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军训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20-03-02 19:13:4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军训的“前世今生”

军训无疑是新生们面临的“开学第一课”,而对于80后、90后来说,军训更是深刻的“青春记忆”。那么,最早的军训始于何时?有什么内容?让我们跟随文章,在历史中回溯与探寻军训的“前世今生”。

夏商周:要学“礼乐”,也要学“射御”

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开始了对学生的军事教育,最早可追溯至夏商时期。根据记载,在商代,由于诸侯间战争增多,统治者对军事训练日益重视,除了对正规军队进行训练外,还通过学校对各级贵族进行军事教育。

从西周开始,官学分“国学”与“乡学”,并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其中的“大学”,即以“六艺”为标准课程,“礼、乐、射、御、书、数”成为学生需要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其中射就是射箭技术,御则是驾驶马车的技术,即为古代的军训,教师一般直接由军官担任。《周礼·保氏》中如是记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这是我国最早有关“学生军训”的文字记载。

春秋战国:射御之术与礼乐教化一样重要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军事训练仍非常重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军事家孙武去见吴王,吴王问他能不能训练女兵,孙武说:“可以。”于是吴王便拨了一百多位宫女给他。孙武把宫女编成两队,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为队长,然后把一些军事的基本动作教给她们,并告诫她们还要遵守军令,不可违背。不料孙武开始发令时,宫女们觉得好玩,都一个个笑了起来。孙武以为自己话没说清楚,便重复一遍,等第二次再发令,宫女们还是只顾嬉笑。这次孙武生气了,便下令把队长拖去斩首,理由是队长领导无方。吴王听说要斩他的爱妃,急忙求情,但是孙武说:“君王既然已经把她们交给我来训练,我就必须依照军队的规定来管理她们,任何人违犯了军令都该接受处分,这是没有例外的。”结果还是把队长给杀了。宫女们见他说到做到,都吓得脸色发白。第三次发令,没有一个人敢再开玩笑了。这便是“孙武练兵”的典故由来。

春秋时期,对广大“亦兵亦农”的普通国人来说,军事训练和实战演习主要是通过参与田猎活动来实现的。除此之外,排演战斗舞蹈(“武舞”),也是春秋时期列国军事训练中的重要项目。参加武舞的人员,一般都手持戈盾,模拟作战的基本动作,既用来激励舞者本人和旁观者的战斗激情和尚武精神,又促使参加舞蹈者熟悉作战动作的要领,为实战作必要的准备。被后世尊为中国国民教育开创者的孔子,在教学过程中甚至将射御之术看得与礼乐教化一样重要。《论语·子路》中有记载:“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把军事训练和教育提到了很高的位置。正所谓“射御足力则贤”,军事技能的高下被人们一度视为一个人是否贤能的标志,而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文武兼备者就有七十二人。

秦汉:职能弱化

著名文学家贾谊曾在《过秦论》中写道:“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秦朝在建立统一政权之前,对军训仍然十分重视,但统一政权之后,为防范平民造反,始皇下令拆除各诸侯国的城郭,收缴天下兵器,连老百姓家的菜刀也是几家合用。在此影响下,学校军训开始走下坡路。到汉代,在独尊儒术的作用下,儒家学术被奉为正统,军训的职能被弱化为一种礼仪程式。

虽然秦汉时期学校军训萧条,但在史书中仍可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后汉书·儒林列传》曾记载:“王莽世,敎授弟子恒五百余人。每春秋飨射,常备列典仪,以素木瓠叶为俎豆,桑弧蒿矢,以射菟首。每有行礼,县宰辄率吏属而观之。王莽以昆多聚徒众,私行大礼,有僭上心,乃系昆及家属於外黄狱。”(东汉王莽执政时,每年春秋之际,经学家刘昆都会带领五百多名弟子习武,以致王莽怀疑其图谋不轨,给其加上“多聚徒众,私行大礼,有僭上心”的罪名,将刘昆及其家属关押外黄监狱,把他及家属都关了起来。)可见,私学虽以传授经书为主,但也包括射击御等军事训练的内容。

隋唐至宋:“偃武修文”谋取功名

隋朝时,更是开始“偃武修文”大力削减武备,国家教育重点由学武转为修文,科举也开始成为主流。文、武分举后,文举不考武学,文人学子为谋取功名,无暇学习军事,军训渐渐被弃之不顾。

唐朝在开国之初确立战时重武、平时重文的国策,但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元年曾说:“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唐玄宗李隆基于先天元年亦说:“先王务本,君子之教,化人成俗,理国齐家,必由於学矣。”唐朝的取士之法仍偏科举,学校沦为科举附属品,军训废止。此外,理学开始萌芽,逐渐形成重读书轻实践,重静坐轻活动的教育理念。 到了宋朝,兴文教、抑武事的政策被推向高潮,武将地位被读书士子全面超越。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军事训练就变得毫无必要了。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近代,除了历朝历代开国打江山很短的时间里重视一下军事训练,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文人闭门只读书的情形。

