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食品添加剂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20-03-03 16:47:1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食品添加剂的前世今生

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期就有在食品中使用天然色素的记载,如《神农本草》、《本草图经》中即有用栀子染色的记载,大家熟悉的用盐卤、石膏凝固豆浆的方法,在北魏时期的《食经》、《齐民要术》中亦有记载。

在东汉时期,我国开始使用盐卤作凝固剂制作豆腐。从南宋开始,一矾二碱三盐的油条配方就有了记载,是老百姓早餐桌上物美价廉的食品。国人吃了上千年的油条、豆腐,历史上尚未出现一例长期吃这种食品产生的中毒事件。

亚硝酸盐大概在800年前的南宋用于腊肉生产。公元6世纪,农业科学家贾思勰还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天然色素用于食品的方法。泡菜的历史有几千年了。加工过程中先民不自觉使用了食品添加剂,过去的食盐、海盐等全都是粗制天然盐,正是泡菜口感变脆的因素。

世界范围内,公元前1500年,埃及用食用色素为糖果着色,公元前4世纪,人们开始为葡萄酒人工着色。最早使用的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是1856年英国人W.H.Perkins 从煤焦油中制取的染料色素苯胺紫。

近一二百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出现了人工合成添加剂,同时,也为食品加工带来了变革。正是由于食品添加剂,食品加工场地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由厨房到饭厅拓展到工厂与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在这个过程中,人工合成添加剂逐渐取代了天然添加剂。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食品添加剂品种达到25000种,其中80%为香料。直接食用的有3000-40000种,常见的有600到1000种。从数量上看,越发达国家食品添加剂的品种越多。美国食品用化学品法典中列有1967种,日本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约有1100种,欧盟允许使用的有1000到1500种。

我国食品添加剂工业得以迅猛发展是在改革开放后。如今,食品添加剂已经渗透到粮油、肉类、果蔬等各个加工领域,包括饮料、调料、酿造、甜食、面食、肉食、水产、乳品、营养保健品等各个部门,同时也是烹饪行业所必备的配料。

尽管食品添加剂在中国得到迅猛发展,但对这个市场规范时间并不长。1996年,国家出台了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添加剂开始大量应用于食品加工了。10年后,2007年国家颁布了更严格的食品添加剂国标,从过去禁止放什么添加剂,具体到每种产品允许放什么。

几十年的发展还不足以让中国建立完全可靠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西方工业化国家普遍用了一百多年。工业化程度越高,对食品加工的要求就越高,加到食品里的非食用物质也越多。这其中有合法无害的添加剂,也有非法有毒的添加物。随着食品工业化日益加深,这种鱼龙混杂的场面会随着科学、立法的进步逐步改善。

食品安全问题不良事件分析

【事件】

从央视在“3·15”时报道《“健美猪”真相》以来,双汇集团至今仍未走出阴影。从去年福建南靖制售含瘦肉精猪肉案,到最近的双汇事件,瘦肉精阴云一直未散。

据了解,早在2002年,我国就明令禁止“瘦肉精”使用于养殖业,然而这个餐桌上的“毒瘤”多年来未被根除。近几年来,有关部门一直三令五申禁止在饲料中滥用促生长激素、化学合成药物。但时下,有的饲料生产企业或经销商仍将违禁药品制成无标签的小包装私下交易,有的养猪企业或专业户直接购买盐酸克伦特罗原药自行配制。

“中国所说的瘦肉精一般是克伦特罗,它本身就对人体有害,”云无心介绍说,“在美国和加拿大,WHO和FAO允许使用的瘦肉精是雷托巴胺,正常使用下对人体无害。”

云无心向本报记者表示,克伦特罗实际上是一种药物,可以用来治疗疾病,不过由于其副作用比较大,正在逐渐被副作用较小的其他药物代替,他强调说,“对中国公众来说,目前所有的瘦肉精都不允许使用;所以,不管使用哪种瘦肉精都是违法的,而不用考虑它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河南毒韭菜事件

罪魁祸首:残余农药

本是“增强人体脾胃之气”的韭菜,却突然让人生气了。今年3月下旬,本该补气健脾的韭菜却让河南南阳4个家庭的10口人中毒住进医院。中毒原因系在流动菜贩购买残余农药超标的韭菜。

从近几年汇总的情况看,食用韭菜后中毒的不在少数,有地方还出现食用后中毒身亡的案例。

小小的韭菜,居然能带来致命的威胁?而在这背后,农药超标似乎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象,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进行简单清洗(或是用洗洁精清洗),是否能够确保蔬菜的食用安全?

