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3 04:15:5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实习报告

这学期我们实习的地点是上海,分别对于后滩湿地,崇明东滩,梦清园进行了调研,收获颇多。通过实习我对于湿地公园的功能定位,总体功能分布结构,湿地动植物群落,景点设置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不同与书本和上课所说的案例,自己亲眼所见和亲身经历引发出了更多的思考和想法,对于后面的湿地公园设计的作业也有着很大的帮助。下面是我对实习场地的分析和思考:

首先是后滩湿地公园的总体功能分布结构。该场地的定位是一处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珍惜湿地,是人们追忆过去,关注现在,展望未来的场所。后滩地区是上海市区,黄浦江边仅有的一块天然湿地,它经历了两千年的历史变迁,目睹着黄浦江畔农耕经济的兴衰起落,见证近代名族工业的发展进程,注视着上海跃升为世界大都市的步伐。后滩湿地公园很好的做到了遵从生态,秉承文化,注重体验。

后滩湿地公园采用了立体分层布局的方式,以后滩地区发展的时间脉络,空间背景和场地禀赋作为线索,将湿地公园分为湿地生态景观层,农耕文明景观层,工业文明遗存层和后工业文明体验层,由此叠加形成场地的总体功能布局。

湿地生态景观层是黄浦江地景观的回归。该景观层由滨江荻带,内河进化湿地带,梯田禾田带以及原生湿地保护区四部分共同构成,并共同形成“双滩谐生”为结构特征的湿地生态系统。滨江荻带和原生湿地保护区主要指与黄浦江直接相邻的外水滩地,而内河净化湿地带和梯田禾田带一同构成人工湿地系统,梯田禾田带主要展示农业湿地景观,是场地和城市的过度地带。

农耕文明景观层是场地农耕文明遗迹的体现。该景观层由梯地禾田带构成。梯地禾田通过提炼“田”这一特色景观,不但反映了场地近千年的农耕文明景观,还解决了场地现状高差需要消减以及水体需要净化的问题,同时也增加了这一区域的景观与植被的多样性,丰富了与城市的衔接的界面,有利于场地与城市的融合。

工业文明遗存层是场地工业时代文化的见证。运用了剥离,填充,穿插等手法,强调了工业时代建筑规矩简洁,空间方整,功能优先等特色,突出了工业时代大生产的特征。

后工业生态文明体验层是后工业时代特征的体现。该规划以网络的形式构建步道系统,串联各个后工业生态文化体验空间,建立以一环六纵径的步行网络,三场九园为节点的体验游憩系统。步道网络满足了后工业时代城市工业开放可达的要求,三场九园成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参与体验和提供复合功能的场所。

后滩湿地公园给予了我以下借鉴意义:1.文化遗存处理:在原有基底上,学会尊重场地,可恰当保留基地内部有历史性记忆的文化遗产。更好的方式则是,在保留的基础上,进行遗存物的可利用与再生。2.空间处理:一是对地域高差的处理:可分段处理制景,既不破坏原有的要求,有带来愉悦的生态体验:二是对于带状狭长空间:设置富有弹性容量的步道网络,并将自然之景引入其中,形成丰富的体验和审美空间。3.水体处理:后滩公园一天可以将2400多吨的黄浦江劣五类水净化为三类水。展示了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指明了建立低碳和生态城市的一条具体途径;立了一个可以复制的水系统的生态。

第二个是东滩湿地公园的湿地动植物群落。该公园气候湿润,四季分明。以芦苇群落为主的禾草沼泽是生物量最大的植物群落。在沼泽向草甸过渡的一侧常有鸭跖草,稗草,马兰,茭白,空心莲子,草等杂草伴生其间。在群落的低潮位一侧群落交错区,常见藨草,海三棱藨草,水莎草,糙叶苔草等植物混生。芦苇植被呈斑块状分布。堤和堤之植被仍以芦苇群落为主。而堤外接近芦苇带的下缘主要以芦苇斑块和藨草,海三棱藨草等植被的混生为主。但随着东滩向外淤长,芦苇群落亦有向外扩展成带的趋势。

在动物资源方面。东滩湿地是亚太地区候鸟迁徙路径上的重要驿站之一。也是雁鸭类等水禽的越冬地。每年光顾崇明东滩湿地的非雀形目鸟类主要有雁鸭类,鹳类,鹤类等,大多数为迁徙性鸟类。

