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海南岛野外实习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3 02:08:1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地理专业综合实习报告

级: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日

期:

2012级 地理科学本科班 何仕福 1203025120

张文磊、陈见影、袁子勇、杨芳 2015年11月13日

总论................................................................1 1气候、气象 ........................................................1

1.1牛岭对海南岛区域小气候的影响.................................1

1.1.1牛岭简介 ...............................................1 1.1.2牛岭南、北气候差异 .....................................1 1.2区域小气候成因分析...........................................2 2水文 ..............................................................2

2.1海南岛水文概况...............................................2 2.2降水与蒸发...................................................3 2.3河川径流.....................................................3 2.4河流含沙量...................................................3 3土壤与植被 ........................................................4

3.1土壤.........................................................4 3.2植被.........................................................4

3.2.1东寨港红树林考察点 .....................................5 3.2.2兴隆热带植物园考察点 ...................................6

4地形、地貌 ........................................................6

4.1沿途地势变化.................................................6 4.2沿途地貌.....................................................7 5地质、岩层 ........................................................7

5.1海南岛地质构造...............................................7 5.2海口石山火山口群考察点.......................................8 6测量与定位 ........................................................9

6.1地质测量.....................................................9 6.2地理坐标定位.................................................9 6.3沿途各测量点.................................................9

6.4自然地理要素特征............................................10 7区域经济 .........................................................10 7.1海南省区域经济概况..........................................10 7.2海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特征......................................10 7.3海南省经济发展差异因素分析..................................11 8旅游地理 .........................................................12 8.1旅游活动要素................................................12 8.2海南主要旅游资源列举........................................12 8.2.1自然旅游资源 ..........................................12 8.2.2人文旅游资源 ..........................................13 实习总结...........................................................13

2012级地理专业海南综合实习报告

总论

实习时间:2015年11月1日至11月9日 实习地点:广东湛江、海南岛

实习人员:2012级地理科学班全体同学

实习目的:①通过沿途的观察每个地方的自然景观的变化,思考引起变化的原因;②通过对海南省的考察,探讨此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③通过实地考察思考海南岛不同地区的降水、植被类型、土壤类型的不同;④观察牛岭对海南岛区域小气候的影响及其南北自然地理景观的差异;⑤了解一些热带常见的植物;⑥通过实习加强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集体意识,培养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指导教师:杨芳副教授(领队)、张文磊教授、陈见影博士、袁子勇副教授。

1气候、气象

1.1牛岭对海南岛区域小气候的影响 1.1.1牛岭简介

牛岭又称分界岭,主要因为这里是海南岛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自古以来,当地的人民就已感觉到这座山岭南北不同之处。实际上,整个牛岭是五指山山脉的延续,这是由于亿万年前大陆板块的挤压所形成的。分界洲岛也也是牛岭的下部分,后来冰川期,海水的浸入,淹过了较低的部分,切断了分界洲岛与牛岭的联系,从而形成了现在的样子。

分界洲岛一角

分界洲岛界碑

1.1.2牛岭南、北气候差异

虽然整个海南岛都处于热带,但是因为这座东南西北走向的牛岭,使得以此岭为界南北气候上有所差异。牛岭以北的气候相对温暖,空气的湿度较大,降雨

1 较多,而岭南气温要比岭北高出两三度,阳光充足,但干燥少雨。在分界洲岛上看牛岭两边,常常可以看到如此的景象:夏季岭北大雨滂沱,岭南却是阳光灿烂;冬季岭北阴郁一片,而岭南却是阳光明媚。

1.2区域小气候成因分析

从地理上来说,牛岭是海南岛南北地理的分界线,北面以平原地型为多,南面以山地为多,这种地理分界,从形成了气候上的分界。来自南边的暖气流受到东西走向山脉的阻隔,导致山体迎风坡(南面)和背面坡(北面)的气候出现差异,以致这座小小的山岭对海南岛东南的气候也产生了影响。正因为这样,站在分界洲岛上,经常就可以看到牛岭“牛头下雨,牛尾睛”的奇观。

2水文

2.1海南岛水文概况

海南岛是一个与大陆架自然分离的独立性热带岛屿,水汽充沛、降水丰富,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比较大的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山区,构成辐射状水系,河流源短流急。全岛独流入海的河流共154条,其中水面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有38条。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为海南岛三大河流,三条大河的流域面积占全岛面积的47%。