对此云无心分析说,在农业生产中,有各种各样的农药,“每种农药对于清洗加热等各种处理的耐受能力不同。”也正是因此,在他看来,很难说用哪种特定的方法一定是“有用”还是“没用”,“从根本上说,这种流动菜贩比较难以管理和追究,也是监管的难点。”

甘肃平凉牛奶中毒事件

罪魁祸首:亚硝酸盐

4月5日平凉市崆峒区发生牛奶中毒事件,39名中毒患者被送往当地两家医院救治,患者以14岁以下儿童居多。其中,3名婴幼儿死亡,均不到2岁,最小的不到两个月。最终该事件确认为亚硝酸盐特大投毒案件。

作为防腐剂而应用在肉质食品里的亚硝酸盐一直被认为是致癌物,一般腌制品、发酵的食物、咸鱼、腊肉、熏肉、酸菜等中会存在亚硝酸盐。误食亚硝酸盐后可造成心脏呼吸衰竭,心肌受到创伤,形成心肌炎;亚硝酸盐还可引起食管癌、胃癌、肝癌和大肠癌等。

云无心分析说,甘肃平凉牛奶亚硝酸盐中毒事件被定性为投毒事件,“跟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问题完全没有联系。”他介绍说,亚硝酸盐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不会对健康造成影响,“实际上,中国肉制品中的亚硝酸盐使用限制比美国还要严格,美国也没有发生过因为合法使用亚硝酸盐中毒的事件。”云无心强调说,“亚硝酸盐中毒,都是非法使用导致的。”

上海“染色馒头”事件

罪魁祸首:防腐剂、甜蜜素

2011年4月初,《消费主张》节目指出,在上海市浦东区的一些华联超市和联华超市的主食专柜都在销售同一个公司生产的三种馒头,高庄馒头、玉米馒头和黑米馒头。这些染色馒头的生产日期随便更改,食用过多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和面工人除了使用回收的馒头外, 还添加了山梨酸钾、甜蜜素、柠檬黄等添加剂发酵面制品。

云无心分析说,“染色馒头”事件中,有四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首先,染色馒头所用的柠檬黄没有被批准用于馒头中,如果没有被批准,那么使用就是违法的;第二,把小麦粉馒头当作玉米馒头来卖,不管所用的添加剂是否合法,都是欺诈行为;第三,防腐剂和甜蜜素如果超标,是另一项违法行为;第四,下架食品回炉是违法行为,不管其他方面是否存在问题。

福尔马林浸泡小银鱼事件

罪魁祸首:福尔马林

青岛最近检查了一批使用福尔马林和工业烧碱浸泡小银鱼,浸泡过的小银鱼更好看,体积增大,有弹性,不容易腐烂。但是食用这种小银鱼后会造成消化道灼伤,严重的可以导致消化道穿孔,甚至休克。特别是长期接触甲醛会导致植物神经紊乱,生殖能力缺失,甚至是白血病。

“事情是否属实不清楚,”云无心表示,如果以上事件属实,那显然是违法的。据介绍,烧碱本身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用于调节酸度,“但是任何工业级产品用于食品中是不允许的。”

食品添加剂的前世今生

与食物短缺年代相比,今天中国食品的生产、加工、经销、售卖和消费的方式已经彻底改变。食品从田间到餐桌之间的链条被拉得越来越长,添加剂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食品中去,非食用物质在食物供应的每个环节上都有可能被加入。与此同时,对食品最基本的要求——安全,也受到了挑战。

食品的魔术

一堆极为廉价的牛肉碎——是从牛骨头上剔下来几乎不能称之为肉的部分,黏糊糊、水分大、毫无味道可言——除了做宠物饲料外还有什么用?

首先加入一些廉价的蛋鸡肉馅,增加分量。接着加入“组织状大豆蛋白”,以便制作出柔软的感觉。这种大豆蛋白吃起来有肉味,也叫做“人造肉”,可以部分代替牛肉和猪肉,而且也是防腐抗氧化剂。

然后可以调味了。加入大量的牛肉浓汁、化学调味料;为了使口感嫩滑,还要加入猪油和淀粉。为了方便机器生产加入黏稠剂和乳化剂;为了颜色好看,加入着色剂;为了延长保质期,就使用防腐剂、pH调整剂;防止退色,就使用抗氧化剂。

