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发布时间:2020-03-02 06:24:2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常见文言实词”是指考查范围,包括通假字、异读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新大纲中列出了120个重点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内出现过。所以,在第一步识记积累的基础上,便要掌握一些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一、冷僻的字尝试字形推断法:

汉语的造字法(尤其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为我们推测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的帮助。根据字形推断出词的大概意义范畴,再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确定词的具体含义。通常来说,凡形旁从“禾”与五谷有关;从“贝”与金钱有关。如:“不赂者以赂者丧”

赂即贿赂。

例:①金就砺则利

(《劝学》)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劝学》)

③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秋水》)

⑤生而眇者不识日

(《日喻》)

解析:

①“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查字典得到“砺”:“磨刀石”。

②“骐骥”,“马”旁,可能是一种“马”,准确义项为“骏马”。

③“昳”,“日”加“失”,联系上下文“形貌昳丽”,联想到“昳”可能表现的是一种美丽,这种美丽让“日”失掉光彩。

④“涘”,水旁,当与“水”有关,“水边”义。

⑤“眇”,从目从少,联想到少目的含义,可推知为眼盲。

以上介绍了推断实词词义时应掌握的三个技巧,当然它们不是灵丹妙药,只是在释义困难时可以拿来试一试。对实词的理解,关键还是看这个词所处的具体语境,一切推断的技巧都应在具体的语境中发挥作用。

1、引导练习: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伶官传序》)

绳索 (2)金就砺则利

(《劝学》)

磨刀石 (3)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踩、踏,翻译时可以引申为“据守”

2、小试身手:

(1)平民虽平价不能籴

买进粮食 (2)自放驴,取樵炊爨

(3)可以独飨白粲。

飨, 食用; 粲,米一类的东西 (4)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双目失明

二、通假推词义法

1、引导练习:

(1)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2)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2、小试身手:

(1)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顿”通“钝”:不锋利 (2)以身徇国

“徇”通“殉”,捐躯,牺牲 (3)张仪至秦,详失绥堕车,不朝三月

“详”通“佯”,假装

方法指引: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理顺文句的一种障碍,但我们只要根据通假字规律,就可以推出本字的含义来。通假是文言文使用词语的特殊的语法现象之一,用了通假的词语从通假的角度去理解才符合语境。

三、对称结构推断法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在同一位置上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对或相反。

例句:

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六国论》)

②通五经,贯六艺

(《张衡传》)

③栗深林兮惊层颠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⑤时浓雾半作半止

(《游黄山记》)

解析:

①②③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可以互为释义。它们的义项分别是①更加②精通③使„„战栗震惊。

④句中“蒙”和“因”的意思相近,“因”解释为“沿用、沿袭”,由此再结合“蒙”的上下文可以推断“蒙”为“继承”义。

⑤句中“作”和“止”的意思应该相反,“止”是“停止”义,那么可以反向推知“作”当为“起来”义。

1、引导练习:

(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破——下,攻下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反义对文, “终日”意为“整天、时间长”——“须臾” 意思为“时间短”

(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灭——族,消灭

2、小试身手:

(1)齐人追亡逐北

亡——北,逃亡的人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用——以,被任用 (3)非世而恶利

厌恶名利——反对世俗

练习:解释下列词语1 ①岭峤微草,凌冬而凋;并汾乔木,望秋先损

②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③通五经,贯六艺

④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徙隶则心惕息

⑤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

牧:统治,治理

⑥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

治:安定,太平⑦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殚:竭尽

⑧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穰岁:丰年

① “凌”和“望”是反义对文,由“凌”的意思“越过”就可以推知“望”的意思是“未到”。 ②“沐”与“浴”相对,由“弹冠”“振衣”可推知,“沐”是“洗头”,“浴”是“洗澡” 。 ③由“通”可知“贯”的意思为“通晓,精通”。

④前后两个分句意思相近,见到“狱吏”就吓得磕头,看见“徒隶”心里就感到“恐惧,害怕”。

方法指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在对称的句式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的特点,利用它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四、邻字推断法

例如: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2、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同义复词:“敝”:疲劳 再如:

1、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同义复用。“冲”即“幼”,意思是“年幼”。

2、(2006年湖北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徒高谈虚论

徒:只是 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

堪:胜任 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

纠:纠正 D本为羁旅

羁旅:寄居

2 C项“纠”与“劾”同义对举,当为同义复词,“劾”是“弹劾”的意思,因此推知“纠”应为“检举、告发”之义。

五、语法分析法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一个“朝”字就有三种义项:

