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县市消除疟疾工作自评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2 21:01:4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13年*市消除疟疾工作自评报告

一、背景:

疟疾俗称打摆子,在*流行由来已久,为害严重,解放后,曾在五十年代中期和七十年代初出现两次大流行,流行时间长,波及面广,对我市人民身体健康和工农生产危害很大。建国63年来,疟疾防治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坚持长期作战,反复斗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经几代医务人员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结束了疟疾在*猖獗流行的历史。近几年来,我市认真贯彻执行卫生部《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以及省卫生厅《福建省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15年)》的精神要求,严格按照《*市消除疟疾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抓好消除疟疾各项工作,建立了较健全的市、乡、村三级疟疾防治网络和疟疾监测系统,疟疾防治工作已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网络化的轨道,在政府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下,通过全市广大卫生防疫人员的不懈努力,圆满完成消除疟疾的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1986年后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2005年至今我市没有发现本地新感染疟疾病例,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建设发展,保障了我市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

二、基本情况:

*市位于福建省*部,地处*上游,*山脉东南侧,属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区,平均海拔453.6米,全市面积4233.13㎞2(635万亩),*,其中林地5*万亩,耕地4*万亩。*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春夏多雨,秋冬干燥,年平均气温14-20℃,降雨量1600—1800㎜,日照

1812.8h,无霜期286天,蚊虫容易滋生。201*年地区生产总值为**亿元,职工年平均工资为*元。

全市辖*个街道、*个乡镇(*)和*个行政村(居委会)。全市总人口*万多人,市直医疗卫生保健单位3家,省级康复医院1家(*),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家,私人医院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乡镇卫生院14家,村卫生所(室)271家,个体诊所20家。

三、疟疾疫情分析

1、历史流行概况

根据六十几年的疟疾疫情资料分析,我市疟疾流行可分为两个周期,高峰分别出现在1955年和1972年,两个高峰间隔18年,年发病率分别为*/万和*/万。

(1)第一个流行周期(1950-1966年)

解放初期的头四年,疟疾年发病率平均为*/万,1954年至1955年则出现流行高峰,年发病率分别为*/万和*/万,1956通过落实抗疟措施,疫情急转直下,1958年至1966年疫情较为平稳,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九年平均发病率为9.44/万。该次流行特点是面较广,但强度不大。疫情主要分布在*等边远山区,尤其林区工人和移民发病较多,不少因患疟疾反复发作而“倒流”影响了当时移民建设山区的信心。自1956年开始,贯彻省抗疟方案,使抗疟工作有了一个大进展。疟疾疫情得到控制,不少乡、村已无疟疾,但局部乡村仍较严重,如1960年于城关血检1305人,发现阳性34人,带虫率为2.6%。

(2)第二个流行周期(1966-1985年)

“*”期间,由于卫生防疫机构不健全,各级领导和卫生人员缺乏抗疟斗争的思想准备和实践经验,基层卫生组织忽视防疫工作,疫情缺报、漏报严重疟疾动态不明,1967-1968年收到疫情报告仅10例。1969年*镇暴发疟疾流行发病率达49.3%,并波及*等乡镇的部分村庄,全年发病11074人,年发病率为336.94/万。1970年疫情向城关、小松蔓延,疫区扩大为5个乡镇69个村,年发病27025人,年发病率为795.09/万。1971年继续向*等地扩散,疫区扩大到8个乡镇108个村,年发病48547人,发病率上升为1394.09/万。1972年疫情波及全市,其中以*等乡镇最为严重,发病*人,年发病率为*/万,疫情达到历史最高峰,为全省第二。1973年疫情稍有缓和,重点流行区已转移到*等边缘山区,其他乡镇进入衰退期,故疫情有较明显下降,当年发病100026人,年发病率下降至2744.94/万。这次流行特点:面广、发病率高,流行时间长,对工农业生产危害严重。引起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在省、地卫生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卫生工作者与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1974年后,流行得到有效控制,疫情逐年有大幅度下降,1978年发病152人,年发病3.56/万。1980年以来,我市参加*地区抗疟联防,省站疟疾科在我市开展流行后期监测试点工作,进一步健全防治队伍,统一防治方案和管理制度,经过不断努力,发病率逐年下降,发病范围逐年缩小。

