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军事理论

发布时间:2020-03-01 22:00:5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四章 兵役法基本知识

1.什么是兵役法?

兵役法是规定公民参加军队和其他武装组织或在军队外接受军事训练的法律。 2.兵役法的核心:确定国家兵役制度和形式

3.目的:保障军队平时的兵员补充,加强国家武装力量建设,保障社会主义祖国安全和四化建设的大业顺利进行

4.各时期的兵役方法 夏 商 周:民军制

秦 汉:征兵制

隋 唐:府兵制(由当地军府管理) 宋代:募兵制

元 明 清:世袭兵役制 民国初期:募兵制(曾颁布征兵制)

土地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建国初期:志愿兵役制 1955年7月30日颁布第一部兵役法:义务兵役制 1978年3月7日更为: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

1984年5月31日更为:以义务兵役制为主体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

1998年12月29日更为: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5.现行兵役法的主要内容:(1)把兵役制度改为“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2)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改为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组成

(3)规定了民兵的性质、任务和编组原则及预备役人员、大专院校、高级中学学生实施军训的办法。

(4)对士兵、军官服现役制度作了重要补充

(5)明确省军区、地市军分区、各县市人民武装部为各级政府的兵役机关

(6)对现役军人的优待和退出现役的安置作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

(7)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新的军衔制 (8)对违反兵役法的行为规定了处罚办法(先做思想工作,然后整)

6.兵役法的特点: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7.我国兵役法的优越性:(1)有利于部队兵员的更新,保持兵员年轻化。

(2)有利于部队保留技术骨干,提高部队战斗力

(3)有利于加强民兵建设,为在现代化条件下开展人民战争打下基础

(4)有利于健全预备役制度,提高战时快速动员的能力

8.为什么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要实施军事训练?

(1)高等院校教学内容改革的需求

(2)是大学生力行兵役义务的最基本形式

(3)是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最基本途径

第二章 中国军事思想

1.军事思想是对人类战争规律的研究;战争事件促进军事思想的发展 2.古代的军事思想主要以儒家为思想背景

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夏朝至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公元前2070年~公元1840年)产生和发展的军事理论

4.夏 商 西周(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形成期

(1)天命观为核心的战争观

(2)车站为主体的作战方式(战车) (3)兵器:石器 木器 青铜器(戈) (4)出现简单谋略运用

(5)”礼”和”刑”为治军基础(周制五刑) (6)专门的军事文献《军志》、《军政》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成熟期

(1)战争规模扩大

(2)车战转向步兵为主,骑兵、水兵产生

(3)兵书:《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 (4)军队的组织制度形成初步完善,战略战术原理趋于系统

(5)仁义用兵,用兵以诈及慎战,以和平手段达成胜利并强调战争中的政治道义

秦汉至五代时期(公元前221—公元960) 发展期

(1) 兵家的地位开始下降,兵书著录呈递减趋势

(2)秦朝到五代时期,骑兵为决定力量,出现大规模,多兵种大集团配合作战,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进一步结合

宋至鸦片战争时期(公元960—公元1840) 体系化时期

(1)北宋前期编纂了中国第一部兵书汇编《武经总要》

(2)《武经七书》是北宋由《孙子兵法》《吴子》《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六韬》《司马法》汇编而成的为当时的武学必修课

(3)明朝有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记》是革新思想的代表作。茅元仪编纂了军事百科全书《武备志》

(4)北宋初期,火器开始跃上战争舞台

5.专门兵书的问世,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的标志

6.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特点

(一)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二)崇尚道义,追求和平

(三)注重谋略,力求智取

(四)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五)固有的缺陷:①偏重谋略、轻视战术②消极防御、不思进取③关注政治、忽视经济 7.在战争问题上:军事是从属的,政治史基本的;军事史现象,政治是本质

8.战争指导思想1.先发制人2.速战速决3.力争主动4.集中兵力5.出其不意6.奇正互变7.兵贵其和8.先戒(备)为宝

9.军事理论1.将帅修养(智 信 仁 勇 严)2.以治为胜(军纪严明)3.教戒为先(注重教育训练)

10.孙武:字长卿 春秋末期齐国人 在吴国做官 其所著《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共13篇 被称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

11.中国近代军事思想是指:第一次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期间(公元1840—公元1919) 12.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战略思想;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提出“自强要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13.(一)林则徐的军事思想

