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论语》读书笔记——邹莲

发布时间:2020-03-02 02:47:5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论语》

———邹莲

读书笔记

关于孝道

孔子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民间:百善孝为先,孝论心不论迹。

孔子:行孝道不仅需使父母衣食无忧而且还要发自内心地尊敬他们,对他们和颜悦色。孝敬,孝为行,敬为心。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本能,这种爱来的如此直觉,如此浓烈。孩子对父母的爱是一种美德,这种爱却来得那么牵强。

孔子:父母给予孩子三年之爱,孩子则要为父母守三年之丧。

孔子: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几,婉转,轻微。劳,担忧)。

民间:孝顺,孝顺,顺者为孝。

司马谈:所谓孝,始于事亲,接着是事君,最后必能使自己扬名后世。扬名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也。

孔子: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何有于我哉?” 何为孝顺?孔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不要批评孩子,在他的心里种下自信的种子吧。铭记“罗斯福与树苗”的故事。

《论语》:“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在这个世界上,又一个至深的悲怆叫做“子欲养而亲不在。”铭记此痛,不要等到那一天才忍不住捶胸顿足,涕泗滂沱,追悔莫及。

关于智慧

何为智慧?智慧是一种思维方式。真正的智慧有一个重要标准,那就是当你面对人心的时候,你拥有一个什么样的判断力。在一个充满迷茫的世界里,真正深沉的智慧就是我们能够冷静下来,面对每一个人以及他背后的故事,能够顺着他心灵上每一条隐秘的纹路走近他内心深处的那些欢喜和忧伤,那些心灵的欲望。简单地说,智慧就是知人。 (于丹)

知人以后又做什么呢?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所

谓“直者”即正直的、贤达的、善良的、有才能的人。)

知人的目的在于,别人能不能从跟你的交往中看到人性中的温暖、善良,看到你对他的体谅、包容,从而让他美好的一面更多地表现出来。

怎样才能做到知人?怎样去看一个人呢?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廋:藏匿)评价一个人,要看他做事的动机、做事的经过,还要看他做完事情后心里是不是安顿了。我们不能在静止的一点上考察一个人的言与行,不能断章取义地说谁说什么话,所以他是什么人,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 而观其行不单单在于看结果,而在于一个动态的过程。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人的过错是可以归类的。

子曰:“观过,斯知仁矣。”看一个人的过错就知道他是不是一个仁义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做的很多善事差不多都是相同的。比如,扶老携幼,实行一些忠信之道,其实很多的社会基本价值是趋同的,但人的过错却千奇百怪,不一而足,在人的过错里最见人心。(于丹)

每个人,他的此刻都带着他以往的价值观和以往的生活坐标,他能感觉得到的是跟他自己心理上的参照。所以,我们观察到的人可能和客观实际中的人有所不同。

孔子会用什么样的人呢?子曰:“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惧并不是胆小、懦弱的表现,而是负责任、把事情真正地当回事儿的表现,惧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敬畏。如果一个人临事丝毫不惧,那么这个人

从心底里就根本没把这件重要的事情当回事,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说白了这个人是个二百五,压根儿不靠谱。

铭记“富孀聘司机”的故事。大智慧和小智慧的区别,有时候只是彰显在一种态度上。

知人后如何用人?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天生我材必有用,所谓废物就是摆错了地方的财富。

铭记故事“玻璃瓶里的苍蝇和蜜蜂”,好事情并非只有很高尚、很很有智力的人才能办到。也就是说,最高尚、最有智力的人并非百事皆能的人。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吾叩其两端而竭焉。”一事当前,人要跳得出,不要沉浸在这个事情的过程中,纠缠于细节,而是要抓住这个事情的两个极端,统观全局,就能求得事情的解决,知道问题的真相。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们的生命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它不仅是一种思想、知识的载体,而且是一个可以激活的“道”的主体。一切澎湃于心,让我们能够真正在心里面有所酝酿的东西,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也就是说,“乐之者”的这种境界,就是我学了一种知识,做了一份职业,在终极穿越的过程中,我不仅成全了这个职业,同时这个职业也成全了我,让我的心智得到发展,个人能力得到提升,同时我也收获了快乐和满足。这是

一种大境界。

于丹:一个人正确了,他的世界大概也是正确的。

关于学习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于丹: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甚至差别非常大。如果你想达到一个开阔的生命境界,那你首先要问问你自己,我的生命格局到底有多大?统观全局,我们就能获得更开阔、更高层次的生命境界。就像下棋一样,局布大了,一块失掉了,另一个地方还可以做活。

于丹:人多,老在一起说、议,就一定有大智慧吗?非也!更重要的是自省。

一个人滔滔不绝,就不一定有智慧。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传播任何消息之前,要先想。其

