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创新四个机制,加快非公经济

发布时间:2020-03-03 23:39: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创新“四个机制”,加快非公经济发展

中共眉县县委书记 王 琳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发展非公经济的各项方针政策,把非公经济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创新机制,放宽政策,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和极具活力的增长点。主要呈现六个特点:一是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十五”期间,全县非公企业总产值由38.12亿元增加到70.58亿元,五年年均增速达12.96%。今年1-5月份,全县非公企业实现总产值34.47 亿元,上缴税金2568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 17.78%和 27.44 %。非公经济成为全县发展速度最快的经济成份。二是发展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以来,全县非公企业建成各种新、扩、技改项目364个,总投资12.63亿元。目前,全县非公企业已达 9863户,拥有固定资产21.52亿元,其中年产值上亿元的有4户,上千万元的有12户,500—1000万元的有15户,100—500万元的有234户。三是社会贡献日益增多。2006年底,全县非公企业上

1 缴税金5353万元,占全县税收总额的55%左右;纳税1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9户。全县非公企业从业人员65372人,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5.3万人,占全县农村总劳动力的37%。四是产业集群和优势产品初步形成。全县非公企业已初步形成了四大产业集群和九大优势产品。四大产业集群是:以宝深、关中压缩机为主的机械制造业集群;以太酒、老牛、恒兴为主的食品加工业集群;以社会、东兴为主的建材业集群;以全兴、华瑞为主的纺织业集群。九大优势产品是:白酒、砖机、水泥、果汁、棉布、淀粉、面粉、压缩机、锌锭。五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明显增强。目前,全县共有4户非公企业获得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称号;专利申请累计授权159件,取得国家专利64项,其中发明专利32件;25个产品获省市优质品牌产品称号,其中太白酒为中国驰名商标,老牛面粉、社会水泥、宝深砖机、皇城砖机为国家免检产品。六是企业整体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全县共有省、部级先进企业3户,市级先进企业5户,省、部级全面质量管理达标企业9户,省级基础管理优良企业15户,市级“三好”企业10户,有14户企业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在发展非公经济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四个创

2 新”:

一、创新保障机制,形成发展非公经济的强大合力

加快非公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的重视程度和抓工作的力度。我们始终把加强组织领导作为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不断创新非公经济保障机制。一是成立组织机构。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非公经济发展,2003年就成立了眉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和眉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局,切实加强对非公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特别是2006年,新一届县委班子成立后,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立足县情实际,确定了“工业强县”战略,成立了“工业强县”建设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亲自担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并以“工业强县”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非公经济,促进非公经济率先发展壮大。二是实行领导联点。县委、县政府专门制定了《县级领导包抓10户骨干企业的实施意见》,确定由10名县级领导包抓太酒、社会水泥、宝深等10户重点骨干企业,包抓领导每月深入包抓企业不少于1次,通过召开现场办公会、协调会、联席会等形式,全力为企业搞好资金、用地、信息等各项服务。同时,县委、县政府每年都确定一批非公企业重点建设项目,

3 列为相关部门和乡镇的重点目标任务,纳入年度岗位责任制考核,并对重点建设项目实行县级五大班子领导包抓制度,一包到底,责任到人,确保重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三是注重舆论引导。充分发挥宣传舆论的导向作用,通过组织召开非公企业家经验交流会,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以及各种经贸洽谈会、西部交易会和“两节一会”等节庆活动,大力宣传非公企业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宣传非公企业家艰苦创业、回报社会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倡导尊重非公企业、尊重非公企业家的社会风气。四是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采取因企制宜、抓点带面、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方法,建立健全非公企业党组织,进一步壮大非公企业党的力量,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导非公经济健康发展。目前,全县已成立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26个,从业党员261人,向53户非公企业下派了党建工作指导员,有力地推动了非公经济健康发展。

二、创新工作机制,为非公企业搭好平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在强调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还注重发挥政府的推动引导作用,在政策、企业改制、园区建设等方面全力搞好服务,扶持推动非公经济快速发展。一是出台优惠政策。认真

4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市《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定》等文件精神,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眉县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和《眉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政策措施,让非公企业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待遇,放宽非公企业生产经营领域,在土地征用、税收等方面最大限度地让利于企业,在注册、审批立项等方面尽量简化手续,支持鼓励非公企业放手发展。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制定出台了《鼓励支持企业投资、扩张的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县财政每年拿出10万元,设立非公企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鼓励支持优势非公企业发展的乡镇和新扩技改项目,促进非公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制定出台了《眉县鼓励支持机关干部创办、领办、协办非公有制企业的意见》和《关于推进全民创业的实施意见》,在全县形成了“谁创业、谁光荣,谁创业、谁有功”的社会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全县干部群众发展非公企业的信心和决心。目前,全县机关干部创办、领办、协办的非公企业已达到126户,仅2006年,全县新增非公企业67户。三是不断深化企业改革。积极引导非公企业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企业运行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其由家族式、手工作坊式

