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唐诗与琴

发布时间:2020-03-01 20:42:4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唐诗与琴

内容提要

琴有着悠久的历史,古琴曲作为中国传统的常常能感人入心。诗与琴,都有着悠久的历史,都是安静之中陶冶性情的东西,有着密切的关联。本文从唐诗中搜寻古琴的踪迹,简略探讨古代诗与琴的文化。

关键词

唐诗;琴;名曲;知音;禅

在古代,人的文化修养主要是由琴、棋、书、画四方面的才能表现的,弹琴为四大才能之首。诗与琴,都有着悠久的历史,都是安静之中陶冶性情的东西。这次选取这个题目,是希望能够借此契机更多的了解这个方面的知识和文化内涵。至于诗与琴的关系,大概有几个方面,首先从形态谈起,包括弦、材质等,继而是名曲,接着是古音阶、相关的典故与传说、其与禅宗的关系,最后谈一谈音乐方面唐诗中提及的其他常见的古乐器。

一. 吴丝与蜀桐:琴之弦与材

琴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乐器家族中最古老的成员之一。《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1”等记载。

琴发明于伏羲时代,为五弦之琴,或云为神农所作。《纲鉴易知录》上记载:“伏羲斫桐为琴,绳丝为弦;绠桑为瑟。”2一般来说琴身的琴面面板为桐木制,琴底板为梓木制,琴弦多为丝制,(现在多为金属制);琴徽多为贝壳或玉石制成。琴的材质在唐诗中多有体现。 《废琴》•白居易3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 ……

首句“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即是言制琴之材,以丝与桐制琴。并言琴起源于上古之时,又悠远沧桑之声。 《琴》•王昌龄

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 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 …… 诗中都提到了“桐”即是琴面为桐木所制,

1.王秀梅(注):《中华经典藏书:诗经》中华书局2006年版.小雅 2【清】吴乘权:《中华经典普及文库:纲鉴易知录》中华书局2009年版 3【唐】白居易著、朱金城注:《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为避免脚注繁冗,下文所引白居易诗不作脚注。 《夜琴》•白居易

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 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 …… 《李凭箜篌引》李贺4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吴丝”吴地产的丝。喻指精美的琴弦。“蜀桐”蜀 中的桐木。亦代称以此种木材所制的乐器。而“楚丝”并非指丝,是指“楚弄”即“楚调”是乐府相和调之一。可见琴中“吴丝”“蜀桐”是传统最佳材质。

二.七弦之音

古琴,亦称七弦琴,有七根弦。《帝王世纪》有:神农始作五弦之琴,以具宫商角徵羽音。历九代至文王,复增其二弦,曰少宫、少商。5这便有了七弦。还有一种说法,古琴最初的五弦是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后来又增加了两根,分别代表文与武。唐诗里经常提到古琴也会经常提到“七弦”,或者直接用“七弦”来代指古琴。 《江上琴兴》•常建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 《听弹琴》•刘长卿 6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听段处士弹琴》•方干

几年调弄七条丝,元化分功十指知。 泉迸幽音离石底,松含细韵在霜枝。 …… 《船夜援琴》•白居易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心静声即淡,其间无古今。 诗中“七弦”“七条丝”都是指古琴。

三. 唐诗中的琴之名曲

长期以来,古琴曲作为中国传统的常常能感人入心,其发展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名曲,有些尚存,有些已经散佚。从唐诗中可以看出许多名古曲。 ·《悲风》和《寒松》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李白7

4黄世中 注:《唐宋名家诗词:李贺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为避免脚注繁冗,下文所引李贺诗不作脚注。 5[晋] 皇甫谧:《帝王世纪·世本·逸周书·古本竹书纪年》齐鲁书社2010年版。 6蘅塘退士,等 著《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大全集)(珍藏本)(超值白金版)》华文出版社2009年版 7[唐] 李白 著 瞿蜕園,朱金城 注:《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为避免脚注繁冗,下文所引李白诗不作脚注。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王琦 注:“释居月《琴曲谱録》有《悲风操》、《寒松操》„„并琴曲名。”也就是说“悲风”“寒松”是琴曲。但关于这两首曲子的详细资料很难查找到了。 ·《广陵散》

