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瑞合作行动学习四川子项目课题总结

发布时间:2020-03-02 18:01: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瑞合作行动学习四川子项目课题总结

中瑞合作管理培训项目四川子项目,是中央组织部与瑞士外交部合作与发展总司协商确定的第三期干部培训项目。2005年四川子项目第一期培训以“四川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为课题,采用国际上流行的“行动学习法”,在中组部培训中心、省子项目领导小组、中瑞项目组和子项目执行小组的帮助和指导下,已顺利完成课题研究任务。认真总结项目现有成果,推广运用行动学习法,拓宽我省干部培训领域,提高培训质量,对于加快全省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机关建设,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促进我省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项目实施的特点

四川子项目第一期培训班“四川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于2005年3月正式启动,2006年3月结束,主要经过了准备工作、国内培训、欧洲培训、成果总结四个阶段,实行中国专家与外国专家相结合、专家授课与课堂提问相结合、实地考察与现场咨询相结合的办法,各项工作有计划按步骤推进,进展顺利,有如下5个特点:

(一)引入竞争机制选择实施项目。

在中组部培训中心和瑞士项目组的指导下,借鉴甘肃、青海子项目经验,四川子项目在专题选择上引入竞争机制,从省林业厅、省建设厅、省旅游局、省环保局、省农办提出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研究”、“四川省城乡规划‘执行力’研究”、“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体系研究”、“四川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环境管理研究”、“四川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等6个专题方案中,通过比选,“四川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成为四川子项目第一期培训班实施项目。

(二)根据项目特点组建培训团组。

四川子项目第一期培训班的学员结构复杂,分别来自成都、乐山、雅安、甘孜、阿坝等5个市州,省旅游局、环保局、林业厅、建设厅、文化厅、交通厅等6个省级部门,中科院成都分院、四川大学、四川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等3个科研院校。学员级别高,有7名副市厅级干部、9名正县处级干部、4名副县处级干部、3名研究人员。根据学员特征,以专题形式将任务分解落实到总课题牵头单位和3个子课题小组负责单位。总课题“四川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由省旅游局牵头负责;第一子课题“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由建设厅负责;第二子课题“雅安市生态旅游发展研究”由雅安市负责;第三子课题“稻城亚丁香格里拉山地特色旅游开发研究”由省文化厅和甘孜州负责。学员根据总课题的3个子课题分为3个小组,每个小组由该课题涉及领域的领导干部、业务骨干、专家学者等6—8人组成,每个小组设一个小组长,由课题小组负责单位1名副市厅级干部担任,实行组长负责制。总课题牵头单位设一名总联络员,每个子课题小组设1名联络员,承担项目技术运作和学员日常联络工作。在项目实施期间,有关市州和单位确保参训学员按计划参加培训、课题调研、国内外考察,并在人员、设备、专题研究等方面提供支持。按照“一人学、百人动”的理念,23名学员在各自单位组建行动学习小组15个,共有107人直接参加行动学习,直接和间接带动353人参与项目学习。

(三)项目培训采用“行动学习法”。

四川子项目第一期培训班采用“行动学习法”。为充分理解行动学习法,中组部培训中心和瑞士圣加仑大学组织北京和瑞士的专家系统介绍培训原理与行动学习的知识。四川子项目执行小组组织学员赴我国甘肃、青海实地考察,学习借鉴行动学习法在甘肃、青海子项目实践中获得的先进经验,掌握了行动学习法的原理和培训项目设计、组织和小组活动催化的技巧。

(四)科学设计项目的目标任务。

四川子项目总体目标是提高公共部门公共行政改革及人力资源开发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立足解决影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二是通过项目的实施提高领导干部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和领导才能,着眼于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推动我省公共行政部门改革、创新;三是通过项目的实施推行“行动学习法”,促进我省干部培训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进而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围绕三个主要目标,项目执行小组科学设计出2005年3月—2006年3月期间四川子项目第一期培训班每月项目进度安排,按月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参训单位和学员,每月集中开展一次行动学习活动,每次2~3天,严格按计划组织实施。在项目完成以后,对项目实施和学习培训的情况进行评估。评估方式包括聚焦小组座谈、结构式访谈、书面资料收集和实地现场考察等。评估过程在四川省领导、组织者、学员和国内外协作者四个层面展开,保证了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五)创新工作方法按“一机四化”推动。

