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红军长征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0-03-04 09:08:3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伟大的道路

——信仰的征程

你能否想象这样的境况——

敌人的飞机在上方盘旋,不时送来迎着死神威胁的狂轰滥炸,寒冷绵延的雪山卷起呼啸的寒风,冰冷凛冽的激流上颤动着攀行铁链,戴着红色五星帽的战士们身处这濒临绝境的险恶道路,却坚忍着走下去,直至忘记了停留,直至抵达两万五千余里的终点。

在距离今天的八十年前,一场谁也没有预料到的令人惊叹的征程成为了现实,三十多万红军历经艰难的两年,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最终仅幸存三万余人,为这场名为“长征”的奇迹画上了句号。从1934年到1936年,整整两年,七百三十个日日夜夜,鲜血和热忱浇灌了革命的旗帜,带来了一个国家新的光明和未来。

是什么支撑着他们走下去?巴金先生曾说过:“支配战士行动的是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或许这就是问题的答案,寄宿于我们灵魂之中,赋予我们坚忍、顽强,给予我们希望、力量的信仰就是答案。而寄宿于红军身体里的,是怎样的信仰呢?又能带给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一)启程

让我们从不得不进行长征的原因说起,1934年10月,由于党的“左”倾错误导致革命遭受重大挫折,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这是个在当时几近覆灭时不得不做的决定,对于任何参与长征的人来说,都是十分残酷的选择,1936年夏天,法国传教士薄复礼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他曾经与之共处18个月的工农红军:“他们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天天不分昼夜地行走......但这些身着破衣。草鞋的年轻战士还常常围绕着人的精神等哲学命题讨论......”

这位传教士的回忆让我们对当时的红军们感到惊异以及愈发的敬佩,遭遇厄境之时非但不颓然,反而愈加振奋。红军中的许多人,是与我们同龄,甚至是比我们年龄更小的孩子,这条漫漫征途,他们踏上的那一刻就知道再没有回头的可能,他们将随时与死亡为伴,即使明知可能是去赴死。

今天的我们似乎感受不到那么多的戾气和硝烟,我们生活在一个平和的时代,大炮、子弹、战火、革命,这些字眼离我们是那么遥远,有许多人的棱角渐渐被磨平,丢失了“五四运动”时青年学生应有的担当和责任感,更别说拥有那群比我们还小的红军战士的勇气和精神。然而这个世界暗流涌动,并没有永久的和平,叙利亚的战火还在燃烧,甚至在我们国家周围都频有*发生,如果真的到了民族存亡的关头,我们能否像红军踏上征程那样的义无反顾?

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红军长征是在党的“左”倾错误导致革命遭受重大挫折的背景下进行的。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明“左”倾路线在中国革命性质、阶级关系、革命形势和中国革命道路等一系列问题上犯了教条主义和冒险主义错误。王明“左”倾错误使革命根据地和白区的革命力量受到极大损失,直接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共产党的历史证明,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既要注意反右,也要注意反“左”,但特别要注意反“左”。红军长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长征,都是在纠正了党的“左”倾错误之后,才真正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征途

这两万五千里中的艰辛,用路程的长度是不能度量的。

茫茫的草地里,沼泽、敌人的突袭,食物的短缺;寒冷的雪山上,刺骨的寒风,单薄的衣裳,战友冰冷的尸体;湍急的大渡河,对岸是熊熊的大火,寒冷的铁链上是永不倒下的战士的奔赴,纵横11个省份,600里人迹罕至的草地,渡过24条河流,历经大小战斗千百次。 物不经锻炼,终难成器,长征是一场震惊世界的行军,英国学者李爱德和另一位英国朋友沿着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路线走完全程,感慨道:“一路上的痛苦,只要我活着,就不想再体验。”

长征中,红军将士怀着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念和为工农大众谋解放的崇高理想,艰苦奋斗,勇于牺牲,英勇作战,使红军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长征精神。

红军长征的胜利,这种精神动力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首先,红军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忠实有对革命必胜的信念。毛泽东谈到红军长征时说:“中国共产党过去、现在、将来都忠于马列主义,并将继续进行斗争反对一切机会主义倾向。它之所以不可战胜,所以一定取得最后胜利,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这种决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

其次,红军有共同的目标--抗日。红军长征初期,无疑是战略撤退。但是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的战略方针逐步明确,向抗日前线进军,到战略要地西北去。由于抗日成为当时全国政治的主流,是全民族的愿望,因此,抗日也就成为红军长征的重要信念。有革命必胜的信心,有抗日的共同目标,所以才能团结一致,为理想、信念去奋斗。

邓小平说:“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么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 高唱“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的共产主义战士,是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认识到“人”在历史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和人对于自身命运及其全人类历史进程的把握。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只有依靠人类自身努力斗争去争取权力才能够显示人类生存的价值。

八十年过去了,万水千山间的征战痕迹已经风化,但那条晚蜿蜒的长路仍在吸引着不同国家的人们。如同要打开一个取之不尽的宝库,各种各样的人在长征路上为他们各种各样的问题寻找答案。他们走近了这段历史的同时,也将这段历史融入了世界。

(三)终点

红军的西北长征终于结束,那些苦难的日子终于迎来了光明和明媚的 一天。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一位评论家说:“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

80年前,一位来自资本主义国家名为埃德加斯诺的记者,带着他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边区,采访了形形色色的人,从他们的口中,他第一次知道长征这件事情。凭借他对中国地理的了解,他认为这件事近乎不可能。随着采访的深入,长征在他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深深震撼了他。在冒着炮火回到北京后,他把他的采访整理,汇编成一本书,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在延安,他理清了思路,写下了以下的文字:

“他们将从这里开始知道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他们仅仅从统计数值中就开始明白红军所作出的牺牲有多么重大──-一九三四年十月,八万六千名男女从江西出发,到一九三五年十月,毛泽东率领的这支第一方面军抵达陕北时只剩下大约六千人。”

长征精神没有过时,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铁的纪律,艰苦奋斗的作风,永远是我们党的好传统,是我们的真正优势。长征精神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红军长征蕴含的历史启示,所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新民主主义革命,必然有一个探索过程,其间经历了曲折和挫折,党犯过右的和“左”的错误。“左”的错误走向极端,物极必反,革命发生历史性转变。转变是通过党的重要会议,自觉实现的。党纠正了自己的错误,党开始成熟。党的成熟,一要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要对正反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在此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形成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在这个过程中,长征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长征中实现了党的历史性转折,长征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长征焕发出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又成为推动革命事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长征中的牺牲是巨大的,是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所无法想象的,这让我想到新中国成立后,背井离乡,背负着谁也不能告知的秘密奔赴沙漠研究导弹和原子弹的老一辈们,他们的青春交织着时光,于他们而言,这何尝不是另一场长征。红军的长征带来了崭新的国家,而他们的长征给了国家挺直脊梁骨的底气。

今天的人们,或者有着不同的政治立场,但是对于八十年前这场伟大的征途来说,真正去了解、认知它的人,都会对它从心里感到惊叹和敬佩,一支装备简陋的军队穿着草鞋,硬是靠着高于生命的信仰坚持走完了这二万五千里充满艰难的道路。它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激情。我想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在怀揣着“中国梦”,渴望大国复兴的今天,时代无疑赋予了我们更加重大的责任,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和克服困难的长征精神将会一直鼓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不断寻找通往大国崛起的道路。

最后用被埃德加斯诺称为“既能领导远征又能写诗的叛逆者”的毛泽东同志的一首诗结尾: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长征带给我们的启示

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 反思

红军长征故事

红军长征测试题

红军长征的启示
《红军长征的启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长征启示 启示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