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汇报

发布时间:2020-03-02 09:30:5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xxx县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汇报材料

市扶贫办:

根据市扶贫办公室《关于开展调查研究和报送典型材料的通知》精神,现按照调研内容并结合工作的实际,对近四年来我县扶贫项目的实施情况、贫困乡村经济发展情况、整村推进情况、存在问题与建议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x县地处xxx平原、xx腹地。全县辖x个乡、镇(场),x个行政村,总人口x万,其中农业人口xx万。县域总面积xxx平方公里,耕地面积xxx万亩,人均耕地xx亩,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大县。xx年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面上插花”扶贫县之一,涉及xx个乡镇(场),xxx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共有贫困人口xxx万人。根据《中国农村(2001-2010)扶贫开发纲要》精神,我县扶贫开发工作从xxx年开始至xxx年结束,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02年-2007年)实施xxx个贫困村;第二阶段(2008年-2010年)实施xx个贫困村。

二、扶贫项目实施情况

xxx年以来,在省、市扶贫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扶贫开发的有关方针政策,严格按照“扶贫到村,效益到户”的总体原则,紧紧围绕解决贫困群众温饱和发展这一主线,坚持对贫困乡村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综合开发,使我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xxx02-xxx05年,中央、省、市共批复我县财政扶贫项目xxx个,到位资金总计xxx万元。其中乡村道路项目xx个,扶贫资金xxx万元;教育项目xxx个,扶贫资金xxx万元;农田水利项目xxx个,扶贫资金xx万元;人畜饮水项目xx个,扶贫资金xx元;卫生事业项目xx个,扶贫资金xx万元;劳务技能培训项目xx个,扶贫资金xx万元;老促会项目xx个,资金xx万元。截止目前,我县共实施完成扶贫项目xx个,拨付扶贫资金xxx万元,占资金总量的73.3%。新修乡村柏油路xx公里,解决行路难人口xx万人;

1

修建学校xx所,建筑面积xxx平方米,受益学生xx人;新打灌溉用井xx眼,增加有效灌溉面积xxx亩,新增粮食产量xxx吨;新打饮水井xx眼,解决了xxx人的吃水难问题;修建乡镇卫生院xx所,解决了xx万人的就医难问题;培训劳务技能人员xxx人,就业率达到80%以上;修建桥涵xx座,铺设地埋管xxx米。

三、贫困乡村经济发展现状

近几年,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县贫困乡村经济面貌也取得了喜人的发展和进步,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

(一)贫困人口有所减少 据统计,xx01年我县确定的贫困人口为xxx万人,未解决温饱人口为xx万人,到xx02年底贫困人口减少到xx万人,减少了xx万人,到2004年底贫困人口减少到xx万人,未解决温饱人口减少到xx万人,年均分别减少了0.85万人和0.43万人,年均减少率分别为12%和21%。贫困面也由原来的10%下降到目前的6.4%,下降了三点六个百分点。

(二)贫困地区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 2002年底xxx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xxx元,到2004年底,增加到xxx元,净增125元。例如通过对我县xx乡xx村的调研,项目实施前由于该村地理位臵偏僻,生产和生活条件比较落后,2000年底人均纯收入仅为923元,同比全县贫困村1035元的人均纯收入还低108元,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自2001年被定为重点扶贫村后,从2002年开始连续四年对该村实施了整村推进工程,到目前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0万元,帮助该村修建了乡村四级柏油路1.5公里,新打灌溉机井12眼。通过项目的实施,该村的经济和生活面貌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使两个自然村、400多人行路难问题得以彻底解决,带动该行政村发展畜牧养殖业150多户,发展蔬菜面积400多亩,预计2005年底该村人均将达到1163元,同比2000年人均可直接增收240元。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2003年以来,针对我县扶贫资金量小而少的特点,在认真总结以往工作中经验与不足的同时,调整工作主攻方向,拚弃以往普遍撒网分散式扶贫开发方针,整合资金加大了对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使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发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强。截至目前,我县共实施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卫生医疗、危房改造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xx个,共修乡村四级柏油路xx公里,修建学校xx所,新打灌溉用井xxx眼,新打饮水井xx眼,修

