于繁华的我们在无数光鲜为亮丽的日子里汲取着快乐时,是否也丢掉了曾经漫天繁星的纯美和洞边篝火的淳朴。也许只有经历岁月洗礼的老人,才会懂得保留一份亘古不变的怀念给沧海桑田。

诚然,霓虹光影的美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拒绝。充满科技含量的各种新兴发明,也早已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之中。初春之时,家人携手漫步于莺歌燕舞中,用手机拍下一个个美丽瞬间;酷夏之季,空调吹出的沁人冷风早已代替了树后的 15 阴凉;秋意渐至,恋人在巴黎街头的彩色灯火中留下相拥的剪影;雪花飘落,人们在灯光包围的暖房里享受惬意的午后时光。

而此时的你是否想起幼时与伙伴在村落里嬉戏打闹,爽朗的笑声传遍了山谷。你是否想起慈祥的奶奶坐在小河边洗衣,清晨的阳光让年迈的她看上去很美很美。你是否怀念起曾经的自己还有一份对着山林放声大喊的勇气和倔强。 我们无法不去感谢炽热的科技时代,让身处异地的人们仿佛触手可及,手指轻轻一点便可与远方的爱人视频会面。在指尖的滑动中可以阅读书籍,甚至足不出户就能游览世界。科技让原本渺小的人类拥有了巨大的力量。在科技中行走,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领略到了不同以往的内涵。

而随着微信微博的日益普及,我们却被吞噬成了网络的傀儡。人们越来越惧怕结伴外出和家庭聚会,因为低头一族已经吝啬于语言的沟通。盼着儿女回家的老人们,面对着只顾低头刷着朋友圈的年轻人,咽下了关心的话语。此时的你该怀念,信鸽带走的那一封封家书,字里行间溢满了浓浓的眷恋。而父子俩沏上一壶滚烫的新茶,品茶叙旧的温馨你又有多久不曾经历过了?

我们可以像男孩一样赞美霓虹的绚烂,将自己美好的梦境寄托给遐想无限的未来。但无论怎样,请保留一份纯净的怀念给曾经。在追寻繁华的路上守住心中的星光。在浩瀚的星河里留下自己曾经闪耀过的痕迹。

星落霓虹间,多是遗忘

星汉灿烂,万家灯火,往昔、今朝,美在继续,韵在流逝。

——题记

孙儿喜爱华灯初上的都市夜色,爷爷缅怀古人仰慕的斗转星移。都市人习惯了快捷的科技化生活,对老一辈的追忆过去的心绪无法领会,享受着高楼大厦,自然无法咀嚼茅屋陋巷的箪食瓢饮、三寸日光。

过去的时光里,美总是那么简单而动人,电影《孔子》里有一幕南子读书的画面——身着一袭宽袍的南子,趴在草地上,不时翻看竹简,再看看身边的雏菊花,极致的静谧恬淡。现在,我们多是捧着电子书,手指滑动取代了书页翻动,快餐阅读取代了字斟句酌,快是宗旨,速度是追求。科技化并非不好,只是少了 16 那几分翰墨飘香的滋味,书韵便少了很多,读书人也渐渐遗忘了泛黄的书页承载的悲喜嗔痴。

过去的时光里,生活纵然简陋,舒适却易得。现在睁开眼睛,遍地的广厦红楼让这个世界变得拥挤,容不下泉水叮咚绿草茵茵。铺天盖地的工厂带来了我们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却夺走了我们头顶的蓝天,街头的白色口罩有如幽灵般挥散不去,呼吸这最为基本的需求却成为春日里的奢侈。我们真的走的太远,忘记大地哺育苍生,忘记当初为何出发,一路捡拾垃圾,却丢弃了鲜花。我们渐渐遗忘了生活的本质,遗忘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一份自然带来的满足和惬意。

过去的时光里,敬畏之心犹在。祭天祭祖虽是迷信,却也看得出敬畏之心。今天,人类渐渐变得肆无忌惮,忘记地球是母亲,不顾她的疲累和无奈,狂妄地污染河流和土地,宏宇层峦间,埋葬了多少树木,又枉顾了多少大地高天!霓虹闪亮的欢愉里,世人可曾听见星星坠落时的叹息?看到被雾霾遮盖的世界,我们可有过一丝愧悔?爷爷怀念过去先人看星汉灿烂,又何尝不是怀念我们渐渐遗忘的最原始的敬畏?

万家灯火里,我们把酒言欢,未曾想过这片灯火的代价,也许,会有那么一天,地球支撑不了我们给她的重量,终于变为一片狼藉,我们看到乌黑的河水,昏暗的天空,空气成为最昂贵的商品时,我们会再次想起我们遗忘的一切——气韵、自然、敬畏。也会明白,星落霓虹间,多是遗忘。

17

江西卷:课内外学习探究

探究作为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常常出现在课堂、实验以及课外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觉得,探究给自己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有的同学认为,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的同学则抱怨,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流于形式——

对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你有何体验、见闻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字数不少于700字。

探究学习

对于探究学习,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见解,甚至是抱怨,但这些都不能改变探究学习是一种积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的事实,尽管在日常的课内外探究学习中,有着这些或那样的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仍然觉得:探究学习不可弃,我们必须学会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对未知和疑惑的不断追问。

在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想到闻一多先生回忆梁启超讲授古乐府《箜篌引》时说,梁启超先把那首古诗写在黑板上,然后摇头摆脑地朗诵了一遍,接着大声喝彩,叫一声“好”!“好,真好,实在是好!”并无半句解释。

那么,任公先生到底为什么要喝彩这首古诗呢?真的是如闻一多所说的“大师讲学,就是这样”吗?

究其实,我们分明看到任公先生对白发狂夫寄予了敬佩之情。先生为什么会对白发狂夫有如此情感呢?

“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它的主题,乃是疯狂与死亡。究竟是什么驱使一个人急急奔赴死亡?答案只有一个: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

虽然事情的发展会以生命为代价,但仍有不屈者勇敢前行,这不能不让人想起在戊戌变法中慷慨就义的谭嗣同。这位湖南热血男儿,他本来是有机会躲过这场劫难的,可他却选择了做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流血的第一人。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慷慨诗篇,谭嗣同与白发狂夫有着同样的执着, 18 梁启超对他们有着同样的敬佩!

任公先生演讲中十六个字的《箜篌引》,二十多年后为什么又让梁实秋先生仍然记忆犹新呢?

究其实,二十年后的梁实秋看到“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就想到了中国当时沧海横流的现状,想到了疲弱的祖国又到了该要革新的时候了,于是又一次想起了梁任公先生的那一次演讲,想起了先生讲的那首古诗。

是探究学习,是不断地追问,让我对《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课文有了全新的认识。

探究学习,是对权威和规则的勇敢挑战。 在学习《秋兴八首》(其一),“塞上风云接地阴”一句中“塞上”一词在教科书中注解为“这里指夔州的山”,我对此质疑。

站在寒秋之中的诗人,极目远望,诗人看到了:“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这似乎暗示了是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衰败了,衰败到“气萧森”,在这就似乎流露了诗人的忧国之情。诗人还看到了:“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时的望,已经远远的超出了诗人的目力范围。诗人不能释怀的是时局的安宁,诗人知道此时此刻在边塞之上吐蕃人正在大举入侵,烽烟四起,阴云压地。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说明国家战事吃紧,有多少家庭都有在外征战和流落的人,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

在尾联,诗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的思乡之情终于与忧国之情交织在了一起。

因此,通过探究学习,我认为,从诗的首联和尾联可以读到颔联中“塞上”是指“边塞”,而不是教科书上所说的“指夔州的山”。

探究学习,是发现答案和真理的有效途径。

赞探究性学习

探究成为我国现行课程标准的学习方式之一,让学生们体验探究性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听取老师的教导。探究会让学生乐于思考,乐于学习。

从古至今,教育不外乎就是老师讲授知识,学生接受。而对这种教育方式,韩愈曾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可见,早在唐朝,便有学者认识到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在探索中,我们可以对所学知识提出疑问,通过自己或团体的力量去证实,去解惑。期间,我们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及合理运用已学知识来解答的能力。这样,我们便能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领悟这个知识,也更能让我们体会到经过辛苦后获得知识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这样便是学习中的快乐了。

在探究中,更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不论在哪个领域,真正的天才都是在探究中成就的。没有哪个伟人是靠他人传授而成为巨人的。倘若牛顿没有去探究那个掉下来的苹果,他能够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吗?倘若伽利略没有探究,又何来著名的斜塔实验?在探究中,我们能不断深入,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充实自己,也许你会在探究中发现自然的秘密、生活的真谛。

探究,要求我们主动思考。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便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还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先贤多么重视思考的重要性。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需要思考,思考我们所学知识的正确性,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在学习中的运用,思考过后,便是收获。在探究中,学生们乐于思考,乐于学习,更能收获到学习的快乐。

探究,是一个学习过程,他要求我们去发问、去思考、去解惑。这种学习方式,会让学生更加热爱学习。当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接收时,你便会发现它是多么可爱,多么令人惊喜!

