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对桐柏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2 09:00:1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对桐柏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报告

作者:马哲理 贺善长 张旭培

一、现状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以促进发展、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一种互助性经济组织。至目前,我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8家;其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2家,其中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协会类社团组织32家(含有实际经营行为、需改制的10家),组织部门当年以“支部+协会”形式组建但未注册登记的20家。5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到种植业(22家)、畜牧养殖业(16家)、林果业(7家)、水产业(3家)、服务业(10家)五大产业类型,入社成员819户(其中农民成员772户),出资总额4069.2万元。2009年合作社交易额3073.2万元,实现盈余分配250.2万元,带动1148户共4259名农民,助农增收198.22万元,社员人均因此增收652元。

在组建方式上,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有以下五种模式:一是农业协会或基层供销社转办型。即依托农业协会或供销基层社等优势,由协会带头人或基层供销人员领办,联合相关农户参与而成立。这类合作社领办人素质较高,实力较强,营销网络较广。如王湾茶叶合作社、固县供销社金城水稻合作社等。二是能人大户牵办型。即由当地农村能人(农村经纪人、生产大户)牵头,利用他们的专业技术或销售渠道优势,联合农户成立专业社。这类合作社营销网络广、专业优势明显、社员联系紧密、合作效益好。如吴城镇养鸭合作社、龙湾板栗合作社等。三是政府或农业基层站所领办型。即依托农业基层站所的人才、技术、场地、信息和设施,围绕当地的优势产业组建而成。这类合作社经营条件好,制度较健全,办公条件相对优越,信息渠道畅通,与基层政府部门联系紧密。如城郊乡淮源生态养猪合作社、黄岗镇红叶蔬菜合作社等。四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即以农业产业化企业为龙头,组织基地、农户共同参与,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而组建的一种模式。这类合作社发展潜力较大,联系紧密,产业化特点明显,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强。如淮渎茶叶合作社、黑明寺茶叶合作社等。五是村委兼管型。由行政村“两委”干部围绕当地主导产业,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促进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而组建的专业合作社。这类专业合作社产业规模发展迅速,带动能力强,社员联系相对紧密,合作社的工作易得到村委支持,易形成政府倡导的“一村一品”格局。如毛集铁楼蔬菜合作社、安棚吕庄养殖合作社、吴城镇养鸡合作社等。

在发展特征上,全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己初步呈现四大特点:一是具有明显的行业性、区域性。70%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是立足本地的资源和产业优势组建,主要集中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经济效益好、适宜快速批量交易的茶叶、蔬菜、水果、花卉和畜牧生产、农机服务等方面。二是形式逐步规范。大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制定了章程,设立了内部机构。目前我县先后有1家合作社获得省级示范社称号,4家合作社获得市级示范社称号,1家合作社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三是服务效能逐步提高。合作社服务领域正逐步由过去单纯的农业技术咨询、信息服务,向农资供应、农产品加工、运输、储藏、销售、兴办实体等全方位立体式服务转变,一些合作社实现了统一培训、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统一服务的运作方式,合作社的服务范围不断延伸,凝聚力、影响力不断增强。如吴城养鸭、王湾茶叶等合作社的服务范围已从本乡本土为主转向跨乡镇、跨县域拓展,目前己辐射全县11个乡镇、周边泌阳、确山等6个县份。四是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合作社以产业为依托,以服务为纽带,通过“生产在家、服务靠社”的运作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生产经营难题,有效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和“一村一品”产业格局的形成。据调查,入社农户要比一般农户收入高出10%以上。同时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协会的带头人当选为省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的还荣获省市级创业功臣、劳动模范、行业标兵等荣誉称号,其社会效益更加明显。

