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发布时间:2020-03-03 06:28:5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4 洪涝

(1)地域分布特点:

①地区性明显,季风区多,西部几率小。最重是珠江流域、二是淮河流域、三是长江流域。②季节性明显,集中于夏季。

(2)成因:自然原因: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1地震: (2)原因: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2 滑坡、泥石流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生。 (2)成因:

①地形复杂,山地多,坡度大;②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的破坏;④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3.旱灾(我国气象灾害之首): (1)时空分布特点:

②全年均发生,南北差异大,北方春旱、长中下夏秋旱,华南秋冬旱。 (2)原因:

自然原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集中,且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①气象因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季节、年际变化较大 ②水文因素:江河泛滥、堤坝溃决、凌汛、风暴潮。 ③地形因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④河流因素:河道曲折,地上河。

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②过度开垦③围湖造田④占用河道 5 沙尘暴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多发生在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 ②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春季最盛 (2)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地面干燥;③碎屑物质丰富;④多大风天气;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6台风

(1)时空分布特点:

①5-10月均可发生,夏秋最多;②影响范围是地势的第三级阶梯;

③影响程度南部沿海(广东、海南、台湾)最重,依次闽、浙、苏、鲁、辽; (2)原因:

①低纬度广阔的湿热洋面;②强烈的上升气流;③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7寒潮

(1)时空分布特点:

①9月-次年5月均可发生,集中3-4月。

②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影响,北方影响较大,西藏、云贵、琼、台影响较小。

三、部分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我国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减灾防灾模式是:对付灾害应当采取“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 “防-抗-救”的含义即“预防”、“抗灾”、“救灾和重建”。下列防御措施对自然灾害应该是通用的:

1.防灾: ①加强灾害的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2.抗灾: ③加强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五.部分自然灾害的有利影响: 1.沙尘暴的有利影响:

①促进了黄土高原的形成;②提供凝结核,利于成云致雨;③送入大海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④凝结核呈碱性,缓解酸雨现象;⑤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 2.台风:

①带来大量降雨,缓解东部地区旱情;②缓解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3.救灾和重建:

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四、部分灾害的工程措施

洪灾:

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②修建水库,拦蓄洪水 ③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④退耕还湖,提高蓄洪能力 ⑤疏浚河道,裁弯取直,提高泄洪能力。⑥加固堤坝 ⑦开挖入海新河,提高泄洪能力(针对海河、淮河) 旱灾:

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改善气候 ②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调节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 ③开挖机井,抽取地下水 ④防治水污染,充分利用水资源 ⑤培育、种植旱生作物(针对旱作农业区)

⑥修建梯田,平整土地,增加水分入渗(针对旱作农业区) 沙尘暴:

①退耕还林、还草 ②合理载畜量,推广轮牧 ③植树种草,建立防护林 ④工程固沙 风暴潮:

①修建、加固沿海塘坝②建设、恢复海防林 ③保护沿海堡礁

滑坡:

①植树种草,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程 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

③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 ④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 泥石流:

①植树种草,做好泥石流区的绿化工程 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 ③修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等

3.寒潮

①低温天气有效杀灭害虫和病菌;②带来大量降雪,利于农作物越冬、生长;③提供风能。 4.火山:

①形成矿产资源;②火山灰利于形成肥沃的土壤;③火山粉尘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

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5.湖泊沼泽化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进程缓慢。人类活动(水体富营养化与围湖造田)加快了这一进程。

▲水污染的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④制约工业的发展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⑥造成经济损失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一、工业水污染防治对策:(1)宏观性控制对策: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2)技术性控制对策。如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促进工业废水与城市生活污水的集中。(3)管理性控制对策,如完善法律法规,①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燃煤;②制定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达标排放;③扩大绿化面积,建筑工地控制扬尘;④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达标排放。 酸雨

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监测网络。

二.城市水污染防治对策(1)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2).城市废水的防治的防治应遵循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3).在缺水地区应积极将城市水污染的防治与城市废水资源化相结合。(4).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护。(5).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三.农村水污染防治对策:1.发展节水型农业2.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3.加强对畜禽排泄物,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

▲为什么北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以北京为例)

①北方降水少,天气干燥,多大风,有些地区荒漠化严重,导致自然降尘多;②燃煤;③机动车尾气;④建筑工地扬尘。

▲怎样治理可吸入颗粒物污染?

