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传统教育的大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1 19:04: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刘梦溪认为,整个传统社会的文化都可以叫作传统文化。一般把周秦以来直至清朝最后一个皇帝退位,也就是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称作传统社会。而文化应该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因此广义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其精神学术层面,应该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而我认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积淀起来的精神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传统文化是一种适应、反映、表达、体现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宋明以来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封建的思想文化。它以自然经济、血缘宗族依附关系为根基, 以维护皇权、神权、父权为中心的严酷等级秩序的‘礼’为基本范式,有其内在的同一性和根本价值指向, 有导源于这一中心的本源性的统治与服从关系, 是一种自足的整体性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那么什么是德育教育呢?德育教育,其实就是对人们思想上的教育,让人们本来不好的想法,品德改正过来,好的思想、品德,得以发扬光大。进一步提升现在社会人们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换句话来说,其实德育教育也可以说是品德教育。道德的含义有什么呢?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

(二)研究现状

在现代教育中,因为传统文化教育不够深入。所以使现在学校教育出现了种种问题,专业数目过多、学生外语水平偏低、教学内容过旧、培养模式单

一、人文教育过弱。人才意识单一,缺乏综合性的思维„„都是我们现在人才培养上出现的问题。而高校合并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形成多学科、学科交叉、文理渗透的局面,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高校合并便于学科交叉,培养出的人才不至于意识单一。由于现在不少高校的校长、教授多数是单科类院校出身的,所以有的时候思维会比较单一,而这样的思维对于建设现代很有必要健全学生的知识结构高水平的高校而言是不够的,现代高校管理者需要多学科、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学生也应该一改以往单一的思维模式,注重自身的多方面发展与学科的交叉贯通。在大学中广泛的学到很多内容,但学而不精,就有时候会想还不如去技术学校学点技术,出来还好混个饭碗,但现在许多企业对学生的文凭也特别重视,这明显又是个矛盾。有的学生为了考研读博,疯狂学习,埋头苦读诗书,而忽略的实践的重要性,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高等教育也越来越多的在浑水摸鱼,作弊抄袭现象严重,考试也只是一种形式,不在是衡量好与坏的标准,这大大打击的学生的积极性,无论下不下苦功,一样能考试过关,所以学生开始懒惰,在寝室游戏,睡觉,旷课,以成为见怪不怪的事情了。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但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与礼仪相悖的现象日益严重,如无视课堂秩序,旷课、迟到、早退心安理得,课堂上随便说话、接发短信、玩游戏、吃东西、甚至呼呼大睡;图书馆和自习教室内大声喧哗、接打手机、污损书刊桌椅、自带笔记本电脑玩游戏看电影;日常生活中乱丢果皮纸屑、浪费水电粮食、随地吐痰、排对加塞、不尊敬师长、公共场合行为不端、穿着不得体等;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同学把无视校纪校规、行为放浪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当作个性,强烈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尊重别人,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现象折射出学生礼仪规范和公德意识的缺失,高校校园文明风气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生于礼仪之邦,当为礼仪之民;身处书香之院,本该知书达礼。这些都是现在我国高校教育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研究目的

所以我们必须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中小学生都要进行德育教育,

大力发展。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去培养学生、教育学生。传统文化特有的德育模式可供我们借鉴。从德育方法上来讲,中国德育传统有自己独特的实践方式。主要是自省自律,整体把握,体悟融通,躬行践履。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精髓,不仅富含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而且建立了一个循序渐进、内外一体、行知结合、伦理与政治合一的完整模式,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和可操作性,为中学的德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料和具体模式。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合理内核在于强调道德是人性之本,尤其是儒学文化,其本身就是以伦理价值和道德价值为中心的,因而人们又称之为伦理文化和德治文化。例如传统教育认为:“为学”的过程,既要熟读经典,又要修养德行,这种重伦理的价值取向几千年来在读书人心中根深蒂固,并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情感,积淀成为一种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我国传统文化最有价值之处也许是对人的精神、灵性的重视以及着眼于保持人的精神、提高人的灵性而对道德修养方法的探索。至于对传统文化中天人和谐的追求,其潜在的人文价值在当代更为突出。人文精神不仅意味着发现人的特性、力量和潜能,还意味着对人的存在和处境的关怀和爱护。前者,使人自信自尊,后者使人理智,人要保持在人作为人所必要的精神维度上,这两种意识都不可缺。道德传统追求天人合一,内在超越;比如强调的“仁者爱人、推己及人”构成了处理社会五轮关系的伦理道德核心,同时也赋予了自然界以生命伦理意义,创发了天人合一的人生理想。讲究以礼节和,尽心知性,圣贤境界,以无为贵。出世崇拜圣人的价值和意义,入世则强调人人都可以修身而成为圣人。又如儒家思想当中的积极进取和有为精神,其进取和有为的动力与目的并不是为了名利。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素质教育就是能够培养学生在当今社会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研究内容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中国文化历来关注实现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养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要实现现代化,这种自信自尊的精神是绝