2

建乡镇卫生院xx所,这些基础设施的建成,有效缓解了群众行路难、农民子女上学难、群众看病难、群众饮水难和灌溉难的问题。不但改善了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步伐。同时也为今后加快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步伐夯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从改革开放到十九世纪末,我县农村的农民初步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种植业和养殖业收入约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80%,而外出务工收入约占10%,商业及其他收入占10%。也就是说“吃的是小麦面,花的是棉花钱”,“无粮不稳,无棉不富”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2003年以来,为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对我县16-45周岁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积极开展务工技能培训,大力开展“打工经济”。截至目前,共投入培训经费17万余元,培训农民工已达到1800余名,培训后的就业率高达80%以上。据统计就业后农民工的月收入一般在500-800元之间,如果按500元算,仅此一项每人每年就可增收6000元左右,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同比2000年农民务工收入比重增加了15个百分点。

四:整村推进情况

为加快贫困乡村脱贫致富步伐,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实行整村推进,按照xxx政[xxx]xx号《xxx省人民政府关于集中扶贫资金整村推进分批扶持重点贫困村的通知》要求,我们从第一阶段63个贫困村中筛选出32个村为整村推进村,从2003年开始至2005年结束。截至目前,经省、市批复我县整村推进项目xx个,到位资金xx万元,实际完成整村推进项目xx个,拨付项目资金xx万元,资金拨付率达到95.5%。其中乡村道路项目xx个,扶贫资金xx万元;教育项目xx个,扶贫资金xx万元;农田水利项目xxx个,扶贫资金xx万元;人畜饮水项目xx个,扶贫资金xx万元;xx项目xx个,扶贫资金xx万元。

五:几点经验与做法

经过几年的扶贫开发实践,我们在做好项目实施与管理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和做法:

(一)几点经验

1、坚持开发式扶贫,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是扶贫开发的有效方式。

3

近年来,我县各项扶贫资金大多以项目为载体投放到贫困地区,收到了良好效果,不但增加了群众收入,而且培养了科学劳动的方式,启发了群众内在脱贫的动力。

2、坚持扶贫到村到户,实施“先易后难”的攻坚战略,是提高扶贫开发效率的有效手段。

3、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扶贫,实施“定点帮扶”战略,是扶贫开发工作的推进器。我县坚持开展了单位包扶贫困村、党员干部包扶贫困户的“两包”战略,重点扶持,累计投入资金100余万元,有效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贫困群众的经济收入,扶贫开发的效率大大提高,包扶干部自身也得到了锻炼提高。

4、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扶贫与扶智”战略,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的途径。几年来,我县坚持组织开展务工技能培训,使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学到了一技之长,同时,鼓励和支持他们外出打工、在家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激发了贫困户的内在活力,加快了脱贫步伐。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采取得力措施,狠抓项目落实。自2002年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县成立了县长任组长、副县长为副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同时各乡镇(场)也抽出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同志成立了相应的扶贫开发组织,自上而下形成了扶贫开发组织领导体系,确保了此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健康运行。在省、市扶贫项目计划下达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认真贯彻省、市精神,并部署安排全县扶贫项目的实施工作,同时与各乡镇(场)党委和政府签订项目实施合同书及目标管理合同书,以确保扶贫项目的实施工作抓紧、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2、注重群众参与,促进项目的监督与管理工作。在项目实施时,我们注重群众参与,提高群众对项目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让群众参与考察市场行情,了解市场价格,有力地促进了项目的实施、监管和透明力度。

3、突出重点,严把项目实施关。为了使项目能够按照计划要求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我们严格按照省、市的要求,严把项目质量关,在质量上加强监督管理,确保项目建设按规范化、标准化、