“一机”指的是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即以个人学习为基础、小组研讨为载体、团组协调为抓手的项目实施工作机制。

“四化”,即:一要选题具体化。每位学员结合本职实际,选定自己工作中急需解决、需要多个部门配合或协调才能完成、而且今年能够解决、有物化成果作为载体、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问题,将个人选题的书面提纲提交课题小组,课题小组研究细化选题。二要管理流程化。在项目实施中,严格推行流程管理。课题小组的组长和联络员切实负起责任,按照项目的运作程序,对确定选题、接受培训、开展调研、提交成果和评估验收各个环节开展的每项活动,按时间顺序详细记录,及时将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分类整理归档,以便提供项目实施的文字、图片和音像带等物化成果。三是方法本地化。课题小组和学员大胆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行动学习方法。在本单位组建自己的行动学习小组,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学习研讨活动,紧密结合岗位工作,加强自我学习,把问题吃透,把方案搞实。在此基础上参加课题小组活动,从不同角度对问题及解决方案反复质疑完善,务求实效。四是成果载体化。团组和课题小组抓好项目实施载体,积极协调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地提供直接和间接的物化成果。

二、课题取得的主要成果

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拥有众多特色鲜明、品位高和不可替代的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对于提高四川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生态四川,旅游兴川”的战略目标、促进四川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四川生态旅游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制约四川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如对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律缺乏科学认识,生态旅游开发规划滞后,生态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不够等。如何把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意识贯彻到旅游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在旅游开发中注重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合理保护,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和保持四川旅游的持久吸引力,是四川省加快发展旅游业进程中面临的紧迫课题。

一年来,在中国和瑞士项目组的支持、帮助和指导下,四川子项目第一期培训班以“四川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为课题,以“世界遗产及大熊猫栖息地保护性开发”、“雅安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四川省稻城亚丁香格里拉山地特色旅游开发”三个子课题为突破口,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各类学习研讨活动32次,举办了5次专题咨询汇报会,为各级政府建言献策213条,梳理提出希望通过项目培训解决的各类问题36个。完成物化成果(包括采纳课题成果制定的旅游法规、规划、报告、方案、文件、纪要、标准、规范)28项。

(一)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到整个旅游行业,构建了四川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

1、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立了“一本五观”的生态旅游发展理念。

本次培训活动通过国内集中培训、经验交流以及赴欧洲现场考察,对课题组学员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促进了学员对旅游工作的深刻反思。尤其是欧洲几百年来实践积累和研究总结的关于生态旅游的失败教训、成功经验和可持续发展模式,清楚地表明了“没有原住民参与的旅游不是生态旅游”、“脱离社区的旅游绝对不可持续”、“可持续生态旅游必须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关系的协调与统一。”课题组紧紧围绕我国在当前发展关键时期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不断学习、审视和诊断国外的经验和理念,剖析四川旅游发展管理中存在的差距、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研究解决对策和措施。通过行动学习,课题组成员深刻地认识到,欧洲生态旅游发展管理的经验丰富,理念先进,有许多值得四川学习和借鉴。课题组明确提出了四川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应当充分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四川省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运用欧洲生态旅游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树立“一本五观”的四川生态旅游发展理念。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生态旅游发展中,要充分考虑两大群体的利益。一是必须兼顾生态旅游资源所在地社区居民的利益,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有效带动社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当前要将生态旅游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旅游富民兴区;二是要充分考虑游客群体的利益,有效满足游客市场对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质量的人性化需求,使游客旅游消费物有所值,提高游客的回游比率,促进四川旅游的持续性发展。

