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二年级语文寒假作业七答案

发布时间:2020-03-03 23:50:3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高二年级语文寒假作业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B(手段: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具体方法;媒介: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组合:组织成为整体;集合:许多分散的人或物聚在一起。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栩栩如生:形容形象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2.B(A.搭配不当。“参与人数”与“最广”不能搭配。C.句式混乱。“产生各种谣言充斥网络”,杂糅。D.赘余。“习见”中包含“通常”之义,语义重复。) 3.A(B项“孤帆”代指船;C项“长安”代指朝廷;D项“红颜”代指美女) 4.D(内容见必修一课文《前方》)

5、D 最后一个步骤应该是“发出提示音”。

二、文言文阅读

6.(3分)B、问候,慰问。 7.B(3分)

8.在那里有一座废弃的亭子,它的遗址很狭小,不足以容纳众多游客。(3分,评分要点:焉、废、席。)

9.不以个人升迁得失为重;与好友相伴,纵情于山水之间,乐而忘返。

高二年级语文寒假作业八答案

一、诗歌阅读

(1)、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白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2)、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3)、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参考答案】①父母是中国老一辈农民的代表;②勤劳节俭;③难以割舍故土和家园,心中记挂的是子女儿孙;④情感深厚,但不善于表达;⑤精神上贫困,不了解外面的世界,无法理解读书的儿子。

(答对一点给1分,答出五点给6分,意思对即可)

2、【参考答案】作为唯一读了书走出去的儿子,本应该让父母骄傲,替父母分忧,但“我”反而让父母无法理解,非常担心,反映了“我”对自己过去不顾父母感受,不主动与父母交心的行为的反省和内疚。 (4分)

3、【参考答案】①母亲节俭,舍不得花钱;②母亲恋旧,担心修补会改变院子原来的样子, 因为这里寄托着母亲对离去的亲人的情感;③表现了母亲在父亲离世后内心的寂寞和冷。 (每点1分,答出三点得4分)

4、【参考答案】①本文围绕院子选择和组织材料,院子具有线索作用;②父母离开院子又回到院子,表现了他们对故土和家园难以割舍;借院子的渐渐衰败和空荡来表现父母的衰老并离去;③借“空荡荡的院子”表达作者在父母离开后失去家园和情感寄托的空虚和伤感,院子也是作者的情感寄托。(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高二年级语文寒假作业九答案

一、论述文阅读

1、①苏轼最早在诗文中表达出那种人生空漠感和厌倦感。②苏轼在美学上追求一种质朴平淡的美,他发现陶渊明的美与真谛,并将之抬高到极高的境地,使陶诗自此以后备受关注,广为流传。③苏轼的美学理想和审美情趣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浪漫主义思潮具有重要的先驱作用。(每点2分)

2、①首先提出自己的看法: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不是谨守儒家思想,而是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比前人更深刻的人生空漠之感;②接着进一步阐述苏东坡的人生空漠之感比任何前人都要更深刻、更沉重的原因;③最后得出结论: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将人生空漠之感充分透露出来。(每点2分)

3、①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②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③古今诗人中,只有陶渊明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诗句契合了苏轼所追求的质朴平淡的审美趣味和退避社会的人生理想。(每点2分)

高二年级语文寒假作业十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3分)C(jǐ/ɡěi xiànɡ/hànɡ fǒu/pǐ A.chuānɡzhàn/chàn qū B.xuē/xiāo qiáo xiào D.zhān xù dànɡ) 2.(3分)B(A.震撼 引吭高歌 C.青睐 D.沧桑 融会贯通 ) 3.(3分)A(B.被贬职 C.使(未来的人)思考 D.记) 4.(3分)C(被动句) 5.(3分)D(《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作品。)

6.(4分)示例:修鞋工在快乐地鼓捣着那台有点破旧的补鞋机,滴滴嗒嗒响个不停,仿佛一支酣畅的旋律在流淌。即使从早到晚一桩生意都没有,他也总是眼睛笑眯眯的眯成一条缝。(主题是“幸福”1分,细节描写1分,修辞手法1分,表达流畅1分。)