4

合理化建设的要求,真正做到建一处,成一处,见效一处。要求项目完成后,乡村先进行自查自验,并让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在进度方面,我们要求在每年的12月底之前全部完成任务,确保当年的任务当年完成,决不留半拉子工程和跨年度实施项目。 六:存在问题

纵观几年来我县的扶贫开发工作,我们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效益是可观的,但细细分析仍存有较多的问题与不足,主表现在:

(一)农村人口多,人口素质低 2004年底,xxx县总人口xx万人,其中农村人口xx万人,占总人口的86%,比全国农村人口的比例64%高出22个百分点。耕地面积由1949年的xx万亩,人均xx亩减少到目前的xx万亩,人均耕地xx亩,同比分别减少9.8%和40.1%。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xxx元,占城镇居民收入xxx元的48.2%。加之部分贫困乡村农民生育观念落后,子女的养育成本较低,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现象十分突出,人口数量难以控制。大多数人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生事物较慢,且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市场意识薄弱,竞争观念淡漠。可见,贫困地区大量的素质不高的人口负担已成为发展贫困地区经济的重要障碍。

(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首先是农民没有联系紧密、运作规范的组织团体,一家一户的生产单元难以与大市场结合,缺乏经济竞争能力。自我国加入WTO以后,受冲击最大的是农业,受影响最严重的是农民,除了国内小农经济之间的竞争外,还要面对由发达的服务体系支撑的规模化农场、跨国公司、农业综合公司、合作社联盟等。同时,农产品贸易和农业、资金合作大量发生在具有经济法人资格的农业企业和其它经济组织之间,而我县农村目前就缺少这样市场主体;其次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是农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一次质的转变,是由国家宏观调控向市场调节的转变,对农民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心中无数,信心不足。虽然近些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想方设法帮助农民发展生产,但是始终没有形成象过去“吃的是小麦面,花的是棉花钱”那样能够主宰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这也是近几年来农民收入一直上不去,农村贫困人口增加的症结所在。

(三)农业比较效益低 首先是农业的自然灾害严重。近几年来,以旱灾为主的农业自然灾害严重制约着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全县每

5

年用于引水补源、人工增雨、抗旱浇地的费用高达5000多万元,相当于全县财政收入的二分之一,这对一个农民收入连续多年徘徊的农业大县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其次是面临着严重的市场风险。市场是瞬息万变的,由于我县目前农产品的信息不灵,市场体系不健全,对于分散的农户末说,其生产和销售处于双盲状态。

(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我县曾因棉花而闻名于全国,加之价格上的优势,农民人均纯收入连年增长,1997年达到2000多元。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及各地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我县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步失去了优势。特别是2003年7月份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挟带冰雹突然袭击了我县,全县农田受灾面积24.9万亩,受灾人口13.7万人,因灾致贫、返贫人口3.3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4亿元,农业结济损失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还因灾下降19.7% ,仅为1631元。根据省统计局的资料,1990年 xxx县在全省的综合经济实力位次为xx位,2001年下滑到了第xx位,2002年虽上升了xxx个位次,为xx位,但仍居全省中下 游。同时,受体制、政策、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县农民 收入年均增长多年持续徘徊。细细探究,影响我县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有:

1、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素质难以提高。农村医疗卫生的落后,道路交通状况较差、电力通讯落后等都影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阻碍着农民收入的提高。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的推广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素质的高低,由于受教育的程度低,农民的思想观念依然陈旧,市场经济观念淡薄传统的计划意识较浓,对现代农业科技的接收能力低,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农民的增收。

2、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产业化难以形成。《“十五”计划纲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出的要求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以农户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为主体,不断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近年来,我县农业结构调整虽然有了新的起色,但是仍然存在步子不大,力度不够的问题。有的农户虽然调整了结构,但一般几年都没有上新的种植品种,即使上了也大多都是常规农产品,名、优、特、稀、珍品种较少,大路农产品较多,难以适应优质、多样、反季节、营养保健、无公害等社会需求;在种植模式