全面树立“五个观念”,即综合发展观、开放发展观、创新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互动发展观。全面树立综合发展观,发展生态旅游要全面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等三个方面的效益和发展需求,做到三者之间的统一,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与联动,充分调动政府在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生态资源保护、交通运输、旅游中介等资源,促进四川生态旅游的综合、系统与全面发展。全面树立开放发展观,要突破长期以来省内游客为主、省外游客为辅的格局。要充分拓展省外尤其是境外客源市场,逐步实现旅游消费的外向型转变;同时必须根据市场细分,开发面向不同游客群体的复合型、组合型旅游产品,例如度假观光型、科考探险型,满足日益变化的游客兴趣和市场需求;此外应当加强省际之间、区域之间旅游发展的合作,增强地区旅游的整体竞争力,促进旅游区域经济的发展。全面树立创新发展观,要创新旅游产品和商品开发的投融资体制和机制,激活旅游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运作;按照旅游产品新奇度的边际变化规律和游客市场的审美规律,根据资源特点和游客市场需求,不断创新,推出新的亮点和吸引物,保持四川生态旅游的持续吸引力和增长点。全面树立协调发展观,按照国际生态旅游标准,协调整合好吃、住、行和游、购、娱等六大传统旅游要素资源,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与服务;根据社会变化,研究和发展新的旅游产业要素与配置组合,促进知识经济时代生态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全面树立互动发展观,全面研究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组合与互动,不断丰富和完善四川生态旅游产业结构和内涵,推动四川生态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本五观”的生态旅游发展理念,已经作为引导四川可持续生态旅游发展的核心思想,全面融入到四川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决策和四川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中,在《四川省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2、提升了生态旅游作为四川旅游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在四川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随着中瑞合作四川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行动学习研究的不断深入,项目课题组对全球生态旅游概况、面临的挑战以及国际上生态旅游目的地框架性管理、措施、方法等,尤其是国际生态旅游在立法、规划、宣传、人才和科学技术手段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对四川生态旅游发展的潜力和作用,以及当前四川生态旅游面向可持续发展所存在的差距也更加清晰,提出了许多关于四川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构想和政策性建议。初步统计,行动学习一年中,仅项目牵头单位省旅游局签发上报的关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文件和方案达13份,向上级领导书面和口头汇报生态旅游发展建议达22次,陪同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到雅安、甘孜、成都周边等市州地进行旅游发展实地调查研究11次,省委、省政府领导对发展可持续生态旅游高度关注和重视,进一步坚定了我省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为重点的旅游产业的决心和信心。在项目的推动下,以生态旅游为龙头,打造国际化的旅游精品的入境旅游工作全面提上了四川人民政府旅游发展议事日程,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我省入境旅游发展的意见》(川府发〔2005〕20号)和《关于进一步推动我省入境旅游加快发展的通知》(川办函[2006]19号)等重要文件,并专题召开了“四川省入境旅游工作会”等重要会议。此外,省政府还督促省林业厅完成了《四川省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为进一步开展四川生态旅游提供了依据;督促省旅游局完成了《四川省旅游标准化规范》、《四川省旅游信息化总体规划》、《四川省旅游行业等级评定信息化建设细则》,启动了《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细则》、《旅游区开发规划编制细则》制定工作,为进一步优化四川旅游产业要素,建立更加和谐、人性化的旅游环境,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四川生态旅游发展与规范化管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这些结果充分表明,生态旅游正在作为四川旅游发展的核心构成日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产业角色,生态旅游产业在四川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3、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明确列入了相关法律、法规。

我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在于法律法规的健全,为此,第一期培训班学员多次呼吁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加快我省旅游地方法规的出台。2005年10月31日,省政府向省人大常委会提交了《关于提请审议〈四川省旅游条例(草案)〉的议案》(川府[2005]228号),并正式纳入了省人大的立法程序审议。《草案》总则部分第一条提出了编制该《草案》的目的任务,即“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维护旅游秩序,促进旅游业发展”。此外总则部分还提出“坚持旅游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发挥旅游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作用,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具体内容。《草案》从旅游业促进与发展、旅游经营、旅游社和导游、旅游者的权利和义务、旅游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多个方面对旅游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从法制化管理的层面为我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制定《四川省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我省要继续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建设四川香格里拉、卧龙-四姑娘山、王朗自然保护区、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唐家河自然保护区、九顶山-蓥华山、光雾山-诺水河、攀西大裂谷格萨拉、兴文石海洞乡、华蓥山等10个生态旅游示范区的战略构想,进一步明确了我省发展生态旅游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4、促进了四川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行动学习法是欧美发达国家为科学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一种“干中学与学中干”的工作方法,体现了“实践-学习研究-再实践-再研究”的往复式动态学习过程。将该方法作为干部培训从省委组织部角度引入政府管理,在四川尚属首次。为期一年的行动学习,在培训面和影响面上取得了突出效果,“行动学习法”作为创新四川旅游与跨行业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方法与模式,得到了更加广阔的推广应用。