二、作用

通过调研感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发展生态农业的有效载体;是新形势下做好农村工作的突破口;是开启群众致富之门的“金钥匙”。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农民收入大幅增加。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单个农户有机组织起来,统一生产技术服务,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大大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有效地促进了土地的规模流转和专业化、职业化农民的出现,提高了城镇化水平,增加了农业综合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吴城镇德伙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邓德伙过去一家种植5亩田,形不成规模,劳作一年落个“圆扯圆”。合作社成立后,他承包了吴城镇原螺旋藻养殖基地180多亩的废弃土地,又代管5户外出务工农民的50余亩土地,发展无公害水稻,稻种、种植技术、农机服务等全部由合作社统一提供,他本人年收入超过了15万元,2008年被市政府授予“粮食生产大户”荣誉称号。吴城村66岁的张丙武老汉加入养鸭合作社后,鸭苗由合作社统一供应,养殖技术由合作社全程跟踪服务,出栏鸭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外销,饲养规模扩展到4000只以上,年盈利近3万元,用上了手机,骑上了摩托,生活质量大大提升。

(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引导农民规模化种植养殖、标准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和现代农业发展,实现了千家万户小个体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大大提高了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强。吴城养鸭合作社自2004年由几个大户牵头成立后,采取统一品种更新、统一采购鸭苗、统一供应饲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对外销售,改变了单家独户散养方式,带动养鸭农户由起初的26户发展扩大到600余户,养鸭规模由不足10万只迅速突破200万只,辐射到全县所有稻区乡镇和泌阳等周边县市;饲料供应由过去的单个零散客户发展成为年需上千吨的大客户,享受一级批发商价格,社员每吨节支400余元以上;每只鸭子保护价从12元上调到今年的17元,每只散卖价格比原来高出3元左右;鸭蛋年产960万枚,通过统一包装,订单销售至周边省市,每枚比散卖高出0.1元。

(三)农村产业结构迅速调整。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寓生产、加工、销售等为一体的群众组织,同时也是经济实体,它长期活跃于市场与生产者之间,能及时捕捉市场信息,掌握市场动态和规律,有效指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生产,其服务内容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无形“指挥棒”,改变了过去结构调整“热在县里、忙在乡里、冷在户里”的尴尬局面。全县已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集中在县域几个优势主导产业上,而合作社又反过来对行业规模的壮大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桐柏王湾茶叶专业合作社前身为桐柏县吴城镇茶叶协会,合作社成立以来,围绕培养壮大茶叶产业,对内着力提高茶农组织化程度,统一引进优良品种,加强老茶园改造,开展新技术培训,强化生产协作与分工,对外组织注册商标,统一生产销售、培育品牌、拓展市场,架起了茶农与大市场之间的桥梁。至2009年底,会员增加到230人,合作社社员55名,入社茶园面积新增1500亩,形成了3000亩的王湾茶叶无公害生产基地,每亩丰产茶园纯收入达5000—8000元,社员户均收入2万元以上,比入社前户均增收2000元,带动周边300余农户种植茶叶1000余亩,户均增收500元以上,有力地推动了茶叶的规模化发展,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农产品品牌逐步打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注册商标、打造品牌,促进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吴城养鸭合作社,申请注册了“桃花河”牌鸭蛋商标,通过品牌创建,进一步提升了吴城鸭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极大地拓宽了农产品进入大市场的渠道;王湾茶叶合作社通过注册“王湾茶叶”商标,现其客户遍及全国各地,产品供不应求。近年来,在农民协会、合作社的带动下,我县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发展较快,种植业有21万亩水稻、19.5万亩花生等7大类共73.1万亩农产品基地被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产地;畜牧业有淮源生态养猪合作社等4个产地获得无公害畜产品认定,有近12万吨农产品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获得了市场准入的金字招牌,打响了桐柏山淮河源农产品品牌。

(五)新型农民快速成长。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共同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增强了农民遵纪守法、重信协作的自觉性,提高了农民接纳、吸收、应用新成果、新技术的能力,培养了农民的市场意识、信息意识、经营管理意识。前些年县有关部门同城郊乡农民签订了种植粳稻协议,县有关部门提供种子和预赊化肥,农民种植粳稻,县有关部门按高于市场10%的价格包销。但收割季节到来时,农民为了不还化肥款或卖个更好的价钱,赖着不履行合同,县有关部门面对千家万户的农民束手无策。成立合作社后,会员成了进入市场的主体,章程与合同的履行是每个会员的义务和责任,加之合作社会员受亲缘地缘关系约束,会员的诚信意识得到了明显提升,上述问题迎刃而解。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正在快速成长。

