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和谐社会研讨会发言

发布时间:2020-03-02 15:35:1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深刻领会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精髓,

积极投身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大潮。

王治昌

刚刚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深入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提出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坚持的原则;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六大基本原则;同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五大部署和六大制度保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和谐社会建设实践做出了明确部署。 这标志着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基本形成。其中包含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需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这里谈一点个人的学习体会,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是关于和谐社会理论提出的历史必然性问题。国内外都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是因社会不和谐问题太多,不得不解决。这有一定道理,但只是一种消极的理解,不免有些片面。大家知道,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政治、军事、经济最强大的国家,但“9·11”的恐怖袭击非常清楚地说明,再强大的美国,在灭绝人性的非理性恐怖袭击面前也不堪一击。至今,美利坚合众国的公民仍然生活在恐怖袭击的噩梦中,正如老子老师对老子所问的牙齿的舌头哪一个更坚硬一样,当然从表面上看牙齿似乎更坚硬,但是人老了到了耄耋之年以后,舌头完好如初,而牙齿却荡然无存;狼和猪相比,狼显然勇猛无比,嗜血城性,猪则显然蠢笨胆小,不堪一击,但是现在猪的家族蔚为壮观,圈养庞大,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而狼的家族却寥若星晨,尽乎灭绝,成为动物园恐观赏的稀有动物,因此强大和弱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应了中国古语所谓“堆出于岸,流必湍之”、“皎皎者易污”,当然,恐怖主义是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人民的公敌,人人都应该起而诛之。法国是西欧号称最发达和谐的国家之一,但是去年发端巴

黎波及法国全境的骚乱无情地击碎了法国人的和谐社会的美梦。号称东亚文明和东方和谐社会代表的亚洲“四小龙”的香港、新加坡、台湾、韩国及日本经济发展曾经独步一时,独领风骚,但是在波诡云谲的亚洲金融风暴的袭击之下,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一蹶一振,至今“四小龙”和本仍未走出亚洲金融风暴的阴影。因此并不是说发达国家就是和谐社会,我党之所以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正是我党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明察秋毫,深思熟虑。未雨筹缪,防患未然,把可能性和现实性相结合决定的结果。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二十七年的发展,中国社会活力极大释放,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条件。另一方面,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而又面对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社会治安、资源环境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人民内部矛盾增多,处理不好还可能激化,由此而带来的多方面经济社会矛盾在发展,因此,六中全会准确无误地告诉我们,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人民的呼声、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党的性质所决定的,也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而成为可能,还因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制度安排等条件而可以将人民群众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变为现实。

二是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含义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提出后,人们对它的内涵、外延以及与其他理论的关系不太清楚,六中全会文件把这个问题讲得非常清楚。我们理解,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态、新境界,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整体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科学理论。狭义的和谐社会建设理论主要是相对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理论而言的社会建设理论,重点是要发展社会事业,从根本上改善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福利事业,如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家庭收入、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大众文化、公民道德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六中全会所确定的今后15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来看,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应当作广义的理解,但对其中所蕴涵的目前重点要落实的发展社会事业的思想,可作狭义的理解。

三是关于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问题。在和谐社会研究中,国内外都有一种观点,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事业很好,社会发展很和谐,甚至比社会主义还好。我认为,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北欧的挪威、芬兰、瑞典等国家,社会福利事业搞得比较好,社会比较和谐,甚至可以说这些国家有不少社会主义因素,但这些都是自发发展起来的,是一百多年来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斗争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迫使资本家不断让步而一步步建立起来的,不能归功于资本主义制度。而且它是以牺牲国家的创造力社会进步为代价的,是国家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扼杀了全社会的创新力,至今受到了所有经济学家的质疑,直到今天,西方的工人罢工或新社会运动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还应看到,西方许多国家的社会福利事业是在长期的经济积累包括对外殖民掠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们党和政府能够自觉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不断推进社会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我们的人民能够靠自己的辛勤劳动以及对外和平交往来积累财富并逐步建立自己的社会福利体系。尽管这个过程还很长,但我们相信这个理想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够实现。在这里我们同样应当历史地全面地看问题,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

四是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关系问题。关于这个问题,近年来国内外理论界看法不完全一致,但六中全会文件讲清楚了,即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区别,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发展的哲学理念,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强调的是发展的目标和状态。发展是和谐的前提,和谐是发展的目标,它们又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又是科学发展观的展开形式,有着更加丰富的内容。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发展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建设一个人人都安居乐业和的和谐社会。五是和谐社会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的关系问题。和谐社会建设与小康社会建设也是辨证的关系。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区别,即小康社会建设主要是想解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问题,使人民群众逐步摆脱贫穷,尽快富裕起来,强调的是社会发展的经济指标;和谐社会建设主要是逐步化解社会矛盾,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保证社会的健康稳定有序发展,强调的是社会发展的