于是,这堆黏糊糊的“牛肉”就可以做成肉丸了。食品制造商还要考虑调味汁的问题:首先把冰醋酸兑水稀释,用焦糖色素使其变黑,然后再加入化学调味料,做成“仿调味汁”。如果把番茄酱用着色剂上色,加入酸味剂,用增稠多糖类增加其黏度,就做出“仿调味番茄酱”。把这种汤汁浇在肉丸上,放入真空袋子里加热杀菌,就可以上市销售了。 在二三十种食物添加剂的共同作用下,食品工业实现了“变废为宝”。日本的“食品添加剂之神”安部司,在他的《食品真相大揭秘》中描述了这个神奇的过程。事实上,这个让家庭主妇汗颜的烹饪魔术,却是当今食品工业的真实写照。

果汁饮料的调制,也不由让人想起中学时代的化学实验。

先把着色剂加入水中,比如“黄4号”。加入酸味剂——0.2克的维生素C以及柠檬酸,相当于10个柠檬的维生素C含量。然后再加入一成多的果葡糖浆增加甜度,加入柠檬香料,使这杯黄水开始散发出柠檬的清香。加入纤维素粉末,它是由“锯屑”做成的添加剂。于是水里开始混浊,营造出逼真的果汁感觉。接下来加入绿色的“甜瓜汁”,它由两种颜色混合制成:先在水里加入蓝1号着色剂,把水染成纯蓝色,然后加入黄4号着色剂,水就变成了纯绿色。好了,一瓶悬浮着“果肉”,散发着柠檬香气的酸甜的“柠檬果汁”大功告成。

如果想把它变成橘子汁,就加入“胭脂红”染色。“胭脂红”又叫着色剂012,是一种常见的食品着色剂,由一种寄居于仙人掌中的红色虫子碾碎制成。它也可以用于衣服的染色或制作化妆品。

现代食品工业就如同一个魔术师,利用各种食品添加剂,可以快速生产出看起来鲜亮、吃起来可口、保质期更长,而且更便宜的食品。在各种化学成分的作用下,美味看起来唾手可得。

添加剂的世界

1795年,法国人尼古拉·阿佩尔发明了罐头食品,给前线征战的法国大军提供了不易变质的食品,他也因此获得了拿破仑1.2万法郎的巨额奖金。以此为开端,食品生产开始从各家厨房和小作坊转向了工业化大生产,“工厂厨房”开始出现。按照人类学家、《烹饪、菜肴与阶级》的作者杰克·古迪的说法,工业食品是“朝向一种世界菜肴的发展”。

食品产生的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前工业时代,原材料生产出后,在本地集市销售,由主妇或厨师采购,短时间内完成烹饪,送上餐桌。食物的生产、采购与消费在本地完成,它更多表现为一种服务而非产品。换句话说,食物从农田到餐桌之间的距离很短,原材料是天然食材。

工业时代的到来,打破了食品生产的原有模式,食物成为商品,开始大范围跨区域交易,食材到餐桌之间的旅程变长。妇女走出家庭参加工作,城市通勤时间加长,劳动时间增加,食物的消费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食品工业形成了四个基本环节:保藏、机械化生产、零售(批发)、运输。 田园式的食物生产模式被割裂。于是为了让一块蛋糕、一杯牛奶在经历漫长的历程后仍旧色彩诱人、香气扑鼻,就不得不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工程师们绞尽脑汁,通过合成化学的方法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

事实上,从油条、豆腐开始,中国应用添加剂的历史已经很久了。早在东汉时期,就使用盐卤作凝固剂制作豆腐。从南宋开始,一矾二碱三盐的油条配方就有了记载,是老百姓早餐桌上物美价廉的食品。800年前,亚硝酸盐开始用于生产腊肉。公元6世纪,农业科学家贾思勰还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天然色素用于食品的方法。世界范围内,在公元前1500年,埃及人用食用色素为糖果着色。公元前4世纪,葡萄酒就有人工着色的工艺。

工业革命后,随着现代化学的发展,食品添加剂从天然材料逐渐转变为人工合成。1856年英国人珀金斯(W.H.Perkins)从煤焦油中制取的染料色素苯胺紫,这是最早使用的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

今天我们走进超市,随便取下一瓶饮料、一块曲奇、一根火腿、一瓶酱油,上面的配料表上都会注明所用的食品添加剂:果胶、大豆多糖、柠檬酸钠、焦糖着色剂、山梨酸钾、碳酸氢铵、大豆磷脂……

