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及原因

发布时间:2020-03-02 20:17:5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及原因

(人文学院09文秘2徐栋梁20091004241)

摘要:中国古代小说与历史的密切关来,使虚实问题在小说观念中占有特珠地位。由于受到史学观念的巨大影响,唐代之前的小说创作和理论基本上以写实为主。渊源于宋元说书艺术的白话小说,则为了满足市民阶层的独特审美需要,度构想象在历史小说中进一步突玻写实观念的束缚,初步建立起“虚实相半”的创作原则。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历史上的曹操做一些对比分析,以此来看古代小说的虚实观。

关键词:虚实观 《三国演义》 曹操

曹操是三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一代枭雄,正史之中饱受赞扬。“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①

三国演义里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国贼,根本意义上是有其历史背景的,罗贯中身处元代,那时候民众反元思想极为强烈、小说中“尊刘”的思想由此而生。然而。在真正的历史中。曹操远远要比小说中描写的要杰出的多。也好的多。

鲁迅对历史上的曹操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②

罗贯中贬低曹操,其实是有“尊汉”思想在其中,曹操只是当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反面教员”。有人认为,罗贯中笔下的曹操,其实是影射明太祖朱元璋。罗贯中曾是张士诚的谋士,对狠毒狡诈的朱元璋,可谓恨之入骨。

但是曹操被丑化,不完全因为罗贯中。从北宋开始,曹操的形象一落千丈,由大英雄变成了大奸雄。这其中的原因是很复杂的。

简单的说,是有“两股力量三个梦”。这“两股力量”,就是读书人和老百姓。他们又都有自己的梦。合在一起的结果,是“曹操变脸,诸葛升坛,孙权下课,关羽成神”,全都跟史书的记载有了差异。可以说,“三国”已在民间文学和小说演义中走样变形。

曹操有奸诈的一面,仗义的一面,还有悲悯的一面,柔情的一面,坦诚的一面,正直的一面,很多面。这样看,曹操的脸,应该是各种颜色都有。或者说,有许多张不同颜色的脸,但又张张都是曹操的。这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也只会出现在曹操身上。然而到后来,这张“多彩”的脸就变成“惨白”的了。这就不但是越变越丑,而且是越变越单薄。不但虚假,而且扁平。

中国古代是君主制度,君主制从夏开始,之后天子都是世袭。其合法性,来

自上天的授权,叫“天命”。因此古代皇帝的诏书上,都要写“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如果要改朝换代,就得革命,全称是“革除天命”。但这是天的事。天子失德,必须天来废他。但是,汉献帝并没有失德,他也没有像殷纣王、秦二世那样,弄得“天怒人怨”。所以后世认为,魏承接汉不是天意。这就只能叫做“篡”,不能算是 “正统”。汉的皇帝既然必须姓刘,蜀汉成了正统,因此要“尊刘贬曹”。

曹操的白脸,首先是他儿子曹丕画的,曹丕不“篡位”,就没有后来的事。 因为曹丕不称帝,刘备就不敢。刘备不称帝,孙权就不敢。曹丕一开头,就好办了--“和尚摸得,我摸不得”?但脏水,却都泼到曹家;罪名,也得姓曹的背着。谁让你“始作俑”呢?所以《易中天品三国》中说,曹丕皇袍加身之日,就是曹操涂成白脸之时。他认为,曹操不讨人喜欢原因有三:一个是曹操这个人为人奸诈。第二件事情呢说他篡汉。最为民间所不满意的是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所以老百姓讨厌曹操。

此外,中国人喜欢树典型,要有自己的崇拜偶像和反面教员。这个崇拜偶像和反面教员,还最好能同时出现。巧得很,三国就正好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反面教员可以让曹操来充当,崇拜偶像则当然是诸葛亮。

因为诸葛亮跟曹操,太有可比性。第一,他们都是丞相,还都是汉丞相,也都有自己独立的办事机构,有着独立于皇权的相权。第二,他们也都封侯,还都是最高一级的县侯。曹操封的是“武平”,诸葛亮封的是“武乡侯”,名字听起来都像。第三,他们都是丞相兼领州牧。曹操领冀州牧,诸葛亮领益州牧。

曹操“篡逆”,诸葛忠诚。这真是送上门来的正反两个方面的教员。因此,为了崇拜诸葛亮,必须贬低曹操。反过来也一样。为了打倒曹操,必须抬高诸葛亮。这是以德治国的需要,也是朝野上下的需要。客观不客观,历史不历史,那就顾不上了。

《三国演义》是中国小说史上拥有读者数量最多的小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得出的结论各不相同,而“虚实”问题在中国小说评论中始终占有格外突出的位置。作为小说繁荣时期出现的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虚实\"问题更是这些争论的焦点。从《三国演义》中“虚实”问题的接受史中,我们可以看出,由重“纪实”到重“虚构”是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发展的趋势,也是小说评论家对小说创作手法评论的价值取向。单就小说的自身发展规律而言,小说的创作和批评应该会沿着由“实\"而“虚”的单轨道运行,但是在大趋势不变的前提下,小说的接受史却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况,重“实\"与重“虚\"相伴而行,因为,除了小说评论自身的发展规律之外,小说的接受还受社会现实、评论家自身的文化素养等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①引用自:陈寿《三国志·武帝纪》。

②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九月间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讲。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

曹操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三国演义》曹操刘备

说曹操 ——读《三国演义》

读《三国演义》感悟曹操

《三国演义》曹操形象评析

公开课教案三国演义曹操

《三国演义》读后感——论曹操

曹操

曹操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及原因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及原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