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现场新闻”,引领主流媒体创新

发布时间:2020-03-01 17:52: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现场新闻”,引领主流媒体创新

“整个新闻发展史就是新闻不断接近现场的历史。”

2016年2月29日,新华社客户端3.0版全新推出,新版新华社客户端最鲜明的特色,是“现场新闻”这一崭新的新闻样式的出现。

这一理念,来源于新华社社长蔡名照对整个新闻发展史的梳理观察。

“现场新闻”呈现五大特质

据介绍,“现场新闻”运用最新的移动网络技术,在新闻现场实时抓取尽可能多的现场要素,通过各种报道样式,把新闻现场实时、全方位、全息化地呈现给受众。

“尽最大可能向受众呈现新闻现场,一直是媒体和媒体人的不懈追求。”蔡名照在新版发布会致辞中指出,推出新华社客户端3.0版,是新华社贯彻落实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媒体融合发展部署采取的重要举措。

通过打造“现场新闻”,抢抓新闻第一落点,新华社将更好地把握报道的时度效,更好地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更有效地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更加充分地发挥新华社作为“消息总汇”的重要作用。

根据设想,新华社“现场新闻”这一创新产品呈现出五大特质:

轻便的现场。新华社创新集成了视频直播设备――手持云台。一台小设备取代了摄像机、转播车和导播车,记者单兵手持就可以进行高清视频直播。同时,新版新华社客户端既是展示平台又是采集终端,可以向用户展示和传播信息,记者也可以通过客户端向后方编辑部传送信息。

全息的现场。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和虚拟现实等手段,让受众全感官接入新闻现场,“听得见锅碗瓢盆的撞击声,闻得见菜香油烟味儿”。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现场新闻”的报道通过现场画面、音频、文字、图片,以及VR新闻、动新闻等多种形态,实现在客户端上一条直播流的兼容集成,带给用户多重体验。

全面的现场。“现场新闻”是多层次采集、多角度呈现、多维度解析。记者自主导播,多路并发,“采集端无处不在,接收端如影随形,体验端身临其境”。通过多媒体传播技术,多路记者可同时就同一现场展开报道,用户可以在同一页面切换不同视角,随心所欲点击自己喜欢的报道形态,真正实现指哪儿看哪儿。

全球的现场。新华社拥有遍布全球180多个机构的5000多名编辑记者,如此庞大的专业采集队伍将全面实现“在线生产”。“现场新闻”让新闻生产在线化、数据化,通过资源整合、流程再造,将新华社优质信息资源全面接入移动互联网,实现生产和阅读同步迁徙。

全众的现场。新华社不满足于自身的内容生产,还在线扮演UGC筛选者、核实者、阐释者、聚合者的新角色。通过分类认证、严格把关,新华社完全可以把真实、可靠的优质UGC信息甄选出来,进一步抢占新闻第一落点。

对于“现场新闻”这一崭新的新闻样式,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董事长陈凯星深有感触,“这次改版之前,名照社长说过,‘新闻样式的创新,必须由主流媒体来引领’,这句话体现了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催人奋进。”

“现场新闻”是新华社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得到了社党组的高度重视。总编辑何平多次调研指导,指出,“必须使编辑记者拥有全媒体的采编能力、跨媒介的叙事本领。”副社长刘思扬靠前指挥,要求进一步利用“现场新闻”平台,在资源整合、信息聚合、媒体融合、新媒体方面实现大的突破。

这一次,新华社用一种理念和一个产品,夺回了主流媒体的创新引领权。发布会上,与会嘉宾也一致认为,“现场新闻”这一全新新闻样式的出现,将进一步使新华社在新媒体报道领域发挥主导作用。

“概念车”直接参加“F1大赛”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是新华社客户端的日常运营部门,也是此次改版的主要执行部门。2015年年底启动改版,2016年2月29日召开上线发布会,3月3日正式投入全国两会重大主题报道,从理念落实到产品,“现场新闻”只经历了两个多月的时间。

在开发团队的记忆中,这两个多月只能用一个词形容――“压力山大”。“没有惯性可依,没有先例可循,太多的细节需要考虑。资料随时随身携带,脑子时刻绷着一根弦,每天提醒自己、提醒团队,我们是不是忽略了某个细节,而这个细节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创新是好事,但好事也是难事。”陈凯星说。

为了赶在两会前投入使用,所有的工作都在加班加点进行,没有机会反复试用检验,就直接实操;没有时间培训记者熟悉设备,就以战代训。两个月里,他们经历了无数跌宕起伏,无数次有惊无险闯关。当新版客户端完成最后的测试时,距离召开上线发布会仅剩三天半的时间,而苹果App Store的正常审核周期是两周。“也就是说,我们有可能面临着召开了发布会但新品还没有上线的尴尬场景。”陈凯星说。但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新版客户端从提交到上线,只用了不到24个小时。

两会开幕,新华社客户端“现场新闻”异军突起,成为新媒体读者眼中的亮点。通过多种移动互联网轻便直播设备,新华社记者对两会全部场次的全会、“部长通道”、记者会和十余场人大团组开放日进行了移动直播报道。两会外长记者会上,当看到后排其他媒体的记者一边刷着新华社客户端图文、视频直播,一边写稿时,现场的新华社记者十分兴奋。