这些单调拗口的专业名词,代表着丰富的“感官享受”。次亚氯酸钠可以给切过的蔬菜杀菌,让蔬菜更鲜亮;加入苯甲酸钠可以让碳酸饮料保持新鲜口感;碳酸氢钠可以使曲奇饼干膨松可口;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能增加蛋糕和饮料的甜度;前面说的胭脂红,可以让食物的颜色红亮诱人,如果改变它的pH值,又可以让它成为橙色的着色剂。工业时代,食品的美妙口感毫无例外地来自食品添加剂。无论是酸甜的糖果、香浓的零食,还是酥脆的饼干和柔软的蛋糕,都是食品添加剂的杰作。

消费者对食物的外观品质、口感品质、方便性、保存时间等方面提出了苛刻要求。按照家庭方式来生产,几乎不可能。如果不加入食品添加剂,只怕大部分食品都会难看、难吃、难以保存,而且价格高昂。在这个意义上,大规模的现代食品工业,就是建立在食品添加剂的基础上的。

1996年,我国出台了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名称。目前在这个名单上,有22大类近2000种食品添加剂可以合法使用。按功能分类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等等。美国可以使用的添加剂有45类约2000多种。在全世界范围内,共有5000多种,其中大部分由人工合成。 对于加工食品来说,食品添加剂的好处是明显的。例如低盐酱菜和酱油中的防腐剂,方便面和各种曲奇点心等中的抗氧化剂,还有防止面包长霉的丙酸盐等。如果没有这些食品添加剂,很难想象食品能有足够的时间运输和出售。

添加剂能降低制造商的成本,不需要高超的烹饪技术,就能够持续轻松地制作出品质划

一、成本低廉的商品。

另一方面,食品添加剂也深深影响了现代人的生活。就如安部司所说:“对于消费者来说,现在能够轻松、便捷地吃一顿饭,全是添加剂的功劳。因为有了添加剂,我们才不论何时何地都能轻易地填饱肚子。”

每个人每天都在与添加剂为伴。

一份火腿三明治大约使用20种以上的添加剂,包括:乳化剂、酵母粉、抗氧化剂(维生素C)、调味料(氨基酸等)、pH调整剂、甘氨酸、磷酸盐(钠)、酪蛋白酸钠、增稠多糖类、发色剂(亚硝酸钠)、着色剂(类胡萝卜素、胭脂红)、香料。一份猪肉白菜的盒饭也含有20多种添加剂:调味料(氨基酸等)、pH调整剂、甘氨酸、增稠多糖类、焦糖色素、甘油脂肪酸酯、香料、酸味剂、山梨糖醇、壳聚糖、抗氧化剂(维生素E)。

如果三餐都在外面解决,现代人一天的添加剂摄入量约为10克左右,大抵相当于一个人的盐的摄入量。不知不觉,每天摄入的添加剂的种类就高达六七十种。

无害与健康

在厂商与消费者的双重推动下,现代食品工业对于食品添加剂的依赖达到了空前的程度。2007年,全国的添加剂总产量高达524万吨,销售额529亿元。在这个背景下,食品安全与添加剂的使用息息相关。

一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添加剂的安全性有了新的认识,添加剂的许可名单也在不断调整。比如作为面团调节剂,溴酸钾已有80多年的使用历史。但近年来,很多国家的研究显示,过量使用溴酸钾会损害人的中枢神经、血液及肾脏,并可能致癌。中国在2005年7月开始禁止使用溴酸钾。

另一方面,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存在着潜在风险。

在食品加工中,盐、化学调味料和蛋白水解物被称为“黄金三件套”,它们是工业食品美味的基础,用于制作粉末汤料、零食等所有的加工食品。以“黄金三件套”为基础,混入各种提取物,就能像变魔术一样做出多种味道。比如,牛肉味就能按照制造商的要求,做出“清汤牛肉味”、“香浓牛肉味”、“红烧牛肉味”等。制作蛋白水解物,有使用酶和盐酸两种方法,盐酸分解法却是用盐酸对蛋白质强行进行分解,使用盐酸有可能会产生含氯化合物。它是生产蛋白水解物时的副产品,被怀疑是一种具有致癌性的物质,如果制造商检测不严,就会产生危害。

同时,各种食品添加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与食物成分吸收利用之间的关系,至今仍然没有得到详尽的研究。因此,尽量避免摄入过多的食品添加剂,仍然是明智的做法,特别是对于解毒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儿童。有研究发现,合成色素如柠檬黄等,会妨碍锌的吸收,而酥脆食品中的明矾和氢化植物油等原料不利于智力发育。