一、这个消息是真实可靠的吗?其

二、这个消息是善意的吗?其

三、这个消息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切勿蜚短流长!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自贡问孔子:孔圉这个人为什么得到“文”的谥号?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下问”并不是说要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而是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考虑问题的角度。)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时刻保持虚怀若谷的态度,时刻保持一种谦逊的、空灵的、虚静的、安闲的状态。)

孔子教学的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生冥思苦想,毫无结果的时候师启发他;生若有所思,无以表达的时候,师启发他。告诉学生屋里有一个墙角,学生却不知道屋里还有三个墙角时,再也不去开导他了。)

于丹:一个好老师,不见得要苦口婆心,喋喋不休,才有最好的教育效果,好老师有时候要做的只是画龙点睛,让学生完成思考和彻悟的过程。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宋代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就是说,你的心在天地之间要立得辽阔壮大,为百姓民生承担一些使命,将古代的绝世之学发扬光大,然后“为万世开太平”,去铺路,去做事。

学习要懂得有所变通,能学以致用。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可以与其一起学习,但是未必每个人都能找到真理;即使每个人都找到了真理,那也不见得

每个人都能立得起来,有所坚持,有所树立;这还不够,在一起有所树立、有所成就的人,未必都能做到通权达变。(通,通晓、懂得;权,权衡;达,明白;变;变通、改变。所以这个词的意思即是:明事理,懂得权衡,善于变通。)

如何在坚持原则之后还能通权达变呢?答曰:把学问做到极致。有时候,思路的转换是一种智慧。这是在学问做到极致以后才能获得的智慧,这就是一种权变。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对或者绝对的错,一定要看时机,要看主体,还要有前提。

每个人跟别人的关系到底怎样才算合适?答曰:换位思考。

一、把自己当别人。大喜的时候看淡一点,这种值得高兴的事也会发生在别人身上。大悲的时候也要看淡一点,因为这样的坏事同样也会发生在别人身上。

二、把别人当自己,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换位思考。

三、把别人当别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需要被尊重,所以一定要本着别人的立场出发。

四、把自己当自己。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弊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特别仁爱的人,如果不好学,就经常会做些以德报怨的事,受到别人的愚弄;聪明的人如果不好学,极容易变得飘忽不定,没有根基;一个人太讲诚信,如果不再去学习的话,就容易受人陷害;正直的人如果不去学习的话,就容易说出尖酸刻薄的话伤害到别人;好勇而不好学的人,也就是有勇无谋的人,容易被别人利用闯出许多乱子;刚强

的人,立场坚定的人,如果不去学习的话,就容易刚愎自用、狂妄自大;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过犹不及,并不是说找到了一块很好的基石后,这块基石就会一成不变的好下去。

不要让自己得心思被一级工资、一个职称、夫妻间的一个口角、朋友间的一个误会绊住,这些都只是一根毫毛,当你的心被这些东西绊住的时候,你也就没有心思去开阔另一片美丽的旷野了。

关于诚信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人若无信誉,不知他将怎样度过一生,这就好比大车无,小车无,怎么走动呢?信誉是一个人子行走于世的一块基石,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关键。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历代文献,社会生活文献,对待别人要忠心,与人交际要信实。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人要坦荡、正直,那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不正直、不守信的人,只不过是侥幸逃过了很多本应该发生的责罚才磕磕绊绊地活下来的,他们迟早要摔跟头。

心恋故主,关羽归汉,忠勇之心,令人赧颜。是啊,有谁能这般笃诚守信呢?

何人堪称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本来自己什么都没有,却要装作有;本来是空虚的,却偏偏要装出饱满富足的样子;本来很困顿,却装作很奢华,这样的人是难以保持始终如一的,也就不会有好品德了。在自己的生命中保持恒常之心(平常心,),需要坦率的勇气,坦率地面对自己,勇敢地接受客观现实。扪心自问,你对自己足够真诚,足够坦率吗?

怎样提高道德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坚持忠信的原则,在符合道义的前提下进行改变,道德品质也就有所提高了„ „ 孔子的意思是说,人们应该按照“忠信“、“仁义”的原则去办事,时时刻刻保持一颗恒常之心,这样就会活得很明白。如果感情用事的话,就会陷入无穷的迷惑之中。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顾。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君子如果内心不厚重、不庄重,没有足够的定力而随风倒,那么,他就没有分量、很轻薄,也就没有什么威严了。他的内心要以忠、信这两种道德为立命之本。不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犯了错不要害怕改正。

《论语》里的哪一句话能最直接引导我们的人生呢?答曰:没有一句话可以。经典的东西需要融会贯通,并不是说只靠一句话,或者一个理念,就能让一个人安身立命。孔子提出来的东西都是微言大义,看似简单,但是却有着广博的文化积淀,都有一些内在的理念在支撑。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