人文指标。二者之间又密不可分,小康社会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和谐社会建设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全面展开。和谐社会建设并不是要替代小康社会建设,更非另起炉灶,而是要使小康社会建设更上一层楼,使之更加全面,使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六是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近年来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六中全会对此说清楚了,强调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就是说,我们长期坚持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没有变,但因目前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公平问题比较突出,所以要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关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在英国流传这样一个故事,英国坎伯雷特大主教的教堂着火了,主教大人和他的仆人都被子困在了教堂中,这时先救那一个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如果从公平角度来说,他们俩人都是上帝的子民,都有有平等的生存的权力,先救谁后救谁都是一样的,但是如果从效率角度来讲,显然应该先救大人,他可以传教,普渡更多的众生。因此公平与效率问题犹之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社会要正常运行,就要经常调整二者的关系,使之处于基本的平衡状态。改革开放之初,平均主义严重,左倾思潮泛滥,大锅饭沉疴已久,效率问题十分突出,所以我们集中力量解决效率问题,主要办法是拉开收入差距,允许少数人先富起来,把社会财富的蛋糕做大;今天的情况有了很大不同,利益差距较大,公平问题凸现,所以要集中力量解决公平问题,怎样把蛋糕分好,主要办法是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建立适当的财政税收制度等逐步缩小利益差距,使利益差距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也应当注意,效率与公平毕竟有主从关系。效率反映生产力的状况,公平反映社会关系的状况。效率是主动轮,公平是从动轮。所以必须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调节公平问题,也就是要在保证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发展解决社会关系的不和谐问题。还应当明白,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统一于适当的社会利益差距。差距太小,效率低下,动力不足,社会不能正常发展;而差距太大,有失公平,矛盾突出,社会同样难以正常发展。差距太小,会出现平均主义,对有能力者也不公平;而差距太大,影响多数人的积极性,同样会降低效率。在这里,效率与公平又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所以,过分强调拉开差距或缩小差距都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深入研究社会利益差距的值,以此制定科学的政策,保证社会系统健康稳定地发展。所以,我

们不仅要把蛋糕做做大,更要把蛋分好,把蛋糕做大,是解决社会发展的问题,把蛋糕分好,是解决社会和谐的问题。

结合我们信访工作的实际来说,决议中明确提出了“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同时决议还果断提出了要建立四个机制以化解社会矛盾。具体是: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

这四个机制中,“利益协调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信访部门单打独斗不不可能做到,信访部门也没有这样的职能和权力,需要上级决策部门和有关执法部门的介入。“诉求表达机制”和“矛盾调处机制”在现有的信访条例规定下,我们可以本着建设和谐社会的原则做得更好。

一, 我们可以凭借信息化的平台,实行网上接待,网上办信,网上督办,初步建立大信访的格局,拓宽社情民意的表达渠道,使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畅通社民意的诉求渠道。

二, 将老百姓最关心的热点信访问题和政府的有关政策,在信访网上发布,使老百姓尽早了解政府的有关政策,不断拓宽公民的诉求表达机制。

三, 不断提高信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知识小平,改善信访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随着社会矛盾的多样化,对信访人工作人员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信访群众千姿百态,信访要求也是千差万别。有时他们来时,可能是怒火中烧,翻江倒海,但是在火眼金晴,和风细雨的信访接待人员耐心劝说下,走时可能是心平气和,满面春风。所以信访人员要有化干戈为玉帛的胆识、气魄和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己听取百姓诉求表达的胸怀和矛盾调处的能力。

四, 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宗旨,提出“和谐信访”的指标,把建设“信访和谐区县”、“信访和谐街道”、“信访和谐村镇”、“信访和谐社区”、“信访和谐企业”等象考核当地G D P 一样,作为考核当地领导政绩、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和领导的升迁去留挂勾。不断提高基层领导的依法行政和纠错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把所有的社会矛盾尽量化解在基层,强化基层领导的信访责任,最终减少信访事件的发生,让和谐社会的涟漪首先在信访战线放大延升。

总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提出是我们党高瞻远瞩、明察秋毫、审

时度势、深思熟虑的结果。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蕴涵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话语,也提出了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新问题。对此,我们应当深入学习研究,为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奉献我们信访人的智慧和力量。

中考研讨会发言

研讨会发言提纲

研讨会发言材料

中考研讨会发言

中考研讨会发言

研讨会小结发言

研讨会发言材料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述要

经济研讨会发言材料

专题研讨会发言材料

和谐社会研讨会发言
《和谐社会研讨会发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