两会报道中,新华社客户端“现场新闻”完成直播56场,总浏览量超过5000万。其中表现突出的“部长通道”现场直播专题播发了大量现场感强、有意思的小视频和图片报道,发挥了比电视直播更快速、更灵活的优势。“卫计委主任李斌回应‘女孩怒斥号贩子’”是前方记者在众多媒体面前采到的独家视频,从采访到进入工作间编辑、审稿,到后方编辑部弹窗发布,全程不超过10分钟。

“大家投入了忘我的热情,同时也冒了极大的风险,相当于一辆概念车,没有经过足够的测试,就直接进入了赛事,并且还是F1大赛。”说起“现场新闻”从开发到投入使用的经历,中心开发团队的年轻人们仍是心有余悸,但更多的是自豪。

陈凯星说,“现场新闻”上线后的表现,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成功,更证明了指导理念的科学可行。“互联网、智能终端、云计算,时代为打造一个真正的融合产品已做好了所有准备。”2016年1月24日春运首日,是“现场新闻”第一次付诸实践。新华社记者远赴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火车站广场、返乡农民工摩托车后座,都成了他们的报道现场。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采访部副主任、首席记者刘景洋,是“现场新闻”的第一批用户。那一次,他切身感受到了“现场新闻”的魅力。当他手持拍摄云台、胸前佩戴话筒站在上海虹桥火车站时,已经产生了一种与以往不同的“场域”感。在新华社客户端和360水滴直播互推中,刘景洋的报道刚刚进行了半小时就有上千人围观,不少网友直接弹幕提问,还有在虹桥现场的读者说马上过去找他。刘景洋说:“第一次觉得离用户这么近。”

春运期间,坐在返乡农民工摩托车后座的记者,行程1000多公里,随车拍摄,全程直播,讲出了一个个有温度的现场新闻故事。虽然当时的“现场新闻”还没有实现手机采集客户端上传,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全息直播,但已经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刘景洋认为,“让记者玩得爽,是‘现场新闻’带来的直观体验”。一部手机,图文视频全采集,外加云台、话筒,或者有个水滴摄像头,就可以单兵发起一场出镜解说的移动直播报道,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在这个信息超载的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任务不再是解救信息饥渴,而是给人独特的现场体验。一位参与“现场新闻”报道的记者说:“在‘现场新闻’中,既有‘全程放给你随便看’的移动视频直播,又有‘你不懂我带着你看’的传统新闻直播。既有图文、视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全息手段,又有移动调查、评论、问记者、弹幕等互动方式――这最起码是玩给90后的产品。”

“现场新闻”这一报道模式的变革,让新华社人认识到媒体变革的真正含义,新媒体中心总经理李俊说:“融合发展必须有实际产品的创新。在‘现场新闻’这一报道模式下,编辑、记者、终审都不再是过去的模样,每个角色都在向全媒型转变,但这一切又都是表象的,本质的变化是新闻产品的生产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

新媒体中心副总经理马书平说:“产品的出现,可以相当程度上打破业务部门间的割据,实现真正的融合,让传统业务和新兴业务,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预见可遇见的未来

“现场新闻”和以往新闻形态最大的不同,就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生产、适应移动互联网传播。而这一崭新的新闻样式将催生多方面变革。

从新理念到新产品,跳出同质化竞争。新版新华社客户端区别于其他新闻客户端最大的特征,是它已成为一个全息直播形态的客户端,这是其他新闻客户端目前尚不具备的。以“现场新闻”为发展方向,也表明了其彻底摆脱传统的新闻客户端发展模式、跳出同质化竞争的决心。

从新软件到新硬件,撬动硬件生产新格局。视频直播云终端、平衡车、VR、无人机、水滴直播云镜头等集成,创新单兵作战设备,替代转播车、摄像机、导播室和海事卫星,成本降低,操作更便捷简单,这些都成为“现场新闻”的有力武器。可以预见,更加轻便的采集设备受到欢迎,将带动对传统设备的淘汰,从而改变硬件生产格局。

从线下生产到在线生产,带动流程机制再造。新闻现场即时呈现,新闻生产去中间化,将“记者在路上”“编辑在线下”,变成“记者在身边”“现场在眼前”。这也必将带动采编流程改变,“现场新闻”直播流在客户端播发后直接进入待编稿库,为各编辑部提供更加丰富的新媒体素材,变成各种产品,既可以给新媒体用户供稿,又可以回传客户端,形成传播闭环,实现资源共享。

从单向互动到用户参与,开始生产“活”的新闻。用户的跟帖、评论,对事实的补充、解读,都能成为新闻的一部分,用户参与到新闻传播过程中来,打造真正的新媒体,释放新闻生产力。这是主流媒体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开场,通过搭建一个平台,构建一个舆论生态圈,将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

开启这次新闻变革的新华社,在全国两会报道中充分挖掘并展示“现场新闻”释放新闻生产力的能力,使新华社的新媒体报道水平实现全方位提升。可以预见的是,这一报道模式将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也将被越来越多的媒体借鉴、引用。

主流媒体春节献词

“新闻+创意”构建主流媒体融合发展“新常态”

依托主流媒体 突出时代特色

六安主流媒体信息收集

主流媒体舆论监督控制力把握

创新重大主题报道 发出主流媒体“好声音”

新闻政工《媒体》

安徽主流媒体走进新安驾校

地方主流媒体如何做大做强

现场短新闻

“现场新闻”,引领主流媒体创新
《“现场新闻”,引领主流媒体创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