首先,重点培训了一批“核心学员”。通过学习,他们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旅游发展管理方面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生态旅游必须兼顾生态、社会和经济等三方面的协调与统一,并应当充分尊重生态旅游资源所在社区居民的利益”的理念在学员们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大家普遍认识到,我省应严格按照保护性开发的要求,抓好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立项、规划、建设过程管理以及旅游区的综合管理;要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多元化的生态旅游产品,促进全省生态旅游产品的系统化、特色化与品牌化;按照国际化标准,有针对性地完善四川旅游设施,强化旅游细节服务,全面提高旅游产品附加值,推动生态旅游的在人性化方面的可持续性发展。行动学习也使23名核心学员的管理思想更加解放,眼界更加开阔,思路更加灵活,前瞻性和决策能力更强。

第二,带动了组建了一批“行动学习小组”。23名学员所在的部门在各自单位组建了15个行动学习小组,共有107人直接参加行动学习,直接和间接带动353人参与项目学习,充分地扩大了“行动学习法”的影响力。

第三,促进了省级相关部门创新性地将“行动学习法”应用到行业培训中。2005年省旅游局组织省内旅游教育专家赴雅安、攀枝花、绵阳、巴中等市举办了13期TOT(培训者培训)培训班,直接培训旅游教育师资1700人,通过旅游教育师资带动培训旅游从业人员15万人;对开设旅游院(系)和旅游专业的121所旅游教育培训机构进行了普查,完成了《关于加快建立四川省旅游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报告》,研究和探索培育龙头学校、做强培训基地的新途径,积极推进四川大学与瑞士圣加仑大学联合培训旅游人才。

第四,形成了旅游及相关部门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新局面。为了在项目结束后进一步巩固行动学习成果,省旅游局将行动学习法纳入到“创建全省旅游系统学习型机关”的工作机制中,于2006年初启动了“学习主题年”活动,加快全省旅游系统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机关建设,有力地促进了行动学习在四川旅游人才培训和行风建设中的长效机制作用。此外,旅游与政府其它行业之间的“系列互动工作伙伴关系”相继建立起来。省交通厅与旅游局建立了全省旅游交通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全省旅游公路建设;省建设厅与旅游局共同研究旅游小城镇打造;省文化厅与旅游局共同研究推出文化旅游产品;省环保局与旅游局加强配合,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这些互动关系加强了部门之间的密切联系,提高工作质量和办事效率,为提速四川生态旅游发展,创造了更加协调、上下联动的良好氛围。

(二)切实推动了四川省重点区域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1、推进了四川世界遗产的有效保护与遗产地生态旅游发展的提质增效。

四川是世界遗产大省之一,目前拥有4处世界遗产,同时拥有众多具备世界遗产价值的自然与文化资源。这些世界遗产资源不仅是我省得天独厚的宝贵财富,也是我省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载体。为了在全面保护好遗产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好遗产资源在生态、社会和经济等三方面的重要作用,课题组在行动学习中,会同四川省级和市州县级政府以及建设、林业、旅游等职能部门,多次深入实地调查研究,针对具体问题,在研究与规划、动态管理、信息化管理、环境整治与生态旅游营销等方面先后提出了31条合理化建议,全部纳入了省建设厅和九寨沟、峨眉山、黄龙以及青城山-都江堰等四处遗产地管理局(委)的管理工作中。省建设厅先后三次组织专家,深入到遗产地现场,调查、研究,督促工作,落实措施,检查进展,并就遗产申报积极与IUCN中国秘书处、IUCN总部以及中国驻瑞士代表处进行衔接推动。通过这些措施,四川遗产管理与发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遗产地规范管理得到加强。在对全省世界遗产地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完成了《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研究报告》,为进一步强化世界遗产地监督管理提供了科学参考,为更加科学有效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四川世界遗产资源确立了指导性文件。

