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心理学考点总结(长江大学)

发布时间:2020-03-02 19:14:1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 什么是心理学?#1P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 什么是心理过程?其由那三部分组成?#1P 人的心理过程就其能动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关系,可以分为: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 什么是意志过程?#2P 意志过程是指人自觉的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和外部苦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4> 什么是个性?主要包括那些方面?#2P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他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5>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那些?相对优点和缺点是什么?#14P 1> 观察法;2> 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3> 调查法(问卷法、谈话法); 4> 测验法

观察法的优点是保持了被观察者对象的心理活动的自然流露和客观性,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它的不足之处是观察者处于被动的地位,只能消极的等待被观察者某些行为表现,因此可能是一种较缓慢的进程.6> 心理学的起源?#16P 1879年,冯特教授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此心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同时,冯特被称为心理学之父.7> 神经细胞的功能?#21P 神经细胞具有接收、传递和处理信息的功能。 8> 脑干包括那几部分?#28P 脑干包括脑、脑桥和中脑三部分组成.9> 注意的功能?#62P 1> 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10>注意的起伏?#72P 注意的起伏周期包括一个正时相和一个负时相。注意处于正时相时表现为感受性提高,感觉到有刺激或刺激增强;注意处于负时相时,则表现为感受性降低,感觉不到刺激或刺激变弱。一般每次起伏的周期平均约8-10秒,注意起伏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感觉器官的局部适应,使对物体的感觉性短暂的下降。实验表明:声音刺激的起伏间隔时间最长,其次是视觉刺激的时间最短.11>注意的分配?#77P(选择题) 注意的分配是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12>感受性的正反比关系 #90P 感觉阀限分为绝对感觉阀限和差别感觉阀限。绝对感觉阀限又称为绝对阀限,是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通过绝对感觉阀限的测量来了解感觉系统的绝对感受性.绝对阀限与绝对感受性成反比关系,绝对阀限越低,即能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绝对感受性越高,即对刺激越敏感。用S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阀限,两者关系S=1/R.差别感受性的大小是用差别感觉阀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两者成反比关系。K=△I/I 13>视觉适应 #98P 视觉适应是指视觉感受器官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的变化,最常见的有明适应/光适应(暗—>亮)和暗适应(亮à 暗)。 14>闪光融合 #102P(名词解释)

每分钟多次连续闪光达到一定频率,人眼睛无法分辨出是单个闪光而将其感觉为一个稳定的连续光的现象,称为闪光融合.刚好产生闪光融合的闪光频率称为闪光融合频率,人闪光频率越高,其视觉分辨能力越强.15>视觉后像 #103P 视觉后像是指刺激停止作用于视觉感受器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停留片刻的现象.一般分正后像和负后像.16>知觉组织原则 #117P 知觉组织原则分为:接近原则、相似原则和连续原则 17>运动知觉(名词解释)#131P 运动知觉是指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包括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18>错觉(名词解释) #133P 错觉是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歪曲的知觉.19>内隐记忆(名词解释)#139P 内隐记忆是指在无意识情况下,个体过去经验自动对当前作业产生影响的记忆,又称自动无意识记忆.20>艾宾浩斯曲线(选择题)#150P 德国心理学家H.艾宾浩斯是人类记忆和遗忘实验研究的创始人,探索记忆后保持量的变化规律.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比较快,比较多,以后保持量逐渐稳定的下降,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在遗忘,表明了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的关系,遗忘是时间的函数,揭示了人类遗忘规律“先快后慢”。 21>干扰抑制说(选择题)#154P 干扰抑制说包括前抑制和倒抑制,人类记忆东西前后记忆好,中间记忆差,就是受干扰抑制的影响的结果.22>记忆系统的阶段#160P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是记忆系统中三个不同的信息加工阶段,他们在信息的持续时间,记忆容量,信息编码方式以及信息存储和遗忘机制方面都不相同,但是他们并不是非此即彼关系,他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切配合对信息加工处理的记忆系统.23>表象特征(2题)#170P 直观性和概括性是表象的的两个基本特征,直观性反映不象感觉和知觉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他不能反映事物的全部特征,而且不稳定,比较模糊,但是他反映的一些主要特征显得突出和直观;概括性反映的比知觉更概括,是多次知觉为基础信息加工产生的概括形象,被看成感知到思维过程的中间环节.24>梦境出现的时间段 #182P 梦境多半出现在快速眼动的睡眠中,大量梦出现在无快速眼动睡眠中生理上看作睡眠障碍反映,快速眼动被梦活动的一种标志。 25>什么是思维? #185P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他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间接性和概况性是思维过程的两大特征.26>概念的内涵 #192P 概念是人脑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是用词来标识的,每一个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成反比关系,内涵越多,外延越少.27>问题空间(名词解释)#199P 问题空间又称状态空间,是问题解决全过程的三种状态,它们是初始状态,中介状态和目标状态。