(二)魏源的军事思想 撰写《圣武记》 《道光洋艘征抚记》 《海国图志》夷之长技:一战舰 二火器 三养兵练兵之法

(三)曾国藩的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来源于儒家义理之学和中国古代兵书史籍 改八旗绿营的世兵制为募兵制 实行将由帅选,兵由将选的私兵制组织原则

(四)李鸿章的军事思想①率先改善军队的武器装备和训练方法②创办近代军事工业③筹办海防,组建北洋海军④兴办近代军事教育

14.毛泽东军事思想含义: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5.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特点:创新性 实践性 代表性 重要性

16.①毛泽东思想的产生(1921.7-1935.1 党的诞生-遵义会议)②毛泽东思想的形成(1935.1-1945.8 遵义会议-抗战胜利)③毛泽东思想的发展(1945.8以后)

17.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军事辩证法①如何正确认识战争对待战争的问题②如何认识与解决武装力量建设中各种矛盾关系的问题③如何认识与运用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的问题

(二)人民战争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革命道路②组织最广泛的人民革命统一战线③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④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⑤各种斗争形式相配合⑥创立与人民战争相适应的战略战术⑦坚持军民结合增强战争力量或国防力量的方针⑧正确处理战争和国防建设过程中人民的长远利益与暂时利益的关系

(三)人民军队建设理论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②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③强有力的政治工作体制④民主制度和严格的纪律⑤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⑥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⑦忠实军事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四)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①实行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②战略的持久战和战术的速决战③适时进行军事战略转变④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⑤实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⑦充分准备,不打无把握之仗

第五章 信息化战争

1.工业时代的典型战争形态:机械化战争 信息时代的典型战争形态:信息化战争

2.新军事变革: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世界军事领域兴起新的深刻变革,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最深刻、最广泛的世界军事性变革。 3.新军事变革的外因: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减小,出现了“大战不打,小战不断”的新局面;内因: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

4.新军事变革的形成动因:①机械化武器接近或达到极限,意味着靠提升武器的机械性能来增加作战效能不再是一条主要途径②20世纪中期人类进入一个技术爆炸的时代,20世界7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汹涌而至,世界范围内形成发展高新技术的浪潮

5.军事革命包括:①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物质基础)②军队的组织结构和编制体制(革命的落脚点)③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思想基础)

6.新军事变革的主要内容:①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广泛使用,使信息化的武器装备形成体系②军事理论的重大突破③作战方法的历史演变④军队结构的空前变革⑤指挥控制领域的鼎新

7.信息化战争:指发生在信息时代,以信息为基础并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主要战争工具和作战手段,在全维空间内通过精确打击、实时监控、信息攻防等方式进行的瘫痪和震慑作战

8.信息化战争的特点:①战争动因更加复杂②战争概念的扩大③战争目的更加有限④战争力量趋于信息化、智能化⑤战争模式趋于体系化、精确化⑥战争持续时间短⑦战争毁伤破坏小

第N章 核化生武器

1.核化生武器:分别利用核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原理所制造的,是性质完全不同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2.特点:①破坏大②毁伤广③投掷方式相近

3.核武器:利用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或者二者同时发生),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大规模杀伤,破坏效果的武器

4.由于爆炸原理和杀伤因素不同,可以分为:

A.第一代核武器 原子弹

B.第二代核武器 氢弹

C.第三代核武器 中子弹(只杀人 不毁建筑)

D.第四代核武器

5.核武器爆炸方式:①大气层核爆炸②高空核爆炸③地(水)下核爆炸

6.核武器杀伤破坏因素:瞬时性杀伤因素(①光辐射②冲击波③早期核辐射④核电磁脉冲)剩余核辐射(⑤放射性沾染)

7.1996年9月 联合国大会签署《全面禁止核武器实验条约》

8.化学武器特点:①剧毒性②多样性③空间流动性④持续性 9.毒剂的分类:①神经性毒剂②糜烂性毒剂③全身中毒性毒剂④失能性毒剂⑤窒息性毒剂⑥刺激性毒剂

10.1971年12月 联合国大会批准通过《禁止生物武器公约》

11.生物武器特点:①有传染性②传染途径多③救治复杂④不易侦测⑤杀伤范围广⑥作用时间长⑦危害作用大⑧有潜伏期

第十五章 指挥作战技术

1.指挥的重要作用:①指挥是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之一②指挥是把作战潜力转变为实际作战能力的关键③指挥是提高作战效应的重要途径