探究,创造学习最高峰。 探究,成就学习上的巨人。

探究植物的生长

探究是一种学习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所学内容。高一时,生物老师就给我们上了一个学期的探究课,至今让我印象深刻。 为了让我们对生物更加感兴趣,老师决定在班上种几株花生让我们观察,探究植物的生长。开始的一段时间,花生籽一点反应都没有。

大家不免沮丧。老师看我们一脸失望,便说:‚这才几天,要知道妈妈们等你们‘破土而出’可要等十个月呢!‛我们从这简单的一句话中体味到了母亲的伟大,也为自己缺乏耐心而羞愧。不久,有一个花盆里冒出了小芽,同学们都兴奋地周上去看,大家都忍不住去摸它。结果一个同学一摸,小芽竟然断了,大家纷纷指责他。老师却阻止我们,说:‚植物芽的成分大多都是水,本就脆弱。就像婴儿一样,需要温柔细心对待。大家都摸了小芽,所以大家都有错,不应泼只指责他一个人。‛ 我们默默低下了头,没有吱声。

过了几个星期,花生们都长大了,开出了淡黄色的小花,同学们更加认真地照顾它们,不让它们受一点伤害。这时,老师却提出要将花盆移到操场上去,我们都无法理解。‚在班上缺乏光照和露水,花生长不大,而且没有蝴蝶授粉,花生也无法长出果实。温室里的花是结小出丰硕的果实的,这个道理不仪你们要懂,你们的父母更应该懂。‛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我们望着淡黄色的小花,深有所思。

花生被放在操场后,果然生长得更加茁壮,淡黄色的小花凋落了,我们虽然遗憾,却也怀着等待果实的期待。‚可是花落后却没有结出果实,而是长出绿色的小刺,小刺长大了,还不见花生。‚看样子我们还是失败了,种花生这种事不是我们能干的呀!‛有同学感慨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小刺虽不起眼,花生看似没结出果实,但那小刺落进沙土里就是花生。所以不要被表面迷惑,也不要轻易放弃。‛老师眨眨眼睛,告诉了我们真相。

原来是这样!对!我们小学学过一篇课文《落花生》就是这样说的!‛一个同学恍然大悟。后来花生成熟了,老师把花生拔出,根部结满了花生,虽然少,但味道却很好,香甜可口,因为,那是我们自己的劳动成果。经过一个学期对花生成长的探究,我们不仅了解,植物的生长,也学到了许多与生物学无关的东西。 后来分班了,但我们与高一的同班同学都没有生疏。我们从那一次探究学会了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学会了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学会了体谅父母,学会了自强, 21 学会了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了太多太多,让我们终身受用。在探究植物生长的同叫我们也探究了自己的成长。

探究出乐子

探究是一种很棒的学习方式,这道理说出来大多数人都会点头称是。没错,我们不仅要“学而时习之”,还要多多探究,把学来的知识化为己有。可是说归说,却鲜有人把探究真当回事,认真地去做一回。学校的课不提也罢,上学十二年,向来都是老师在上面讲,我在下面听,想就某个问题或现象来堂探究课?对不起,老师课程太紧,这事以后安排„„于是,一拖就拖到现在!

学校没得探究,并非意味着我就与此无缘。说白了,想探究什么,关键还在于自己的兴趣。对什么有兴趣了,就算学校没安排,自己独自探究也可。达尔文在读书时,乐此不疲地收集和对比各种甲虫,这可不是学校老师让他这样干的。

我自己的爱好则是阅读古诗,喜欢在古诗里咬文嚼字,探究各种意味。李白的《行路难》里有一句“将登太行雪满山”,后来我却在一本书里看到另一个说法“将登太行雪暗天”。古人有“一字之师”和“一字千金”的说法,这两个版本的不同一下可就引起了我咬文嚼字的兴趣!

从诗的意境上看,“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已经足以说明行路有多难了。你想,黄河河面结冰了,无法行舟只能履着冰层穿越;而要登上太行山,又满山是雪,得趟着积雪行路,岂不难哉?

那么“学暗天”又是怎样的境界呢?这就得发挥我们的想象力了。一般说来,当我们看到“将登太行雪满山”时,脑海里即可浮现出一幅茫茫白雪覆盖高山的清晰景象;可“雪暗天”却不同,漫天鹅毛般的飞雪纷纷下着,山被大雪覆盖而显得异常明亮,而此时的天空在天的比照下反而变得阴沉暗淡,这样一来,恶劣天气便如身临其境般扑来,行路之难直击人心!如此探究一番,我倒觉得“雪暗天”的说法更符合行路难的境界了!

怎么样,有意思吧!你若有兴趣,也可学我如此推敲一下,探究一番,我敢打包票,你定能在枯燥的学习中得出不少乐子来!

22

探究式学习跑偏了

儒家思想里有个重要的概念叫做“格物致知”,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尤其受到学人推崇。所谓“格其物,致其知”,一些鸿儒们把它解释成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对于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它可谓功不可没。

探究式学习解开了“唯书是论”的枷锁,让部分摇头晃脑的老头儿们从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中走了出来,开始观照外在的客观现实。接接地气,说说人话。用现实去印证书本,甚至是反驳书本。这种传统延续了下来,并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悄然复苏。当然,这种跨度几十年的隔代遗传是有风险的,于是就出现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种“变种”。

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起恢复了高考,对这个失而复得的事物,广大教育工作者显然还需要一段很长的磨合期。就像一个曾经离家出走的孩子,突然有一天回来了,满脸胡茬,又长了喉结,连叫“爸”的声音都变了,一下就陌生疏离了。

对于怎样进行教学、教学的重点和目的是什么,设计者们莫衷一是。学习科学知识?塑造学生人格?全面发展?术业专攻?或者更直接一点:考个好大学?

其实事实也证明,“考个好大学”一直被人们当作教学的目标,并且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被主流教育所认可遵循。

最近十几年里教育口号迭出,“素质教育”之后又冒出了一个教学界新宠——“探究式教育”。

这让我想起了当年全国风风火火地推行“素质教育”改革,各个学校里也应景地贴满标语响应。口号听起来很激动人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刚开始老师还给我们上上德育课,带我们在操场上跑两圈儿。临近期末之后,体育课全拿来当自习课用了。至于升学班,则直接取消了这些课。

高考不考的书都是闲书,高考不考的课都是闲课。高考不考的探究,也都是作了无用功。所以,大多数时候,所谓的“探究学习”,也不过是一场大家心照不宣的集体表演而已,走个过场,为“改革论”者加点底气。即使探究出了自己的个性见解也是枉然,因为高考阅卷老师都是按标准答案给分的。

无论教学花样怎样翻新,高考的取材方式一成不变,一切都是红药水、蓝药水,治得了溃疡化脓,除不了病根。

“分数本位”的教学模式雷打不动,不管怎样探究,都会是小沈阳的裤子— 23 —跑偏了。

安徽卷:剧本修改谁说了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剧作家就演员改动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表演艺术家说: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剧作家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原意。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有所为,有所不为

君子,有所为,亦有所不为。有所为,是英雄,是斗士,排除万难,勇往直前,成就的是传奇;有所不为,是君子,是王者,他们能团结人,成就的是事业。恪守中庸之道,为还是不为,关键是把握好分寸和尺度。

就像一个剧本,演员不想拘泥于传统,想在表演中展现自己的风格,而剧作家呢?他们认为这是他们的艺术追求,作品就是他的灵魂,别人是不能随意改动的。 但是这样,改还是不改呢?

如果我是演员,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特定的舞台背景下,我的灵感能给作品带来升华,同时又为自己的表演风格添彩,我为何不改呢?但如果别人的作品真的天衣无缝,而我这一改,恰恰适得其反,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是不改为好。改了不是自讨没趣吗?