(3)散发疫情阶段(1986—至今)

1986年,发病率下降到9.25/10万。1988年仅发病24例,发病率为5.2/10万,连续3年控制在基本消灭指标内。1989年,*市疟疾防治工作已是连续第4年控制在基本消灭标准内。1990年,经省级考核认定“*疟疾病达到卫

生部规定的基本消灭标准”。1990年以后发病率逐年降低,近几年,主要是当地居民到国外打工感染发病,以输入性病例为主,从2005年以来,我市未发现本地感染疟疾病例。

2、流行虫种及媒介分布情况

我市主要流行虫种是间日疟,恶性疟只在局部地区散在发生。1972-1974年疟疾大流行期间仅发现恶性疟*例,分布在5个乡镇8个村,即*乡九堡村3例,*乡小竹村1例,*乡中村2例,*乡桂美村4例,*乡东边村3例,东*霞镇村2例,*7例,*地区3例,地址不详8例。

上世纪70-80年代,市疾控中心在14个乡镇49个村70个自然村进行蚊媒调查,共捕获9970只按蚊,其中产卵鉴定4404只,成蚊鉴定5560只,仅在*乡黄村和*乡*村曾获嗜人按蚊9只,1985年以来多次调查均未查及,从蚊媒调查结果可以认定主要传播疟疾的媒介为中华按蚊。

3、最后一例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处置情况

2004年9月30日上午,*镇卫生院诊断一例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并经*镇卫生院采血片查出疟原虫。患者*,女,32岁,*市徐墩镇湖塘村人,居住于*镇*本村,最近无外出,职业为农民,否认既往有疟疾史。患者于9月25日开始每天下午出现畏冷、发热,症状可以自己缓解,9月30日*镇卫生院检验科检验员采集血片镜检发现疟原虫,该患者的血片已经我中心和省、南平市疾控中心复核确认为间日疟。疫情发生后我站立即向*疾控中心和*市卫生局报告,同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处置工作,采取措施有:

1、隔离并治疗病人;

2、加强疫情监测报告,关注疫情动态;

3、对该镇所有的发热病人进行血检,该项工作要持续2个月;

4、对疫点周围重点人群进

行血检。

5、广泛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宣传。省疾控中心专家还专程到徐墩镇湖塘村现场指导疟疾处置工作,经过采取一系列有力的防控措施,未发生二代病例和其他疟疾病例。

四、防治历程

我市疟疾防治工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控制流行阶段,二是巩固监测阶段,三是基本消灭疟疾后监测管理阶段,在各阶段中采取了不同的技术措施。

1、控制流行阶段(1950-1979年)

在第一次流行周期中,主要是抓好现症病人治疗及对近二年有疟史者进行春季休止期治疗,并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减少蚊媒的滋生繁殖。

在第二流行周期中,采取“一抗、二治、三灭、八防”的综合措施: “一抗”就是每年冬季十二月,普遍搞一次休止期治疗,凡一年内有疟史者及发病率在30%以上的村全民服药。第二年的五月份以前,要对十二岁以下儿童进行第二疗程服药(儿童双疗程)并对外出、漏服的人进行补服。

“二治”就是对现症病人采用氯、伯四天疗法,对体质差或顽固复发者采用八天疗法,对十二岁一下儿童采用四天疗法双疗程(间隔半个月)。

“三灭”就是大搞爱国卫生运动的基础上,组织三次灭蚊。一月份用杀虫剂“熏、喷”结合进行一次全市性消灭越冬蚊;五月和八月两次采用杀虫剂对全市人房、牛舍进行滞留喷洒灭蚊,降低疟蚊密度,对村边水田、积水塘采用土洋并举办法杀灭降孑孑。

“八防”就是对上年发病率在20%以上的村,以及流行期月发病率在5%以上的村,从五月中旬开始,每十天用氯、伯预防服药一次,连服八次,降低流行高峰。年发病率在20%以下的村在双抢前和秋收前,对有疟史的人进行夏抗、秋抗各一疗程。

1975年后,抗疟措施改良为“三抗、三灭、八防、一治、一管理”。“三抗”即春抗、夏抗、秋抗。“一治”即现症病人治疗改为八日疗法。“一管理”指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