2.军队指挥控制系统:在军队指挥系统中,采用自动化的硬件设备极其相应的软件设备等现代化工具,实施指挥和控制的“人-机”系统

3.就功能来说,军队指挥控制系统设备分为:计算机中心(大脑)通信网(神经系统)终端设备(感官)

4.“人-机”系统结合方式:服务组 操作组 指挥组

5.指挥控制系统:①纵向:它是一种按军队的编制、隶属关系组建的多级结构形式②横向:可以视为有若干个不同专业的分系统组成的大系统

6.指挥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①迅速收集和处理情报②自动查找和提取情报③帮助领导层决策④实时观察战场情况⑤对武器进行自动控制⑥提高后勤指挥效率⑦提高人员培训质量 7.指挥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①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情报系统②生存防御和电子战能力将进一步提高③由集中式向分布式体制发展

第十三章 军事气象

1.大气层垂直分布自下而上:对流层 平流层 中间层 热成层(暖层)外层(散逸层) 按大气气体分子状态分:非电离层和电离层 2.气象因素:表示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 ①气温: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②湿度:表示空气干湿程度的物理量 ③气压:由于大气重量而产生的压强

④风: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气流,水平方向的气流叫风(风的方向指风的来向)

⑤能见度:指正常视力的人白天能看清目标轮廓的最大距离或夜间能看见灯光的最大水平距离 3.按风速分为:强风 和风 弱风 按风向和射向所成角度分为:纵风 横风 斜风

4.气象武器:就是人工影响局部天气技术在军事上的运用

5.气象战:利用气象武器达到某种作战目的的军事行动

6.气象武器在军事应用的作用:①为己方作战行动创造有利条件②为对方的军事行动制造困难③直接以改变了的大气条件作为武器

第三章 中国国防

1.国防:国家的防务,是指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外教、经济、文化等方面。

2.国防类型:①扩张型②自卫型③联盟型④中立型

3.我国国防目的:①捍卫国家主权②保卫国家的统一③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④维护国家的安全

4.国防精神(是一个国家公民抵抗外侮,捍卫祖国独立和主权,维护国家尊严和安全的强烈意识)包括: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尚武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第一章 国际战略环境

1.缓和是我国安全环境的主流:①大规模外敌入侵的军事威胁已经消除或减弱②发展了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③建立了多边区域合作机制④与大部分国家解决了边界问题

2.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仍存在的威胁和挑战:①美国对我国安全的综合性威胁②日本对我国安全潜在和现实威胁③印度对我国领土的侵犯和威胁④南海海域与诸岛之争

3.上合组织是第一个明确反对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

4.周边安全环境呈现地缘方向上的差异性: ①从海陆地缘方向看,周边安全环境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大体可概括为“陆稳海动、陆缓海紧”。②从东、南、西、北各地缘方向看,周边安全环境也呈现出不同态势,大致可归纳为“北稳、南和、东紧、西动”。

5.陆稳海动、陆缓海紧:①陆地边界领土争端不断得到解决,海洋权益争端进一步突出。 (1)陆上——90年代以来,已先后与俄、哈、吉、塔、越 等国解决了边界问题和领土争端,目前只剩中印边界问题尚未解决。(2)海上——日本:钓鱼岛、经济专属区和东海大陆架;六国七方:南中国海;与朝、韩部分海域有争议。②海洋方向面临的安全隐患和安全威胁重于陆地方向。(1)陆上——印巴冲突及中亚地区“三股势力”(2)海上——朝鲜半岛问题、台湾问题、南沙问题 6.北稳:北线面临的安全环境是比较稳定的,而且由于中俄、中蒙睦邻关系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不会发生动摇,因而这一有利环境将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南和:南线安全环境处于总体稳定态势。东紧:东线的安全环境并不乐观,而且短期内难以有根本性缓解。 西动:西线的安全环境正处于新的变动之中,其总体形势好于东部方向。