如果我是剧作家,自知自己能力有限,而别人的一改恰能弥补我的缺陷,那我何乐而不为呢?但我追求的是我的思想,别人的改动,有可能违背我创作的本意,那样我也会毫不犹豫地拒绝。

所以“为”还是“不为”的关键是把握好分寸和尺度。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要建立在无所为的基础之上。要敢于打破一个旧世界,但不能全盘否定旧世界。新世界是在旧世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要对传统文化中合理的部分心存敬畏,但心存敬畏不能陷入盲目的泥潭,要敢于质疑,敢于创新,这样才能 24 有活力。

回望历史,我们也可以找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例证。看吧,项羽雄霸天下,靠的不就是“有所为”吗?但他毁掉天下,丢失自己的霸业不也是在“有所为”的情况下造成的吗?而刘邦则很好地驾驭这“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分寸与尺度,最终成就了自己的宏图霸业。

我很敬佩王安石这个人,不是因为他的文章,而是他的伟大改革。王安石为了富国强兵而变法,即使天象异常,即使祖宗之法牢牢扎根在人们脑海中,即使流言蜚语遍布京城,也不能阻挡他坚定改革的步伐。虽然改革失败了,但是人们还是敬佩他的,因为他的勇气真的令人敬佩,因为他在“有所为”。

还有我敬佩的梁思成、林徽音夫妇,他们当年为了保护下来北京的古城墙,北京的老胡同,可谓用心良苦,至真至诚。这些老北京的历史遗存如今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记忆,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试想,如果他们夫妇也抱着“有所不为”的思想,那么我们今天再也看不到这些历史符号了。他们的“有所为”成就的是文化的保护,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正如剧本的改与不改一样,事情做还是不做,关键是要把握好分寸和尺度。该做的一定要做,不该做的千万不要做。这就是君子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但愿我们都能从中汲取一点什么! 点评

在全面理解材料内涵的基础上,考生落笔点题并进行阐述,而后巧妙地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为还是不为,关键是把握好分寸和尺度”。接着先是对“改还是不改”进行合理的假设,进而采用逐层深入的方法,透彻地论证了文章的观点,写作思路非常清晰。在论证过程中,考生列举了丰富的事例,无论是项羽、刘邦、王安石的事例,还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的事例,都证明了“把握好分寸和尺度”的重要性,论据典型而充实,让论证有力度和深度。此外,文章语言流畅,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写作智慧,尤其是理性分析的语言使文章议论服人,体现出考生良好的思辨能力和较为深厚的文化积累。

改与不改

25

人说,听人劝吃饱饭;人说,不破不立。有道是滚滚红尘,从来就是是非成败横看成岭侧成峰,所以我们的人生注定了没有完美的剧本和演出。

屈子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人言,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三闾大夫不改赤子之心,最终投汨罗江而死。从此箬叶之香飘千载,《离骚》遂成千古绝唱。这里,不改是一曲忠诚的赞歌!

项羽为解巨鹿之围,一反常规,先斩杀上将军宋义夺得兵权,后渡过漳河破釜沉舟,最终以少胜多大破强秦军队。正是一改再改,才奠定了西楚霸王的华夏美名!这里,改是一个英雄的故事!

改与不该,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

项羽对刘邦始终不改仁义之心,最终养虎为患——垓下之战,西楚霸王一溃千里!亭长大呼“过江!”,然项羽此时却一改进取之心,拔剑自刎!有道是——胜败 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有时候,不改就是优柔寡断;有时候,改就是英雄气短!

有时候,不改需要一种与之共存亡的决心!

廉者不食嗟来之食,这里不改的是气节,因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里,不改的事志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甘心照汗青!文天祥也许改写不了历史,但是他也没有让历史把他改 写。他不改的,是一颗始终充满报国之志的情怀!

有时候,改需要一种智慧。

三十七年前,当两个“凡是”的声音响彻中华大地,是谁播下希望的种子,让“实事求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人们的心中潜滋暗长?是谁先“改”,然后行“开放”之实?是一位老人!他很智慧的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然后神话般的崛起一座城,崛起座座金山„„

改革之初,有人非议,有人怀疑„„然谁能否认今日之中国成就,来自三十七年前的改革开放?

有时候,不改是一种忠诚!有时候,改是一次突围,是一次超越!

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做时代的弄潮儿,用我们不曾改悔的 26 决心和信心,去做一次又一次的突围和超越!

时间在流逝

春来秋去又一年,燕回仍未把巢嫌。

无奈吾心已尘覆,随那流水入西天。

——题记

不记何时拂过你的笑脸,在那春暖花开的季节。你说要离我而去,因为这不是属于你的春天。说后转身踱去,瞬间化成云烟,只留我在那蝶扰虫鸣的地点,流泪问你:时间,何时再能见面?

罢,也许挽不住他的手腕,但回忆却如小河,悠悠淌的闲,记住你的笑脸,犹似春日阳光。不忘曾经戏耍在那柳暗花明,不忘与你共同垂钓在那碧溪。时间,你我生死相随,待到山花又烂漫,吾将携你手,拾级登高楼,一碟菜肴两盏酒,诉你心中快乐,倾你心中烦忧。可是,你慢慢老去,不能与我同舟。

时间在流逝。春,匆匆路过,未带一袖清风,未留一抹云烟。像童时河边玩耍,踩在沙滩的脚丫转身被河水重新填埋;像幼年随地撒尿,印在地板上的水迹回眸间便被蒸成水汽;像少年湖边嬉戏,留在水面的涟漪被湖水吞噬抹去;像如今的昨天,剩下的回忆一夜变成空白,一丝不留的随时光消失在深黑的夜晚,抓不住,唤不回。

曾彻夜哭诉被时间抛弃的委屈,却只有大雁的哀号传回;曾整日怒吼被时间丢下的不满,却只有知了的尖叫响应。可能只能一人独自承受这失去的痛苦,抑或只有自己承担不得不抛弃的无奈。然而,坎太深,缝又太宽,这一残酷的现实唯一带来的就是对白驹过隙的深刻体会和对寸寸光阴的感受。当释怀,当放开,或许一切仍在。

春天,希望仍在,虽然岁暮阴阳催短景;夏天,激情仍在,虽然门前流水尚能西;秋天,果实仍在,虽然一蓑烟雨任平生;冬天,憧憬仍在,虽然天涯霜雪霁寒宵。没有什么离开,虽然时光很快;没有什么不在,虽然流水逝去很快。该做的不是闲梳妆,独倚窗,徒增愁容,

徒添哀伤,而应趁艳阳,霸占山头,开怀畅饮,放声歌唱!

27

无论如何,时光总在流淌,像一捧清泉,随指缝就落下留恋与哀伤。即便如此,也仍冷冷逝去,没留下半点施舍。何不学着太阳,让自己辉煌,等到那天,和时光比一比,看谁更亮!

是的,既然冷眉转身对,不如吾笑转身回,就算难舍时光恋,总得竭力一生追!

剧本修改不妨有话好好说

剧本是灵魂,反映出一部戏的基本风格和艺术思想。剧作家是建筑师,掌控着剧本情节和角色命运。剧本和剧作家在一部戏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不过,一部戏的最终成型,不仅依赖于剧作家,还需要导演、演员以及幕后工作人员的通力合作。这就像打仗,既要有人负责指挥战役,也要有人冲锋陷阵,还要有人为前线提供粮食弹药。

剧本就像作战计划,决定一场战役的打法。但怎么打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打赢这场仗。无论是剧本还是作战计划,最终都要上“战场”接受考验。作战计划根据实战需要可能进行调整,剧本在表演或拍摄过程中,也难免需要修改。

剧本修改谁说了算呢?这就要看导演、编剧和演员,谁在决定着这部戏的命运。换句话说,要看谁是这部戏的总指挥。在国内,一般采取的是“导演中心制”,导演在一部戏中拥有最大话语权。因此,导演对是否修改剧本、怎么改,拥有最高决定权。

具体来讲,剧作家拿出剧本后,导演可根据剧情等需要对剧本进行修改。剧作家当然也可提出不同意见,但不能轻易否决。在表演过程中,演员也可根据艺术表达需要对台词进行适当改动,不过应经过导演或剧作家认可。

在国外实行“编剧中心制”的模式下,编剧可根据需要挑选导演和演员,实际上成为一部戏的总指挥。因此,导演和演员往往不敢挑战编剧的权威地位,包括剧 本修改问题。此外,也有一些剧作是为大腕明星量身打造,实行“演员中心制”即主角制。在这种情况下,主角的话语权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但不管是什么模式,只要基于拍摄或表演的需要,都可对剧本进行相应修改。表演艺术家认为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这是对的。如果演员只会照本宣科, 一部戏就可能丧失独特的艺术风格。剧作家认为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可能违背创 28 作原意。这句话也没错。这里并未否认演员改动台词的权利,只是反对“随意改 动”。

因此,无论谁拥有更大话语权,从尊重艺术规律的角度,还是要有话好好说,对于剧本怎么修改,大家不妨坐下来好好谈一谈。

湖北卷:山顶的风景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游客们来到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

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有人继续爬山,来到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