明清:八旗子弟武功不到位,不能进考场

清王朝以武功开国而得天下,开国之初举办教育是文武并重。从官学、国学到地方学,学校的课程多数是文武兼备,都开设骑射课。文科考试先试骑射击,八旗子弟武功不及格者不得考文场,这个规定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军训的开展。风气所及,民间也竞相效仿。清初的著名教育家颜元主办的“漳南书院”中,将课程分为“文事”和“武备”等若干类,学校有习射运动场,军事训练的内容除骑射外还有武术、举重及舞蹈等。

然而,明、清初的学校军训终究未能从复兴走向发展,这是因为程朱理学仍是明清社会的显学。终明一代,程朱理学都受到最高统治当局的极力推崇,仍是“半日读书,半日静坐”。

清末民初:“军国民”思潮

1894年,甲午战争的惨败让全国上下意识到“强兵尚武”的重要性。其时外患纷扰,出于国防方面的考虑,高校军事训练教育的重要性颇受关注, 现代军训制度在中国逐渐兴起。康有为于《大同书》中提出:“今白人自入童学,每日即有体操,皆习兵以强筋骨。”之后,梁启超也竭力主张仿效斯巴达、德意志、日本的尚武教育。虽然“军训”在中国自古就有,但现代意义上的军训仍可算是个“舶来品”。1902年,蔡锷在《新民丛报》发表《军国民篇》,倡导实行“军国民主义”,对国民进行军事训练。同年,蒋百里发表《军国民教育》,正式提出学校增加军事课程,请军官教授学生军制、战术、战略等国防知识。1906年,清政府正式颁布《教育要旨》,把尚武教育列入教育宗旨,正式颁布学校军训的办法。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1月19日,颁布《普通教育暂行法》,明确规定“高等小学以上体操应注重兵式”。同年9月,正式将军事教育列入教育宗旨,令全国各学校注重军训。许多学校还组织了“少年义勇团”或“童子军”,借以培养学生的尚武精神和军事技能,学校军训迅速展开。在随后爆发的“一战”中,德军表现出的战斗力令中国教育界惊叹,便也有意效法德国的军国主义教育体制。于是,袁世凯在1915年颁布的《教育要旨》中规定:“近世东西各国,尤通行征兵之制,凡为国民皆应服当兵之义务。”建立起了一套从小学到中等以上学校的军训制度。次年,教育部门拟定了具体的军事教育与训练办法,要求“同等小学以上学校,均施行军事教育”,期望使学生达到“文武兼备”的程度,在具体制度上模仿英美。

然而,一战结束之后,全世界兴起一股反对战争的潮流,中国的军国民教育思潮也一度衰弱。1919年,一项权威调查结果表明,教育界普遍认为:“现在欧战之后,军国民教育不合民本主义,已为世界公认。我国教育宗旨,亦应顺应世界潮流。”至1920年,全国教育联合会会议决定废弃“尚武”教育宗旨。两年后,北洋政府颁发《壬戌学制》,取消军国民教育政策,学校军训又随之停滞。 而其后德国的战败,教育界对军国民教育的态度发生转变,认识也更全面,因此不再提倡。军国民教育思想暂时进入低潮期。

民国时期:军训不及格,不能考大学

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特别是1928年“济南惨案”发生后,外辱之下军国民教育思潮再起。为了强国御侮,蒋介石与陈立夫等均开始着力于建设文武合一的教育体系。蒋介石提出“卸除武装的教育,教出来的学生无论学问怎么高深,只是一种装饰品,甚至是一种浪费,国家失其保卫,学者也只有作他人的奴隶。”与此同时,民间的尚武思想也变得十分活跃。1927年,经学生主动提议,复旦大学校务会议通过了成立复旦大学学生军的决议,上海其他高校,如光华与同济也纷纷效仿,成立了自己的学生军。以李宗仁与白崇禧为首的桂系也在广西成立学生军,加强军训工作,为抗日做准备。 官方与民间的相互配合,使高校军训制度的推行显得较为顺利。高校军训起到了增强民族凝聚力,强化爱国主义意识的作用,并为国民政府提供了大量的后备力量。