二是全面提升了遗产地动态监测水平。在世界自然遗产地九寨沟试点进行了数字化管理模式,对四个世界遗产地开展了GIS定位监测,从而将遗产地从传统管理提升到现代信息化管理水平,使我省遗产地管理手段初步达到与国际接轨水平。

三是遗产地生态旅游明显提质增效。峨眉山、九寨沟、黄龙、青城山-都江堰等四项世界遗产地的旅游呈现了持续、健康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2%。2005年7月,法国国际交流中心在巴黎为峨眉山颁发“国际游客最喜爱的中国旅游景区”证书;2005年9月,峨眉山被联合国评为“全球优秀生态景区”;在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启动的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创建活动中,通过专家考评和网络投票,峨眉山在全国十大文明景区中名列榜首。

四是世界遗产申报取得阶段性的突破进展。通过调查研究,优先确定出14处景区作为下阶段申报世界遗产地的重点提名对象。尤其是以卧龙、雅安蜂桶寨等为核心的“大熊猫栖息地”顺利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UCN)专家的审核评估,并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7年世界遗产地终审计划。

五是由于大力开展遗产地以及提名地生态旅游营销,大熊猫成功申报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四川省同步启动了以大熊猫为载体的熊猫旅游经济项目。

这些成效的取得,为进一步保护与合理利用世界遗产资源,充分发挥遗产地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实现遗产地生态与文化旅游的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初步确立了以雅安为代表的四川次发达地区旅游产业的“生态化转变升级示范”。

雅安市是连接四川盆地与川西以及西藏的交通要道,著名茶马古道的起点,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门户”之称。作为四川具有代表性的次发达地区,雅安生态旅游产业的优化、快速发展不仅将促进雅安自身国民经济的大发展,也将极大地影响到四川西部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格局,并将为四川次发达地区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示范作用。2004年,四川省委、省政府确定雅安市为“四川省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承办市。为了树立雅安市良好的旅游形象,提升雅安旅游产品整体质量和综合服务水平,第一期培训班决定将雅安市生态旅游发展作为“四川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课题组先后13次到雅安实地调研,并与旅游部门和省内外有关专家多次讨论交流,诊断出雅安市旅游发展中面临的包括旅游规划滞后、生态旅游定位不准确、产品特色不突出、宣传促销薄弱、缺乏高品位亮点景区、可进入性较差、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向雅安市政府提出了《关于雅安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议》,以及130条关于景区和旅游服务方面生态化与人性化完善建议,得到了雅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主要建议都得到了雅安市政府的采纳。

根据课题组建议,雅安市政府重新修编了《雅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了雅安旅游要突出生态优势,构建了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的发展框架。该规划作为雅安未来发展旅游的纲领性文件,已经通过省旅游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和实施许可批准,正在发挥指导作用。在第三届四川旅游发展大会的活动筹备中,雅安市按照课题组提出的以生态为特色、强化以人为本理念的建议,在活动多样性策划、优质环境营造、文明习惯培养,宣传品、纪念品独特性的设计制作以及标识导引系统完善等方面全部进行了落实。按照生态旅游理念和优化措施,雅安市蒙顶山、中峰茶园、周公山温泉公园、上里古镇、白马泉、碧峰峡及其大熊猫园、喇叭河、夹金山等景区得到了更加生态和人性化的改造与完善。按照用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突出城市特色,雅安市城市标志性建筑、街道改造、城市重要节点、亮点工程和城市风貌改造建设工程全部完成。

在项目的推动下,第三届四川旅游发展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雅安市于2005年8月获得了国家旅游局授予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2005年,雅安市生态旅游产值出现了突破性增长,增长率达到200%。四川省委张学忠书记指出,“雅安有好多方面都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一个是变化这么大,是大家没有想到的,一个是变化这么快,也是大家没有想到的。”张中伟省长认为,“雅安突出生态旅游优势,把旅游与特色文化相结合、与生态经济相结合、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大力推进旅游业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走出了一条发展特色旅游的新路子。”

