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三年级品社第一单元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14:21: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三年级(上册)品社教案 第一单元

温暖的家

我长大了

(第一教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感激、尊敬和关心,懂得孝敬长辈;知道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要互相尊重,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家庭责任感,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平等相待。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事物与现象。

3、知道有关自己成长的事情,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情;知道在家里应具有哪些文明礼仪,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认识到自己长大了。组织学生的活动,从而有序进行。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一)学生准备

能够反映自己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生活的照片或事情。

(二)教师准备

1、了解学生对父母的感情,以及父母与家庭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2、了解学生如何认识在一个温馨的家庭里,父母与孩子之间应具有的关系。

3、课前联系一些学生家长,对他们进行采访,了解他们在承担家庭角色时的内心想法,并在课前用录音机录下一些家长的心里话。

四、教学过程:

(一)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感受亲情

1、教师播放录音。

教师播放事先录制的学生家长平时想对自己的孩子说却又没能说出口的心里话的录音,并在播放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表情和反应。

2、教师提问。

让学生说一说听了录音后的感想。可以选择那些听了父母的话热泪盈眶的学生回答,使课堂气氛进一步升温。(教师要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谈体会,以营造一个相通且相同的心理环境。)

3、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回答之后设问。 师:我们这节课的名称是《我长大了》,但是为什么张老师却要在课上放录音,又要你们谈感受呢?这和我们的新课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多此一举呢? 板书课题:我长大了

(二)我们美好的生活是谁带来的

1、教师请学生借助投影仪向同学展示一些自家美好生活的照片,大家一起分享美好幸福的回忆。

2、通过对照片的描述,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美好的家庭生活是父母长辈付出了努力和心血换来的,体会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小组调查

1、开展有趣活动:我的“昨天”和“今天”。

2、分小组,测量每个人的身高体重,与自己出生时的情况作比较。然后各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小组哪位同学体重增加得最多,哪位同学身高增加得最多。

(四)我为温暖的家做些什么

1、教师提出问题。

师:在这样温暖的家庭环境中,同学们一天天健康地长大了。但是你们在享受温暖生活的同时,有没有想过自己也是这个家庭的一员,应该为这个温暖的家做些什么,对家庭应该负有什么责任呢?

2、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分组进行讨论。讨论完毕后,每组选派几名代表陈述本组同学的观点,并要说明理由。

3、教师在对每个小组的陈述进行评价之后,将学生写的卡片贴在“温馨宝典”――红心卡上。

4、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质疑、解释、补充等活动,逐渐地转变了自己对家庭的认识,开始形成了主人翁责任感,开始意识到自己对家庭的责任。

(四)我的心里话

1、教师引导学生对父母说说心里话。

师:你们真是长大了,懂事了,说得多好啊,老师都感动了,要是你的爸爸、妈妈能听到,一定会很高兴的。你愿意说给他们听吗?

2、让学生把自己的心里话尽情地说出来,使学生与旁听的家长一起分享家庭的温暖。

(五)教师总结

通过今天的课堂活动,我们知道每一位同学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今天,都长大了许多,更重要的是,同学们比以前更深刻懂得了“长大”的含义。希望同学们像个“长大了”的孩子一样要求自己。

六、板书设计 我长大了

出生时的体重

现在的体重

出生时的身高

现在的身高

爸爸、妈妈抚育我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懂得个人的健康平安是家长呵护的结果;

2、学习通过观察、体验、思考,发现和理解生活中蕴涵的道理;

3、感受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萌发对长辈的感激、尊敬和孝敬之情。 教学准备:

(生)收集资料:了解一天之中爸爸(或妈妈)的生活;调查爸爸、妈妈疼爱我,令我难忘得一件事。

(师)指导一个孩子拍摄一天中父母的生活片段;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我们从小时候的许多物品中又一次重温了童年的经历和成长的快乐。其实,我们的成长变化离不开爸爸妈妈。先请孩子们看一段短片。(播放小鸟在鸟窝里嗷嗷待哺的视频短片) 师:看过之后,你想说些什么? 师:和小鸟一样,爸爸妈妈为了我们能够健康成长付出了许多许多。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自己的成长岁月,去感受父母的辛劳。(出示课题:爸爸、妈妈抚育我)

二、实践活动

师:我想孩子们可能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一张照片(课件出示:大手拉小手图)。今天再看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 生:自由回答。

师:是啊,每当我们摔倒、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父母总是默默地伸出手,轻轻地帮我们拍去身上的泥土,擦掉我们脸上的泪珠,扫清阻挡在我们前面的东西。是他们,给予我们生命。(播放母亲生育时痛苦的瞬间)你曾经听妈妈说过她生你时候的情景吗? 生:自由交流。

