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适度区分

发布时间:2020-03-03 18:17: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再论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度区分及意义

摘 要:长期以来,相当多的人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这两个概念认识不够明晰,使用上出现混乱和失范的现象。这不仅削弱了两种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不利于二者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厘清二者的概念,研究二者的异同,既是理论研究中亟需解决的一项基础工作,又能有效指导今后的教育实践。经过比较研究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在理论基础与教育特性上具有诸多类同之处,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教育的对象、内容及价值和功能诸方面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德育 区分 意义

我国意识形态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中有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种形态、两种教育格局、两种学科体系。这两者不是泾渭分明,但也应有一定的区分,实践中将两者混同使用,必然给教育工作带来了一些迷惑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从历史生成看其主旨各有不同

(一)德育的起源与原始赋义

德育起源于人类的实践,但在西方德育的原始意义有别于中国古代。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历来强调修身功能,虽有德育之实,却无德育之理,“礼、教、学、德、道”等相关词语代替“ 德育”这个名词。在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中﹐德育居于首要的地位。

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六艺”中﹐“礼”教是居首位的,与乐﹑射﹑御﹑书﹑数同属于实践范畴。儒家主张“德治”和“礼治”。孔丘强调“以德教民”﹐孟轲明确提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等等,把道德教化视为中国古代教育的目的。《大学》中提到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的是内圣外王、修身为本的道德修身实践;王守仁曾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强调知与行的有机统一。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德育”更多的是在实践上规范人的言行,维护“三纲”、“五常”,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一个特点。可以说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读书并非要在学问上有所成就,而是要在德性上有所成就。

与中国古代不同,古希腊也很重视德育。苏格拉底主张“知识即美德”﹐亚里士多德认为﹐培养美德必须实践﹐并通过“理性”的教育﹐形成道德习惯。古希腊哲学家提倡的德育是为维护奴隶制服务的。在欧洲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宗教教条成了德育的主要内容。在欧美资本主义发展时期﹐许多哲学家和教育家提出了一些新的德育思想﹐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画》中首次把教育内容分为健康教育、道德教育和学问教育三个方面,并指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善于克制自己的欲望、养成良好的习惯、具有良好的礼仪、了解世故人情、懂得人爱等,这些内容在我们今天看来就是侠义的道德教育。

十九世纪后期,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在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包括智育、德育和体育。在1860年出版的《教育论》中,论述了德育的原则、方法和“自然教育”理念,自此“德育”逐渐成为教育界的一个基本术语。

二十世纪初“德育”一词传入我国。1904年王国维在《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一文中提及知育、美育、德育三词;1906年又在论述教育的宗旨时,将“德育”、“知育”、“美育”称为心育,与体育相提并论。1912年蔡元培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中提出五育并举思想,即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美感教育。自此以后“德育”一词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常用概念。可见,在我国正式使用“德育”术语时,与西方的“德育”概念一致,核心是道德教育,与世界观教育等相提并论,主要是为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服务,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在当代中国学术界,是如何来定义德育的呢?目前,不同著作给德育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如: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德育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德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德育是教育者将品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与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实践活动过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外没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这些名称狭义上的“德育”一词最初使用仅指道德教育。此外,因此把德育定义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称,是德育泛化的表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缘起与核心阐述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阶级社会是客观存在的,但这一概念却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创立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从发生学上考察源于“思想政治工作”一词,而“思想政治工作”一词经历了形成到成熟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实践的成果。伴随着党的实践活动,在经历了“宣传工作”、“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等概念的演进,他的内涵逐渐科学,最终成为了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的核心概念。

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共产主义者同盟时,在其章程中使用了“宣传工作”这一概念。1902年列宁创立布尔什维克党时,提出了“政治工作”和“政治教育工作”两个概念。1934 年斯大林《在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中,提出了“思想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的概念。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主要沿用“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政治思想工作”等概念,但主要使用的是“政治工作”这一概念。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已经提出。钱俊瑞于 1949年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要点中首次使用“政治思想教育”这一概念,随后各类教育文献法令经常使用这一概念。如1950年2月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十四届第二次执行委员会扩大会通过的《中国学生当前任务的决议》,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该《决议》指出,中国学生“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进步的文化科学知识,完成历史所赋予的任务。”[1]在这里,明确划分了思想政治教育是和文化科学知识相对应的领域,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任务,但是这一概念并没有得到惯常的使用。在1950年10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对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领导的指示》,又提出了“政治思想教育”的概念,指出“各地文教机关和学校,必须彻底认识:对旧教育的改革,是一个长期而细腻的工作,拖延改革固然是不对的,性急粗暴草率从事也是不对的,应该是有计划有步骤而且谨慎地进行;对教职员和学生,不管其家庭出身怎样,均应本争取、团结、改造的政策,通过教育说服的方式,积极鼓励其前进,切勿以斗争、孤立、强迫反省,或单纯清洗的办法来处理。”[2]当然提出用教育说服的方式,鼓励、团结的方式进行思想教育,反对斗争、清洗、孤立的阶级斗争方式进行教育,无疑是十分准确的,也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