①早晨——朝服衣冠

②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

③朝见——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这里“朝”的三个义项之间的区别还比较明显,但是有些文言实词的几个义项间的差别却不是很明显,如《劝学》文后练习中“绝”字的5个义项: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以为妙绝

④佛印绝类弥勒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这时要想一下子给以准确的解释就比较困难。笔者以为利用语法结构先来确定多义词的词性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份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如对上文中“绝”字的解析如下:

①句中“绝”前面是主语“群响”和一个字“毕”,这里“毕”不可能是谓语而只能是修饰“绝”的状语,否则结合上下文讲不通,由此可推知这个“绝”在句中的语法成份当是谓语,是动语,译为“停止”。

②句中“绝”字修饰的是宾语“境”,可知“绝”在这里当是形容词作定语,解释为“与世隔绝的”。

③句中“绝”修饰的是形容词“妙”,句中成份当是副词作补语,可意译为“到了极点”。

④句中“绝”修饰的是谓语动词“类”,当是副词作状语,解释为“非常”。

⑤句中“绝”后面跟的是宾语“江河”,推测可能是动词作谓语,译为“渡过”符合上下文的语境。

以上对“绝”字5个义项的分析,倘能一眼看出词义自是最好,倘不能一眼看出,则很有必要由分析句子成份入手以首先确定词性。纵观

五、六两个单元文言文后的实词练习,此方法皆很实用。

例如:

1、左右欲刃相如

刃,做动词用,指“杀”

2、将军披坚执锐

披和执,做动词,

坚固的盔甲,锐利的兵器

3、履至尊而制六合

做名词,登上

4、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状语,乘车)

5、未报秦施而伐其师

(名词,恩惠,好处 )

6、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动词,责备 )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名词,过错 )

8、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动词,看)

9、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名词,景色)

10、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名词,宫殿) 小试身手:

1、(优孟)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2005年全国Ⅲ卷)辩,应是名词,辩才,口才

2、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应是名词,柴

3、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短:揭短,说坏话 解释词语:

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动词,向西、南方向开)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动词,推崇 ) 塞者凿之,陡者级之

(动词,开凿台阶)

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

3 【把„„当作鱼肉(任意宰割)】

君子病无能也,不病人之不知已

(担忧, 忧虑 )

六、运用旧知法

(一)联系课本中学过的同一文言实词

例如:张苍罢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可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意思是:偏爱。 再如:除南清河太守 可联系:李密《陈情表》“除臣冼马”,意思是:授予官职。

再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

译文: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

可联系:《师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004年全国:

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凶:不吉利 联想:《齐桓、晋文之事》“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凶:庄稼收成不好 2005年湖北:

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 联想:“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边境、边邑)“越国以鄙远” 《烛之五退秦师》(把„„当作边邑)鄙:边邑

(二)借助于成语中的相同语素

例如: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可联系:成语“疾风劲草”、“欲盖弥彰”、“相得益彰”

——疾,大;彰,明显、显著。

2、善才绳之

可联系:成语“绳之以法”——制裁

3、斯言虽小,可以喻大

可联系:成语“家喻户晓”、“不言而喻”——明白,通晓

4、(07年福建) 今姑贷汝

可联系:成语“严惩不贷”——宽恕、饶恕 还可联系成语,名言警句,“以旧解新”,“以熟解生” 。

如: 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

接近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

招致,招引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风知劲草 强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求全责备

寻求,寻找 联系成语:

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 敝帚自珍

(破旧)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

望而却步

(后退) 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前倨后恭

(傲慢) 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望风披靡

(倒下,后退) 举类迩而见义远

闻名遐迩

(近) 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

(超出)

七、语境分析法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例如: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两句同出《石钟山记》,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言”为“叙述”之意。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却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言”为“记载”之意。

根据具体的语境推断,就是我们常说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依据上下文语境和常理逻辑的判断,借已知的信息去推求未知信息,这是最重要的方法。

4 例如: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虿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齐人以为让,又去鲁而如吴。王予朱方,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围朱方,拔之,得庆丰„„乃杀之。

诛: 讨伐

方法指引:

语境法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相互制约的关系,推断出该词的含义。“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决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总之,高考《考试说明》要求我们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是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在选材上、设题上还会设置必要的障碍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识记的基础上,运用以上方法大胆猜读、合理推测,真正做到顺利阅读理解。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教案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教学设计

文言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方法(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学设计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公开课教案

文言实词词义梳理和词义推导记忆

高三二轮复习学案(文言实词推断)

《怎样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教案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