6

上科技含量不高,土地产出率较低;在区域布局上,没有规模,没有特色,基本上属于“小而全”或“杂货铺”,难以形成气候。农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产业化难以形成,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3、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成本过高。由于我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二三产业相对落后,财政形势严峻,政府对农业的有效投入不足,不少沟壑、渠灌、机井、电房等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衰退,加之近几年我县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机井淤塞、损毁严重,抗灾能力大大减弱,一遇灾年,农业就会严重减产,农民收入就会大幅下降。 同时,由于经营分散、规模过小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成本过高,技术含量低,在市场上必然缺少竞争力,受全国农产品供给总体过剩,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的影响,农民种田巳很少能赚钱,有时甚至是农业增产,农民不增收,不少农民完全是出于对土地的朴素情感及迫于地方政府不许撂荒而从事农业生产的。

(五) 扶贫开发力度小,资金缺口大,用于农户的小额信贷资金难以落实。主要表现在扶贫资金到位较晚,致使一些项目不能按计划如期完成,严重影响了项目的实施进度。扶贫开发力度与贫困乡村广大干群的期望值存在极大的反差,尽管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愿望很强烈,但苦于缺乏启动资金,各家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又很少给贫困户贷款,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加之少数干部群众对扶贫开发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等、靠、要依赖思想比较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七:建议及对策

今年,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号文件,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思路,以稳定解决温饱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中心,加快项目实施进度,确保扶贫开发取得实效,确保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坚持六大原则,抓好四项工作,即:

首先,坚持扶贫到村到户原则。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在认真总结经验、切实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对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进一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切实做到扶贫到村到户”。对于我县只有突出重点,才能抓出实效。才能切实做到扶贫到村到户,才能真正实现扶贫开发的目标。

7

其次,坚持项目带动原则。扶贫项目实施的成效体现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效,项目作为发展的载体,其涵盖面广,聚集力强,始终是我们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抓手”。扶贫部门不仅仅是向上要项目,向下分资金,更重要的是要抓好项目的实施和组织管理,要真正理解项目带动的内涵,把抓项目作为抓扶贫、求发展的具体举措,以项目带动集聚生产要素,增强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增加农民的收入。

第三,坚持市场主导原则。扶贫开发必须以市场为主导,要培育、开发市场,切实建立起农民进入市场的“绿色通道”;要加强市场调节功能,使农民有更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依法行政,最大限度地为农民提供服务,使其生产经营行为真正与市场结合,实现产品目标向收入目标的转变;要加强诚信建设,通过多种形式、采取多种措施促使农民提高诚信能力,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和要求。

第四,坚持产业支撑原则。要切实处理好扶贫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把调整结构作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按照市场导向,着力培育以种、养、加和劳务输出为主的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营,形成以农业为基础,种养结合、产销加结合、多业并举、各具特色的产业新格局。

第五,坚持载体推动原则。当前农业生产运行中最突出的矛盾,是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要认真研究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组建农民闯市场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切实解决农民市场难寻找、品种难确定、成本难降低、技术难获得、效益难保障的“五难”问题。同时,下大力气培养一批切实能为贫困地区农民服务的农村经纪人,真正把农民作为市场的主体推向市场,让农民自己走到结构调整的前台,去做大农业延伸产业,去分享整个农业产业的平均利润,从而形成一种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结构调整运行机制。

第六,坚持龙头带动原则。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中的主体作用。利用扶贫贴息贷款重点扶持带动农户多、对农户增收贡献大的龙头企业。积极扶持和发展能带动农户闯市场的外向型企业,以订单为纽带实行工业化生产,建立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稳定的购销关系,最终实现龙头连基地,带农户闯市