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等术语被提出但是却没有对其内涵进行界定,如1951年5月刘少奇首次在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运用和阐述了这一概念。他说:“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最近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出现了一些偏向。„„针对这种情况,现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了从根本上消灭闹事的原因,必须坚决地克服官僚主义,很好地加

[3]强思想政治教育,恰当地处理各种矛盾。”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论述了思想政治工作方针、内容、方法和管理等诸多问题,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术语的规范使用做了很好的实践铺垫。

六十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的影响下,“政治思想工作”组件取代了其它体罚,成为当时比较统一的话语。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思想政治工作”成为统一提法,同时也开始出现“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术语,是由邓小平于1978年4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1983年7月《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提出有条件的单位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或政治工作干部进修班。为了落实这一精神,教育部组织召开政工专业论证会,确定学科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设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下,至此“思想政治教育”组件成为规范术语。“思想政治工作”或“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取代了“政治思想工作”、“政治思想教育”的提法,并统一了许多相近的术语,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比较统一的标准提法。特别是从学科建设角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日渐成为规范、统一的术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开始从不同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做出定义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也日益明晰起来。

严格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后者的含义要广一些。思想政治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思想政治组织工作等。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环节,是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主要方式和主要手段。但是由于人们习惯地认为这两个概念之间没有多大实质性的区别。加之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又是从思想政治工作概念演进而来的。所以人们往往通用或交互使用这两个概念。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大体有: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社会有组织地定向引导人们形成符合特定社会和时代以及人类自身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观念和行为品格的教育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的统治下开展的意在达成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和政治拥护影响社会成员心理和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总和。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和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转变人们的思想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个阶级或集团为了建立和巩固其政治统治而进行的符合本阶级或集团根本利益的、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和宗教思想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统治阶级为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阶级接班人和社会成员而进行的社会教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研究人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发展规律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从林林总总的概念定义中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又是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是综合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实质是为政治服务的意识形态教育,其特点是政治性和阶级性。

二、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度区分

总揽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二者既有交叉、契合,又有分野、差异。

(一)概念相似,但特性不同

从教育特性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或集团为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接班人,教化社会成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道德的引导和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提高受教育者自我修养的一种教育活动。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着眼点都是要解决人的思想认识问题,其根本目的都是为阶级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两者都是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都是特定社会的道德规范、政治思想意识对社会成员的渗透,都具有明显的时代性、阶级性和综合性。

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史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是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政治教育,其实质是为政治服务的意识形态教育,七核心是政治思想、政治理论的宣传教育,其特点是政治性和阶级性,这和德育有明显的区别。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积极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道德的引导和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提高受教育者自我修养的一种教育活动。德育主要是满足个体道德任何完善的需求,使个体获得自我人格的提升,其直接目的是塑人的心灵,完善人的品格,改造人的主观世界。

(二)理论依据一致,但教育内容不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人学、心理学等学科为开展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为形成德育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了理论基础。

德育要依据既定的德育规格和具体的培养目标,遵循教育学的原则,依据学生思想意识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特点出发而对学生实施基础的、规范的、稳定的、系统的教育。德育内容在实施过程中,虽然也必须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但是它不以社会发生重大形势变化而随之作出较大改变,需要保持教育内容的连贯性、系统性与稳定性。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依据一定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政治经济任务和形势,针对各个单位,特定条件下人们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教育、强化和疏导。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侧重点有所不同,它往往伴随着重大会议的召开、重要法规的出台以及重大事件的发生等。由此体现出一定程度的针对性、时效性、偶然性。

(三)教育性质一致,但产生的时间、教育的对象和实践领域不同

无论是德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其根本目的都是要解决人的思想认识问题,其作用点都在于人,其依据都是人的心理发展与心理活动规律以及时代发展的需要。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社会“大教育”的结果。就个体而言,个体接受德育是终身的,分成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个阶段,个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全息性的,社会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存在于社会场境,而且要渗透到学校教育中。在学校教育系统中针对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就称为“德育”。 但是,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原始时间是不同的。德育起源于劳动和社会生活,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了,而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阶级斗争的需要,是随着阶级的产生在奴隶社会才产生的。