基于东滩湿地公园动植物资源丰富的条件,公园保留原有大片的野生芦苇群落,藨草群落,莎草群落等。同时通过配置抗污水生植物或生物净化的方法减少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引入昆虫,鸟类,鱼类等。利用动物,风力,流水等自然力量带来更丰富的植物资源,形成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湿地生态群落。

东滩湿地公园给予了我以下借鉴意义:1:驳岸处理:对于像东滩公园这种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场地,驳岸处理以自然生态驳岸为主,要充分考虑因水位变化而带来的景观效果变化的问题,营造接近自然的生境条件。2:水体处理:充分考虑场地的水位问题,考虑到场地内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在满足景观要求的同时,也要最大条件的满足动植物的生存环境。3.植物种植处理:在配置时应遵循物种多样性,再现自然的原则,体现陆生—湿生—水生生态系统的渐变特点,植物形态型从陆生的乔灌草—湿地植物或挺水植物—浮叶沉水植物。4.动物生境处理:最好形成林地,湿地林,浅滩沼泽,灌丛等不同的地域,从而做到与不同的动物栖息地对应。考虑到不同水深对鱼类繁殖度夏,鸟类捕食栖息等要求。

最后的是梦清园的景点设置。梦清园以活水广场为中心,统率全园。水生态主题为核心,

将景观轴线与历史文脉轴线用“活水”的主题串联起来,并在保留原有老建筑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水功能的生态休闲公园。

景观上的“活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水景观轴线;二是水体生物净化景观系统;三是滨河水景。各具特色。从水景观轴线而言,它是以水处理为特色,分为南北两段。南段的水景依次为:小水面,溪流,小水面,大水面,空间逐渐增大,从开敞到封闭再到开阔。水面由静—动—静—又到动静结合,给人强烈的空间变化感以及丰富的听觉体验。北段以运动的景观为主,活动轴线为:溪流(草坪)—小水面(沙坑)—游乐广场—半月湾(跌水),这一段增加了人的休闲活动,富有趣味性和亲水性。

园内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以及漂浮植物构成了完整的水生植被序列。苏州河水被引入后,分别流经芦苇湿地、中湖、下湖等深度不一的水域,植物选择除按水生植物的生态习性选择适宜的深度栽植外,竖向设计上也考虑一定的起伏。临水多散植菖蒲、香蒲、鸢尾,水面有睡莲、荷花,水中有苦草、伊乐藻等。中湖和下湖散植了千屈菜、香蒲、鸢尾、睡莲等,留出较宽阔的水面,显得自然,疏落、得体,而芦苇湿地加大了芦苇的配置密度,形成较大规模的芦苇荡景观层次。

虽然梦清园水景丰富,动静结合、错落有致、独具匠心,但据我了解公园景观的完整性与较好的连续性却很难维持,除了最开始从苏州河抽水外,从台阶湿地到瀑布凉亭,再到空中水渠需要用水泵两次提水,而且很多过水断面较大,要持续的流水景观就需要较大的流水量,运行维护成本很高,所以整个净水系统很难保持连续的动水景观。因此净水系统各环节常常会处于分离的断流状态,无法使景观总是处于连续的理想状态,这就使原本的设计效果大打折扣。

梦清园作为上海市首个活水公园,通过一系列的净化水道,用直观、自然、艺术的方式告诉人们水体“复活”的过程。虽然一系列水净化景观效果并未达到最佳,但它对于国内以“活水”为主题的公园的建设有指导性的意义。

梦清园给予了我以下的借鉴意义:1.水景处理:要结合动静进行设计,一条水景系统可以作为一条景观轴线,水景处理风格可以多样不一,但是要有个中心的水景,其他水景不能喧宾夺主。不然会影响整体景观的连贯性和主题的突出。水景的处理不能单单追求视觉享受,更要注重水景系统的实效性。

实习的三个场地都各自具有自己的特色,都是非常优秀的方案,它们都得到了普遍认可。通过这次对这三个场地的实习调研,我对湿地公园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令我受益匪浅。

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报告

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报告

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报告

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报告

南林生态景观规划上海实习报告

景观规划实习作业

小城镇生态绿化景观规划技术研究

宜昌城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任务书

生态实习报告

景观规划调研报告

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报告
《生态景观规划实习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