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2

发布时间:2020-03-04 02:28: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如何让每一位学生主动的进入美术课堂

摘要:美术教育能培养人的鉴赏能力,培养人的审美情趣,提高人的艺术素质。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美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我们应多关注学生的美术素养,纠正教学心态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关键词:美术课堂 乐趣情境创新成功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主要精神是:“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教育部制订的《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美术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美术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学习,掌握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一直以来,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智力和能力得不到发展。当代不少教育家提出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这是教育理论研究的一大突破。比如,美国学者布鲁纳提出了“认知—发现”的学习模式和理论,并根据这个理论提出“发现法学习(discovery learning)”的主张。这个主张强调学生必须主动地学习,亲自探索事物,主动地发现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按自己的方式而不是按书本规定的方式去学习。那么,如何才能保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让每一位学生主动的进入美术课堂学习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兴趣是美术学习的基本动力之一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美术学习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以及教师内在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这样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到学习创作中,是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根据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根据儿童自己的需要来设计美术课堂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良好的情绪中获取新知识创造新作品。

二、钻研教学,注意改进教学方法

青年科学家陈章良教授曾经说过:“创新教育从某一角度来说,应是鼓励学生发展他们有个性,有一种创新的意识,千万别把孩子们变成像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人。”学生生来就是求异,喜欢创造的。教育学告诉我们,创造能力的培养与个性密切相关,长期服从的人根本不会有创造性,只有“奴性”。因此,创新活动是在宽松,无拘无束中进行的,让学生敢说、敢做、敢干。教师的宽容、期待、激励是孩子们创新至关重要的诱发因素。教学中要打破教师教什么,学生练什么的陈旧模式。根据教学目的,师生共同商量教学手段、方法,以达到全体参与,共同提高。例如:在上《泡泡飞呀飞》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用洗衣液、洁洁灵等材料做吹泡泡的原液,学生们很快融入了课堂情境中,把一堂以往只是画画的课变得有动手、有动脑、有游戏、有绘画。学生更乐于接受新知,寓教于乐,这种教育形式学生非常喜欢。把愉快教育融入惯穿课堂,学生学有兴趣,在一种

轻松乐学的气氛下学习知识会掌握的格外牢固。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身心愉悦中学习,发挥创造力。愉快并不是美育教育的目的,目的是培养其创作能力,绘画表现力,审美能力等等方面,最终是为了培养人。

三、突出主题,发展个性。

美术教学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技能操作课,指导学生绘画实践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也就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方式。传统的美术教学往往把模仿得逼真作为评判学生作品的标准,忽视了学生创造能力与个性的发挥。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智力发展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传统的课堂上,老师的示范、个别化辅导虽然亲切、直接,但容量有限,涉及面较小。采用多媒体教学,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应用,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计算机前对自己所喜欢的作品及其相关知识作深入地了解,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丰富多彩、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培养。在我的课堂上,孩子们快乐轻松,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材料、表现形式和作业形式来完成自己的绘画和手工作业。

四、美术课也需要精讲多练:

现在的美术课(除欣赏课外),资料很多,很多老师生怕学生少学或学生理解不够清楚,在一节课中唠唠叨叨讲个不停。其实美术课教师最多讲话的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教师应在这15分钟时间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到学生的美术作业只有通过量的增加,才能得到质的提高。把握好教学容量,课堂教学容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常数,量过大,学生受不了;量过小,学生吃不饱。因此,在保证完成教材规定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出发,随时调控教学容量。课堂应着重调控以下

三量:一是授出量,即教师输出的信息量应围绕重点加以取舍,以保证重点信息有足够的教学时间。二是训练量,即学生接受训练的量,必须围绕重点设计训练的内容和形式,注意典型性、类型性,避免重复。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S]

[2]《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2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