8

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在此基础上,要着重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着力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人口增收。重点是帮助贫困人口解决和巩固温饱从而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目标。一是要突出重点。要坚持从最困难、最需要解决问题的特困村入手,按照“政府统筹、资金捆绑、综合开发、整村推进”原则,加大力度,重点解决好饮水、行路、用电、基本农田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因地制宜地搞好村容村貌整治。二是要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群众参与,量力而行,稳步推进的原则。在扶贫项目的选择和实施方面,要充分尊重民意,珍惜民力,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三是要注重质量和效益,扶贫开发的每一项工程都要科学论证,精心施工,确保干一项、成一项,使群众长期受益。四是要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整合分散在各部门有利于贫困地区发展的资源,着力解决好基础设施建设中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二、着力推进贫困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促进贫困人口增收。调整优化贫困地区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的根本途径。一是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要因地制宜,面向市场,按照县委、县政府制定的“背靠黄淮经济区,结缘中原城市群,立足农业上项目,突出工业求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坚持优化布局,提高品质,扩大规模,继续做大做强“一白、一红、一绿、一黄”四大特色产业,加快基地建设,使贫困群众从生产环节中得到稳定收入。二是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扶持发展一批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营销企业,按照“围绕龙头,突出特色,依托市场、连片开发”的思路搞好基地建设,积极推行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主要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步形成“生产有基地,加工有企业,营销有组织,流通有市场,出口有渠道”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使贫困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受益。三是提高贫困群众的组织化程度,要加强贫困地区中介组织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积极组织贫困地区群众,加快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建立起“利益联结,股份合作”的经济实体,引导贫困户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把一家一户的

9

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不断增强贫困户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三、着力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开发贫困地区人力资源,促进贫困人口增收。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给予一定的资金和物质扶持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发展的技术和本领。一是要重视和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要积极争取,加大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文化素质。 二是要加强农村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工作。围绕结构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开发,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办好科技示范基地,搞好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科技素质和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三是要加快发展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积极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推行贫困人口重大疾病救助制度,切实解决贫困群众就医困难和负担过重的问题,努力控制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四是要下功夫抓好贫困人口劳务技能培训工作。劳务输出是一项投资少、风险小、受益大、见效快的新兴产业,也是促进贫困人口增加收入的快捷有效途径。要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劳务技能培训,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水平,保证培训质量,拓宽就业渠道,不断开创贫困人口增收的新途径。要从农民转移前抓起,搞好岗前培训,以农村18—40岁中青年农民为主,以市场实用技能为主要内容,以定向、订单培训为主要途径,以提高输出就业率为目的,着力打造培训品牌。同时,要强化跟踪管理服务,确保贫困人口通过培训长一技,输得出,干得稳,能致富,达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批的效果。

四、着力整合社会扶贫资源,拓宽扶贫开发投入渠道,促进贫困人口增收。组织和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是促进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一是要拓宽投入渠道,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引导,部门参与,社会支持”的多元化扶贫投入机制。要加强与外县的交流与合作,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在劳务输出、科技培训、资源开发、兴办龙头企业等方面拓宽领域,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人口增收。二是要积极开展部门定点帮扶活动,要明确包扶目标和责任,签订帮扶工作责任书,使帮扶部门做到“人员、资金、项目、措施”四到位,帮助贫困户发展种养生产和特色主导产业,解决困难户的实际问题。三是进一步完善并坚持联乡包村工作制度,加快扶贫方式由单纯捐物捐

10

款向扶贫扶智转变,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各帮扶部门要制订好帮扶计划,选派得力干部深入到所包扶贫困村认真、扎实开展帮扶工作。发挥部门优势,积极扶持贫困村发展主导产业,兴办公益事业,切实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努力为贫困地区发展多做贡献。

几点建议

一是增加中央、省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优先解决贫困乡村基础设施落后,生活、生存环境条件差,生活水平低等突出问题,"增强贫困乡村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

二是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强化农民劳务技能培训,最大限度的把农业、农民推向市场,实现由被动脱贫向主动脱贫的转变。

三是完善扶贫贴息贷款政策措施,真正把用于农户的小额贷款资金落到实处,帮助农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条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汇报

县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汇报材料

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

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

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

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

扶贫开发调研

甘泉县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

正宁县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

某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

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汇报
《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汇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