亲,亦可宗也。”一个人的诺言如果能够符合道义,就可以兑现。对别人毕恭毕敬而且符合礼仪,这个人就远离耻辱了。能够明辨是非、依靠可亲信之人,那么,此人为人行事也就很可靠了。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治理有千乘马车这样的一个中等偏大的国家,第一,治理者要严肃认真地对待政务,信实无欺。第二,要能节约财政开支,关爱百姓。第三,按照四时节序让百姓耕作,农忙时不宜让百姓服很多劳役。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取得百姓的信任之后再去让百姓干活,百姓就不会觉得自己在受虐待。取得君主的信任之后再去进谏,君主就不会认为你在诽谤他了。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真正的君子坚持正义,守大信誉,观大势,顾大局,不一定要局限于小节上。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说到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但实际上却不问是非,固执己见,这是小人啊!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有德之人不只你一个,会有人和你产生共鸣。

让我们保有内心的诚意,从当下的生活出发,接受现实,朴素面对,并且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守住信誉,通往未来的道路一定会向我们展开。

关于治世

儒家的政治理想,一言以蔽之,就是“德政”,用礼乐制度、道德

伦理来维系社会秩序。在孔子的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里,单纯提倡以德治国听起来有一点乌托邦的味道,这很美好,但是也很不现实。所以,即便孔子当时极力地在各诸侯国之间游说,他的这种政治理想最终还是没有实现。虽然政治理想没有实现,但是孔子因材施教,弟子三千,被后世奉为“万世师表”。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治理国家为什么要用杀戮这种极端的方式呢?如果你一心向善,倡导善良的风气,那么老百姓自然也会一心向善的。从政者的道德好比风一样,小人的道德好像草,草遇到风必定会倒下来。草随风偏,所以从政者自己要首先有道德,然后再用自己的道德去影响老百姓。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则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

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诫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子张问孔子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要尊重五种美德,摒除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哪五种美德呢?孔子说,五种美德指: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执政者给予百姓恩惠,但是不能过多破费。在百姓能够得到利益的时机和地方加以引导,让百姓做对他们自己有益的事情,自己去创造财富,这样国家就不用掏腰包了。选准需要劳作的事情,让百姓在合适的时机去做,这样百姓就会劳得其所,乐在其中,就不会抱怨了。人的欲望如果向仁爱的方向发展,求仁得仁,就不会贪婪了。不论对方人多少,势力强还是弱,不论对方是谁,做事情都要尽心竭力,不敢怠慢,让自己的内心从容舒泰,这样自己的外表就不会凌厉骄矜,此所谓“泰而不骄”。一个真正的君子见人做事,总会正其衣冠,目不斜视,稳重端庄,眉宇之间流露出磊落和坦然,这样的人,别人见了就会心生敬畏,但并非惧怕,此所谓“威而不猛”。何谓四恶? 四恶:虐,暴,贼,吝啬。何为虐?事先不经过教导,不去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就直接去整顿社会秩序,百姓做了坏事就斩首,这就是恶政。不提前告诉百姓做什么事情、怎么去做、规范是什么、怎么去准备,就急着向百姓要成果,急着抓政绩,百姓自然就会受苦,这就叫暴政。事先不督促,大家都很懈怠,临到最后,搞个偷袭,突然提出工程完工日期,逼迫大家赶工期,这样做很不负责任,这叫陷别人于不义,就是“贼”。

真正治理世道的人,做大政治的人,出手时就不应该像一个上不得台面的有司那样小家子气,那样吝啬,而是一定要兑现诺言,厚待于人。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季康子问,要让百姓恭敬有礼、忠诚不

二、勤勉努力,该怎么做呢?孔子说,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女慈祥,百姓就会忠于你;你提拔善良的人,又教导能力弱的人,百姓就会勤勉了。

子夏问政于孔子,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做事不要急功近利,不要盲目追求速度,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不要贪图小利,否则就破坏了长期发展的目标。

普通人学习《论语》的治世之道有什么意义呢?孔子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证,奚其为为政?”孔子说,《尚书》上有这样一句话,说:“孝啊,只有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风气推及到政治上去。”这就是从政了啊,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叫参与政治了呢?也就是说,把家庭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都处理好了,才能谈到整个社会的和谐,整个社会都和谐了,你也不就参与政治了吗?

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悉知这个国家的政事,陈亢问子贡,孔子是自己求来这些政事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自贡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这话

的意思是,孔子为人温和善良,对人恭敬,行为节俭,凡事都会谦让,他就是靠着这样的品德而做到了每到一地就能熟知当地的政事。这是一种人格力量的延伸,这是一种道德的凯旋。当他拥有了这些品质的时候,还用得着求着人家问吗?还用得着各个国家的国君自动告诉他有关的政事吗?我们老师了解政事的方式或许跟其他人都不一样吧。

《论语》读书笔记——邹莲

读书笔记论语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论语

读书笔记论语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邹莲
《《论语》读书笔记——邹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