对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是基于无害的原则,但无害并不等于健康。

比如在饮料中应用较多的果葡糖浆,就存在着热量过多摄取的问题。500毫升的饮料里,往往10%以上都是糖汁(糖分)。果葡糖浆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若转换成固体粉末,含有的葡萄糖超过25克,果糖超过20克。不经意间,喝了一瓶(500毫升)饮料,就吸收了相当于50克砂糖所含的热量。

一些制造商过度追求色泽和口感而超标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为了追求低成本、高利润而违规使用非法添加物。例如,糖精钠的甜度相当于蔗糖的650倍。按照市场价格,达到相同甜度用糖精钠只需要蔗糖价格的1/50。但糖精钠是有机化工合成产品,是食品添加剂而不是食品,除了在味觉上引起甜的感觉外,对人体无任何营养价值。相反,食用较多的糖精钠时,会影响肠胃消化酶的正常分泌,降低小肠的吸收能力,使食欲减退。而为了使食物颜色鲜艳,抑制微生物增长,违规超量添加亚硝酸盐混合硝酸盐形成的防腐剂,就会产生致癌物质亚硝胺。

工业厨房之外,餐馆里情况也不容乐观。

2007年卫生部监督中心对全国23个省市的餐饮场所进行了调查,一共涉及1440家各类餐厅。其中只有420家餐厅没有使用添加剂,有160家餐厅使用了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有可能危害身体健康。其中包括:酸性金黄、碱性品绿等工业染料,溴酸钾、硼砂等国家禁止的添加剂,以及工业碳酸氢钠、工业明矾、工业过氧化氢和工业香精等。

更严重的是,一些非法添加物用于食品生产,如用吊白块漂白、用苏丹红染色,这将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

对于添加剂的超量和滥用则是公众健康无法回避的难题。除了政府监管外,公众苛刻的消费要求,也不断给添加剂的使用推波助澜。 顾客总是要求货架上的食品“色香味形”俱全。自家煮熟的肉会变成褐色,但人们却偏爱从市场或餐馆里买到的粉红色酱牛肉,制造者就要使用亚硝酸盐发色剂投其所好。自家切开的蔬菜刀口处会变黄,但在市场里却愿意选购鲜绿的半成品,供应商往往要用次亚氯酸钠处理蔬菜。正常情况下,油炸的食品稍微凉一点就会变软渗油,馒头放半天就会变硬发干。这些都是顾客所不愿容忍的自然现象,大部分人更愿意选购始终挺拔酥脆的煎炸食品以及几天后都能保持松软的面包。

对食物过于“完美”的期望,很难让制造商们给出一个完美答案。如此,唯有仰仗添加剂的效果。

吃——无论如何都是人生大事。所谓“一吃二穿”,人生在世以肠胃为根本。但将食品添加剂从生活中驱逐出去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不可能自己发酵大豆做成酱油,也不可能不去餐厅吃饭。正是由于食品工业的发达,以及形形色色的添加剂,才使我们的饮食生活变得如此丰富、高效和“方便”,随时买到想吃的东西。

但要想真正避免摄入大量的食品添加剂,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购买新鲜天然的食品原料,花费一些时间,回到厨房,回到家庭烹饪。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第19期

151种非法添加 名单昨公布

其中47种可能在食品中“违法添加”

国务院食安办重申食品犯罪最高判死

新华社电 记者23日从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获悉,为严厉打击食品生产经营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滥用食品添加剂以及饲料、水产养殖中使用违禁药物,卫生部、农业部等部门根据风险监测和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不断更新非法使用物质名单,至今已公布151种食品和饲料中非法添加名单,包括47种可能在食品中“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22种“易滥用食品添加剂”和82种“禁止在饲料、动物饮用水和畜禽水产养殖过程中使用的药物和物质”的名单。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任何单位和个人禁止在食品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任何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禁止在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收购、运输中使用违禁药物或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这类非法添加行为性质恶劣,对群众身体健康危害大,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等犯罪,依照法律要受到刑事追究,造成严重后果的,直至判处死刑。

这次公布的151种食品和饲料中非法添加名单,是由卫生部、农业部等有关部门在分次分批公布的基础上汇总再次公布,目的就是提醒食品生产经营者和从业人员严格守法按标准生产经营,警示违法犯罪分子法网恢恢,不要存侥幸心理;同时,欢迎和鼓励任何单位、个人举报其他非法添加的行为。