于是有人在山腰流连,有人继续攀登。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心

人生如旅程,而心为旅者。

在这并不一帆风顺的旅程中,逆境、失意常常阻挡着旅者的步伐。除开要克服这重重困难的考验,旅者还必须在每处绮丽风景旁作出抉择,在每个分岔路口前作出抉择。是流连驻足还是大步向前,是轻舟孤帆还是崎岖山径?如此看来,旅者莫约是很难抵达终点。

冰心说:“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的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有泪可落,却不觉得悲凉。”

的确,我们的心因对目的地不够执着。但若当一个人与追求同行,坚定了自己的内 心,便坎坷是伴,磨难也是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命有否泰变化,年有 四季更替。熬过长夜,你便能见到黎明;饱受痛苦,你便能拥有快乐;耐过寒冬,你便无须蛰伏;落尽寒梅,你便能企盼新春。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不够诚恳的心,不能打动别人,更无法抵达旅程的终点。

29

虽然我们现在还只是稚嫩的幼苗,然而只要坚忍不拔,终会成为参天大树;虽然我们现在还只是涓涓细流,然而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虽然我们现在还只是初生的雏鹰,然而只要心存高远,终会拥抱蓝天。

在这心之旅程上,我们会遇见迷惑,担忧未来。但同样重要的是坦然面对脚下的路,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一条坚强的轨迹。

蝴蝶破蛹而出时的悸动,充斥着对世界的无尽的期待;嫩芽破英而出时的颤动,满怀着对尘世的无限思念;种子萌发时的疤痕,寄寓着无限的生之希望。

人生艰辛无尽,越千山万水之后,总会留下伤口。伤口孕育着生机,充斥着希望。当我们破蛹而出化茧成蝶时,回首来时的路,那伤口处会开出一朵朵绝美的花,深解进心脏,成为心室壁上美好的花纹。

人生如旅程,而心为旅者。

我在路上——

由“流水潺潺,鸟语花香”到“古木参天,林静山幽”,再到“云海茫茫,群山隐约”,渐涉苦途,渐达高处,渐入佳境。

【点评】作者将游者的旅途比着“人生的旅途”,角度新颖,立意不凡。“心为旅者”,作何解读?在“绮丽风景旁”,在“分岔路口前”你要“做出抉择”,心,不能被别人的价值判断所左右;且要“精诚之至”,“不精不诚”就“无法抵达旅程的终点。”文章紧扣材料,议论精辟。文章文采斐然,用词精当,多种修辞技巧的运用,语言闪现亮点。结尾处,点化材料,深化主题,余音袅袅,意味无穷。

2.做你所想,爱你所爱

若你喜欢溪流,就该登上山顶看汩汩的泉水从脚边流淌出生命的宇宙;若你喜欢大海,就该借着浪板踏在浪尖上飞翔吟唱;若你喜欢冰原,就该踏上棱镜样的湖面看天陆一色白雪茫茫。人生应当清澈明朗,做你愿意做的事,爱你愿意爱的人。

安妮宝贝评价写作,她说写作是一门心灵的艺术,无需奢求更多的理解。所以她只写她喜欢的故事。她的文字桀骜不驯满是争议,她也还是写。早期写点愤世嫉俗,后 期写点安然静默。有读者说这篇很好,下次也写这样的文章吧; 30 有读者说你的想法太极端了,必须停止。这与她何干?她想上山顶看云海茫茫,为什么要流连于流水 潺潺?她想站上塔尖看群山隐约,为什么要随着你去看古木参天?

有位摄影爱好者总能拍出绮丽的风景,他的朋友非常羡慕他,想随他一起去旅行。他答应了,两人一起上庐山。才在山脚,他提议走小路,所谓小路不过就是脚踏出来 的细条裸露地面,他朋友犹豫了,推推拖拖觉得危险。导游也附和说小路太危险,不如随我去见景区的大瀑布。他朋友最终没有听他的,她只身一人进入山林,后来 他照出了凛冽的断崖和飞泻的瀑布。这是他朋友一辈子也见不到的美景。

做你所想,爱你所爱。人生应当有这样的自由。你想表达的文字难道要因为有人不喜欢所以放弃吗?你想看见的美景难道要因为有更轻松的去处而满足于当下吗?你想 成为的人难道要因为有人告诉你这样的人并不稀奇而转去改变信念吗?想看繁星满空的时候看一轮明月就可以了吗?想看波涛汹涌的时候看清流婉转就可以了吗?想 看“大漠孤烟直”的时候看“日出江花红胜火”就可以了吗?想站上金色大厅拉小提琴的时候听听音乐会就可以了吗?

留在原地是一种方案,继续前行也是一种方案。兴许留在原地也同样美丽得令人安心,但是人应当有这种追求,不去管他人的喜好,去山顶上看看开阔的山野和云彩。喜欢什么就去喜欢什么,想成为什么就努力去追求什么。

若你喜欢传统就学诗词歌赋道德伦理,若你想出人头地飞黄腾达就去思考进取探索追求。做你所想,爱你所爱。

【点评】“她想上山顶看云海茫茫,为什么要流连于流水潺潺?她想站上塔尖看群山隐约,为什么要随着你去看古木参天?”“留在原地是一种方案,继续前行也是一种 方案。”作者在立意上,反弹琵琶,却合情合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达到旅途的“山顶”的,在山下欣赏你的“流水潺潺,鸟语花香”何尝不是一种自由,一种洒 脱?登山赏景的道理悟出了人生的道理,给人以启迪。(55′)

山顶的风景

31 小时候看《小马过河》这篇故事很有趣,而且有着深刻的哲理,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故事说的是:小马准备过河,牛大伯告诉它水很浅,可以趟过去;而松鼠制止它,说河水深不可测,曾经淹死了它的一个同伴。同一条河流,老牛觉得它是没不过膝盖的小溪,松鼠觉得它是深不可测的天险,而小马却觉得它不深不浅刚刚好。

如果把每登山比作《小马过河》,由于年龄、经历的不同,或许有的游客像松鼠,有的游客像老牛,他们都会有各自不同的登山感受。而你就是那匹小马--要听取别人的意见,但更要亲自去体验。人生的步伐如同登山, 在山脚下,山腰,和山顶上,人们到达了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感受,有人觉得好,有人觉得不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世界,相信自己看到的,更要相信自己所感受到的。享受独特! 其实所有的故事都可以分成两种,自己看到的,和别人看到的。同样走过的时光,却可能留下不同的回忆。”每个人都有一套相对成型的去看世界的价值观。遇到无法轻易做出决定的选择,大多数人会寻求经历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广阔和观点更加明智的高人或低人的帮助。是的,这很对。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多了,意见也多的。有时一个人的时候可以很好地做出决定,但听取了众人的意见之后反而无法做出决定。

悲观的人在山脚下看世界,看的是幽冥小径;乐观的人在山脚下看世界,看的是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悲观的人在山腰看世界,看到的是进退维谷。乐观的人在山腰中看世界,看的是柳暗花明;悲观的人在山顶看世界,看的是山穷水尽。达观的人在山顶上看世界,看的是天高地广。抱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心境和眼界,你喜欢在山的什么位置用什么心情看风景呢?

生命之路只有两条,一是顺其自然,一是拼搏奋斗。顺其自然者,生活其实很简单,过了今天就是明天;拼搏奋斗者,抗争虽然很艰难,但在今天的努力中可以看到明天的影子。起初,我们都是山下的游客,犹豫止步者只能想象山顶的风景,唯有那些攀爬至巅峰的人,这座山才会真正支撑着你。想起《东邪西毒》中的台词: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见到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后面是什么。我很想告诉他,可能翻过去,你会发觉没什么特别,再翻过来,可能会觉得这边会更好,但我知道他不会听,以他的性格,自己不走一走,又怎么会甘心呢?每 32 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对这个世界进行着独特的认知。或许我所认为的好人是你眼中的坏人,但那又怎样。“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说,每个立场不同的人可以在哈姆雷特-这本书里看出完全不同的意境。

人生就好比登山,少数人在山脚下,多数人爬到了半山腰,却很少有人能登上山顶。山脚下的人看不到山上的风景,站在顶端的人可以‘一览众山小’,但我觉得或许最幸福的人,恰恰是站在半山腰的那些人,因为他们头上有希望,脚下有无限风光。尼采就说:不要站在山脚下看风景,也不要站在山顶上看,站在山腰处,这边风景独好!