雅安市生态旅游行动学习成效表明,对于次发达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而言,如果能够准确地剖析问题,找准切入口,争取和抓住机遇,整合部门与社会资源,创新发展机制与模式,协同作战,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从景区建设、旅游形式和服务等关键内容的细节性改造上着手,旅游产业完全能够实现生态化转变。

3、科学确定了以亚丁和贡嘎山为代表的川西高原高山山地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思路。

“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是“十五”以来我国旅游发展的热点,已经列入国家“十一五”旅游重点开发项目。该区覆盖了我省以稻城亚丁和贡嘎山为代表的川西高原高山地带,地理条件特别复杂,生态环境异常脆弱,任何粗放性开发都将造成该区生态环境破坏和生态旅游资源的恶性浪费。因此,确立科学的开发模式、机制和策略,合理控制好开发节奏、时序和格局,将有效地引领川西高原高山地区和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课题组深入现场考察研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兼顾眼前与未来利益、单个景区与川西山地旅游整体发展等,提出了长短期兼顾的发展对策。

其一,研究提出了调整亚丁所在川西高原高山山地生态旅游的整体开发思路。针对稻城亚丁远离大中心城市、旅游进入性差、近期规模性开发受到的制约因素多等实际问题,课题组在多次集中培训研究和赴甘孜、云南以及瑞士等欧洲国家考察,总结国内外山地特色旅游开发成功经验,积极向省政府建议,在进一步优化原先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先期开发建设以康定机场为中心的2小时旅游圈,逐步推进香格里拉开发”的开发方案。2005年8月13日,中瑞项目四川子项目执行小组向省政府作了甘孜州旅游发展的专题汇报,形成了《研究西环线和香格里拉旅游区旅游建设情况的会议纪要》(川府阅[2005]98号);2005年12月7日,王怀臣副省长召开了办公会,形成了《研究甘孜州旅游发展相关事宜的会议纪要》(川府阅[2005]130号),要求省发改委、交通、环保、林业、旅游等部门加强协调和沟通,全力支持,由省旅游局先牵头研究提出《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圈规划建设方案》。环贡嘎两小时旅游圈的木格措景区,一直处于旅游开发和水电开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矛盾中,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甘孜州委于2006年1月18日召开了常委会进行专题研究,最后决定停止水电开发,转而开发生态旅游。这是四川省乃至我国第一个因为旅游开发而放弃水电开发的案例,在四川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其二,有效解决了稻城亚丁等景区开发面临的一些关键问题。

高山脆弱生态地区游人运行线路和交通方式是亚丁旅游开发一个长期未能解决的重要难题。课题组结合稻城亚丁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实际情况,从瑞士少女峰的齿轮火车得到启示,提出采取地下交通方式,全程开凿隧洞,交通工具采用爬坡能力强的齿轮火车。该项建议得到了当地政府稻城县的认同与采纳,目前项目前期工作已经正式开展。

在缓解亚丁当前旅游开发环保压力方面,积极协调省环保局在2006年省财政预算中列支专门资金用于亚丁自然保护区环境维护,并将该区作为我省申报国家示范保护区备选单位上报国家环保总局,以进一步加强稻城亚丁生态保护与管理。

在促进亚丁香格里拉品牌的国际化方面,课题组重点在全景观念、品牌国际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就如何用西方游客的视听和接受习惯,制作高质量、强冲击力的旅游形象宣传片事宜制定了初步方案,与瑞士康德尔广告公司达成了合作共识。积极协调省文化厅,采取培养编导人才、扶持建设民族文化中心等多种方式,大力帮助甘孜州地方政府,以原生态民族歌舞、时尚民族乐舞、以弦子、踢踏为主的广场文艺出发,打造了三台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文艺演出。

