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生态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3 20:45: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生态学论文

摘要: 生态危机是指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的现象,是生态失调的恶性发展结果。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态。

关键词:生态危机生态建设生态文明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他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同时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的5年间,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工作稳步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而十八大报告更是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一,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部分。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生态文明是改造生态环境的积极成果的总和,它表现为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生态方面的意识、政治决策、法律法规、生态伦理、文学艺术等的提高和完善,以及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关系到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问题,是和谐社会与文明建设的支撑点,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改造生态环境的能力和范围不断扩大,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危害。人与自然的矛盾进一步加剧,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环境污染加重,自然灾害加剧,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生态危机已经极为严重,已经影响到了

人类生存、社会发展进步和国家兴盛。面对来自大自然的报复,生态文明是必须做出的理智选择。正是这种清醒,推动着人类文明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人们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上当今社会发展主旋律的位置,成为全球性的时代潮流。它预示着人类进人一个新的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时代。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共同事业,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破解我国前进中的种种难题有决定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成就辉煌。但发展中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收益分配差别扩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加重,民生问题凸显以及道德文化领域里的消极现象等,严重制约了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如何破解难题,走出困境,实现良性循环,事关改革、发展大局。须知,这些矛盾和问题都是传统工业化带来的,若以工业文明理念和思路应对,不但于事无补,还会使困境日益深化。惟有以生态文明超越传统工业文明,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思路,对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作统筹评估、理性调控、综合治理,方能化逆为顺、举一反

三、突破瓶颈制约,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但目前生态危机仍然严重, 生态危机主要由于人类的活动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严重破坏,从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一个世纪以来,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加上资源危机战争和社会*,人类干预自然界的规模和强度不断地扩大和深化,全球多处出现森林覆盖面积缩小、草原退化、水土流失、沙漠扩大、水源枯竭、环境污染、环境质量恶化、气候异常、生态平衡失调等等现象。

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之一:工业三废管理缺陷“工业三废”是指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工业三废”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若不经妥善处理,如未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而排放到环境(大气、水域、土壤)中,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容许量,就对环境产生了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健康,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后就又产生了新的物质。好多都是对人的健康有危害的。这些物质通过不同的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进入人的体内,有的直接产生危害,有的还有蓄积作用,会更加严重的危害人的健康。不同物质会有不同影响。

无数企业的污染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却很少见到有关责任人因此被捕和判刑。老百姓是环境利益的最大相关者,但这几年,新闻报道中经常有各种不利的新闻出现,受害民众对损害切身利益的污染问题的上访、诉讼常因为地方政府为保住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错误动机而不被支持,某些权力机关甚至还出现官企勾结等黑幕。

“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管理原则无法得到真正落实。首先,资金匮乏或严重不足已成为企业的拦路虎; 其次,有污染治理能力的企业一般在处理“三废”

问题上也难以完全达标。环境管理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执法力度小,对违法者没有威慑作用,执行起来困难,起不到作用。在执法中,执法人员的随意性和人为因素以及有些领导的以权代法行为助长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的发生。资源、能源、原材料利用效率不高,浪费严重,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工业污染的治理基本上停在末端治理的模式上,清洁生产的实施缺少强制力和约束力。

对于以上现象,通过各种资料总结,有以下两点建议: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十六大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循环经济,这符合我国现在的国情与发展建设的基本状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之间的关系,同时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需要,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2、依靠科技进步,增加科技投入,从根本上解决工业的环境污染问题。知识创新和科技进步已逐步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资本不足、资源能源的有限性以及环境污染问题最终要靠科技来解决,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开发新材料、新能源,寻找紧缺资源的替代品。实践证明,知识创新和科技进步可使几年前人们还难以想象其利用价值的自然物成为今天宝贵的资源。

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主要源于人们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逐步认识和热切关注。今天,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加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的保证。生态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地连在一起。科学发展观以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出了生态文明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为进一步构建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道路:

1、构建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科学发展观将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视作发展的基本要素,并通过发展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也就是说,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良好目标、维护和改善人的生存发展条件,这是从根本上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2、构建生态文明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消费模式改变的进程中,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重要阶段,如果不尽可能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就极有可能造成资源日益短缺,环境难以为继,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持续的严重后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也就难以实现。

俗话说“亡羊补牢,犹未晚矣。”虽然我国现在存在着很多环境问题,但是近几年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确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在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方面都已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和路子,相信这对于我国的环保事业的发展将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如今,十七大报告以这样的方式提出“生态文明”,是把以往的工作方法上升到了全党理论的高度,说明党中央已经把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紧迫的事情。相信在今后的很长一个时期内,保护环境、改善环境、防止和减少污染,将成为一项全国上下都行动起来的事业。我始终抱着这样的一份希望“当每一个国民都具备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当惩治污染的相关法律臻于完善并付诸实施,当企业建立起了环保公民意识,当污染者在社会中成为过街老鼠,当地方保护主义和官僚特权成为众矢之的,山清水秀的好河山一定会重现。”这对于中国的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未来,无疑是一个福音,一种希望。我坚信,我们的祖国能够在我怀的这份希望中发展得更加强大,更加富强。

参考文献:

1.徐菲菲、薛景华: 《 生态文明意识与经济发展》 , 《 商场现代化》 2007 年第 2 期。

2.王学渊、李忠健: 《 市场经济生态观之浅见》 , 《 特区经济》 2007 年 第 1 期。

3.钟世洪、谢辉: 《 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的比较研究》 , 《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7 年第 1 期。

4.刘建伟: 《 生态工业园构建模式及其推进机制研究》 ,《 现代经济探讨》 2007 年第 3 期。

5.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

6.中国共产党十七大公报

7.何怀宏主编:《生态伦理—— —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5 月。

8.路甬祥: 把握人与自然关系实质深入探讨和谐发展规律,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 2004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

9.杨多贵 周志田: 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战略选择,《上海经济研究》 ,2005 年第四期。

生态学论文

生态学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生态学论文

城市生态学论文

城市生态学论文

基础生态学论文

《普通生态学》论文

生态学概论论文

农村生态学论文

生态学论文
《生态学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