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传染病预检分诊培训材料

发布时间:2020-03-02 19:33:4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传染病预检分诊培训材料

一、传染病预检分诊 1、预检分诊制度概念

2003年非典后,国家对传染病防治法进行了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五十二条规定:

医疗机构应当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和接诊治疗,书写病历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医疗机构不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应当将患者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

2005年2月28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1号,颁布施行《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 》。要求医疗机构为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防止医疗机构内交叉感染,对来诊的患者预先进行有关传染病方面的甄别、检查与分流制度。

2、预检分诊要求

《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提出,医疗机构各科室的医师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注意询问病人有关的流行病学史、职业史,结合病人的主诉、病史、症状和体征等对来诊的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经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者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同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设立感染性疾病

1

科,具体负责本医疗机构传染病的分诊工作;没有设立感染性疾病科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传染病分诊点。

医疗机构应当在接到卫生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特定传染病预警信息后,或者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加强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必要时,设立相对独立的针对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处,引导就诊病人首先到预检处检诊,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对呼吸道等特殊 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医疗机构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和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2.1、日常预检分诊管理

(1)感染性疾病科为传染病及疑似疾病的预检分诊科室。日常采取多层分诊,层层把关,引导发热、腹泻及其他传染病患者到感染性疾病科就诊。

(2)医院醒目位置设导诊牌,引导发热、腹泻及其他传染病患者到感染性疾病科就诊。

(3)门诊咨询处对患者进行分诊,引导发热、腹泻及其他传染病患者到感染性疾病科就诊。

(4)挂号室在挂号时,对患者进行询问,对发热、腹泻及其他疑为传染病患者,引导其到感染性疾病科就诊。

(5)门诊分诊护士对候诊患者询问主要症状和体温情况,对发热、腹泻及其他疑为传染病患者,引导到感染性疾病科就诊。

2

(6)医师在对患者进行诊疗时,若发现疑为传染病患者,及时与感染性疾病科联系,将病人转至感染性疾病科。污染物品消毒处理,手卫生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清洁消毒后,再继续接诊。

(7)感染性疾病科实行先就诊,后挂号的就诊程序。对排除传染病患者转至普通门诊,进入正常诊疗程序。对不能排除传染病的由分诊护士代为挂号、交费。

(8)需做放射科检查的患者,由感染性疾病科与放射科联系,感染性疾病科护士引导患者进行检查。

(9)住院患者及患者家属出现发热情况时,由医护人员及时与感染性疾病科联系。

(10)门诊部定期组织相关人员,由感染办公室进行预检分诊相关知识培训。

(11)工作中执行标准防护的原则,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发生医源性感染。

2.2、传染病疫情发生时的预检分诊

(1)本地或国内出现传染病疫情时,根据属地管理要求和医院整体安排,对预检分诊管理工作进行必要调整。

(2)改变多层分诊方法,设立专职分诊处。患者先到分诊处进行分诊,凭分诊处书面分诊意见进行挂号就医。按照疫情管理要求,分诊处对体温在38℃以上伴呼吸道症状的病人,免费提供一次性口罩;对发热、腹泻、可疑传染性疾病患者,及时引导至感染性疾病科进行预检排查。

3

(3)感染性疾病科实行先就诊后挂号。医生进行全面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相关检查,若排除呼吸道传染病、重大传染病、属地有关部门规定检诊的疾病时,给病 人发放书面分诊意见,病人可转到普通门诊(急诊)诊治。若不能排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和疑为生物恐怖等重大传染病的,立即隔离,报医务处组织医院专家组会诊。专家组仍然不能排除的,应隔离留观,并对污染的场所进行消毒。按规定报告医务处、院感染控制办公室和院领导, 院感染控制办公室按规定(2小时内)报告区疾病控制中心,按属地管理要求作进一步处理。

(4)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预检分诊相关知识培训。

(5)工作中执行标准防护原则,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治发生医源性感染发生。

3、转诊工作流程 3.1转运流程。

穿、戴全套防护物品→出车至医疗机构接患者→患者戴口罩和手套→将患者安置在救护车→将患者转运至接收医疗机构→返回→车辆及设备消毒→人员防护消毒。 3.2 穿戴及脱防护物品流程。

穿戴防护物品流程:洗手或手消毒→穿工作服→戴防护口罩→戴工作帽→戴防护眼镜→穿隔离衣→戴手套。

脱防护物品流程:摘手套→洗手或手消毒→摘工作帽→摘防护眼镜→摘防护口罩→脱隔离衣→洗手或手消毒→脱工作服。

4

3.4 医务人员、司机清洁消毒: 手消毒→淋浴→换干净衣服。

3.5 救护车清洁消毒:关闭门窗→2%过氧乙酸气溶胶喷雾封闭1小时。

二、相关传染病知识 1、腹泻

每日排便三次或以上,且大便性状异常。

2、发热,腋下体温≥38℃;