《忆崔郎中宗之游南阳遗吾孔子琴,抚之潸然感旧》•李白 ……谁传《广陵散》,但哭邙山骨。 泉户何时明?长扫狐兔窟。 《琴歌》•李颀8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是汉族音乐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也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即古时的《聂政刺韩王曲》,魏晋琴家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刑前仍从容不迫,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 今所见《广陵散》谱以《神奇秘谱》的《广陵散》为最早,也较为完整,是今日经常演奏的版本。全曲共45段,全曲贯注一种愤慨不屈的浩然之气,“纷披灿烂,戈矛纵横”。 ·湘妃怨

《听弹湘妃怨》•白居易

玉轸朱弦瑟瑟徽,吴娃徵调奏湘妃。 分明曲里愁云雨,似道萧萧郎不归。

《湘妃怨》亦为古曲,是二妃思舜的故事,正是应了诗中“郎不归”的愁情。 ·《幽兰》

《听幽兰》•白居易

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殷勤更弄看。 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

首句即点明“琴中古曲”。《幽兰》全名《碣石调·幽兰》,古琴曲。《幽兰》是至今仅存的一首用原始文字谱保留下来的琴曲,也是现存最早的古琴曲谱。据说是南朝梁代着名琴家丘明的传谱,现收录在《神奇秘谱》中的是唐人的手抄本,记谱年代大约在武则天时期。此曲短小精悍,共四段:第一段是引子,其余三段是乐曲的主题。节奏缓慢,力度也并不强烈,表现了空谷幽兰那清雅素洁及静谧悠远的意境。诗中则强调“身心静好”。

四. 宫商角徵羽

宫商角徵羽即五声音阶,分别对应1,2,3,5,6.即:do、re、mi、sol、la,加 8蘅塘退士,等 著《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大全集)(珍藏本)(超值白金版)》华文出版社2009年版 卷二 七言古诗。为避免脚注繁冗,下文所引李颀诗不作脚注。 入四个变音:清角、变宫、变徵、闰羽,所以中国古代并不是“五音不全”的。以每个音为主音都可以形成一个调式,如宫调式,商调式等。

对于这五音的意义,有许多说法,《乐记》中的说法则为: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宫调混乱代表荒费,说明君主骄奢;商调混乱代表倾颓,说明大臣败坏;角混调乱代表忧虑,说明人民怨恨;徵调混乱代表哀伤,说明事务繁重;羽调混乱代表危险,说明物资匮乏。也有说法说五音对应五行。

对于这五音,诗中也有所提及。如 《听弹湘妃怨》•白居易

玉轸朱弦瑟瑟徽,吴娃徵调奏湘妃。 分明曲里愁云雨,似道萧萧郎不归。

白居易诗中提到“徵调”。徵为宫音之子音,丝弦类的古琴之声,多为徵调式音乐,清朗悦耳,雅而柔顺,缠绵悱恻,如泣如诉。湘妃怨是徵调曲目,以徵调奏,更体现出一种哀怨缠绵的意蕴。

另外也有唐代时用“合、

四、乙、尺、工”的说法,这就涉及到了“工尺”其实这是在曲笛上翻七调的宫调系统,“合、

四、

一、上、尺、工、凡、

六、

五、乙”是民间的宫调系统的记谱符号,还是基于宫、商、角、徵、羽五音的。

五. 琴与知音

提到古琴,就不得不提这个故事。《列子·汤问》上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便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我本是武汉人,从小便知晓这一事,如今汉阳江头仍有古琴台,纪念着这对知音的故事。