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

名称 可能添加的食品品种

腐竹、粉丝、面粉、竹笋

辣椒粉、含辣椒类的食品

腐皮

乳及乳制品

腐竹、肉丸、凉粉、凉皮、面条、饺子皮

乳及乳制品

调味品

茶叶

豆制品

海参、鱿鱼等干水产品、血豆腐

海参、鱿鱼等干水产品、生鲜乳

金枪鱼、三文鱼

味精

白砂糖、辣椒、蜜饯、银耳、龙眼、胡萝卜、姜等

小米、玉米粉、熟肉制品等

火锅底料及小吃类

乳与乳制品 含乳饮料

小麦粉

乳与乳制品

糕点

食用油脂

陈化大米

冰淇淋、肉皮冻等

勾兑假酒

火腿、鱼干、咸鱼等制品

酱油等

勾兑食醋

猪肉、牛羊肉及肝脏等

猪肉、禽肉、动物性水产品

牛羊肉及肝脏、牛奶

猪肉

猪肉

双孢蘑菇、金针菇、白灵菇、面粉

木耳

木耳

焙烤食品

黄鱼、鲍汁、腌卤肉制品、红壳瓜子、辣椒面和豆瓣酱

生食水产品、肉制品、猪肠衣、蜂蜜

麻辣烫类食品

面制品

鱼类

腐竹、米线等

河蟹

水产养殖饲料

大黄鱼 无

叉烧肉类

腌制食品

牛肉膏本身是合法常规调料,冒充牛肉算欺诈

非天然一定有害?

“面馆用‘牛肉膏’添加剂90分钟让猪肉变牛肉,”合肥工商部门发现市场上广泛流传‘牛肉膏’添加剂,可以将猪肉加工成“牛肉”。不仅在小肉松作坊中使用,在一些小吃店也是“公开的秘密”,医生称长期使用可引起慢性中毒,畸形甚至可能致癌。

以上来源于某媒体对合肥出现的“假牛肉”事件的报道。在云无心看来,报道中存在着一个典型的错误:缺乏专业性,用“非天然就一定有害”的思路去渲染危害以吸引眼球。

鱼香肉丝也没鱼

“牛肉膏其实就是一种牛肉香精,”云无心分析说,“香味的本质,就是一些化学分子,能够刺激相应的神经受体,让我们感受到某种感官刺激。”也正是因此,只要模拟出那些刺激,就能够产生相应的“香味”。“这甚至不是从现代食品技术开始的。”

而一个最直观的例子:川菜除了麻辣外,“鱼香”是著名的一种口味,“但是鱼香味并不是用鱼来产生的,”云无心介绍说,鱼香肉丝的“鱼香”,是用泡红椒、葱、姜、蒜、糖、盐、酱油调成;而鱼香茄子的“鱼香”,则是用豆瓣酱、酱油、醋和白糖调成的,“如果把这些调料做成调料包——海外中国店里确实就有这样的产品,也可以叫做‘鱼香膏’。”

在云无心看来,所谓的“牛肉膏”只是比这样的“鱼香膏”复杂一些。据介绍,除了“牛肉香精”外,还有猪肉香精、鸡肉香精等。云无心表示,肉味香精的使用,跟酱油、味精、鸡精一样,可以算是食品行业中的常规。

猪肉当牛肉卖是欺诈

“牛肉膏是否安全是纯粹的技术问题,而用牛肉膏把猪肉‘变成’牛肉然后当牛肉卖,则是商业问题。”而即使牛肉膏真的把猪肉“变成”了牛肉,使用的也是完全合法安全的牛肉膏,“也必须明确说明它不是牛肉,而是经过调味的猪肉。”——在消费者了解实情的前提下,是否愿意买、愿意花多少钱买,那就由消费者自己来决定了。

在云无心看来,如果真的如报道中所说的“当作牛肉卖”,就构成了“欺诈”——不管其产品有没有害,都需要受到查处。

云无心表示,“牛肉香精”本身是合法常规的肉味调料。而具体的商品是否安全有效,需要由产品监管来确定,不能仅仅因为它是“添加剂”就认为它有害,甚至用“慢性中毒,畸形甚至可能致癌”来吓唬公众。 记者 臧晓松

《前世今生》读后感

《前世今生》读后感

工业园区今生前世

国立中央大学前世今生

香港前世今生

仿古砖的前世今生

前世今生的轮回

前世岁月,今生追求

PHP的前世今生

乌篷船的前世今生

食品添加剂的前世今生
《食品添加剂的前世今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