3、流感样病例:即发热(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者,缺乏实验室确定诊断为某种疾病的依据。

4、不明原因肺炎: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并经院内专家和区(县)专家组会诊后,不能作出明确诊断,且存在因SARS、人禽流感或新亚型流感病毒感染可能的肺炎病例: (1).发热,腋下体温≥38℃;(2).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疼、全身酸痛、倦怠、咳嗽、呼吸急促,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紫绀等;(3).具有进行性加重的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影像学特征,即X线胸片表现为边缘模糊的肺纹理增多,继之出现斑片状,以致融合成大片状浸润阴影,后期可出现肺间质纤维化的改变;(4).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5)5.经抗生素规范治疗3~5天,病情无改善或继续加重。

5、肠道传染疾病包括哪些疾病?

答:肠道传染疾病主要有霍乱、伤寒、痢疾、感染性腹泻及甲型

5

肝炎等疾病。这些疾病都是国家法律规定管理的疾病,而霍乱又是规定实施强制管理的甲类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经过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等传播途径传播。

6、肠道传染病有哪些主要症状?

答:肠道传染病的主要症状有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失水及全身不适等症状。但霍乱的主要表现为剧烈腹泻、呕吐、进而严重失水,甚至休克,大多不发烧,无腹痛及里急后重,如不及时就医治疗,极易死亡。

7、常见的夏季肠道传染病主要有哪些?

答:1)、细菌性食物中毒:由细菌或细菌的毒素引起。常常有共同进餐的人一齐发病的情况,且有严重呕吐症状。2)、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引起,病人有排便不尽的感觉,粪便可呈脓血状,常伴有发热,儿童患者可能会休克。3)、阿米巴痢疾:由阿米巴原虫引起,粪便呈果酱样。4)、病毒性肠炎:也叫做流行性腹泻。病人常伴有感冒等症状

8、霍乱

答:霍乱是由O1群或O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波及面广的特点,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两种甲类传染病之一,也是《国际卫生检疫条例》规定国际检疫的三种传染病之一。

霍乱病人或带菌者是霍乱的传染源。

感染霍乱后大多数情况下,感染只造成轻度腹泻或根本没有症

6

状,典型的症状表现为剧烈的无痛性水样腹泻,严重的一天腹泻十几次。感染霍乱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会引起严重脱水导致死亡。

霍乱的潜伏期数小时至5天,通常2~3天。粪便阳性期间有传染性,通常至恢复后几天。偶有携带者传染期持续数月。对霍乱弧菌有效的抗菌药物可缩短传染期。

霍乱传染性很强,一旦发现感染霍乱,无论是轻型还是带菌者,均应隔离治疗。霍乱症状消失,停服抗菌药物后,连续二天粪便培养未 检出霍乱弧菌者才可解除隔离。感染霍乱后,不接受隔离治疗,属于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行为,另外病人和带菌者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的采样、家里疫点的消毒等工作。

预防霍乱的方法主要是“把好一张口”,预防病从口入。 做到五要五不要。五要:饭前便后要洗手,买回海产要煮熟,隔餐食物要热透,生熟食品要分开,出现症状要就诊。五不要:生水未煮不要喝,无牌餐饮不光顾,腐 烂食品不要吃,暴饮暴食不可取,未消毒(霍乱污染)物品不要碰。

9、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潜伏期一般2-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皮疹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有四不象的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

7

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 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 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泡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內消退。

10、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全身发疹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约90%发生在6个月至5岁的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小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末春初为多。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结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丘疹为特征;传染性极强,在人群密集的小学及幼儿园容易发生流行。

麻疹病程常表现为3个阶段,分为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三个阶段。

出疹前期,约 3~5 日。主要表现为发热(38~39℃以上),伴有怕光,流泪、流鼻涕和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与患感冒相似,经过3~4天,鼻炎、咳嗽加重、眼结膜充血。同时在口腔颊粘膜上有白色斑点,大小不等,为麻疹粘膜斑(又称柯氏斑),这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在麻疹流行期间,特别在 3周内接触过麻疹病人的易感者,出现咳嗽流涕、流泪等上呼吸道炎症时,应考虑麻疹的可能。

传染病预检分诊培训考试题

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制度

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制度

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

传染病预检分诊流程

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制度

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传染病预检分诊培训材料
《传染病预检分诊培训材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