二、文言文阅读

7.(3分)B(咨询、征求意见)

8.(3分)B(②言其平易近人。③言其有才。⑤言其料事如神。) 9.(3分)C(与文中“其终事皆预自处”不符。)

10.(10分)⑴所以(他)住在偏僻的巷子中,漏水的房屋里,穿着破烂的衣服,吃着糙米饭,有时竟到了不能自给的地步,但(这)并没有改变他的志向。(敝、或、动各1分)⑵宋仁宗认为他品德高尚,用帛作礼品赠给他,并赐给他“冲晦处士”的称号。(高、礼、状语后置各1分)⑶古代圣贤写的书籍已经齐备了,只是求学之人不能探求到,我又何必再写什么,以在后世求取声名呢?(具、顾、何为、邀各1分)(大意与原意不符,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 徐复字希颜,是兴化军莆田人。曾经参加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回去以后,就没有再考了。他广泛地学习,对于书,没有什么不读的,尤其精通星历、五行、数术的学说,世人很少有比得上他的。他为人洒脱不拘,有远大志向,(常常)告诫勉励自己,不追求当时社会的声名。乐于接受自己该得的东西,说富贵不值得羡慕,贫贱不值得担忧。所以(他)住在偏僻巷子中,漏水的房屋里,穿着破烂的衣服,吃着糙米饭,有时竟到了不能自给的地步,但(这)并没有改变他的志向。遇到别人,无论对方年幼、年长,(身份)高贵或低贱,他都非常恭敬,谨慎有礼。他谈论起历朝历代的因袭和变革、兴盛和灭亡、对的和错的的道理,别人很少能赶得上(他)。然而他家中不曾储存书籍,他的记忆力竟然好到这个地步。

康定年中,李元昊叛乱,皇帝下诏寻求可以任用的文武人才,参知政事宋绶、天章阁侍读林瑀都推荐徐复,(于是)皇帝下诏赐给他衣物和钱财,地方官员强迫催促他上路。到了(朝廷)以后,宋仁宗在崇政殿接见了徐复,征求他对时局的意见,徐复对皇上说的,(皇帝)在社会上从来没有听到过。仁宗皇帝于是要他讲《易》中的“乾”、“坤”、“既济”、“未济”,又问今年值什么卦?西边的军队要出击,该怎么办?徐复回答说,今年卦值“小过”,因而太一守卫中宫,军队应该守住内部而不应该进攻外国。仁宗皇帝认为他说得很好。徐复又献上自己所写的《边防策》、《太一主客立成历》、《洪范论》。皇上说:“你所献的书,(朕)为你保留在宫中。”(皇上)一定要让他做官,徐复坚持推辞,(朝廷)于是让他的儿子徐晞做了官。把徐复留在登闻鼓院,与林瑀一同编修《周易会元纪》。一年多以后,(徐复)坚决请求向东回去。宋仁宗认为他品德高尚,用帛作礼品赠给他,并赐给他“冲晦处士”的称号。

徐复在吴地游学的时间很长,于是就在杭州住了下来。州官每次到了之后,一定先对他施礼,然而徐复未曾愿意到衙门(答谢)。范仲淹做杭州知州时,多次到徐复的住处去拜访和慰问,对他很是礼遇和敬重。范仲淹曾说,西边的战争又打起来了,徐复预测出停战的时间,又在斗宿星和牛宿星之间曾经有星象变动的情况,徐复说吴地将会发生大的瘟疫,死亡的人数将达到十万,后来(事情的发生)都如他所说的。徐复平时拿《周易》《太玄》来教授学生。有人劝徐复著书立说,徐复说:“古代圣贤写的书籍已经齐备了,只是求学之人不能探求到,我又去写什么,来在后世求取声名呢?晚年取出自己所写的文章全部烧掉了。现在他家在存有的十多本书,都出自(他的)学生、朋友之家。