从教育对象与实践领域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是面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或基本定型的成年人进行教育,覆盖全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而德育的对象是可塑性较大、思想尚不成熟或趋于成熟的在校学生,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一样,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局限于学校教育范围,所以也叫学校德育。如果超出了学校范围,对其他社会成员进行的德育,人们则不再称德育,而习惯称之为公民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等等。

(四)价值与功能类型相似但侧重点不同

价值是表征主客体关系的一对范畴,指作为客体的事物对于主体的意义。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在价值类型上是一致的。但是价值的侧重点有差异: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更明显,其个体功能是在社会功能中实现的;德育功能侧重于个体品德发展、促进智育发展等个性功能,其社会功能是通过个体功能的实践而实现的。

德育是满足个体道德人格完善的需求,使个体获得自我人格的提升,德育的直接目的是塑造人,塑造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品格,改造他们的主观世界,给学生提供成长成才的导向和动力、推进青少年学生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变的进程,其个体性价值很闪亮。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阶级社会的产物是经济建设的坚强保证,是政治建设的必要条件,是文化建设的主导因素,是改革开放的精神支柱,凸显它的生命线作用和政治保证作用,其任务在于通过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人心,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所以其社会性价值更明显即具有保证正确方向的价值激发精神动力的价值,塑造优良品德的价值。

在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都蕴藏有社会性功能和个体性功能。在功能类型上是一致的。但是,在功能的侧重点和功能的内涵上是有差异的。德育的功能在于个体品德发展功能、个体智育发展功能。个体享用性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自然性功能,其功能侧重于个体品德发展、智育发展等个体性功能,它所具有的社会性功能也是通过个体性功能的实践而实现的,离开了个体性功能的发挥!社会性功能是很难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社会性功能,具体地表现为保证我国三个文明建设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服务,其个体性功能是在社会性功能的发挥中而实现的。

(五)活动特性相似学科属性不同

无论是德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人类社会的附庸。虽然德育的知、情、意、行是个相对稳定的结构,但这个稳定的结构中所包涵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却是随着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变更而变更。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社会选择的结果,必然地服务于一定的社会,一个旧社会的覆没,一个新社会的诞生,必然引来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包括目标、内容等,因而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时代性与阶级性、继承性与发展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实践性与综合性等特性。

就学科归属来看,在本科教育阶段德育一直没有单独成为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目录之一,而思想政治教育在1987年12月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科目录》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类学科门类下设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首次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专业代码为1804。就研究生教育阶段而言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德育原理教育学学科门类教育学一级学科下的一门独立学科,专业代码为040104;1997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德育学科包孕在教育学门类中教育学一级学科中,不再独立设科,受教育者一般被授予教育学硕士、教育学博士。而思想政治教育不再独立设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合并在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专业代码为030205,受教育者一般被授予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

(六)教育载体相似但实施渠道与方式不同

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需要个体的内化和外化才能完成,其教育载体大体都依靠“两课”教学载体、专业教育载体、网络载体、活动载体、文化载体、管理载体等。但是以这些载体为平台所依靠的渠道和方式却不同。

德育主要依靠教学与日常教育管理完成,在中小学主要是社会课、公民课、思想修养等课程,在高等学校主要是“两课”,而日常教育管理主要包括形势政策课、党团活动、专题报告、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常规管理等形式。德育课程教学是实施德育的主渠道与基本环节,而日常教育管理与德育课程教学相辅相成。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党的政策宣传、社会舆论、自我教育而完成。

两者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德育从促进在校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健康发展角度出发!以塑造、教育、培养为主。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从政治斗争高度出发、以纠正、改造、矫正和转变各种错误思想特别是错误的政治思想为主,主要通过伦理的、宗教的、政治的、经济的手段,通过实践锻炼、说服教育、榜样示范等方式而进行。

