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论语》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0-03-03 10:16:5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论语》读书笔记

我在这个暑假,阅读了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的《论语》。《论语》首创语录体,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其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 慎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仁是孔子思想体系“一以贯之”的哲学范畴,其实质即爱人,意蕴主要有二:一是肯定人的平等,待人如己;二是肯定人的尊严,视人为人。

首先,“仁”表现在伦理道德方面。孔子为实践仁,非常注重反思与改过,他的弟子子贡曾这样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孔子真正做到了一日三省自身。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他是十分重视自律的,强调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管理。子曰:“仁者,爱人。”可见,“仁”的思想要求我们要有一颗爱人之心,做到“温良恭俭让”即温和,善良,恭敬,俭朴与谦让。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告诉我们君子能在道义上团结人而不以私情而相勾结。

其次,“仁”表现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教化来推行政治,这也是后来孟子“仁政”思想的渊源。他尖锐地指出苛政猛于虎,体现了他对苛政的痛恨和厌恶。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集中体现了他严守信用,节约开支,爱护人民的民本思想,这也是“仁”的思想在政治上的生动表现。

最后,“仁”还表现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开创了中国古代开办私学的先河,也体现了他的爱人之心。

“仁”的思想不仅有多方面的表现形式,也有其根本和实质,那便是孝悌。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可见,孔子本人也认可孝悌是仁的根本。孝,孝顺父母;悌,顺从兄长。今天的我们也应该用一种谦恭和尊敬之心来对待我们的父母和师长。

孔子“仁”的思想,与其说是一种道德,不如说是一种智慧,一种圣人的大气和大智慧。“仁”的思想所要追求的是一种“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坦荡荡的境界。归结到实际生活中就是“乐”。“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表现了孔子闲居时闲静、淡雅的心态;“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表现了圣人的安贫乐道、淡泊明志和乐观向上。他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颗乐观的心,积极去做既能使他人快乐又能使自己快乐的事,其实这才是我们实践“仁”的根本途径,我们每个人都要做一个君子“乐得其道”,将“仁”和爱的阳光洒满大地。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有关治国的道理在《论语》中也有重要的位置。概括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国,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即要治理好国家,君主必须像个君主,臣子必须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这一思想虽然反映了孔子的宗法伦理观念,但在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伦理纲常确实起到了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以“人伦纲常”治国呢?孔子回答子路的问题时作了说明,子路问孔子:“卫国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当然孔子也认为,重视伦理纲常的作用也不能脱离礼让。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即用礼让的精神治理国家,国家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人伦纲常的礼才能得以保证。在这里礼让成为维系人伦纲常的精神纽带。

2、治国的前提在于君子主要严于律己。孔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即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必须端正自己本身,严于要求自己。如果己正,管理国政就不会有什么困难,如果自己不端正,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就不可能去端正别人,其国家也无法治理。孔子还 以舜为例说明君主严于律己的重要性。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在孔子看来,真正能从容安静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那么他做了些什么呢?也不过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上罢了。这里舜的庄严端正行为正是他实现太平世道的关键所在。

当然,孔子还认为君主治国除了行为端庄之外,还应重视才智礼仪仁德的关系,这些都是治国不可偏废的条件。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可见治理好国家对君主的要求应是全方位多方面的。

3、治国的基本方法,“选才、富国、育人,立法”。孔子认为君主管理国家大事,要处处从大局着眼,重视选拔优秀人才。孔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同时要重视富国,教育民众。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冉有给他驾车,孔子说:卫国的人口真多啊!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里孔子强调在卫国这样一个众多人口的国家,要治理好它,首先要让他们富起来,然后使他们再受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另外,孔子也特别重视法制对国家的治理作用。

4、治国的基本原则,讲究信用,爱护人民。孔子认为治理好国家,君主一定要重视人品、道德,要讲究信用,爱护民众,这是治国的基本原则。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即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认真对待政事,并讲究信用,取信于民。同时还要节省俭用,爱护人民,役使人民要不违背农时。只有这这样才能处理好君主与人民的关系。

《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我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对做人,做事,对他人,对国家,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千年以前的先辈都能有这样深刻的认识,现在的我们,更加应当学习,并且不断的要求自己,仁义礼智信,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能这么做,那我们的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更加的文明,昌盛。

读书笔记论语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论语

读书笔记论语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 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