徐复去世时,已七十多岁。他生病后,朋友王稷住在睦州,想要前来探视徐复。徐复回信说:“五六月之交,还来得及见到你。”王稷没有来得及前往,到了那个时候,徐复果然已经去世。他生命终结的事情都能预先处理。他的儿子徐晞,五十多岁时,也辞官了,他做官做到了国子博士,徐复被追封为尚书虞部员外郎。徐复死后十多年,沈遘担任杭州知州,在徐复的住处挂了一块“高士坊”的匾。

评论说:徐复的文章,保存的有《慎习赞》、《困蒙养》等,他退隐在家中自己努力钻研,不在社会上夸耀来求取声名。我评定编次徐复的事迹,很能理会他的意向。像徐复这样自动远离污浊的社会,隐居在民间,长久不改变自己情操,可以说是真正以隐居为乐的人。

高二年级语文寒假作业十一答案

三、诗歌阅读

11.(5分)⑴这首诗从上次的别离说起(1分),接着写此次相会(1分),然后才写到叙谈和惜别(1分)。⑵描绘了一幅凄凉的送别图景(1分)。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1分)。

12.(6分)⑴诗人被贬黄州后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寂寞(1分),孤高自许(1分),以及对流俗的蔑视(1分)。⑵用了象征手法(或托物言志,或拟人)(1分),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来表达了作者的处境和心境(2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14.(6分)“老同志”是一个坚持正义、同情弱者、看不惯官僚作风、机智果敢的正义之士。(2分)“女列车员”是一个缺乏同情心,办事教条,好溜须拍马、讨好上司的人。(2分)“列车长”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官僚主义作风、无视人民疾苦的人。(2分) 15.(4分)用侧面描写(间接描写)(1分),间接表现了老同志的机智、高妙,有力地讽刺了列车长、列车员所谓“只认证不认人”的做法的愚蠢和可笑(3分)。

16.(4分)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中年人遭受肉体和精神双重伤害后,内心的悲伤、委屈和无奈(3分)。

17.(4分)对老同志“出手”相助的感激;对周围人同情、理解自己的欣慰;对自己身在异乡遭遇多重不幸的辛酸和委屈;对社会人情冷暖的悲慨。(写出1点得1分,得满4分为止)

高二年级语文寒假作业十二答案

五、论述文阅读

18.(5分)①先提出问题,当今小说流传很困难(1分)。②结合四大名著的流传谈启发(2分)。③提出当今小说创作努力的方向(2分)。

19.(5分)①要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强烈的民间性(1分)。②要有能体现民族文化的精神传统(2分)。③要有作者鲜明的个性色彩(2分)。

20.(5分)①好故事不多,未能从生活中好的传说、事迹中选材。②作品中无突出的人物。③作品中的人物身上无细节。④故事缺乏鲜明的民族文化传统意蕴。(写出1点得1分,2点得3分,3点得5分,满分为止。) 高二语文寒假作业

(十三)答案

1.【答案】C

2.【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手法的分析。D项选自杜牧《齐安郡中偶题》,是拟人。A项选自俞桂《过湖》,B项选自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C项选自秦观《浣溪沙》,均是比喻。 3.【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境分析。A项“回家乡”与“无故人”不符;B项季节不恰当;D项“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指逃脱不了天道的惩罚,不能用于说命运。 4.【答案】A

5.【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衔接。从结尾确定与后文衔接的是第③句,从前面几句的逻辑顺序看应该先说露水引出后面的句子,②⑤两句由“也”字连接,④③两句由指代词“它”连接。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6.B(B项“知之深而信之笃者”的意思是“了解得深刻且坚定得相信的人”,可见“笃”的含义是“坚定”) 7.C( C项两句中“于”都是介词,在。A项前句“之”是助词,的;后句“之”是代词,它;B项前句“而”是连词,表转折;后句“而”是连词,表递进;D项前句“以”是介词,用;后句“以”是介词,凭) 8.(1)我私下里曾经将他的文章与古人的诗文相比,认为它与庄周的文、李白的诗差不多相类似。