千金易得,知音难觅。古诗中也常用此典故。如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李白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尾联即写钟子期逝世已久,世上没有了知音人。 《船夜援琴》•白居易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心静声即淡,其间无古今。 《听琴秋夜赠寇尊师》•常建

……寒虫临砌默,清吹袅灯频。 何必钟期耳,高闲自可亲。

这其中都提到了“钟期”“知音”便是用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

六. 唐诗中的琴与禅

禅宗是中国佛教最主要的一个宗派,而古琴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重要的一支。古琴音乐在精神、物质、形式上与禅宗相汇融通。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琴的诗都是与僧与禅相关联,如 《听蜀僧浚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此诗写听蜀地一位和尚弹琴,极写琴声之入神。 还有

《听颖师琴歌》•李贺

……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 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 《僧院听琴》•杨巨源

禅思何妨在玉琴,真僧不见听时心。 离声怨调秋堂夕,云向苍梧湘水深。

等等,都提到了僧、梵宫等与佛法禅宗有关的词语,古琴与禅总有相通之处。 ·恬淡净心

《琴苑音义》中说:“禅那,此云静虑,谓静心思虑也。”而《琴诀》中说古琴音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说情思,可以静思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这中间不谋而合,契合点便是“净心”。“琴者,养心也”,古琴曲,本就是种平和、恬淡、静心、古典的音乐。就如白居易在《清夜琴兴》中提到

……清泠由木性,恬澹随人心。 心积和平气,木应正始音。 …… 清冷,恬淡和平之气从古琴的木性之中来。琴、禅、心本是一体的。 ·自然之气

佛法和古琴都是注重与自然的联系的。文偃禅师在回答“如何是佛法大意”时说:“春来草自青”。这种从自然中了悟“禅境”的方法,是禅门对大自然尊崇的最极限的体现。而古琴是偏向静态之美的艺术,从白居易的《对琴待月》中,我们就能读出大自然与琴乐的天机: 竹院新晴夜,松窗未卧时。 共琴为老伴,与月有秋期。 玉轸临风久,金波出雾迟。 幽音待清景,唯是我心知。

竹院、松窗、琴、月在幽静中自然而和谐,琴与自然相融,正如禅与自然相连,异曲同工。 ·关于颖师

在唐诗中,特别是在写琴的名篇中,经常可以看到颖师这个人,李贺的《听颖师琴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李贺的《听颖师琴歌》便是写的这个人 ……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 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 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 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 在唐朝,有一个名叫颖的和尚,从印度来到中国,人们尊称他为颖师。颖师演奏古琴十分出名,他的古琴长八尺一寸,用质地优良的古桐木制成,音色非常优美。颖师弹琴的技艺精湛,演奏时有特别的韵味,而且曲目很丰富,远近知名。据说有一个生病的人,躲在床上,听到颖师弹琴的声音,顿然觉得已经病好了,坐了起来,不用再服药了。从此诗中也可看出琴与禅的密切联系。

七. 箜篌羌笛与秦筝:唐诗中另外的一些乐器

唐人音乐诗较著名者,有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李白《听蜀僧濬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等及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而这些诗篇当中并不是每一首都是与古琴相关,所以最后一个部分来谈一谈唐诗中的其他乐器。 •胡笳

凉州词二首·王翰【其二】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这首家喻户晓的凉州词写边关将士们夜闻笳声而触动的思乡之情。其中就提到胡笳,

《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李颀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沈沈飞雪白。 先拂声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慽慽。

这首诗与古琴关系最为紧密。董大即董庭兰,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所谓“胡笳声”,也就是《胡笳弄》,是按胡笳声调翻为琴曲的。所以董大是弹琴而非吹秦胡笳。虽然如此,还是来说一说两首诗中都提到的胡笳。

秦汉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原始的胡笳,它是将芦苇叶卷成双簧片形状或圆椎管形状,首端压扁为簧片,簧、管混成一体的吹奏乐器。其在汉唐清都有发展,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塞北、河西走廊之地,它类似笛子,声音悲凉。