无论从哪条山路上山,山顶都只有一个,但放眼望去每一处风景都不同。如果都在半山腰,便会争辩。如果在山脚下就会看花了眼,流连忘返„„记得一部电影里的台词“什么是幸福,就是我们都饿了,有一个包子,你吃了,我没吃着,你就比我幸福。”比较中产生的幸福感是会随着下一次的比较很快消失的,我想真正的幸福应该是由心底自发的,这样即便是在山脚下看风景,只要有一颗幸福的心,那么风景也是无限美好的。看风景不一定非要登高远眺,居高临下;毕竟能上山顶的只有少数人。也可以就在山脚下欣赏群山耸立的壮观,聆听泉水流淌的静谧。欣赏宏观美景用的是眼,发掘微观世界的精致靠的却是心。

在人生大大小小的愿望当中,总有一个是矗立在中间的山顶,那样东西就叫理想,无论做什么,要有明确的目标当作信念。不要怕现在的自己不够出色,你强烈的信念,和你现在的能力不相干。比如你想到达山顶,这是你的信念。但和你现在还未动身,现在在山脚下还是在山腰,没有关系。你只要坚持不懈,知道要达到的地方是山顶,就一定会想办法到达。

风光千姿,人心百态。看风景的人,或独自一人,或三三两两。下山的人又怎能领会你的乐趣?沿途景色,秀丽山顶,处处皆美。人生正如登山观光,或山脚、或山腰、或山峰。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自己选择攀登,自己享受心境。

山顶的风景

33

站在山脚,抬头仰望上方直入云端的高峰,不由有些心悸,山上遍布着密密麻麻的游客,有上有下。我有些不放心,随便找了一个刚从山上下来的游客,问道:“山上的风景好么?”被我拦住的人虽然气喘吁吁,被中午灼热的太阳晒得满脸通红,但依旧是露出一个满意的笑容:“很好看。”我感谢一声,凝望着前方不见边际的阶梯,最终还是有些犹豫的向山顶攀去。从先开始的如履平地到后来的精疲力尽,只是很少的一段路,但在我看来,已经爬了很久了。回头看看身后,不由有些失望:照这个速度,到底要什么时候才能到啊!于是,我休息片刻,再次拦住了一个背着相机,满脸喜色的路人:“从这到山顶,还有多久?”“大概两个多小时吧。”我点点头,随意地问了一句:“山顶的风景好么?”没想到他一下子兴奋了,激动地两眼放光:“好哇!当然好啊!我在山顶照了好多相呢!”

我想退回去的想法不由有些动摇,思考良久,我依旧选择了向上爬去。我就那样闷声闷气地爬着枯燥无味的楼梯,累了就休息一下,片刻之后,继续头也不抬地走着,目不斜视,眼里只有那一些高不可攀的阶梯。最终,我沉不住气了,又一次问了一个路人:“还有多久啊。”“差不多快到了吧。”行人思索片刻,回答道。“山上好看么?”我本就准备爬上去,只是随口一问,没想到那人耸耸肩:“没什么好看的,当初我坐缆车上来的,排了好长时间的队。”我叹息一声,已经爬了这么久,不能就这么退下去吧!于是乎,我苦着脸,闷闷不乐地继续走去。

不知道多了多久,也不知道中途休息了多少次,我总算爬上了山顶,向下鸟瞰,不由大失所望:这座山的风景和我以前看过的没有什么不同,无非就是多了几朵花而已。草草照了几张相,我便匆匆离开了。我下去的速度很快,因为我的心头很是郁闷:早知道就不来爬山了,何必为这些千篇1律的景致而浪费我的大好时光。由于速度太快,又没怎么看路,我一不小心与一个正在照相的人撞了个满怀。对于我的道歉,她只是微微一笑,随即继续拍着自己的照片。我不禁大奇,到底是怎样的秀丽风景,令她这般着迷?随着她的目光一看,我顿时心头懊悔:只顾着爬山,竟然没有看见这般亮丽的景致!惠子曰:“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一件事,一千个人或许有一千种看法,不要仅仅只是为了终点的风景而劳累奔波,沿路的风景和收获才是人生旅途中最有价 34 值的东西。人生不只如此,惟有在无数失望与如愿之间,才懂得欣赏人生不同的风景。那么有人看的是风景,有人看的是心情。

下山的路上,我放慢了速度,细细欣赏着沿路的风景,结果固然重要,而过程同样重要,风景就在那里,它不会变,只有看你是否会发现它,欣赏它。

史铁生在《活着的事》中这样写道:世界上唯一你可以拥有的东西就是过程,而时间是永远流逝的。所以唯有经历,才是最美的风景。不要去询问山顶的风景美不美,只需放慢脚步,亲身经历,繁花定会灿烂,绿叶必然静美,人生更会与众不同的风景。旅途如是,人生如斯!

山顶的风景

不同的人,看到同一片风景,感受会不一样。我是山里长大的孩子,自小对大山就有一种母亲样的感情,我把爬山当回归。老公是在平原长大的孩子,他对广袤无垠的平原更喜爱,他把爬山当运动。每次我和老公去爬山,他就表扬我天生有爬山的能力。望着陡峭的山崖,我竟然可以不凭借任何东西,三五下就爬上去了。那一刻,如同我的脚上有吸盘一般。只要进入大山,我就感到一种神奇的记忆,手脚开始灵便起来,内心湖水一般的平静。进入大山,向内的静音模式启动,树林里的鸟、地面上的虫,一声声清晰悦耳起来。登临山顶,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更是心旷神怡,似乎心里的浊气都可以全数倾吐,再次吸纳的都是清新的山林之气。站在山顶,贪婪的欣赏着眼前的风景,远望可以看到天地相接,近望可以看到树叶和行人。

对同一个人同一个地方来说,想到的和看到的风景,也不会完全一致。站在山脚下,风景是想出来的。山在你脚下,才能领略风景的真面目。我记起去年五月在襄阳爬卧龙山的情形。站在山下看,觉得山并不高,只是隆起的一个大包而已。登到山顶,站在隆中纪念塔上,我们一行不约而同尖叫起来。在这里,可以看到整个襄阳城,可以看到脚下的树木呈现各种不同的绿„„上山只为打发时间,到了山顶才知人生不虚此行。

经过千般辛苦看到的风景,其实不再只是风景,它包含的还有付出和收获的快乐。老公说去旅游不如在电视上看旅游节目,那介绍得更仔细,视角也更好。我说,你在电视上看磨基山,和站在磨基山看磨基山,这感觉能一样吗?他想想这么多次的爬磨基山,不再说话。《小王子》里的小王子为什么爱那枝玫瑰,是 35 因为他在那枝玫瑰上付出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费尽千般苦心得到的,和轻而易举拿到的,风景怎么会一样。

再一次地,经过千般辛苦,我终于站在山顶看风景。这一刻,我觉得生命是如此美好。当然我也知道,老公不爱山上的风景,所以有时候,我也会陪着他去看草原。和而不同,互相尊重,是我们十几年的相处之道。

心中最美的风景

初读《红楼梦》,着实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每晚,坐在乳白色的灯光下,捧读《红楼梦》,感叹人生的离合悲欢,怜惜金陵十二钗的悲惨命运,品红楼,如品一杯香茗,品完后唇齿生香

在《红楼梦》里,我最喜欢的人是林黛玉,喜欢她那种淡淡的忧伤,才华横溢的文章。今天就让我梦回红楼,走进那被封建制度统治的黑暗社会,与黛玉相约潇湘馆一叙。

我踏着青石铺成的小路,走过沁芳溪,穿过那幽静的竹林,来到了这仙境----潇湘馆,黛玉缓缓向我走来,终于看到了 病如西子胜三分 的黛玉,果然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奇女子。我说 黛玉,让你久等了,听说你吹箫很好,可否听你为我吹一曲萧。 黛玉含笑答应。

萧声回荡在我耳畔,回荡在整个潇湘馆,我陶醉其中,箫声中隐藏着抹不去的哀愁。

一曲吹完后,黛玉连同那潇湘馆渐渐消失,醒来原是一场梦。

黛玉,前世你曾是一株仙草,今生注定为宝玉流一辈子的泪。大观园的高墙是你的障碍,三从四德、举案齐眉不是你的期盼。共读西厢,情愫暗生,你一直为了爱情而抗争,用柔弱的肩膀扛起爱情的希望。可你又有什么地方比不过那个薛宝钗?你的才情谁人能比?你的美貌谁人能敌?难道就因为你孤芳自赏吗?宝钗有着极深的城府,性情与你截然不同,但你高傲纯洁的天性是不可能被改变的。

从小你就寄人篱下,饱尝失去亲情的痛苦。你太容易落泪了,你只活在自己所设置的枷锁中,最后连离开这个人世也不能瞑目,一边是锣鼓喧天,洞房花烛;另一边却是生死离别,哭声连连。离去反而更好,回到太虚幻境继续做你的绛珠仙子。倘若你还在世,贾府被抄的事实以你的性格是承受不了的,倒不如干干净 36 净的离开。

黛玉,你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最美的风景铸就最美的你。

《山顶的风景》

每当你站在山顶,那应该是向自然致敬的时候。那么多千山万物都被包揽在眼下,那么多蓝天白云都被放置在胸前,伟大的自然立即将你映衬得渺小。 山顶上的人心境是不同的,爬上山来的辛苦与劳累瞬间就消失了,一片心全然已投入了这难得的仙境之间。特别是在春日暖阳里,你站在山顶所看的是沿途而来的被忽略的红桃绿柳,听到的是蓄积了一整个冬天的强而有力的生命爆发的蓬勃之声。

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啊!不论你是被群山所环抱,还是一览众山小,那些不愉快的忧伤的事全都被大自然滤过,还你一片前所未有的开朗。太阳比在山脚下更加耀眼和富足,也比在山中树林剪透过的斑斑日光更加爽朗,它直接射在你的身上,你的心上,穿过了那些阴霾,通透的洗净了你的灵魂,给予了你一番光明的前程。这种满足怕是喧嚣浮世中所不能得到的吧!