不可少的。

张海迪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她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进过学校,童年起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十五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她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张海迪说:“我像颗流星,要把光留给人间。”她怀着这样的理想,以非凡的毅力学习和工作,唱出了一首生命的赞歌。张海迪在本职岗位和社会工作中自强不息,以满腔的热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务社会,奉献人民,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典型。她是中国一代青年的骄傲,也是中国残疾人的杰出代表。

(2)重视人的精神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杀生成仁,舍生取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要义之一。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要谈美,外表永远都是个虚掩的壳,真正的美是内在的精神与修养,才能得到人的认可。对正义价值的认可与执著追求。

(3)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隐含了一层道德规范:就其本身而言,它暗示“祖国”(无论是何种定义)是道德的标准或价值,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的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更有益于国家的进步。我国已经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

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所以必须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凝聚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有价值的道德理念,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髓,对于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对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4)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拥有强烈的团结协作意识是成功的必然前提。“一个人无论如何才华横溢,精力充沛也总归是有限的,要想成就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必须唤起别人与自己同行,借助别人的力量达成自己的目标。”尊老其实是和爱幼连在一起的,这里的“爱幼”并不只是“爱护幼儿”,而是和尊老相对应的年轻人。尊老爱幼所构成的是一种老人和年轻人相互交融的辩证关系。这就意味着,老年人不能只巴望着得到年轻人的尊重,也要有一种爱护、关心和理解年轻人的情感倾向,要对年轻人表现出足够的宽厚、慈爱之念,而不是时刻以老年人自居,动辄就要求对方尊重自己。须知,尊老和爱幼是相互的,不是单向度的。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中,培养青少年的传统美德是重中之重,所以正确指引青少年的行为准则。 宽容大方,文明礼貌。

在古代尽管为封建主义制度,但是在那时候,我们的祖先,我们的先贤,他们都非常的具备文明礼貌,宽容大方的特点。他们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用语也比较温文尔雅。在现代社会出现了太多太多动不动就“粗口成章”。最可怕的是,他们还以谁吵得厉害。谁吵得大声为赢家。我对此感到非常的悲哀。现在的年轻人啊,真可怕!现在很多男的,不讲粗口,不说脏话,更有可能被称为“装”--就是故意装文明。还有回想起我们以前在语文课本上学到的,古代出现的路不拾遗,我觉得这种情况在现在来说就是天方夜谭。每个人都几乎只围绕自己转,现在太多的人都自私自利。不要说路不拾遗了,拾到肯还回去已经是好事了。面对

现在社会出现的种种不良状况,我们一定要加强对现在的年轻人的教育,在中小学,甚至是大学都要积极宣传,弘扬我国的优良传统,让更多的青少年心身得到健康的发展,让我们这个社会更加的文明有礼。

(5)知恩图报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这个优良传统正逐渐被当代中学生淡忘。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都是被照顾的对象。一切的悉心照顾都被认为是应该。他们一边哼唱着“常常回家看看„„”一边对自己的父母长辈哼哼哈哈。传统文化中的“百事孝为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已经逐渐淡出了现在大多中学生的思想。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材中,与父母、老师、同学交往的内容专门进行了学习。我们也结合我国的传统节日进行了一些活动。可是,收到的效果有改进,可是大多孩子在回答问题中回答的头头是道,通过家长课程活动,我与好多家长交流反馈的信息来看,对孩子的现实影响还较低。当前,我们应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感恩传统,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感恩的优良传统有利于中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有恩必报,施恩勿念"的报恩理念有利于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明确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恩内容有利于中学生感恩行动的开展,从而教育、帮助中学生以积极的感恩行动回报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恩情。

知恩图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知感恩,是人格的缺失,心灵的荒芜,情感的窖藏;不加强感恩教育,我们的青少年一代将没有健全的人格,他们将感受不到人生的幸福,体会不到人生的快乐。其实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勤劳、勇敢、善良、知恩图报的民族,而在这众多的美德之中,知恩报恩可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突出的一种美德,在这方面,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结草衔环”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韩信报恩”的故事相信大家也应该已烂熟于心,诸葛亮知恩图报的故事则更是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对刘备忠心耿耿,为蜀国出生入死;刘备死后,尽管后主“乐不思蜀”,诸葛亮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知恩图报方面,古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然而当今社会,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道德缺失、情感缺失和信仰缺失给社会广大未成年人健