海南岛水系分布示意图

2 海南岛水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地区分布差异大,年内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大以及特有的中高周低的地理形势,造成了东湿、西干,夏、秋多涝,冬、春常旱,洪、枯悬殊的水文情势,河川径流利用率低。

2.2降水与蒸发

海南岛属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日照长,蒸发大,年平均气温2~26℃,终年无霜。降雨有明显的少雨期和多雨期之分,5~10月盛行西风和西南风.为多雨期,主要是台风雨;1月至次年4月在东北季风控制下,降雨稀少,为少雨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25mm,降水自中部山区向四周沿海递减。

海南岛东方地区气温与降水关系

海南岛三亚地区气温与降水关系

海南岛地处热带,光热资源充足,雨量丰沛,且常有较大季风,因而蒸发量也大。多年平均陆面蒸发为700~90mm,琼海、屯吕、儋县、昌江、东方以北和南渡江松涛水库库区流域陆面蒸发量为900mm。而以中部的五指山脉和黎母山脉地区的700mm逐渐向四周递增,东北角局部地区的陆面蒸发量达1000mm。

2.3河川径流

海南岛河川径流主要由降水补给,并与蒸发、地质、地貌等有密切关系。全岛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297亿m3,折合径流深为875mm,其面上分布和降水量分布基本相应,自岛的中部山区向四周沿海递减,变化范围为300~1800mm。径流量与降水量一样,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较大,汛期(5~10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80~85%。枯季仅占15~20%,变差系数为0.40~0.55。

2.4河流含沙量

河流基本上属于少沙河流,多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为0.055~0.197kg/m3。南渡江的入海泥沙向两岸运移、对海口湾、秀英港的淤积起着主要作用。昌化江和万泉河以及其它许多中小河流,均有自身河口或流入泻湖湾,并挟带一定数量的泥沙进人海岸带。著名的博鳌玉带滩就是在万泉河、龙滚河和九曲江携带的泥沙与海相泥沙作用下而形成的由正门岭基岩岬角向北延伸的沙嘴。

博鳌玉带滩

3土壤与植被

3.1土壤

海南岛地形复杂,成土母质多样,主要有花岗岩、玄武岩、砂页岩、多种变质岩和浅海沉积物及第四纪松散堆积物等。土壤类型繁多;北部丘陵台地上是大面积发育于玄武岩上的铁质砖红壤;中部湿润的山地雨林下发育着山地黄壤,成土母质主要为花岗岩;低丘台地上分布着赤红壤和其余各种砖红壤亚类;西南部由于高温少雨,出现局部呈酸性至中性反应的燥红土,海滨地区有滨海沙土和滨海盐土。 3.2植被

海南岛的植被种类繁多、群落结构复杂。植物区系几乎全为热带种类。因没有受过第四纪冰川的影响,古老植物保存较多。植物区系丰富,全岛约有3000多种,其中典型热带科有番荔枝科、棕榈科、无患子科、红树科等。海南热带特有种,有海南椴、海南赤杨、胭脂木、细子龙等。热带栽培作物有橡胶、椰子、油棕、腰果、可可、咖啡、胡椒、槟榔、剑麻、等。引种的热带植物种类繁多,所以海南岛有“热带植物王国”之称。本岛自然植被类型,有常绿季雨林、落叶季雨林、沟谷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热带针叶林、海岸红树林、稀树草原、丘陵山地草原等,人工植被有橡胶林、椰子林、荔树林、茶园、胡椒园以及木麻黄林、桉树林等。

热带雨林板状根植物

热带雨林茎花现象

3.2.1东寨港红树林考察点

11月3日下午,12地理全体同学跟随老师前往东寨港红树林考察。红树林是热带滨海泥滩上特有的常绿植物群落,由于其大部分树种都属于红树科,所以生态学上将其称为红树林,它是热带海岸的重要生态环境,能防浪护岸,又是鱼虾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

陈见影博士在红树林讲解植物群落特征

红树林

临近红树林观察,可以看见很多的呼吸根生长在树的周围,这是红树林为了适应淤泥通气不良而形成的这一特殊的生境。据陈博士介绍红树种具有特异的“胎生”繁殖现象,即种子在母树上的果实内萌芽长成小苗后,同果实一起从树上掉下来,插入泥滩就可以成长为新的一株植物,如果是落在海水里,则随波逐流,数月不死,逢泥便生根。还知道了红树林的环境特点:高盐、潮汐、海水侵