1929年1月,国民政府颁布了《修正高中以上学校军事教育方案》,其中规定,“凡大学、高级中学及专门学校、大学预科并其他高等以上学校,除女生外均应以军事教育为必修科目”,“每年暑假期内,各校学生应受连续三星期之严格训练”。1931又颁布了《教育部关于高中以上学校加紧军事教育的通令》。希望通过军事训练,“锻炼学生身心涵养、纪律、服从、负责、耐劳诸观念,提高国民献身殉国之精神,以增进国防之能力”。训练项目包括传授军事学识的技能和培养优良德性及生活习惯,前者包括学科和术科。学科有步兵操典、野外勤务、射击教范、防空常识、战车常识、卫生急救等。术科有徒手教练、持枪教练、测图实施、弹药射击、夜间演习等等。培养优良德性及生活习惯是通过施用军事管理的办法,女生亦须在可能范围内斟酌施行,无论食宿、勤务、上课、出操、请假等,都有军队化的严格规定。当时的军训成绩考核极其严格,不及格的学生要随下一届学生重新训练,若至毕业时仍不及格,则不准毕业;凡高中以上学生军训不及格者,不得投考大学。 1929年,身为清华校长的罗家伦在校内推行军训,早晚点名,屡次无故缺席的学生甚至会被开除学籍。为以身作则,罗家伦和学生一样身穿军服,脚穿马靴,天天出操。北大校长蔡元培也极为重视军训,他在写给罗家伦的信中谈到“救国问题的根本解决之计”时,明确提出:“此事非普及平民教育,于普通简易教育中参入军事教育,不能收效。入手办法,只能先从在校学生训练起。”

1935年1月,发布通令:实施军训三个月,所有普通学科应一律提前结束,高中以上学生本年暑假仍照常举行暑假军训,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施学校集中军训。

抗战至今:**过后终尘埃落定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全国统一的军训中断了,直到抗战胜利之后才重新开始。新中国成立后也坚持延续了学生军训的传统。1955年7月通过的新中国第一部《兵役法》规定,高校学生服预备役,应当接受军事训练。同年10月,确定在北京体育学院、北京钢铁学院两所高校开展学生军训的试点工作。1956年决定扩大范围,在大连海运学院等12所高校进行学生军训试点。尽管学生军训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1957年6月,国家高等教育部、教育部和国防部决定,在当年暑假以后,各高校的军训课程一律停止。至此,我国第一次高校学生军训点工作就匆匆结束了。究其原因,则在于把学生军训的主要目的定位在培养预备役军官上,严重地脱离了当时我国高校的实际。直到“*”爆发后,高校实行“开门办学”,过多地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学军,学生军训向畸形化的方向发展,偏离了原来的正常轨道。随着学校教育的瘫痪,军训也随之消失,部分学生则下到部队里面工作。

粉碎“四人帮”以后,教育战线迅速进行了拨乱反正,军训又被提上议程。1978年以后,高校学生学军时间大为缩短,性质也有所改变。1981年,中共中央下发的[1981]11号文件确定,高校的学生军训要纳入教学计划,进行统一安排,规定了学生军训的内容,确定学生军训的时间一般在

一、二年级,可以分期分批集中进行训练,有条件的也可分散开设军事课,并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分批实施。同时,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决定,高校平时不建立民兵组织。高校学生军训开始步入正轨。

1984年10月通过的《兵役法》,确认了改革后的学生军训方案,既不要求学生达到预备役军官的标准,也无须成为民兵组织中的一员,只是要求学生接受基本的军事训练。为落实新兵役法,从1985年起开始组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三次学生军训试点工作。1989年后,由于种种原因,国家教委对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新生在军校实施长达一年的军训,引入适合高校学生特点的军训内容,从专业性的军事教育逐渐过渡到普及性的国防教育,学生学制延长为五年,之后恢复正常。

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下发国办发[2001]48号文件,对高校学生军训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组织领导、工作机构设置、师资配备、派遣军官管理和训练保障等问题都作出了规定,成为开展高校学生军训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根据《2003——2005年全国学生军训工作发展规划》,到2005年,全国所有普通高等学校,都要普遍开展学生军训。2012年2月,教育部、中宣部、文化部、共青团中央等7个部门联合发文,进一步强调学生军训是高校的必修课,力度空前,要求各高校要把军事训练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2~3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4天。由此,学生军训进入了普及化的阶段。

要学“礼乐”,也要学“射御”。“偃武修文”谋取功名。八旗子弟武功不到位,不能进考

场。军训不及格,不能考大学。

周:

孔子习射图:

隋唐:

清末:

民国:

*后军训重新开始:

《前世今生》读后感

《前世今生》读后感

工业园区今生前世

国立中央大学前世今生

香港前世今生

仿古砖的前世今生

前世今生的轮回

前世岁月,今生追求

PHP的前世今生

乌篷船的前世今生

军训的前世今生
《军训的前世今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