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历史必修第二册

发布时间:2020-03-03 22:53:5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时间检索-2

——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开始的“农业革命”使人类的物质生产出现了第一次的历史性飞跃,世界上形成了几个各具特色的农业中心。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早期呈点状分布的独立文明群落,逐渐发展为五个较大范围的文明区域:西亚两河流域、北非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流域、东亚黄河长江流域和南欧爱琴海流域。

世界上五大文明:东亚儒家文明、南亚佛教和印度教文明、西亚北非的伊斯兰教文明、欧洲基督教文明、美洲大陆的印第安文明。

受生产力水平的局限和高山、大河、海岸、沙漠的阻隔,加上人们缺乏沟通的技术和横向交流的驱动力,是个个文明区域间相对封闭,各文明区域的地域性和独立性特征相当明显。

14、15世纪:生产力的提高使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生产者逐步与生产资料分离,并开始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知识的普及产生了重大影响。);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

1492年:哥伦布驶抵巴哈马群岛时,哥伦布立即签署文件,宣布该岛为西班牙所有,船队所到的其他地区亦然

15世纪:(十五世纪以前,西欧各国主要通过传统的地中海上路到东方去。)15土耳其的扩张阻断了这条商路;15世纪中后期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掀开了开辟新航路的热潮;晚期,通过圈地运动,英国资本主义性质的租地农场发展起来,大量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成为自由的雇佣商人。

16世纪:初期,英国的呢绒商兼工厂主温奇科姆把1000名梳毛工、纺工和织工集合在一个工厂内生产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场,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了产品质量,更重要的是它面向市场进行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后,随着社会经济交换活动的增加,还出现了一种重要的经济组织形式——公司;16世纪中叶,西班牙殖民者已在美洲中部和南部建立起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殖民大帝国;16世纪后期,尼德兰普遍兴起了反对西班牙统治的斗争。1581年,摆脱了西班牙统治的尼德兰北部七省成立“联省共和国”,又称荷兰共和国。(荷兰的造船业非常发达。);1588年:随着“无敌舰队”被英国海军打败,西班牙丧失了海上霸权,商业资本主义发达的荷兰起而代之;1600年,荷兰商船多达一万多艘,为许多国家转运商品;1588年:英国海军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中英、印英间的贸易;末期,英国开始参与殖民掠夺;末期,西班牙“无敌舰队”覆灭后,航海业和国际贸易发达繁荣荷兰逐步取代了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

1607年:英国在北美洲获得第一块殖民地——费吉尼亚。

1613年:英国商人在印度设立商站,逐渐向印度内地渗透

1622年:亨利.哈得逊受荷兰东印度公司之聘,希望找到一条“西北路线”进入远东与中国通商。

1651年: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矛头指向荷兰。

1652年:矛盾激化的英荷之间爆发战争,三次英荷战争之后,荷兰不但丧失了海上霸权的地位,而且失去了北美的殖民地。

【后续——17世纪:17世纪初期,荷兰商人在政府的支持下组建了一批海外贸易垄断组织,把持通商要道,为许多国家转运商品,知识界殖民贸易牛耳;凭借一支强大的商船队,荷兰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1610——1640年:英国的外贸额增长了十倍,商业迅速发展,国家财富增长很快,英国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上半叶,英国海外扩张主要向三个方向发展:地中海和东印度的商业贸易开发、纽芬兰湾的渔业开发和北美殖民地的农业拓殖,另外,英国还在北爱尔兰进行拓殖活动;中期开始,英、法两国迅速崛起,对荷兰的霸权地位提出挑战;法国在17世纪插足印度,同时向美洲和非洲扩张;下半叶,英、法之间在北美和印度的矛盾渐趋尖锐。(17世纪时,每个黑奴在非洲的离岸价是25英镑,而在美洲,每个黑奴可售150英镑,利润高达好几倍。)】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斯发明了一种一次能放出多根线的纺纱机,他将其命名的珍妮机,珍妮机的出现使纺织效率提高了40倍以上。

1763年:18世纪,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黑奴贩卖国;英国获得“七年战争”的胜利,签订《巴黎和约》,英国不仅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还确立了在印度的优势,掌握了海上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1769年:韦奇伍德开办的制陶工厂中,对工人的工作进行合理分工

1771年:阿克莱特在德比设立了第一座水力纺纱厂,近代机器大工业诞生了,并且确立了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系统的阐述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主张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

让市场机制即“看不见的手”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

1757年——181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印度获得的财富达十亿英镑。

1798年:惠特尼率先使用通用部件(机器零部件规格一致,可相互替换)制造滑膛枪,推动了美国机床工业的诞生和工业生产的标准化。

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提出“门罗主义”,拒绝欧洲对美洲事务的干涉

1824年:英普条约规定两国船只在彼此港口中所征关税平等。

1825年: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和美洲广泛的开展起来。

1834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修正案》,维持了资本主义自由劳动力市场。

1835年:英国已有1262家棉纺织厂,1871年,议会调查的254万工人中有201万人说自己在工厂中工作。 1842年:英国颁布《矿井法》。

1844年:英国颁布《工厂法》。

1846年:英国废除《谷物法》。

1847年:英国颁布《十小时工作日法案》。

1848年:英国颁布《公共卫生法》,适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849年:英国废除《航海条例》