2、巩固监测阶段(1980-1990年)

1980年我市参与*6市30个乡镇的区域联防联控防治机制,加强对按蚊的监测调查,分片开展灭蚊,组织对口检查,举办疟疾镜检培训班,在14个乡镇卫生院建立疟原虫镜检站,开展疟原虫检查工作,主动搜索传染源,狠抓现症病人治疗,做好个案调查工作和疫点处置。1990年经省卫生厅考核,达到卫生部颁发的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

3、基本消灭疟疾后监测管理(1991年至今)

1991年基本消灭疟疾以后,我市疟疾防控工作主要围绕举办疟疾防治技能培训、“三热”病人血检监测、疟疾防治健康教育、病例处置和疫点处置等方面来开展工作。

五、消除疟疾阶段的工作进展

我市消除疟疾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在市卫生局的直接领导下,通过全市广大卫生防疫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实现了多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的目标,消除疟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领导重视,加强组织管理

我市自2010年正式全面实施消除疟疾工作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都十分关心和重视支持消除疟疾工作,各级领导积极参与到消除疟疾工作中,下发各种文件,包括:2011年6月10日*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市发展和改革局、*市教育局、*市旅游局、*市广电局联合发文《关于印发的通知》(瓯卫[2011]186号),下发的通知》等,研究部署消除疟疾工作并召开会议组织培训,把消除疟疾工作列入绩效考核内容。每年半年和年终市卫生局组织绩效考核的督导,推动了我市消除疟疾工作的正常开展并取得较好效果。

2、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疟防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2010-2012年我中心共举办3期疟疾防治和技能培训班,共培训136人次。另外,我中心每年派专业人员积极参加省、*市疾控中心举办的疟疾防治师资培训班。

3、加强疟疾“三热”病人血检监测工作,保质保量完成血检任务,不断提高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和完整性,以敏感的监测构筑疟疾防治屏障,2010-2012年都完成总人口的2‰血检任务,共血检4503人。

4、加强疫情报告,规范输入性病例的处置和加强疫点控制。对每例患者开展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及时通过寄生虫防治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报告,对患者开展规范治疗,防止出现恶性疟死亡病例,做好间日疟病

人传播休止期根治工作。

5、广泛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宣传,引导群众改善室内通风条件,改变室外露宿习惯。特别是外出到疟区工作的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防止蚊虫叮咬,提倡使用纱门、纱窗、蚊香等防蚊措施,对野外露宿的人员,应使用驱避剂,避免蚊虫叮咬。

六、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努力,我市消除疟疾工作已基本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管理轨道,也取得较好的成绩。但由于我市地处山区,交通、文化、经济欠发达,消除疟疾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

1、本级财政经费投入不足,电脑维护、疫情报告、流行病学调查及处置和健康教育经费不足。

2、近年来部分卫生院、社区防疫人员更换频繁,导致防疫人员对疟疾防治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够,对消除疟疾工作带来一定影响。

3、县、市级医疗机构和疾控中心无抗疟药物,如果发现输入性病例规范治疗要到福州市传染病医院治疗,加大患者治疗的经济负担,另外,万一遇到恶性疟危重患者,对患者抢救治疗不利。

七、自评结论

我市从2010年开展消除疟疾工作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在省、南平市疾控中心专家的指导下,在市卫生局的直接领导下,通过多年全市广大卫生防疫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实现了多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的目标,并且在“三热”病人血检监测、技能培训、病例管理、疫点处置、健康教育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消除疟疾工作取得了一

定的成效,全面达到卫计委消除疟疾的标准。

八、巩固成果的措施

1、继续做好疟防人员的疟疾防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2、开展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监测,保持监测的敏感性;

3、规范开展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点处置;

4、加大疟疾防治健康教育工作。

*市疾控中心 2013年5月15日 9

消除疟疾工作承诺书

消除疟疾工作总结

消除疟疾工作计划

消除疟疾工作计划

消除疟疾工作培训总结.5.16

工作自评报告

安平县消除疟疾工作总结

薛城区消除疟疾方案

沈河区消除疟疾工作总结

++乡消除疟疾工作总结

县市消除疟疾工作自评报告
《县市消除疟疾工作自评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