第九章 电子对抗技术

1.电子对抗:是指作战双方利用电子设备进行的电磁斗争,也称电子战

2.电子对抗的作用:①获取军事情报②破坏敌方作战指挥③保卫重要目标④保护自己电子设备正常工作

3.电子侦察:①侦收②识别③测向④定位

4.电子干扰:就是指通过干扰电磁波或使用其他器材吸收、反射电磁波,达到干扰和欺骗敌方电子设备,使其不能正常工作的目的。

5.雷达干扰分类:①有源干扰②无源干扰

6.反电子侦察措施:①用异常通信等手段,向更高或更低频率发展,使敌方无法侦收或改变频率进行通信②才用保密通信设备③使用定向天线,适当控制发射频率④使用新的调制方式

7.雷达侦测机的组成:天线,天线控制设备,接收机和终端设备

8.雷达侦测机的作用:①发现地方带雷达的目标②测定地方雷达主要参数,确定雷达和目标性质③引导干扰机和引导干扰杀伤性武器

9.无线通信干扰的基本原理:当干扰信号频率与通信信号频率接近时,接受设备就会同时收到干扰和通信信号,从而扰乱了接收设备对通信信号的接收。

10.有源干扰:利用干扰设备发射无线电波对地方雷达造成干扰。例子:干扰机

无源干扰:利用反射无线电波或衰减“吸收”无线电波的器材造成干扰。 例子:箔条,反射器,吸收材料等

第六章 精确制导技术

1.制导技术: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控制武器(含导弹)的飞行方向、姿态、高度和速度,引导武器系统战斗部准确攻击目标的军事技术,又称精确制导技术。

2.分类:①自主式制导②遥控式制导③自动寻的制导④复合制导

3.精确制导武器:指采用精确制导技术,直接命中概率在50%的武器

4.导弹:是依靠自身动力推进装置,由制导系统引其战斗部打击目标的一种现代武器 5.导弹武器的组成:①战斗部系统②动力系统③制导系统④弹体

6.导弹分类:(1)①战略导弹(1000-3000km为中程导弹;3000-8000km为远程导弹;8000km以上成为洲际导弹)②战术导弹

(2)①弹道式导弹②有翼式导弹

第十一章 夜视技术

1.夜视:夜间观察。

2.夜视技术:就是应用光电探测和成像器材,将肉眼不可视目标转换(或增强)成可视影响的信息采集、处理和显示的技术。

3.狭义而言,夜视技术设备是人眼夜间观察的助视器。广义而言,夜视技术设备是指能将非可视目标转化为可被人或技术设备感知的信息的传感装置。 4.夜视技术最基本的是微光技术和红外技术

5.根据夜视器材敏感的光波波段:①热辐射成像②近红外光及可见光成像③紫外光成像 6.夜间观察的三要素:视角 亮度 对比度

7.主动式红外夜视仪、微光夜视仪、微光电视和热像仪各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主动式红外夜视仪:红外探照灯、红外光学系统、红外变像管、电源 微光夜视仪:微光光学系统、像增强器、电源 微光电视:摄像机、监视器、控制器

热像仪:热成像光学系统、探测器、放大器、目镜(不确定)

8.主动式红外夜视仪、微光夜视仪微光电视和热像仪各自的主要优缺点是什么? P193 表11-

1第十二章 新概念武器

1.新概念武器:是在工作原理和杀伤机理上有别于传统武器、能大幅度提高作战能效的一类新型武器。

2.特点:①强调创新性②作战能效大③符合时代性④高度探索性

3.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红宝石激光器)是1960年7月由美国梅曼在实验室制造的,中国于1961年9月成功。

4.激光特点:①亮度高②方向性好③单色性好④相干性好 5.激光器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工作物质(核心)、激励能源/光泵(必要)、光学共振腔

6.激光武器特点:①速度快,命中精度高②不产生后坐力③威力大,不易受电磁干扰④没有污染、效费比高

第十章 航天技术

1.航天技术:是通过将无人或载人的航天器送入太空,以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又称空间技术。

2.军事航天技术:是把航天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为军事目的进入太空和开发、利用太空的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

3.航天技术组成:①航天运输系统②航天器③航天测控系统

4.航天飞机组成:①轨道器②助推器③外燃料箱

5.航天器分类:无人航天器和有人航天器

6.1957.10.4 苏联发射人类第一颗卫星

7.航天定义高度:100-110Km 航空:100Km之下

军事理论

军事理论

军事理论

军事理论

军事理论

军事理论

军事理论

军事理论

军事理论

军事理论

军事理论
《军事理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