5 蚀、土壤缺氧的环境;红树林还有很多作用,如:消浪、促淤、固土、缓流、给生物提供栖息觅食产所、调节水位、净化水质等作用。 3.2.2兴隆热带植物园考察点

兴隆热带植物园,位于海南省万宁市(18°1′N,110°13′E)。园内搜集了我国和亚洲、非洲、热带美洲等40多个国家的1000多种珍贵的热带植物,因此被誉为“热带植物王国”。该园分为热带经济林区、花果园区和药用植物区。热带经济林区引种栽培有来自非洲和美洲的楝科植物、非洲楝和美洲桃花心木;有豆科植物马拉巴紫檀和印度紫檀;山竹子科(原为藤黄科)的铁力木等。(果园区栽培有漆树科的芒果、来自美洲热带地区的人心果(山榄科)和非洲西部的神秘果(山榄科)、来自东南亚的榴莲(木棉科)、波罗密(桑科)等。药用植物区栽培有爪哇白豆蔻、金难纳、印度儿茶、泰国大枫子、胖大海、南天仙子、马钱子、槟榔、益智、霍香、海南砂仁、清化肉桂等。在这里见到的植物让我对植被反映地带有了更好的理解。

大果西番莲

树上的面包——面包果

4地形、地貌

4.1沿途地势变化

都匀属云贵高原的贵州高原面部分,海拔较本次实习地点高。从都匀(贵州)到南丹(广西)、南丹(广西)到金城江(广西)、金城江(广西)到柳州(广西)、柳州(广西)到玉林(广西)、玉林(广西)到湛江(广东)、湛江(广东)到徐

6 闻(广东)海拔从850多米下降到海平面,总体地势在都匀到柳州(广西)起伏较大,属于北高南低的地势。从柳州(广西)到雷州半岛(广东)起伏较小。进入滨海平原,地势趋于平坦,稍有微小的降幅。 4.2沿途地貌

沿途较大的地貌单元有云贵高原、两广丘陵、滨海平原。都匀到独山是贵州高原的一部分,都匀部分山体破碎,沟谷深邃,因剑江河冲击而形成都匀河谷坝地。独山属于高原面的一个部分,地形相对较为平坦。以独山为界,往南是贵州高原向广西丘陵的过渡地带,地势起伏很大、河流湍急、河谷深邃、山体高大是本地区的地貌特征。到了广西丘陵以后就以丘陵地貌为主。从广西柳州到广东雷州半岛,地势平坦,起伏不大。进入广东后大部分属于滨海平原。

喀斯特地貌

海岸地貌

5地质、岩层

5.1海南岛地质构造

整个海南岛在地质构造上与华南大陆有着不可分割的“母子关系”和相同的地质构造,是地壳上升后又发生断陷形成的岛屿。

早古生代时(距今5.7亿年前—4.4亿年前),雷州半岛与海南岛地区是一个沉降带。加里东造山运动使雷琼地区上升成陆,形成以北东方向为主的一系列断裂褶皱带,使早古生代沉积的地层发生了质变。

晚古生代(距今4.4亿年前—2.3亿年前),海南岛陆块相对稳定。但印支运动又促使岩浆活动强烈,形成现在海南岛广泛分布的花岗岩体,构成了山地,也筑成了海南岛的基础。后来的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又使这个花岗岩穹窿发生强烈的断裂,形成几条大的东西向断裂带,使断裂以南大约三分之二的区域抬升,称为海南构造隆起,且1亿多年以来一直在上升;断裂以北发生下陷,称为雷琼凹陷。然而,在第四纪以前(250万年前),海南岛和雷州半岛还连在一起,在地

7 质构造上属华夏地块的延伸部分。

更新世(距今250万年前—l.5万年前)中期,由于火山活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发生了断陷,变成了琼州海峡,才使海南岛与大陆分开。以后海平面多次升降又使海南岛与大陆多次分离和相连,到第四纪冰期结束,海平面大幅度上升,才形成琼州海峡和海南岛现在的形态。 5.2海口石山火山口群考察点

11月3日上午,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考察学习石山火山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认识火山地貌的典型特征。整个火山口群是由玄武岩组成的,它是一座死火山,四A级景区。区内保存着火山喷发后留下的东西,火山弹、火山灰、绳状熔岩、玄武岩柱。