师:正因为这样,所以中国人有一个习俗。一起来读读第7页豆博士的话吧。 生:齐读。

师:其实,父母对我们的抚育远远不止是给予我们生命,他们日夜为我们操劳。课前,我们就对爸爸或妈妈的一天进行了调查,现在请孩子们拿出调查记录,在四人小组内交流。注意:要说清楚时间和爸爸或妈妈做的事,还可以说说你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生:四人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师:谁愿意来给我们介绍一下你的爸爸或妈妈的一天? 生:(出示调查记录表或相应的照片)交流介绍。(师相机提问、引导)

师:一些事情在我们不去深入了解的时候往往会习以为常,而一旦了解之后才会发现,我们忽略了很多。孩子们,在了解了爸爸或妈妈一天的辛劳之后,你有什么想对爸爸或妈妈说的吗?

生:自由回答。

师:其实,这样的一天,只是许多天中很普通的一天。在我们的成长岁月中,每一天,爸爸妈妈都是这样度过的。你们还记得小时候发生的一些被他们疼爱、令你难忘的事情吗? 生:自由回答。

师:有一个和我们一样大的孩子,他的感受和我们一样,请孩子们翻开书第9页,看看他写下的这篇作文。(播放录音) 刚才孩子们也和小文一样,把深藏在自己内心的话说了出来。可是遗憾的是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没能出现我们亲爱的爸爸妈妈的身影,他们正在为了我们奔波、辛劳。但是我们可以把自己想说的话像小文一样写下来。 生:(翻开书第10页)写下自己想说的话。(播放轻音乐) 师:选择一至两篇读给大家听。

三、结束活动

师:我知道,孩子们还有许多许多话想对爸爸、妈妈说。那么,请孩子们回家后,把你在课堂上看到的、听到的,你心里面所想的,你在课堂上写下的,还没有写完的内容告诉你的爸爸、妈妈,让他们知道你们对他们的感激和爱。

我懂事了

(第一教时)

一、教学目标

1.

尊重父母的劳动,理解父母的辛苦。

2.

学会关心家庭,增强自己对家庭的责任感。 3.

乐于分担家务、料理自己的生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调查爸爸或妈妈工作的情况。

三、教学过程

1.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是谁给我们生命,生活中是谁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又是谁哺育我们健康成长呢? 生:(爸爸,妈妈)

师:随着我们不断地长大,我们懂得的事情会越来越多。我们都应该懂事了。(板书课题:我懂事了!)什么叫做懂事?

生(应该为父母考虑,能够想到事情的各个方面。„) 2.

交流探究。

a.

请学生朗读乐乐的感想,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师:乐乐随爸爸经历了一天的工作,真正体验到了爸爸工作的辛苦。其实,每位同学的爸爸、妈妈都和乐乐的爸爸一样,日日、月月、年年地辛苦工作,很不容易。课前,老师布置学生们了解一下家长的工作,现在,就请大家来讲一讲。 请几个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乐乐写到我已经九岁了,是大孩子了,应该给爸爸、妈妈减轻点负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想,他的爸爸妈妈看到他写的感想,看到他自己收拾房间、不用别人提醒和催促就能完成作业,一定会非常开心,一定会说:“孩子长大了,懂事了。”“长大”就意味着和小时候不一样,许多事情可以不用家长为自己操心了。下面,我们以前来讨论一下,哪些事情我们三年级学生已经可以自己做了,可以让爸爸、妈妈下班回来后多休息一会儿,能让他们感到高兴。”

让学生自由发言,适当予以评价,帮助学生确定哪些设想是合理的,并且将这些可行的意见写在黑板上。例如:自己铺床叠被、收拾书包、整理用品、擦桌子、洗碗、倒垃圾、取报纸、拿牛奶等。 3.