康成长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渐渐的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使得少数青少年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控。所以我们要对青少年实施“感恩教育”,精心培育“感恩文化”,让青少年一代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老师之恩、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帮扶之恩......使“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之情感生根、开花、结果;否则,青少年一代的人格将不健全,他们将感受不到人生的幸福,体会不到人生的快乐,同时,知恩图报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得不到传承和发扬! (6)重信轻利,勤俭节约

古人不乏重信轻利的故事,“曾子杀猪”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许多中学生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受到社会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更多的是追逐金钱、私利,互相攀比,缺少公德心,缺少诚信和社会责任感。传统文化中的“言必信,行必果”、“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等典故和名言都值得我们在加强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勤俭节约方面加以学习与借鉴。用我们传统中现成的东西来教育学生讲求诚信,注重信誉,构建资源节约型节约型社会。

当然,不仅仅要培养学生们有传统美德,那么作为传授者,教育者。我们也应该具备相应的传统美德。我们小组认为,作为以后有可能成为班主任的我们,应该善于利用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提高自身的修养,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班主任应该加强自身修养,2.班主任应具有博爱仁德之心,3.班主任应具有中庸之道的思想品德,4.班主任要博学多才勇于创造,5.班主任要敢于下放权力。这样做,不但能让作为班主任的我们更好的理解中国传统的美德,更有利于我们教育好我们的学生,做好德育工作!

班主任应该加强自身修养

加强自身修养是中华民族的教育传统。重视师德修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其发展是源远流长。自古至今,许多“师范端严、学明德尊”的教育家,一方面在理论上对教师的素质作出了精辟说明,一方面自己在实践中身体力行,“言必信,行必果”,对这一优良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早在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十分重视道德和知识修养,强调“以身作则”。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他还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这些论述说明了教师以身作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战国时期的杰出教育家荀子以其唯物主义思想贯彻于教育思想之中,十分重视教师自身修养。强调教师的尊严,对教师条件作出严格的要求。他说:“师书有四,而博习与不焉 。尊严不惮,可以为师;耆父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就是说,当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条件:首先要有尊严和威信;其次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再次要能循序渐进;最后,要能精通道理,并可加以发挥。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韩愈在《师说》中阐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认为教师是道的化身,无道不成师。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讲道理,重修养,提出“要人敬,必先自敬,重师首先师自重”的教师修养主张,倡导教师“虚心,宽容”,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学习民众,关心学生。总之,前人先辈良好的师德风范、敬业精神和育人方法,为我们今天的班主任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也为班主任在新时期修养自身提出了即应重视亦可效法的依据。 班主任应具有博爱仁德之心

作为一个班主任,一定要将班主任工作当作是一份事业,而不是一份职业,要充满对学生的爱,而且一视同仁,这就像佛家思想所倡导的一样,要对每个学生充满博爱仁德之心,这样学生才会乐于接近你,真心地听从你的教导。爱,是班主任工作中最关键、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班主任对学生的关爱,既要像真心朋友般的友爱,又要像慈母般的亲爱,也要像严父般的挚爱。班主任在学生遇到生活中的困难中时,一定要能像父母一样倾囊而出;在学生遇到心理思想困难时,一定要像朋友一样能够作真诚友谊的交流与谈心;在学生生病时,像护士一样给予最出色的服务。所以,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像佛家一样,充满博爱之心,用自己的爱心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园,让学生在如春风般的温暖中感受生活的

快乐及幸福,在学习中也更能有一种激情,不在孤独寂寞中失去精神的动力与支持。如:假如一个学生犯错了,班主任不能够一味的批评。一定要先搞清事实的起因于过程,理解整件事实。就算真的是这个学生有错,我们也不能直接,或者很火气的辱骂学生,要换一种方式教育孩子,让他们认清自己的错误在哪里,以后就会改正,而且我们以友好的语气和他们沟通,或许他们更能够接受我们的教育。所以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有博爱仁德之心,爱护,呵护,悉心教导学生。 班主任应具有中庸之道的思想品德