第一首凉州词中提到的《折杨柳》是乐府曲辞,属《横吹曲》,多描写伤春和别离之意。

第二首诗中提到的“蔡女”指东汉末年的蔡琰(文姬),文姬归汉时,感笳之音,翻笳调入琴曲,作《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为古琴曲,据传为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由琴伴唱。“拍”在突厥语中即为“首”,起“胡笳”之名,是琴音融胡茄哀声之故。表现了文姬思乡、离子的凄楚和浩然怨气。 •箜篌

《李凭箜篌引》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说到写音乐的诗,就不得不提这首《李凭箜篌引》。但箜篌并非古琴,那么箜篌是什么,与古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箜篌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代箜篌可粗分为竖箜篌和卧箜篌,其中早期卧箜篌出如今春秋时的楚国,与古琴同一起源,但其长形共鸣箱面板上却有像琵琶一样的品位。而竖箜篌,至迟西元前1200年,已基本定型,此后两千几百年时间都没有大变化,后来经波斯传入中亚和印度,秦以前即已在我国新疆一带流行。汉武帝开西域以后,竖箜篌慢慢传入中原——实际上是东传至中国叫做箜篌,西传至欧洲叫做 Harp,就是竖琴。

在盛唐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箜篌演奏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但是从十四世纪后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如今已没有卧箜篌,人们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而当前的转调箜篌其实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我国乐器改革家结合竖琴和古筝、琵琶和古琴再创新的新生乐器。 ·琵琶

凉州词二首·王翰【其一】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琵琶行·白居易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琵琶是如今众人较为了解的一种古乐器,它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而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的总称。如今所说的琵琶是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中原的,当时叫做“胡琵琶”。在边塞诗《凉州词》中提到琵琶便体现出了这个“胡”字。到了文化交流频繁、社会风气开放的唐代,琵琶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峰,成为了非常盛行的乐器, 上至宫廷乐队, 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而且在乐队处于领奏地位。白居易的这首《琵琶行》对一个歌女弹琵琶的描写,从侧面也反映出了琵琶在唐代的发展高峰。 ·羌笛秦筝 《废琴》•白居易

……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 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羌笛是我国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已有2000多年历史,传说是秦汉之际游牧在西北高原的羌人所发明,流行在四川北部阿坝藏羌自治州羌族居住之地,故名明羌笛。乐曲内容相当广泛,主要是传达羌族人的思念向往之情。

秦筝,古秦地(今陕西一带)的一种弦乐器,和瑟相似,传为秦蒙恬所造,故名。

而在汉人的诗中,羌笛则是少数民族的代表,是远离家园的边疆沙场的象征,也是非正统、非正音、世俗杂音的代表。白诗中后两句其实是以羌笛和秦筝来喻蒙蔽君王的世俗杂音,其中难免有着歧视的色彩。但现在看来,羌笛和秦筝都是中国古典乐器中的一员,是需要被传承与保护的文化。

参考文献

1.王秀梅(注):《中华经典藏书:诗经》中华书局2006年版.2.【清】吴乘权:《中华经典普及文库:纲鉴易知录》中华书局2009年版 3.【唐】白居易著、朱金城注:《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4.黄世中 注:《唐宋名家诗词:李贺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5.[晋] 皇甫谧:《帝王世纪•世本•逸周书•古本竹书纪年》齐鲁书社2010年版。 6.蘅塘退士,等 著《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大全集)(珍藏本)(超值白金版)》华文出版社2009年版

7.[唐] 李白 著 瞿蜕園,朱金城 注:《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杜甫与唐诗

唐诗与酒文化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

唐诗与酒文化论文

唐诗与酒文化论文

唐诗

唐诗

唐诗

唐诗

唐诗

唐诗与琴
《唐诗与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古诗词抱琴 唐诗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