基于行动学习中认知的“生态旅游必须兼顾社区居民利益原则”,课题组提出了大力发展旅游民居接待的建议,甘孜州旅游局已向州委、州政府提交了《甘孜州旅游民居保护、建设、接待管理暂行办法》的编制工作方案。稻城县制定完善了《民居接待等级评定标准》,给予亚丁村民居接待户财政资金贷款扶持,对民居进行了改造设计,使其更具地方民族特色,建设民居接待示范户。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富民增收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的思路,专门划拨资金进行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目前已开发出12种特色旅游商品。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结合稻城亚丁实际,课题组共提出了四项建议方案和三项对策措施。这些建议全部被当地政府采纳,从而科学地协调了稻城亚丁生态旅游开发与整个川西地区生态旅游整体开发的辨正关系,准确地把握了两者之间在开发时序、开发布局上的合理性和互动性,促进了川西地区生态资源保护与生态旅游开发在长远与近期,整体与局部,省州与县,口岸与腹地等利益方面的协调与统一。

三、几点体会

一年来的培训实践,通过与中外专家近距离接触和广泛交流,我们对中瑞合作管理培训项目及其在四川的实施过程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主要有如下三方面的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项目取得成功的保证。中瑞双方项目组对四川子项目高度重视,中组部培训中心主任姚雪、副主任陈燕楠和瑞士圣加仑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主任谢德乐、项目经理孟德对项目给予了精心指导,我省成立了由省委、省政府领导参加的项目领导小组,下设项目执行小组,直接指导项目的运作。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魏宏专程到瑞士看望四川子项目学员,听取学习情况汇报,对学员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并对推动四川子项目工作亲自批示:“一定要抓具体、抓落实,保证到课率,在课题研究上下功夫,在子项目上要争取做得最成功”。王怀臣副省长听取了四川子项目工作情况汇报,对项目培训班学员实地考察提出的旅游开发建议高度重视,亲自主持研究四川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开发有关问题。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刘毅亲自参加学习培训,并带队前往瑞士等国学习考察,多次听取汇报,研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项目执行小组精心做好组织准备、思想准备和培训准备,并利用网络媒体,开设8个专题栏目,同时在5个网站上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广泛宣传和跟踪报道,有力地推动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行动学习是管理培训的精髓。中瑞合作管理培训项目采用体现现代管理培训规律的行动学习法。项目在四川实施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行动学习法这一先进理念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充分发挥个人学习培训的主动性,紧密结合工作实际,通过反思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带着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参加培训,通过自己探索或与团队学员协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带着解决问题的方案回到工作岗位实施,做到学以致用、学能管用,提高了个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团队学员之间的相互理解,提高了沟通能力,促进了团队建设,在行动学习中提升了团队解决实际问题的整体能力。实践证明,行动学习法是行之有效的管理培训方法,既能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又能同时发展个人能力和团队整体能力,推动学习型组织建设。

(三)方法创新是推动项目实施的关键。在实施中瑞合作管理培训项目过程中,我们结合四川实际,大胆开拓创新,建立了以个人学习为基础、小组研讨为载体、团组协调为抓手的项目实施工作机制。省旅游局作为四川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总课题的牵头单位,通过建立总联络员和小组联络员工作制度,积极配合项目执行小组,对各课题小组加强业务指导。每月组织开展1次团组活动(团组会议、集中培训或参观考察),协调整合团组资源,完成团组课题成果。指派团组联络员制定工作计划,做好活动记录和总结,加强与各课题小组联络员的协调沟通,向项目执行小组反馈信息。各小组每月组织开展2次小组活动,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组织小组调研,提出需要团组协调和国内外专家参与解决的重点问题,完成小组课题成果。指派小组联络员参与经常性磋商,落实组长交办事宜,制定工作计划,对小组活动进行记录和总结,编发小组活动信息,及时反馈给项目执行小组。学员按照“一人学百人动”的理念,在各自单位组建自己的行动学习小组,开展各具特色的学习研讨活动。方法创新对推动项目实施发挥了关键作用。

合作学习课题实施总结

合作学习课题总结计划

初中英语合作学习课题总结

小组合作学习课题总结

某年小组合作学习课题总结

语文合作学习课题总结讲解

小组合作学习课题总结课题研究

小课题《小组合作学习》总结

科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课题总结

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方案

中瑞合作行动学习四川子项目课题总结
《中瑞合作行动学习四川子项目课题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