1、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水,PH值小于4.5的为重酸雨;

2、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3、污染源,自然污染源: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放出大量酸性气体,人为污染源:工矿企业、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向大气中排放酸性气体,有色冶金工业排放酸性气体。

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危害水生生物。②使土壤酸化,危害土壤生态,农作物减产。③腐蚀树叶,毁坏森林。④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损坏。

我国酸雨类型以硫酸型酸雨为主(原因是燃烧高硫煤),汽车尾气造成硝酸型酸雨。南方比北方酸雨严重的原因:①南方有色冶金工业发达,排放大量酸性气体。②南方土壤为

酸性,大气中尘埃为酸性。③南方大城市燃烧高含硫量的煤。④南方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风速小,酸性气体不易扩散。⑤南方阴雨天气多

我国怎样防治酸雨:①建立酸雨控制区和SO2污染控制区。②限制高硫煤的开采。③发展洁净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④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清洁能源。⑤加强废气中SO2的回收与利用。

过渡带,缺水最严重――资源型缺水原因,自然原因:①降水量少,季节、年际变化大;

②流经本地区的河流径流量小,季节、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③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④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西北地区:总量不丰富,缺水带——经济用水挤

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1.能源生产和消费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调整能源战略是大气污染防治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2.措施:①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②开发洁净煤技术。③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④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⑤其他,如调整产业结构,合理生产布局,植树造林,控制地面扬尘。

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中国淡水供应与需求

▲1.短缺原因:自然原因:①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②地区分布不均;③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①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量大增;②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

⑴我国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时间: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⑵我国不同地区差异:南方地区:(以上海为例)水资源总量丰富,多水带——水质型缺水原因:水污染严重.。华北地区:(黄河,淮河,海河)总量不丰富,

占生态用水。带来生态问题,如土地荒漠化加剧。

地下水超采的后果:地面沉降,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恶化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开源:①修筑水库,②开渠引水,③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④废水处理再利用,⑤海水淡化,⑥人工降雨。节流,农业:①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②发展节水农业。工业:③提高用水效率,④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⑤实行污水资源化⑥发展清洁生产。

其他:提高水价,增强公民节水意识,制定水法,调整产业结构。 耕地日渐减少

世界可耕地资源面临不足的原因:①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土地退化,使可耕地面积减少;②人口急剧增加,所需耕地越来越多③非农业用地不断增加。

3.我国近年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自然原因:灾毁耕地 人为原因:生态退耕;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

按形成和来源:与太阳有关的能源:太阳能、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水能、风能、波浪能、海流能。与地球内部的热能有关的能源:地热能、温泉 球一月球一太阳 我国三大生态问题: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

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为例):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原因:自然:①黄土土质疏松; ②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③植被覆盖率低。人为:①破坏植被,农牧业方式的改易,营造宫殿,樵采,战争;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开矿中不注意环保,人地矛盾突出。

江南丘陵:红色荒漠。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原因:自然:①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②地表起伏大,坡地水土不稳定。③河流水系发育,侵蚀能力强。人为:①毁林开荒,②滥砍滥伐,过度樵采,③人地矛盾突出。荒漠化:西北地区为例:外力作用:风蚀作用 原因:自然: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地表覆盖深厚的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生态环境脆弱。人为: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农垦,④水资源的利用不当,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⑥人地矛盾突。

能源分类:

相互联系有关的能源:潮汐。

按利用时间长短:常规能源:已大规模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等。新能源:正在研究开发和利用的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生物质能(沼气)等。

按性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

自然灾害——干旱知识点总结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全部(版)

“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点总结

环境保护税知识点总结(全文)

r环境保护(知识点)

选修六《环境保护》核心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燃气公司自然灾害总结

自然灾害演练总结

地理:关于《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