马鞍岭是石山地区死火山群中最高的一座,海拔222米,上有两个大火山口,中间连着一条山脊,名为一字岭,活似马鞍,因而得名。马鞍岭火山口是在新生代第三纪末上新世晚期至第四纪初火山喷发时形成的,它是目前世界上保存得最完整的死火山之一。该火山口直径220米、深90米,火山口的底部无积水。底部是一个不大的洞穴,洞口草木丛生,洞中及洞壁熔岩完整。火山口下,相传有72个奇洞,其中的卧龙洞和仙人洞最为壮观。卧龙洞长3公里,宽10米,高7

8 米,洞里道路平坦,洞壁光滑。仙人洞从地面纵观,象一座座并排的人工拱桥。洞里有洞,洞里有天,洞里的悬石,似落非落。这些火山熔洞是在火山喷发时,从火山口溢出的玄武岩流在沿着低地流淌的过程中,表层与空气接触的部分迅速冷却固结成岩,而中间部分熔岩继续流淌,当从火山口溢出的熔岩中断,中间部分熔岩流走之后则出现空洞。

火山熔岩流

马鞍岭火山口

6测量与定位

6.1地质测量

地质测量是一种复杂而多方面的工作,所采用的方法有地质方法、地球物理方法、地球化学方法和遥感地质方法等。通过地质测量工作,收集工作区内所有的地质资料。系统地研究区内的地层、构造、岩石、矿产等地质特征,为普查找矿、水文及工程地质、地表地质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就本次野外实习来说,主要运用地质罗盘测量研究区地质剖面的岩层产状——走向倾向倾角。 6.2地理坐标定位

地理坐标系,是使用三维球面来定义地球表面位置,以实现通过经纬度对地球表面点位引用的坐标系。本次实习主要测量沿途各点的三维地理坐标(经坐标、纬坐标、高程),以验证和巩固三向地带性相关知识。 6.3沿途各测量点

都匀:北纬26°17′28′′,东经107°31′2′′,海拔760.3M;广东湛江湖光岩玛珥湖:北纬21°8′35′′,东经110°16′20′′,海拔10.7M;海口石山火山群马鞍岭火山口:北纬19°55′38′′,东经110°12′50′′,海拔198.0M;东寨港红树林:北纬19°57′23′′,东经110°34′52′′,海拔1.5M;博鳌玉带滩:北纬19°9′0′′,东经110°34′57′′,海拔3.3M;分界洲岛:北纬18°34′36′′,东经110°14′41′′,海拔55.5M;三亚天涯海角:北纬18°17′49′′,东经109°20′41′′,海拔3.5M;东山岭山麓:北纬18°48′13′′,东经110°25′0′′,海拔7.4M;东山岭潮音寺:北纬18°48′16′′,东

9 经110°25′10′′,海拔81.5M。

马鞍岭火山口测量点

分界洲岛测量点

6.4自然地理要素特征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贵州都匀)——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广西柳州)——亚热带季风气候(广西玉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广东湛江)——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海南海口)——热带季风及海洋湿润气候(海南琼海)——热带季风气候(海南万宁)——热带季风气候(海南三亚)。

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贵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广西)——南亚热带季雨林(广西)——亚热带常绿阔叶季雨林(广东)——热带雨林、季雨林(海南)——红树林(海南)。

7区域经济

7.1海南省区域经济概况

2014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3500.7亿元,比上年增长8.5%。按常住人口计算,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8924元,按现行平均汇率计算为6337美元,。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19.5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94.4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87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13元。 7.2海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特征

海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特征。自1988年建省以来,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伴随而来的区域经济差异化问题也愈加的严重。海南省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分块形式,可分为东南西北四大块区域。其中北面最发达,南面次之,再次为东面地区,发展水平最低的为西面地区。各区域的人均GDP都是在逐年增加的,但各区域间的人均GDP

10 水平存在很到的差距。截至2010年,东部地区的人均GDP已增大到中部地区的2.46倍。

海南省产业结构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为“三二一”的模式,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为“一三二”的模式,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为“二一三”的模式。中部和西部的产业结构都偏低,经济发展缓慢。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主要是依靠第三产业,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面临的政策条件和资本性投资的回报率相对其他产业有一定优势,使得东部地区的经济得以凸显。