计划设计

请每一位同学写一个准备在今后执行的小计划,可以参考大家讨论过的、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出示计划的要求:

一定是自己力所能及的、经常需要做的日常家务劳动,而且要求一旦写了,今后就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三分钟热度”。

直到现在为止,还是爸爸、妈妈在做的日常家务劳动。 内容不要过多,一两项就可以了,最多不要超过三项。 告诉学生:大家制定了计划,就按照计划去做而且事先不要告诉爸爸妈妈,给他们一个惊喜。他们一旦发现,一定会非常高兴,一定会夸奖说:“我们的孩子真的长大了!” 4.总结。

“爸爸妈妈为了家庭生活而操劳工作很辛苦。我们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了,应该懂事了,要尽量减轻爸爸妈妈的负担,做一个好孩子。

5.布置家庭作业。如果有时间,组织学生阅览资料“母亲节的由来”,并且介绍父亲节。

健康生活每一天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确立自尊、自爱的生活态度,树立对爸爸、妈妈要有礼貌的情感。 2.懂得文明礼貌可以让亲人间关系更融洽,文明礼貌可以筑就一个暖意融融的家。

3.知道在家里什么时候怎么做才是文明礼貌的行为,并乐于去做,进而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教学准备

1.教学中要使用的调查问卷表格。

2.课前就学生在家里的文明礼貌表现,采访学生家长,并拍成录像片段。 教学过程

(一)调查和统计

教师出示四种画面,请学生根据画面提供的情景在自己的调查表上做出选择。要求是: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做法,对每个情景中的两种表现做出选择。

第一个情景:早晨离家上学前

A.向父母说“再见”;

B.天天在一起生活,天天都见面,说不说“再见”无所谓。

第二个情景:当有事要进父母房间时

A.敲门,得到允许后再进去;

B.都是一家人,没必要敲门,可以直接推门进去。

第三个情景:妈妈做好了饭,叫你和爸爸吃饭

A.等妈妈―起吃;

B.都是一家人,你等我,我等你,多累呀,可以边吃边等。

第四个情景:回家之后,很累了

A.坐要讲究坐相,再累也不能四仰八叉地; B.往沙发上一躺,怎么舒服怎么坐。

接着请各小组分别统计组内A,B选项人数的多少,然后全班统计A,B选项的人数。最后的统计显示:选A的有*人,选B的有*人。

(二)讨论和探究

师:现在大家可以看出选A和选B的人数相差不多,但你们能看出选A和选B的同学代表了哪两种观点吗?

师:选A或选B的同学能分别说说自己的理由吗? (教师要给出争论的时间,让学生尽情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时学生发生了激烈的争论,选B的学生坚持认为,在学校都被管够了,在家里还要注意这注意那,累死了,家都不像家了;而选A的学生认为,这样做家里人会很高兴和舒适,觉得选B的同学太自私了。)

师:刚才你们说的听起来都有各自的道理,但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说的,让我们来看几个采访片段,听听家里人的感受吧。

(三)体验和感受

播放采访学生家长的录像片段,小记者向家长提出的问题:

(1)妈妈正在做饭时,孩子自顾自吃起来和等妈妈一起吃,您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2)孩子进您房间时,敲门好还是不敲门好,您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吗?

师:(提醒学生)这都是我们学校我们这个年级的学生家长,你们的爸爸、妈妈想法一定和他们差不多。

(通过播放采访录像,学生发现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和站在家人的角度想问题是不一样的。这时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些只顾自己。比如吃饭,本来想一家人没必要等,但如果和爸爸一起等妈妈吃,妈妈是很高兴的。教师再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忆一下,自己对家人或家人对自己,讲文明礼貌和不讲文明礼貌时的不同效果。结果有的学生说爸爸进他房间,不敲门自己会觉得很不高兴,是“打扰我了”;父母外出不打招呼是“不怎么在乎这个孩子”。然后引导学生将心比心。

师:你希望父母尊重你,那你对父母应是怎样的态度呢?

(得出结论:我们的家庭只有互相尊重,相互讲文明礼貌,才会让家里充满爱和温暖。讲文明礼貌,实际给家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带来了舒适温馨的感觉。)

(四)讨论和总结

请每个小组用一句话概括在家里注意文明礼貌的好处,全班交流。

(五)讨论和设计

让学生思考家里还有哪些地方应该做到文明礼貌、怎么做,并根据“什么时候”和“怎么做”的思路设计出《家庭文明公约》,并拿回家和父母交流讨论。学生有很多很好的想法,如家庭成员不管谁有事出门,都要相互打招呼;回到家里也应该打招呼“我回来了!”;互相之间都不能翻私人的东西等。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多用了“相互”的概念,可见他们很重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显示出了“平等”观念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成人平时都爱给孩子提各种各样的要求,却没有想到家庭的氛围和习惯是要由父母和孩子共同创设的。

五年级品社教案第一单元

三年级上册品社第一单元练习题

三年级品社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三年级品社教案

三年级品社教案

六年级品社第一单元

泰山版三年级品社下册第一单元试题

三年级品社

三年级下册品社教案

三年级上册品社教案

三年级品社第一单元教案
《三年级品社第一单元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