班主任面对学生所犯的错误及存在的心理等诸方面的问题,不妨学学儒家的中庸之道,执法应严,处理应宽,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不妨变通执行,达到既使其认识到错误,又能改正错误,更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高中二年级时候,我们班有个同学,性格比较孤僻,平时与其它同学不合群,而且行为习惯比较差,大错没有,小错不断,经常迟到早退,虽班主任多次教导他,但起效不大,也难以走进其心灵,为此,班主任一直苦于无良策应对。后来渐渐地他的迟到次数累记达到全班迟到早退最多的一位学生,为此,班主任找他谈话,告诉他要将他的有关情况向学校汇报,并告知他将受到的处罚。他当时,对班主任说,“我有这么多次了吗?我记得还差2次呀”班主任一听知道其中有戏,班主任就将学生每日的情况记载表逐个与他一起统计,面对结果,他先是哑言,然后嘴里小声叽咕:“通报就通报,有什么大不了的”这时他有点触动了,老师就趁热打铁,对其讲述其中的利害,以及对今后的影响。他听着听着对班主任说,老师你能再给我一个机会吗?我保证以后改。这时,班主任对他讲,我一个人做不了主,我必须征得同学们的同意。随后,老师在班级中事先做了一些工作,请求同学们给他一次机会。然后,让他在班级中公开阐述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要求同学们给他一次机会。在同学们渐渐举起手臂中,他流泪了。后来他告诉在那一刻,他感受到了同学们对他的关心和爱护,他后悔平时和同学们没有很好相处。在征得同学们的同意,班主任向同学宣布给他留班察看一个月,保留对他的问题上报进行处理的权利。同时要求他在这一个月中不仅不能再犯同类的错误,而且得有重大立功表现。至于什么是重大立功表现,得由大家评判。在随后的一个月内,他不仅没有犯迟到等同类的错误,而且为了有重大的立功表现,更多的关心集体,抢着帮别人值日,主动帮别人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竟

渐渐赢得同学的喜爱,他自己也体会到与人和睦相处的快乐。 班主任要博学多才勇于创造

作为班主任,在现在新时代,面对新教材、新课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是摆在每个教者面前切切实实的课题。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能不能教?创新能力只能培养,不能教!创新能力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这样的环境就必须得由班主任去创设。所以,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吸取墨家思想的精华,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学墨子的思想,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基本点。而是要学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传说他曾制成“木鸢”,据说三天三夜飞在天空没有掉下来。学墨子那种勇于创新,善于创造的能力,多开创性开展工作,让学生多思,多动手,亲身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班级事务中逐步培养创新的能力及意识。同时,身教大于言教,班主任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对学生也是最好教育和培养。 班主任要敢于下放权力

班主任是班级的灵魂,在班级管理中处于主导和监督的地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往往让班主任手忙脚乱。要想及时、有效地处理好班上的各种问题,班主任在制定好班规的前提条件下,就可以寻找各种各样的“帮手”,比如班长、学校委员、纪律委员、生活委员以及很多个小组长等。然而,要想我们找出来的这些“帮手”能够认真、有效地处理好班级的各种问题,班主任就必须要讲手中的权力交予他们,让他们能认真落实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成为一名有权力为班级服务的人员。作为一个班主任,我们在管理班级的时候一定会选班委协助我们管理班级。班主任的自身修养提高了,传统美德得以继承,得以发扬光大了。那么作为传道者的我们就有能力有条件去教育下一代,让他们的思想观,价值观变得更加美好,更加的健康。在将班主任的权力下放的时候,最主要的是要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因为我们的权力是下放给学生的,学生在处理与学习、同学、老师的关系的时候是作为主体存在,而且要表现出他们所具有的功能特征,所以我们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时候,我认为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三是要尊重和提倡学生发挥创造性。

班级管理不是一门技术活,而是一门艺术活。只有将班级管理做到艺术化,使每个学生能够找到在班级体里面的归属感,能够为了班级荣誉而奋斗的时候,那么班级管理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的学习也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总结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青少年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是提高青少年德育实效的重要途径。在青少年德育中开发与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要遵循辩证性、开放性、针对性和创新性原则。课堂是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主要阵地;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是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有效途径;网络德育是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重要载体;隐性德育是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有效形式;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是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有效机制。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与血脉,是德育之根基,青少年德育工作只有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才会有勃勃生机。进入21世纪,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在青少年德育中出现了一种注重传统,回眸寻根的世界态势,即把本民族的的文化传统作为青少年德育的重要内容,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塑造青少年具有本民族文化特点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光辉灿烂,它曾孕育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就是在今天它在世界上也仍然有重大影响。在青少年德育中,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资源,对于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德育,提高青少年的德育实效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传统文化无论在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方面还是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都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启迪和可资借鉴的内容, 它与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及建设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相得益彰, 一脉相承。我们应该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 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 并将其引入学生的德育教育, 对于提高新时期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张伟强.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J].中国市场.2007(01)

李春来.浅谈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中的意义.科教文汇[J].2011(07) 张绍轩.儒家传统文化与中学德育教..西北师范大学[J].2004

传统教育

传统教育心得体会

青少年道德传统教育

传统教育的优缺点

光荣传统教育教案

光荣传统教育心得体会

民族传统教育教案

传统教育题材相声

大学论文

MOOC为传统教育敲响警钟

传统教育的大学论文
《传统教育的大学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