(补充主语“我”;“私”私下里;“拟”比;“庶几”差不多)

(2)仅这些(残存的)很少的文章,却还遭受压制使它不能在世间公开流传,确实可悲啊。 (“区区”很少;“厄抑”遭受压制;“良”实在,确实 句意1分)

9.①境象变化自然;②气韵超逸深远;③行文纵横奔放。(1点1分,三点4分)

(从原文中可以找到如“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可见其境象扩大;“其气之逸韵之远,则直入司马子长之室而得其神”可见其气韵高远。“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可见其行文之汪洋恣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唉!写文章的事,难道不难吗?司马迁出生在汉武帝的时代,凭借上天赐给他的才学,继承几代人的学问,通晓古今史书的奥秘,穷尽天下山水的奇迹。他(戴名世)的遭遇,极尽人世间不可忍受的境地,(他)失意抑郁,感到的愤慨悲伤,凭借他的(这些)积蓄,喷发出来成为文章,于是以此称雄于天下,流传于后世。从后世凭文章称为大家的人来看,他们的造就虽然各有不同,但精要之处没有谁不是深得司马迁文章的大义和要旨的。

本朝写文章的著名的人间或有,天下共同推崇为正宗,没有谁像我的同乡方望溪(方苞)了。方先生一生所叹服的人,只有(戴名世)先生了。先生与方望溪是同乡,又从少年时代志趣意气相投,一直到老也不衰减。先生学问的深浅,文章的得失,了解得深刻且相信得忠实的人,没有谁比得上方望溪。方望溪推崇他,求学的人又有什么可说的呢?只是方望溪一生为官显要,一生的著述遍布天下,而(戴名世)先生挫折困顿压抑接近老年遭受横祸而死,著作散失,没有谁为他收集,而少数藏书人当中有他的书稿的人,又秘而不宣不敢拿出来。(如此),四面八方求学的人,只是耳闻先生的名声,求他的书却不能得到。文章的遭遇,幸运与不幸运本来像这样啊!

我读(戴名世)先生的文章,看到它的意境像太空的浮云,变化无痕;又像飘飞的仙人,没有谁可以窥视它的行踪。我私下里把他比作古人,认为庄周的文章,李白的诗歌和他的文章差不多相似。但他文章气势逸致神韵的高远,就一直进入司马迁的境界而得到他的神韵了。我的学生尤云鹗曾经说司马迁文章的飘逸之气,欧阳修在其后,只有(戴名世)先生得到了,这并非虚妄之言啊!我又看先生文中的自叙,以及方苞先生所写的序,知道先生历来常常以司马迁自比,他的心中藏有百卷诗书,像江水一样滔滔欲出。先前让他写出(那些文章),一定有不同于班固、范蔚宗、陈寿这些人的地方。难道仅这一点点文字就足以看到司马迁文章的神韵吗?可惜啊,先生有司马迁的才能,却没能够有司马迁的大志,仅这一点点,而还受到困厄压抑让他不能够彰显于世,确实可悲啊!

(戴名世)先生文集的名称不一,年青时著有《困学集》、《芦中集》,都不能再次见到,现在所仅存的,只有我的学生尤云鹗刻印的版本,叫做《南山集》的就是。同乡人吴姓藏有手写的本子,比尤云鹗刻印的本子文字多了将近一半,我借过来抄下它们。又在许君处看到(戴名世)先生的手稿十来首。又因为尤云鹗、吴姓乡人的本子没有按一定的次序编排组织,也没有说明编书的原则的例言,我就一起拿过来编写。凭我所看到的这三本,差异就有这样大,这以外那些没有能看到的,那些零散的又知道有多少呢?