(六)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把广大基层干部从繁杂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搞服务,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以赴办实事。吴城镇过去为发展养鸭产业,政府统一购置鸭苗分发到农户,群众抵触情绪较大,结果是算算“发了”,实际“瞎了”。2004年以后,吴城镇采取宣传引导、培养协会、大户示范带动等间接推动方式,政府由台前转到了幕后,变行政干预为指导服务,政府的工作量小了,成本低了,包袱没了,即使在2004年出现禽流感疫情的严峻形势下,吴城养鸭产业仍健康发展,干群关系和谐。

三、问题

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果,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但与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实际需求相比,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认识不到位。一些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重视不够,抓得不紧,推动不力,没有把发展合作社列入“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相当部分的农民对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和效益缺乏足够了解,行动上不热心、不积极;部分职能部门作用发挥不充分,宣传指导不到位,还存在不少空白区、盲点。

二是发展不平衡。合作社发展速度慢,全县已注册登记的合作社仅有58家,而邓州已发展有230家;乡镇发展不平衡,有的乡镇起步早,如吴城镇目前已有10家合作社,而少数乡镇目前仅1家合作社;产业布局差别大,围绕种养业等传统农业生产建立的合作社比重大,而从事产品加工、仓储、运销、土地流转等方面的合作社比例很小。

三是带动力不强。我县合作社规模都比较小,已成立的合作社个头也普遍偏小,入社成员多数在20户以下;注册资金也不高,大多在50万元以下;我县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仅占总户数的0.85%,而在我国先进地区参加合作社的成员占农户总数的比例已达50%左右,世界发达国家如美国占到82%,法国占到90%以上。

四是运作不规范。在内部管理上,合作社的章程缺乏实质性内容,可操作性差,有的一年没有组织召开过一次社员大会,理事议事和监事参事职能基本上是形同虚设;有的合作社产权不明晰,财务管理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不透明。在生产经营上,大多数合作社只是在技术、信息等方面进行一些简单合作,真正从事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很少,服务功能弱,带动能力有限,致使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不强。

五是引导扶持力度不够。个别部门认识不到位、指导不到家、服务不到底,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具体落实起来也很难。合作社的带头人难寻、技术骨干难找、专业人员难引的现象还很普遍;自身积累难、银行贷款难、引进资金难的状况还相当存在。

四、建议

实践已经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三农”工作中具有独特作用。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实施,为扶持、规范、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了法律依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更是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时机已经成熟,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

1、立足实际,寻求突破

一是加快培育一批。以政府引导、支持、服务、指导为手段,坚持“引导不干预,指导不代替”原则,依托农村专业大户、经营能人、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农村现代生产经营主体,以及农业技术推广、供销等部门和农村基层组织,利用各自的优势组建专业合作社。目前,我县可首先围绕茶叶、蔬菜、中药材、畜牧养殖业、林果、水产、食用菌、农机等区域性、特色性产业和产品为重点,在国省道沿线等交通便利的地方,本着“先发展、后规范,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态度,大力发展。二是积极改造一批。重点针对以生产、技术、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农民专业协会,通过吸收股金实行专业合作社改造,进一步增强在供种供料、技术推广、标准化生产、产品销售服务等方面功能,逐步使其从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对于尚处于发展初期、联结比较松散的协会等其他无经营性质的农民合作组织,仍一如既往地给予鼓励和支持,充分发挥其组织农民参与生产经营的作用。三是迅速规范一批。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促进合作社在章程制定、管理制度、盈余分配等方面加以规范,使其既符合合作社原则,又体现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四是着力提升一批。围绕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一体化经营,根据生产经营和社员需要,开展统一服务。鼓励其按企业化要求,改善办公设施、培训场所、收购场地、冷藏设施、加工场地等硬件设施,不断增强和提高服务水平。