1851年:英国举办了第一次世界博览会,耗子八万英镑修建了钢铁一玻璃结构的巨大展览厅“水晶宫”,向全世界炫耀其取得的财富和工业技术成果。

1852年:英国议会发表原则声明,程自由贸易是英国的国策。(对外推行“炮舰政策”,以海军力量控制海洋,强制推行自由贸易,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其他民族国家闭关自守的大门,建立了“日不落帝国”,迫使全世界为英国商品打开门户。亨利.帕默斯顿充分利用这一政策发动中英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成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1860年:法国还与英国签订一项自由贸易条约,消除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1863年:纽约股票交易所建立,股票交易市场的形成,为企业兼并创造了条件。(为后来的经济危机埋下了伏笔—_—|||)

19世纪60至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空前发展。(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主要国家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

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1870年:起初,爱迪生开始研制电灯,十余年中,与助手试验了1600种不同的耐热材料和6000种植物纤维,终于发明了钨丝灯泡。

1889年:美国召集了第一次泛美会议,成立了“泛美同盟”。

1890年:电器产品价值高达2180万美元,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1898年:4月,美国发动了美西战争,夺得西班牙的殖民地菲律宾、关岛和波多黎各。

1899年:9月6日提出“自由贸易”原则,

1900年:7月3日又重申“公平交易”原则,这就是“门户开放”政策。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一批规模庞大的“巨型企业”,如美孚石油公司、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等。(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能够)

1902年:美国已有发电厂3621座,装机容量为121.2万千瓦

1907年:德国23.3万多家机器动力企业中,使用电动机的企业有7.1万家,总马力达到190万以上,居各种电动机之首,占动力总数的30.6%。

20世纪20年代:美国依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膨胀起来的实力,大规模的扩大生产,不断改进技术,提高生产力,经济一片繁荣。

1928年:美国的生产总量已超过整个欧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巨头。(但是经济的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刺激了资本家进行盲目的和无限制的生产,导致无序竞争,是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过度的贫富悬殊、狂热的股票投机也在破坏经济的正常运行,终于造成“生产过剩”危机的爆发。)

1929年:(这一年胡佛入主白宫,政治危机前美国经济繁荣的顶峰。)10月,当美国人还陶醉在繁荣的美梦时,一场以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的经济危机,一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在美国本土爆发;10月24日,纽

约证券交易所出现了疯狂的股票抛售风;10月29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跌风再起,导致市场崩溃。

1930年:胡佛政府大幅度提高关税,导致其他国家也纷纷高筑关税壁垒,加剧了世界性经济危机,最终,胡佛顽固奉行的自由放任的政策使美国经济掉入了“沟底”。

1932年:经济危机进一步恶化,失业人数日益增加;这一年也是总统大选年,为了赢得连任,胡佛不得不采取了两大措施:一是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提供贷款,并允许复兴金融公司向各州发放贷款,进行救济,二是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但是,胡佛依然实行统货紧缩政策,消减政府来治,反对联邦政府进行救济;美国出现了约200万人的流浪大军;在总统大选中,胡佛在四面楚歌中下台,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当选为总统。

1933年:各国经济进入“持续萧条”阶段,由于工业、农业和货币信用危机交织在一起,经济危机不断深化,还蔓延到其殖民地和附属国,成为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世界性经济危机。(1929—1933年,美国股票价值损失总额达到740亿美元,超过1928年美国的国民收入总额。);失业人数将近1700万,约为劳动人口的四分之一;5月,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规定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提高农产品价格;6月,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签署来执行该法。

1934年:资本主义国家有240多万人死于饥饿。【这场经济危机使垄断资产阶级“永久繁荣”的美梦破灭了,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推到崩溃的边缘,美国处在历史抉择的十字路口,美国人期待“救星”的出现,】

1935年:美国的《全国劳工关系法》重申工人的权利,规定雇主不得干预和图谋控制劳工组织,不得拒绝与工人进行集体谈判;美国《社会保险法》通过,政府规定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对儿童、残疾人、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

1935—1937年:证券价格出现上涨高潮;1937年,实行财政紧缩政策。

1937—1938年:美国经济再次衰退,1938年的头几个月里,美国→增加了400万失业者,许多美国人只得再次从垃圾堆里找寻食物。

1938年:美国的《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了每小时40没分的最低工资和每周40小时的最高工时,还禁止雇佣16岁以下的童工。

1939年:美国经济形势完全扭转,工业生产达到创纪录水平农业生产也保持稳定,农业收入增加;美国,全国性的失业保险、养老金以及救济制度初步形成,它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早日摆脱危机

1946年:法国三党联合政府确定了大规模实施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价和建设福利国家的发展方针。 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中期以后,日本逐步确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自由竞争机制,但政府始终没有掌握社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的决策权,形成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其特征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70年代以来,随着“滞涨”问题的出现,新的经济发展调控模式也逐渐产生。

20世纪60年代:凯恩斯主义风靡美国,按照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避免经济危机的关键在于充分就业。 20世纪70年代:受石油危机等方面的影响,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涨”困境。 1979年:4月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11.8%,失业率达到10.8%,失业人口数达到1200万,面对严重的“滞涨”问题,凯恩斯主义失灵;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执政,她放弃凯恩斯主义,该行货币主义政策,推出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调整经济运行机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受新经济自由主义影响,法国也开始了私有化浪潮。

1982年:里根上台后,在年底:美国经济开始回升并持续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状况得到了缓解。但是,里根政府大幅度增加了国防开支,造成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和高贸易逆差并存的局面。

1987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国。

1993—1995年: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迎来了新一轮的经济扩张,创下了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的新纪录。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蒸蒸日上,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在逐年走低,这一特点是以前未出现过的

上海高一历史第二册

历史 第二册带ABC

历史必修三

历史必修一

历史必修一小结。

历史 必修3 总结

历史必修2教案

历史必修1教案1

必修一(历史)第一课

历史必修三问答题

历史必修第二册
《历史必修第二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