歇息在山顶,低头看是自己所做过的路,举首望是还没有到来的希望。痛苦的经历第一次被政府,纯净的未来第一次近在咫尺。这样的风景,是永远都不会看腻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山上向下发泄。让深谷来帮你分担烦闷,每一个人都可以伸手抚着云,抱着天,让晴空来指明你的前景。这样的风景,是应该定格在心中常拿来鞭策自己的。只有在这一瞬,时间才是公平的,在这一瞬,世界才是公平的,在这一瞬我们与自然是公平的。

当你登上一座座山峰,站在一个个山顶看风景时,你还会发现,这是最不孤独的地方,哪怕你是只身一人,那些花,那些树,那些天,那些风,那些风景,是会陪伴你,是会安慰你,是会理解你,直到永远的。

广西卷:老王生病

37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农民工老王突发胃穿孔,被送进医院。为救治这名贫困患者,医院开通“绿色通道”给他做手术,又进行了十天治疗。虽然老板主动送来5000元,老王仍欠下4000多元医疗费,而医院默许他出了院。老王刚一康复就回到了工地:“哪怕打工还钱再难,我也得努力。是医院和老板救了我。”可欠款还是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上,最终,老王鼓足勇气找到医院,说出了想在医院打工抵债的心思。院方深受感动,聘他为陪检员,老王也特别敬业,作为曾经的患者,他格外懂得怎样帮助病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感恩的心

纵使世态炎凉,却总有一种感动存放在你我心间;纵使淡漠无边,却总有一种信仰让我们泪流满面。因为人间不只有坚冰还有火焰,我们要懂得感谢;因为脸上不只有冷漠还有笑颜,我们要学会感恩。

感恩不是简单的一句\"谢谢\",而是在心底镌刻一段故事,用爱与信念,接受与传承。感恩不是激动得涕泪涟涟,而是用生命记录一种真切,为这世间拥有真诚、无私和奉献。

曾有华农大的学生小李和同学们把卖废品的钱捐给一所希望小学。不久,小李罹病。希望小学的师生为她捐款,一个小女生在回答别人的疑问时说:\"李姐姐说:\'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

这句话让每一个聆听者久久不能平静。在施与同接受的过程中,感恩如爱的火炬在芸芸众生中随爱心的不灭而传承不息。当心灵被感恩的心志浸透,关爱的花朵便在人间绽开。因

而感恩折射出的,是一个人高尚的灵魂。伟大的作曲家舒曼临终前这样感谢他的老师维克多:\"虽然后来因为您的女儿和我的婚姻问题,您做了很多伤害我的事,可我依然感谢您,谢谢您教我音乐,也谢谢您最终把女儿嫁给我。\"是的,感恩的心不能因为曾经给予恩情的人有过错误而收起感谢。感恩,既为感恩本身,也为他人曾经给过的真挚。

我们生活在这个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尘世中,越来越多坚守的美丽将被遗忘,于是感恩的心才弥足珍贵。感恩同关怀一样是一种天性,一旦失去,灵魂便 38 轻如绒絮让人扼腕叹息了。

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资助178名贫困学生,然而在他病危住院,经济困难时,几个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竟无一人来看望他,此事被媒体披露后有一个受助者还埋怨这让他很没面子。诚然,真正的施援者是不求回报不计结果的,可是这难道意味着他的奉献不该获得认可吗?虽然丛飞说没关系,但他的心中必定也同大众一起有了冰凉的感觉。

接受帮助的人最可悲的不是让别人看到自己落魄的境遇,而是被别人知道自己缺失一颗懂得感恩、善良如是的心。这个被丛飞帮助过的人必然是不懂感恩的意义的,所以才会忽略接受关爱应珍视的幸福和应给予的肯定。

感恩的心如水。如水般清澈明净,流过平野,越过大川,盘桓于天地间,灵动在每个人内心最温软的位置。

感恩的心如诗。如诗般蕴意深长,吟过黎明,诵过黄昏,氤氲在人生淡定的暮霭中,传送在每个人灵魂最绮丽的地方。

不要吝惜你的感谢,因为感恩是对人间真情的肯定;不要吝惜你的感谢,因为感恩也是对自己的肯定。

如果路过人生的一隅,请采摘一颗感恩的心,说一句:\"感谢有你。\"

2014年北京高考作文题:

39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 话不高声”、“站有站相 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 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老规矩不朽

北京的这些老规矩,也是中国人的老规矩。重新审视这些老规矩,感到很亲切。这些朴素的话语,犹如一位长辈在耳边谆谆教导。它要求做人律己正派,谦恭有礼,忠厚传世,勤俭持家,为他人着想„„这是一个民族风尚在道德领域的精炼概括,是百姓自我教育的人生信条。

老规矩历史悠久,传承了几年,是儒家思想在百姓当中的另一种体现。读书人读《论语》《孟子》《弟子规》等,老百姓读书少,但受教育的内容是一样的。老规矩说“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弟子规》说“路遇长,疾趋揖”;老规矩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弟子规》说“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老规矩说“忠厚传世”,《论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规矩说“勤俭持家”,《训俭示康》说“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老规矩是儒家思想在老百姓心中烙下的印记,处处影响到他们的为人处事。

老规矩是日常百姓安身立命的总则,是一种自我教育的经典语录,规定具体而细致。百姓读书不多或者没有读过书,但是这些老规矩口耳相传,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老百姓用它教育自己,也用它教育子女,规范后代的思想道德行为。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规矩,才形成了中国老百姓勤俭、忠厚、礼让、仁义的优秀品格,才出现了诸多的忠臣孝子、良将勇士。

老规矩不老,它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不是历史垃圾,而是和《论语》等儒家经典著作一样,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拿来主义”的方法继承弘扬其中的优良传统。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有些人自私卑劣,有些人贪污腐败,有些人妄自尊大,有些人浑浑噩噩,有些人一掷千 40 金„„现代社会,生活条件极大改善,而道德水平却不断下滑。老规矩在这些人眼里是陈旧的、过时的,殊不知这些老规矩是拯救他们心灵疾病的良方。今年年初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家风是什么”栏目,许多人给出了他们的答案:“尊老爱幼,勤俭持家”,“诚实做人,诚信待人”,“做人要朴实一点,厚道一点,要实在一些”。这些对家风的解释,其实就是对老规矩的最好注解。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老规矩也能堪当大任。

老规矩不朽!

传统在心,何惧规矩方圆

还记得小时候的我们,常常坐在秋千架上,用一口稚嫩的童音背那背不完的《弟子规》,争抢着在老师面前看谁背得又快又好。那“首孝悌,次谨信”的“圣人训”至今也深深印在脑海中。

从“跟长辈打招呼”的敬老,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的刚正,再到“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的厚道,一条条老规矩犹如有一个慈祥却严厉的老人,谆谆教导了一代又一代的北京人。

长大的我们也纷纷走下秋千,步入社会。然而我却时时讶异于熟读《弟子规》的我们却在渐渐淡忘那些老规矩。“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变成了甚至在餐桌上都会紧盯手机冷落老人;“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变成了郭美美的铜臭漫天与纸醉金迷。老规矩甚至需要靠“贴在网上”才能被“关注”,以致我们犹如那疏远的猎奇的游客,走马观花地“欣赏”着与自己无关的商品。

我们不禁要问,难道被我们淡忘的,仅仅是那些“老规矩”吗?若要问老规矩的内容,我们一定会滔滔不绝头头是道,丝毫不是那种“健忘”的人。那么与其说我们忘记了老规矩,倒不如说我们忘记了它们背后的传统文化。忘记了对长辈的敬,忘记了对自己的谨,忘记了对世人的真。

昨天媒体爆料,岳飞后人甚众,却始终遵守“不与秦氏通婚”的“规矩”。然而这个“老规矩”到了近年却被“逐渐打破了”。何以哉?岳飞此规矩,其本意并不是死板地憎恨天下秦氏之人,而是告诫后人勿与恶人为伍。而岳家后人却如此注重表面功夫。可见现代人与其去注意老规矩背后的文化内涵,更多强调的只 41 是表面化的教条。所以老规矩便成为了一纸纸空文,被我们惧怕,被我们回避,直至被遗忘甚至“贴在网上”成为一种“引起关注”的噱头。

重拾老规矩,我们何不先去稳固我们心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让我们对老人的一个爱心电话成为当今的“跟长辈打招呼”;让我们的微笑与暖语成为新时代的“笑不露齿,话不高声”。孟子说过:“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我们心中有了传统文化的规,高尚美德的矩,我们的每一言每一行便自成最美的方圆。

我想,总有那一天,《弟子规》可以成为“弟子魂”,那谆谆教诲“老规矩”的老人也会笑而不语。因为心有传统的我们,早已自成一方规矩。传统在心,我们不惧规矩方圆。

新时代?老规矩!