三、适度区分的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不断泛化,内涵不断膨胀,外延不断扩张,形成了“大德育”格局,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性教育、生命教育、市场经济意识教育、法制教育等。[4]几乎涵盖了教育的所有内容,有泛化的趋势。这种泛化趋势带来诸多弊端:将德育视为思想意识领域无所不包的范畴,实际上也取消了这一概念本身;过于宽泛的德育概念在理论上往往使人无法在一个共同的语境下讨论德育的问题;在实践中使德育承担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无法完成人们强加给它的诸多使命,从而模糊了其培养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的根本目标;在德育实践中容易使道德问题与政治、心理、法制、生命教育等问题相混淆,等等。因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比较研究,对准确界定和科学使用这两个概念,增强两种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概念的准确界定和科学使用,避免在使用上呈现出比较混乱和不够规范的现象

通过对两个概念的比较可见,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始概念即狭义的概念是十分清楚的,出现交叉与融合从而导致两个概念界定不清、使用混乱的局面是概念扩展的结果。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回归原始概念,讲德育就是指道德教育,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这样无论是理论层面、实践层面还是制度层面,都能准确界定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概念。

在德育与思想政治的原始概念的前提下,德育主要存在于学校,一般情况,在学校内开展的道德教育称之为德育,在社会大范围开展道德教育分别称之为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

如教育部门下发的文件常常使用德育这一概念,因其面向的对象主要是各类学生群体。而如果是对其他社会成员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则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如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等,而一般不使用诸如企业德育、农村德育这样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于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提法在全社会都是一致的,在学校既存在德育,也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中小学校中一般主要是指德育,较少使用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提法,而在高等学校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既有德育,也有思想政治教育,当我们开展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时,我们称这种教育为德育,当我们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并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政治信念和政治信仰时,我们称这种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

(二)有利于明确研究对象加强学科建设

德育尽管目前没有设立独立的学科,是教育学的学科范畴,但在我们的教育方针中,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处于首要位置。因此,在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中,应当把德育的理论建设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德育学要研究的对象是学校道德教育现象及其规律,其具体内容,一是什么是德育,即德育的概念、本质、内容、目标、任务以及内部要素结构关系等问题, 二是为何进行德育,即德育的意义、价值、地位、作用等问题,三是如何实施德育,即德育的途径、手段、方式、方法、载体、规律、原则、组织、过程等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学科,其研究的对象是现实社会中的思想教育现象及其运行规律。这一研究对象也可分解为三个方面:“一是何谓思想政治教育,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本质概念、内部结构关系以及具体的定义、目标、内容、任务等基本涵义。二是为何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关系、价值研究以及具体的意义、地位和作用等。三是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基础规律、原则方法、理论武器、组织管理、过程规律等。”[5]

对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分析,为我们明确两者的研究对象提供了前提,使我们更加明确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重点。因此比较研究对加强两个学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有利于提高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差异性决定了二者在实施过程中应采取不同的策略。具体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从政治要求的高度,以纠正、改造、矫正和转变各种错误思想特别是错误的政治思想为主,其任务是引导人们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政治思想、政治信念和政治信仰,培养人们勇于实践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思维的方法和坚定的政治方向。德育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塑造、教育、培养为主。德育应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道德他律与道德自律相结合的原则,德育的方式包括宣传、督导、传承、陶冶,德育的策略包括道德意识提高、道德情感培养、道德习惯养成等, 德育主要依靠对人际和社会现象及道德问题的主动探索、思考、反省、批判和讨论。所以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情感渗透、内敛慎独是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常用的方法,德育的重点是育人,要在育人上下功夫。

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从政治要求的高度,以纠正、改造、矫正和转变各种错误思想特别是错误的政治思想为主。其任务是引导人们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所要求的政治思想、政治信念和政治信仰,培养人们勇于实践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思维的方法和坚定的政治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时代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导向性与民主性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讲政治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相统

一、讲政治与育人为本相统一等教育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主要有宣传、灌输、疏导、转化、体验、实践等。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育人之外,重点要在化解社会矛盾、引导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上下功夫,而德育主要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塑造、教育、培养为主,德育的方式包括传承、陶冶、体验、感染等,德育的策略包括道德意识提高、道德情感培养、道德习惯养成等。德育主要依靠对人际和社会现象及道德问题的主动探索、思考、反省、批判和讨论来达到教育目的。德育的重点是,育人,要在育人上下功夫。

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决定了两者应采取不同的成效策略。对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可以避免教育方式方法上互相替代、相互越位现象,有利于提高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各自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冯刚,沈壮海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德育编年史[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 同上

[3] 毛泽东著作宣读(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9 [4] 鲁 洁,王逢贤,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5] 刘新庚,文银花,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界定的理论思考[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素质与思想政治教育

从事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

从事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

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区别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素质与思想政治教育》读后感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适度区分
《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适度区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