2014年海南各市县GDP和人均GDP排名

7.3海南省经济发展差异因素分析

区位因素,区位条件对海南省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较大,东部地区多为

11 靠近沿海的地区,地理位置与交通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例如海口市,其作为海南与内陆交通往来的主要枢纽,在经济发展上较其他地区享受着巨大的优势。而三亚市以其靠近南海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来促进其经济的发展。而另外一些地区,除了没有区域优势外,还常常受到一些自然灾害的影响,比如万宁和陵水就常常遭受热带风暴的侵袭和破坏。

政策倾斜,政策的倾斜度不同也是影响海南省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海口市作为海南省的省会城市,是整个海南省经济发展的中心骨,除了占据一定的地理优势外,还主要得益于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和帮助,成为了全省行政服务中心、商业贸易中心、科教中心,整个海南省经济发展的中心骨。在海南的整体发展战略规划中,东部地区被定位为重点发展旅游业,而西部地区则发展工业产业。在这样背景下,西部地区的旅游业没有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

经济结构的差异,海南省除海口市、三亚市外,产业结构都偏低。除海口市和三亚市呈现“

三、

二、一”型的产业结构外,其他大多数地区都呈现出“

一、

二、三”型的产业结构,而且很多地区的第一产业比重较大。

8旅游地理

8.1旅游活动要素

旅游活动三要素包括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服务业。本次野外考察活动从广泛意义上来说也属于一次旅游活动;按地理范围来分类,属于国内旅游;按旅游性质和目的的分类则属于修学旅游、考察旅游;按人数分类属于团队旅游。

现代旅游业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吃、住、行、游、购、娱”六个字。本次考察活动对这六个要素体会深刻,感悟颇多。与贵州乃至我国大多数省份相比,旅游业已经成为海南省第三次产业中的支柱产业,一方面得益于海南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另一方面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地方政府的重视和广大旅游工作者的努力。

8.2海南主要旅游资源列举 8.2.1自然旅游资源

①海岸带景观:在海南长达1528公里的海岸线上,沙岸约占50-60%,自琼山至三亚东岸线就有60多处可辟为海滨浴场,在东海岸线上,还有一种特殊的热带海岸森林景观----红树林和一种热带特有的海岸地貌景观----珊瑚礁,均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②山岳、热带原始森林:海南岛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81座,绵延起伏,山形奇特,气势雄伟。例如,形如五指的五指山,气势磅礴的鹦歌岭,奇石叠峰的东山岭,瀑布飞泻的太平山,以及七仙岭、类锋岭、吊罗山、霸王岭等,均是登山旅游和避暑胜地。

12 ③火山、溶洞、温泉:历史上的火山喷发,在海南岛留下了许多死火山口。最为典型的一座是位于琼山市石山海拔200多米的双岭,岭上有2个火山口,中间连着一下凹的山脊,形似马鞍,又名马鞍岭。千姿百态的喀斯特溶洞也有不少,著名的有三亚市的落笔洞、保亭县的千龙洞、昌江县的皇帝洞等。岛上温泉分布广泛,著名的有兴隆温泉、南平温泉、蓝洋温泉、七仙岭温泉、官塘温泉和半岭矿泉等。

分界洲岛一角

东山岭李刚像

8.2.2人文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有:少数民族民族风情、南山文化旅游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亚龙湾贝壳馆、崖城孔庙、三亚古崖州城等。

实习总结

在这次实习的路途中我看到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经历了很多。认真的观察所到之处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用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来阐明这些现象,不能够解释的就问老师,向老师请教。认真记录老师讲的内容,仔细观察事物。通过本次实习,使我对抽象的的理论知识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无论是海南岛特殊的玄武岩、热带气候、热带雨林——季雨林、高大的棕榈科树木、特殊板状根、特有的红树林、高大的乔木、种类繁多的热带水果、热带特有经济作物橡胶林、还是沿途的地形地貌变化、风土人情变化······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时我们也明白了,不管是任何理论知识,都需要联系实际,反复理解,联系相关的地理知识去分析,在野外实践中才会更能体会大自然的巨大与无穷,将理论联系实际,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做学问,用实践深化理论理解,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我将会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当中不断延续这种理念,不断学习、不断实践!

实习报告 野外实习报告

野外实习报告

野外实习报告

野外实习报告

野外实习报告

野外实习报告

野外实习报告

野外实习报告

野外实习报告

野外实习报告

海南岛野外实习报告
《海南岛野外实习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