北京地铁里,上班族们满脸困倦,身子随列车晃动,整个人都懒懒的。而当他们的眼前出现空位时,则像瞬间充了电一般,三步并两步地迅速落座,随后又陷入混沌的状态,无心再抬头看一眼,花白头发的老人,怀抱小孩儿的妇女„„也真是应景,恰在这时,广播响起:“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请将座位让给需要帮助的人。”

我不禁要问,这个社会怎么了?怎么这般没有了规矩? “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难以做到吗?“尊老爱幼”不是人类的普适准则吗?“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不应该是人们的基本规范吗?老规矩能这样渐行渐远吗?我们社会文明程度如此低下吗?

好在,有人将“被人渐渐遗忘的老规矩”重新整理投诸网络,并引起热议。先不论人们是否认可老规矩,也不论老规矩是否在新时代仍然有积极意义,我只是感叹记得总比忘掉的好!毕竟,它在我泱泱大国存在了上千年,滋养了亿万华夏儿女。然而,我不禁又要一问,这本该是传家宝的老规矩为什么会被人们遗忘了呢?其原因是什么呢?

是啊,我们在努力进行经济建设,迎来城市化、工业化、数字化、现代化。我们坚信那轰鸣的机器,数字的攀升,远比那些陈旧的“老规矩”有用得多。于是,你看到了自己身边的“空巢老人”守着偶尔才会响起的电话,望眼欲穿;你看到公车上青年人因一点争执对老人谩骂不止,大打出手;你看到旅游者作为祖 42 国的名片在国外名胜留下“到此一游”,遭人白眼„„

莫言曾感叹,文学最大的用处就是没有用处。因为文学带不来GDP,带不来高楼大厦,带不来楼堂馆所,带不来升官发财的政绩,但是它滋养的却是心灵,是钢铁森林间的灵魂栖息地。我想,包括老规矩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这样吧。没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人们的心灵怎么保持一份宁静?和谐社会岂不会成为海市蜃楼?我们又如何自信地弄潮于世界之潮头浪尖?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经济的附属、产业的点缀、甚至是财政的包袱,却看不到文化能够自主发展、形成产业、创造财富之重要地位,恐怕有短视之嫌吧?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没有老规矩等传统道德的约束规范,怎么会有社会族群之间相互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睦融洽呢?我们应当认识到:文化不仅具备震撼心灵、满足需求之精神力量,而且具备引领社会健康发展、激发民族创造活力之物质力量;一个国家的兴盛强大离不开文化,一个民族的传承延续离不开文化,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文化,离不开老规矩。

我想,是时候该重拾并发展老规矩了,即使在这样的新时代里。“老规矩”在不同时代有不同表现,孔孟之道、程朱理学,到如今的核心价值观,它通过约束个人的行为,由点及面,由内而外地发挥作用。它能够提升社会精神文明——而这是仅停于表面的经济建设所带不来的,是使国家进步的源泉和动力。

值得庆幸的是,就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热议。老规矩,不应蜷缩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

怀念北京的老规矩,就像怀念曾经的四九城。

43

古都总是美妙么?未必。课本里有郁达夫先生令人怀念的秋天,扫把经过留下淡淡印记,也有老舍先生并不太令人怀念的酷夏,祥子在泥泞中挣扎谋生。但在今天,不管是否经历,怀念这座城市,往往会是将其幻化为前者,选择性地遗忘后者——这其实不是因为过去更美,只是因为现实悲催。悲催的一点在于,无论好坏,老北京城从视线中消失了。

老规矩总是有道理的么?同样未必。牵涉封建迷信的自不用说,男尊女卑那套礼法也早就被淘汰。今天人们怀念起老规矩的时候,这些负面内容被下意识地排除在外,他们强调的甚至不是规矩内容,而是规矩所带来和体现的规规矩矩的社会生活方式——这其实不是因为老规矩更合情理,只是因为现实悲催。更悲催的一点在于,在这座快速变化的城市中,一些旧有美德的确正在被淡忘,包括有规矩和守规矩本身。

没有规矩,才是最可怕的沦丧,它比城市建筑风格消失更不可逆。事实上,变迁难定对错,人们破坏一些,他们创造另一些,城市在变,审美标准也在变。譬如,曾经被骂得一钱不值的,楼宇顶上的中国古代风格“帽子”,现在看来,并不比形似内裤的所谓现代派建筑更丑陋。但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不会变,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一旦失去,再难回来。不难想象,没人指望卑鄙人性会留下高尚者的通行证。

破坏规矩,首先是对秩序和现实的不尊重,有些属于反社会心理问题,有些纯粹出于其他目的的反科学。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当城市走上一条快速发展道路之时,当偌大一座现代化都市里存在很多不文明的、甚至违法乱纪的行止时,如何寻回那些老规矩,如何让老规矩带给人们规规矩矩的生活方式。事实上,恰恰是怀念老规矩的那些人,未必有心思琢磨得那么远,这是他们的家,他们只是本能地感到忧虑和愤怒,一种不学而知的良知。

怀念北京的老规矩,就像怀念曾经的四九城。

无关老规矩,有关没规矩。

老规矩

44

凡是老规矩一定不知道是谁制定的,也不知哪年哪月传下来的,老规矩就是老规矩,不一定有道理却一直存在着,而且是顽固地存在着,一代又一代地纠正着子孙们的行为。

我记得小时候挨的叱责大部分都是因为不规矩了,比如见人不叫了,见人不叫被大人认为是最没规矩的表现,所以我的记忆里总是被母亲拉着叔叔阿姨大爷大妈爷爷奶奶地一通叫,稍有迟疑就可挨说。但男孩子长到十五六岁时,看见二十郎当岁的小伙子有点儿叫不出口,我小时候在军营长大,遍地都是刚刚当兵的“解放军叔叔”,凡是穿军装的我就得叫叔叔,许多时候叫得我内心郁闷。

可母亲说,这是规矩。自古就是这样,人有辈份,不论岁数大小。这是在城市,还是在部队,如果在老家,比你岁数小的备不住还是长辈呢!我想想也是,祖父,父亲,我都是长子,心里感觉大,实际辈份小,过去有句俏皮话,别看萝卜小,却长在背儿(辈儿)上,说得就是这层微妙关系。

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太快,许多东西不经意间就丢了,丢了还往往不知。加之这个世界像决了堤的围堰,沉渣泛起,鱼龙混杂,想保住些好的有用的没那么容易。我们处于社会裂变的节点上,好坏优劣善恶往往都是共同而生,保持住好的不容易,增加些恶习稍不留神就既成事实。古人说,积善似垒土,纵恶如弯弓。积累善行如用锹垒土,一点一滴进行,形成的大山才会日久天长;而纵容恶行如同弦上之箭,思想稍稍放松一下,恶就是离弦之箭,一发不可收拾。

所以规矩得老,这“老”是时间的检验,这“老”是文化的磨合,这“老”是自然法则淘汰留下的结果。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古老的民族过去的规矩一定很老,老到无从追根溯源。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孟子告诫说,鲁班虽为好木匠,没有尺子和圆规也没有办法画出方形和圆形,也就做不出好作品。继而我想,今天随处可见的这么多的好家具,它们的存在并不因为是采用了良材,而是缘于曲尺和圆规最初制定了规矩。

45 2014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怒放的生命 上海卷:穿越沙漠和自由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怒放的生命

“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像飞翔在辽阔天空/就像穿行在无边的旷野/拥有挣脱一切的力量„„”

心底里,偶尔会涌动起这样的歌声来,沙哑、愤怒、狂放。而我的身体却依旧拘束于繁琐日常事务中,只将“怒放”的声音化为轻言细语,与身边的家人朋友聊聊天,或是哼上几句细柔的歌词。