28>言语种类 #215P 语言的种类分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两大类,而外部语言又分口头言语(对话言语、独白言语)和书面言语.29>布洛卡区、威尔尼区、角回三区作用,受损后会产生什么样伤害?#221P 布洛卡区:口头和书面理解相对保留,但含有语法词的句子和需要维持次序的句子理解困难.言语不流畅,朗读和书写苦难.

理解但不会说写

威尔尼区: 作用分辨语音,形成语义。语言生成流畅,节奏和语调正常,但是言语理解受损。有书写和阅读障碍. 口头会说不理解

角回:能说话,对口语也能理解,但看到字型却无法理解意义,和逻辑语法关系理解遭到破坏.

口头会说也理解,但不识字,不懂语法逻辑.30>情绪和情感的作用?(问答题)#242P 情绪和情感作为人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形式,是人的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主要作用有: 适应功能; 动机作用; 组织作用; 信号作用.31>情绪的状态包括那些? #252P 情绪的状态包括心境(即心情:得意、忧虑、焦虑)、激情、应激.32>产生应激的原因?#254P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急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状态,是人对意外环境刺激作用适应性反映.应急产生的原因:1> 已有的知识经验与面临事件提出的新的要求不一致,没有现成的办法可以参考,需要进入应激状态;2> 已有经验不足以应付当前的境遇而使人产生无能为力的失助感和紧张感。 33>意志的品质 #275P 意志的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他们在人的行动中贯彻始终,并构成人的意志的性格特征.34>需要的分类 #315P 人的需要并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并且重叠交叉。根据需要的起源把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个体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而产生的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人类社会中形成的为维护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根据需要的对象,人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5>马斯洛需求理论的论述 #318P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首先他把人类的需求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基本需求。这类需求和人类的本能相联系,与一个 人的健康状况相关,缺少他会引起疾病,主要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爱的需求和尊重的需求。二类是成长的需求,它不受本能所支配,满足人产生最大快乐。她主要包括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两类需要根据对人直接生存的意义及生活意义的大小,呈阶梯状排列。并且这各种需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彼此重叠的,是一个按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他认为,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只有所有需要满足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马斯洛又将人类需要概括为三个层次:基本需要、心理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动机需求理论是以他对人类需求的理解为依据的。他认为需求的性质决定动机的性质,需求的强度决定动机的强度。以及一些研究证明人类需求之间确实存在着层次关系,但是马斯洛需求理论离开了社会历史条件,抽象的谈人的需要和人的自我实现,则是不可取的.36>什么是兴趣? #336P 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映.37>兴趣的品质(填空)#338 兴趣的品质包括:兴趣的倾向性、兴趣的广泛性、兴趣的持久性和兴趣的效能.38>体液说提出人 #349P “四液说”(体液说) 古希腊著名医生 希泼克拉底 “四根说” 古希腊学者 恩培多克勒 39>人格五因素模型 #391P 人格五因素模型开始于诺曼,到20世纪90年代观点趋向一致:人格结构由五大因素构成,即所谓的“五因素模型”(Five-factor model,FFM).珀文和约翰主编的《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一书,将五因素名称和符号等定义为: 因素Ⅰ: 外向性。活力、热情(E) 因素Ⅱ:宜人性。利他性、爱(A) 因素Ⅲ:责任感。克制、拘谨(C) 因素Ⅳ:神经质。消极情绪、神经过敏(N) 因素Ⅴ:开放性。独创性、思想开放(O) 他们指出:从因素Ⅰ到因素Ⅴ的序号,表示了这些因素的词汇研究相对大小。因素Ⅰ和因素Ⅱ在词汇中的比例最大,其次是因素Ⅲ,因素Ⅳ和因素Ⅴ的比例最小。因素Ⅴ最容易引起争论,部分研究者试图用智力等来标记.

《变态心理学》考点总结

心理学考点(优秀)

教育学心理学考点归纳

1.3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梳理

教师资格心理学考点:教学设计

辽宁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章节考点总结3

长江大学英雄事迹

长江大学教务处

长江大学主题团日活动总结

长江大学Auto CAD上机总结

心理学考点总结(长江大学)
《心理学考点总结(长江大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