5 企业改造为规范的公司制企业,目前已在太酒和宝深公司开展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鼓励支持有实力的非公企业以收购、兼并、入股等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资产重组。目前,全县21户县属企业已改制18户,乡镇集体企业全部实现了民营化改造,非公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进一步增强。四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依托产业基础、资源、交通、区位等有利条件,加快建设县城工业园区、常兴工业园区和煤化工工业园区,为非公企业发展创造良好平台。2003年以来,我们先后投资5015万元,加快工业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使园区基本达到了“五通一平”,极大的改善了园区硬环境。目前,三个工业园区共入住非公企业927 户,其中投资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20户。

三、创新服务机制,为非公企业开启绿色通道 环境是非公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环境可以内增凝聚力,外增吸引力,提高向心力,发展生产力,没有环境的改良与创优,就不会有非公经济的大发展。县委、县政府一贯重视发展环境建设,致力建设最佳创业环境、最优服务环境,为非公经济发展开辟绿色通道。一是提供便捷服务。不断完善政务大厅服务职能,简化办事程序,实行“一厅式办公”、“一条龙服务”,

6 从项目引进、洽谈、办照到建成投运,全程为非公企业跟踪服务。制定了首问责任、限时办结、直查直办和责任追究制度,设立了客商投诉中心,24小时为企业提供服务,及时查处影响企业发展的人和事,为非公企业创造最佳的发展环境。二是提供资金服务。县委、县政府将金融机构对非公企业的贷款纳入岗位责任制考核,每年年终按照贷款增加数额予以重奖。2002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先后累计拿出20多万元,用于奖励金融机构支持非公企业发展,调动了金融机构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坚持每年召开1-2次银企洽谈会,让非公企业与金融单位面对面商谈资金贷款事宜,切实解决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2006年,全县各金融机构共向非公企业提供贷款1.7亿元。强化主管部门的服务职能,发展计划、乡企、科技等部门每年年初都协助非公企业研究上级产业政策,有针对性地包装项目,全方位、多渠道争取国家对非公企业扶持资金和产业扶持资金,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三是提供保护服务。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全力为非公企业搞好信息、技术、营销等方面的服务。建立了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制度和企业、项目准检制度,由县级领导包抓重点非公企业,执法部门针对企业的检查活动都要事先经过包抓领导同意和县环境监督办

7 公室审批。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实行罚没款收支两条线制度,所有罚没性收入,都要统一上缴财政,坚决管死“三乱”流行的“通道”和“出口”。坚持开展优化环境公开民主评议活动,从非公企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聘请了100名环境监督员,每年年终都对各职能部门服务情况进行评议打分,凡部门年度民主评议处于后位的,对单位主要领导进行诫免谈话或纪律处分;连续处于末位的,主要领导予以免职。四是提供人才服务。一方面,积极为非公企业引进人才。县委、县政府专门制定了《关于吸收大学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优秀人才来眉工作的暂行规定》,对引进的急需人才从工作安排、工资待遇、住房和子女入学入托等方面给予照顾;坚持每年举办2次非公企业人才招聘会,积极为非公企业招聘管理、营销、研发等方面的紧缺人才。2003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先后为非公企业高薪聘请引进人才41名。同时,县委、县政府还抽调县级机关10名优秀后备干部包抓社会、老牛等10户重点非公企业,切实解决企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加强非公企业各个层面的人才培养,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外出学习、聘请专家学者讲课等方式,多渠道提高非公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素质。依托县职教中心教育培训阵地,积极为

8 非公企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每年为非公企业培训人才600多名。充分调动非公企业培训人才的积极性,太酒、社会水泥、恒兴果汁等企业每年都选送30—80名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外出定向培训。目前,全县非公企业拥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管理人才580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研发技术人才达46人。五是提供科技服务。县委、县政府聘请西交大、西农大专家教授成立了眉县企业专家服务组,定期深入企业一线,对开发新产品、技术改造等方面,开展义务诊断和咨询服务活动。鼓励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加强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目前,全县共有9户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 8户非公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技术研发机构。

四、创新激励机制,为非公企业增添进取动力 对非公经济带头人,全面落实“政治上给信任,政策上给优惠、服务上给方便、发展上给支持、经营上给指导”的“五给”方针,激发调动非公企业家干大事、创大业的积极性。制定了《关于对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实行重奖办法》,县财政每年拿出20万元资金,对发展非公企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积极安排非公经济知名人士担任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不断提高非公企业家的政治待遇。目前,

9 全县共有 名非公企业家担任县级以上人大代表,22名非公企业家担任县级以上政协委员。今年县政府还专门聘请了太酒、社会水泥等10名非公企业家为县政府经济顾问,参与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等活动。积极推荐优秀非公企业家参加评选各级先进个人活动,先后有34名厂长(经理)被省、市、县评为优秀企业家或全国、省、市劳动模范,非公企业家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动力不断提高,全县非公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活力不断增强。

统战非公经济创新

创新党建机制 实现四个突破

某县建立“四个体系”创新信访工作机制

(稿)创新发展机制 加快服务业科学发展

创新投入机制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创新工作机制 加快农标进程

四个创新

创新机制

创新机制

创新机制

创新四个机制,加快非公经济
《创新四个机制,加快非公经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