2、典型引路,示范带动

采取措施重点培育一批符合我县特色农业发展方向、产业特色明显、带动农户面广、市场竞争力强、运作机制规范的合作社,作为县级示范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采取定期组织召开全县合作社经验交流会等方式,相互学习、交流和研讨,扩大辐射带动面。可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达到国家、省、市、县各级标准的示范社给予不同的奖励。全县要重点培养5—10个不同产业类型的示范社,各乡镇重点培养1—3个示范社。力争用3—5年左右的时间,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在全市、全省有影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点带面,带动全县合作社全面发展。

3、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一是利用会议、讲座等形式和各种媒体重点宣传合作社的政策法规、专业知识及成功典型、经验做法等,引导更多的农民创办和加入合作社,营造舆论氛围。二是整合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教育、人事等培训机构和师资力量,培训一批合作社辅导员,达到每村有一名熟悉合作社知识、注册登记程序的辅导员,具体指导合作社组建、开展规范化建设及产业化经营。同时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机制,使辅导员联系合作社制度落到实处。三是进一步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培训工作,落实培训经费,有计划、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培训基层干部、业务人员、合作社负责人和有关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各类经营大户,尽快培养一批熟悉合作理论、合作政策和合作实践的“带头人”、“明白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重点开展合作社财务制度培训,推进合作社规范建账和报账,以便早日发挥作用,充分享受各项优惠政策。

4、多措并举,大力扶持

一是提供财政资金扶持。建立专项基金,采取政府适当扶持、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办法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专项扶持资金重点用于扶持组织机构健全、规章制度完善、运作行为规范、示范带动力强、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服务项目建设和对考核先进乡镇、部门及人员的奖励。加强对合作社创建初期的人员培训和业务辅导,对自觉接受业务部门监管和辅导,运作机制、财务管理符合法律规定,可以正常开展业务的给予一定的前期培训和创业启动资金补助。对合作社外出参展、考察、制标准、创品牌、开展质量体系认证等给予补贴或“以奖代补”,促其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强带动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是提供信贷资金扶持。积极协调,帮助合作社解决贷款难问题。县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对合作社贷款实行贴息;农村金融部门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扩大对合作社信贷资金的发放规模;县政府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可将合作社纳入扶持范围;鼓励引导合作社联合组建农信担保公司,为农户贷款提供担保。三是落实税收优惠扶持。税务部门应认真贯彻执行合作社销售成员产品按农民自产自销对待的纳税原则,统一规范税收行为,尽快明确操作规程,帮助合作社完善税免报账,推行代理制,确保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尽快落实到位。四是在合作社用地、用电和农产品运输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特别是建立鼓励农机合作社等参与土地流转的补贴制度,促进土地向大户集中,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五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相关部门要严格依据上级政策精神,重点监管向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收取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农业生产性费用和其他费用,杜绝违规收费行为,为合作社的正常起步和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六是对合作社带头人,要政治上关心爱护、工作上支持扶持、荣誉上积极推荐、业务上加大宣传,营造促进其成长的良好发展环境。

5、加强领导,促进落实

一是建立由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农业局)具体组织,县相关职能单位参加的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情况,研究解决问题。联席会议召集人由县领导或县农业局负责人担任,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和有关扶持政策,开展沟通和协调,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试点培育、政策咨询、业务指导、宣传培训、登记备案、统筹协调等工作。各有关部门要依据各自职责做好相关服务工作。二是以县农经站为主体,充实合作社发展工作具体办事机构力量,抽调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相关人员组成,经费列入预算,配备必要的信息录入、日常监管设施,负责全县合作社发展宏观管理的具体工作。三是各乡镇、各有关部门选配1名班子成员具体分管,1名中层干部具体主办,建立相应的领导机制,建立起上下衔接的组织体系。四是结合乡村便民服务网点建设,逐步推行合作社注册登记代理制,建立合作社村级代理组织。五是组织专家队伍,结合县情农情、产业特点和发展侧重,分别编制5年规划和当年规划,按产业类型和乡镇特点下达年度指导性目标任务,并强化督促检查,确保任务落实。

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

莒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

杨凌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

滦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调研报告

巴林左旗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

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 2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调研报告

某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

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

对桐柏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报告
《对桐柏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