生命的本质是孤独的。如果将人生看作一次行旅,在最初出发时,我们常常轻狂自信,以为自己可以无拘无束、轻舞飞扬,乘坐最快的航行器,领略最多最美的风景;待到行至中途,几乎无可避免,要经历各种顿挫,从理想的破灭到情爱友谊的背叛,或是亲人的离别、同行者的分道,终有一日,你会猛然发现,自己是置身于荒蛮无边的沙漠之中,前路渺茫,难以辨清哪里才是该去的方向,身上不知何时已背负重重压力、种种责任,疲惫不堪,却已欲退而不能。

这样的时候,该怎么办?“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究竟只是一种消极逃避。逃不掉的人们,有时会任由迷惘与焦虑的情绪蔓延侵袭,甚至不堪重负,宁愿身体的自戕换取精神的自由解脱。于是,我们的时代,才有那么多抑郁症与自杀的消息,从四面八方传来。

卢梭说:“人人生而自由,但又在无所不在的枷锁之中。”米兰•昆德拉则提醒我们“生命中不能承受”的,不是“重”而是“轻”。如此想来,每一个人原本就是“戴着镣铐的舞蹈者”。束缚我们的,或是名与利,或是理想与责任。是在枷锁中日渐僵化,还是保有灵魂的快乐自由,取决于我们自己的修炼和选择。

我认识一位罕见病患儿的妈妈。与人们想象的相反,在最初的绝望过后,她已很少愁眉苦脸,因为生活已化为一件件具体繁忙的事务,不幸与艰难见得多了,让她更懂得珍惜那一点一滴的收获与快乐。

46

人生行旅该有很多风景。如果其间有漫漫长路须在沙漠中穿行,一样可以有幕天席地的快乐与放浪形骸的自在。不必汲汲追问命运的不公正安排,不必因负担与束缚而计较生命的自由与不自由。惟其身经沙漠,才懂得与人相处,也才懂得自由的可贵;惟其受困枷锁,生命的怒放才有真正的重量。

穿越沙漠和自由

在我们看来沙漠就是一个气候干燥,雨量稀少。就在这么个地方。你感觉它存在着什么,虽然一眼望去都是那黄色的景象。当时它带给我们的确是很多无尽的想象。

假如沙漠目前有人居住的话,他们一定非常向往,我们这里的生活,他们也许会想穿越到我们这里来,但是你们有没有想穿到沙漠去了,那里什么都没有。只有沙,只有土,甚至有时!还会有那龙卷风呢,哇哈,当那龙卷风漂来的时候,卷着沙土一起时候,你说那时会产生什么样的景象呢。沙漠也许真的是一个非常自由的地方,可能真的是那么个地方呢!!

为什么要穿越沙漠,在那荒原无际的沙漠,谁会想着去穿越呢,因为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在这个,像风一样自有的地方,也会带给大家一些,无尽的遐想。但是你真的不知道,里面什么内涵。在现在我们的这个年代,人们都在渴望着自由,渴望着公平。所以得到自由,是当今这个社会人们迫切想要得到的。在我看来穿越沙漠与自由。联系不到一块,因为根本不是一个层面的理解。穿越沙漠只是人们的一种想象,一种猜测,一种怀疑!。而自由呢恰恰相反,听过那首歌吗?像風一样自由,为什么是象像风一样自由呢,因为風无拘无束,就如那句诗词所说的,我轻轻地来,正如我轻轻地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正是一种自由的体现。在我们现在的这个社会有很多,甚至绝大本分的自由主义者,他们渴望着得到自由,但是也有些人被剥夺了自由,正像以前美国的黑人一样,黑人要与白人,为奴为婢。为什么,这也将会带给大家一些反思。社会才是自由发展的一个不可失去的支撑点,假如没有社会,将不会有自由。

社会在慢慢的发展,更在慢慢的进步,自由也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以后我相信,我们的这个社会将会越来越自由,越来越和谐。慢慢的随这科技的发展,人 47 文的进步,也许我们真的可以做到穿越沙漠,乃至穿越古代,甚至更加匪夷所思的事情,在我的明天甚至22世纪,这也是我们无法估量的。但是我相信,人类智慧,永远是无止境的,穿越沙漠和自由,人类以后能够做到利用智慧和头脑。想象与制造出我们意想不到的产物,来帮助人类完成好多完成不了的任务,人类越来越进步,科技越来越发达,与时俱进,世界将会是一片美好的景象,相信科学家,发明家等等的各种人才会给大家一种意想不到的惊喜。

让我们创造一些非常想不到,而且没想到的事,穿越沙漠和自由。沙漠也许很自由,但是你真的能够穿越吗,所以现在这还是一个X,让我们一起见证那个意想不到的时刻,让我们一起见证我们美好的明天,以及我们崭新的未来。

细雨未必看不见,闲花未必听无声

人,活在世上,不仅仅为了每天的三餐饭,也不仅仅为了铜臭,而是为了灵魂的永存。

皑皑白雪,你是否已迷失了归途的方向;浓密的森林,你是否已看不清灿烂的天空。忘记自己的细微,忘掉自己的渺小,在雪地中奔跑,拨开森林的迷雾,你的身影将会变得高大,你的人生也定会精彩。

“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不畏贵妃研墨,力士脱靴的后果,不畏玄宗的赐金放还。虽有昭昭明月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他是长安的细雨,他是朝庭的闲花,他空有满腔的抱负却无计可施,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高歌“高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把对朝庭的失望,对自己的希望化作了人类不朽的诗篇,这滴春雨,这片闲花,化作无数的雨滴,无数的鲜花,落进千家万户,洒遍中华大地。

胸纳幽兰,神容主若。他,一个不爱仕途,但爱美人,不爱富贵但爱超然的翩翩公子,虽出身显赫却博古通今,虽是奴才却不甘做奴才。他叫纳兰容若,与康熙相伴了31年的臣子。在他的生命中,他的主子驱使了他的一切,雪藏了他的才华。他只能做康熙的陪衬,做君王身边的细雨闲花,但即使如此,仍然没有人能漠视他的才华,他把幽怨化作了一支笔,书写了“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凄婉情怀。他忧郁而终,短短31载,弹指一挥间,却创作出人间最动人的诗词。这滴细雨,这片闲花,发出炫目的光,震撼你我的心灵。

48

萧红,近代最伟大的女作家,却饱受了人世间的一切悲苦——亲人逝世,家族歧视,爱人背叛,恩师离去,穷困潦倒„„在这样的情况下,她把人间的悲苦都化作了笔下灵动的文字,随着呼兰河水,汨汨流去。她是家庭的细雨,爱人的闲花。就是这滴细雨,这片闲花,给中国文坛注入了清泉,注入了活力。

他们曾是社会中最不起眼的小人物,却也在历史上留下了高大的背影。他们拥有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经历,却共同昭示了一个道理——细雨未必看不见,闲花未必听无声。

相信自己在皑皑白雪中终会找到归途的方向,在森林中终会看到明媚的阳光,虽然我们在宇宙中微小的如细雨闲花,但只要努力,不同命运低头,终有一天我们的灵魂会照亮未来。

49 2014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细节决定成败

重庆卷:租房

材料内容:一个游客去波罗的海海滨度假,找到一处房屋,打算同房东——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签下租房合同。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看究竟合适不合适,再作决定。

游客住下后感到很满意。到第5天,将要签合同时,却发生了一点意外:一个精美的玻璃杯被他不小心打碎了。他有些忐忑不安地打电话告诉了老人,老人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我过来签合同时再拿一个来。”游客把碎玻璃和屋里的其他垃圾打扫了。不久,老人来了,进屋后就问:“玻璃杯碎片呢?”游客回答说,已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了。老人赶紧出门,打开垃圾袋看过后,脸色凝重地对游客说:“对不起,我不再把房子租给你了。”

然后,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

要求:

1、结核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

2、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细节决定成败

一朵美艳无比的鲜花,可能会因为一点瑕疵而失去光泽;一锅美味可口的饭菜,可能会因为一点杂质而失去美味;人生更是如此,可能因一些小的细节而失大。

做好细小的事,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善于观察,重视细枝末节。伟大的英国科学家牛顿只因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才会发现苹果落地的秘密,从而为物理学创下三大定律的重要科学成就。达尔文也是如此,善于观察每一种生物细微的动作和习惯,从中找出一定的规律,从而创造了伟大的“进化论”。细节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的成败,是否在于细节呢?答案不言自明。

做好细小的事,需要我们有敏锐的眼光和细腻的心灵。一家公司招聘时,将一张废纸丢在地上,来来往往的人只是从它上面踩过去或看一眼,并没有什么动 50

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