道光辛丑年十二月,同族后学戴钧衡谨记。

高二语文寒假作业

(十四)答案

一、古诗词鉴赏(11分)

1.请简要赏析诗篇中间四句的写景特色。(5分) ①视听结合,以动(声)衬静(2分)

②通过山林中的濛濛细雨、湖面的处处涟漪以及山中传来的阵阵伐木声,

③营造了一种清幽寂静的环境氛围,(2分) ④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1分)

(共5分) 2.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①对晚生卢陟的关切之情;②对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③对世俗事务的超然之情。

(6分。每点2分)

【解析】情感从热爱山水、远离喧嚣、关心卢陟三方面。诗歌中多有提醒,如忘情、无余事、尘喧、散烦缨等。考查学生对内容的把握到位程度。

【总体分析】这首诗属于综合性较强的题材。从题目看,属于寄友诗,从内容看,属于山水诗,从情感看,又含有摆脱世俗的想法。因此考点比较丰富。设题立足写景和情感两方面,亦不为难考生,与近三年江苏高考命题十分吻合。

二、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3.第⑤段中冠晓荷鞠躬的细节表现出他怎样的心理?(4分) ①巴结日本人自觉主动(2分);②享受做奴隶的感觉(1分);③总想炫耀与日本人的关系(1分)。 【解析】小说中冠晓荷是一个奴性到骨子里的汉奸形象,他的鞠躬前后细节需要前后连贯起来,考查学生联系上下文的能力,同时透过细节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只需抓关键词甘心、享受、炫耀即可。

4.请简要概括小说中小顺儿妈韵梅的形象特征。(4分) 老实本分,与人为善;憎恨侵略者,有反抗精神。(每点2分) 5.请分析小说结尾处画线句的含意。(6分)

①中国人的内心具有反抗精神与不屈的斗志;②民族危亡促使人民激发出这样的精神; ③作者从正在觉醒的人民身上看到民族希望。

(每点2分) 6.文中用大量笔墨叙写两个日本小孩,请探究这样写的意图。(6分)

①突显了日本孩子刻苦坚韧、野蛮好斗的性格;②侧面展现了北平沦陷后的社会环境; ③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对其国民的毒害;④日本孩子的野蛮行径导致冲突产生,推动情节发展; ⑤与中国孩子的懦弱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作者对民族灾难的深层思考。 (每点2分,答对任意3点即可得6分)

【总体分析】从选材看,根据全年考点布控,本次考试考查长篇小说节选。选材要有一定的经典性,同时又不能远离当代中学生的认知实际,在文本节选上要有代表性,独立性、延续性的特点。基于以上考虑,我们选择了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中的经典一节。本书体现了中国人外柔内刚的传统文化人格,所选一节是日本占领北平后与国人之间的冲突。

从选题看,四题分别针对细节描写、人物心理、人物形象、情节探究。总之围绕人物形象设题,符合近几年高考命题特点(如去年《会明》)。

高二语文寒假作业

(十五)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1.(6分)①首先提出漫画常用方法是夸张但不胡闹的观点;②接着举例论证不当的夸张反而影响漫画的效果;③最后指出漫画夸张但要诚实,否则就会变成笑话。(每点2分)

2.(6分)①诚实,确切显示精神;②夸张(廓大),但又不是胡闹;③讽刺(暴露,讥刺),甚至于攻击。(每点2分)

3.(6分)①漫画家讥讽那些地位低下的人,反衬上等人的完全和高尚;②漫画家为了获得利益,迎合雅人;③希望中国的漫画家担当社会文化责任。(每点2分)

高二语文寒假作业答案

高二语文寒假作业答案

初二年级语文寒假作业答案

高二语文寒假作业年级稿21

高二语文寒假作业

高二化学寒假作业答案

七上语文寒假作业

初二年级语文寒假作业

高二语文寒假作业(确定)

高二语文寒假作业(二)

高二年级语文寒假作业七答案
《高二年级语文寒假作业七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