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小学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新思路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0-03-01 23:48: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新思路与实践

( 2003-10-30)

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了解新课程阅读教学的新要求,掌握阅读教学的几种教学方法的策略和设计;能够独立进行阅读教学教案设计。

重点难点:

体验性、创造性、拓展性阅读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看录像资料。

教学课时:5

教学过程: 【引言】

在一堂语文课上,有一个老师提出了“雪化以后是什么”的问题。一位学生回答说:“雪化以后是春天!”没想到老师一本正经地说:“错了,正确答案应该是——雪化以后是水。”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个语文教师竟用了物理学的答案来解释文学上的问题。这种现象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并不少见。传统的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着许多弊端:比如强调标准答案,僵化学生的思维,把“讲解”“分析”当作主要内容,把丰满的课文支解成七零八碎的知识拼盘,败坏了学习语文的胃口;不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却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无意义、无必要的练习中;阅读面窄,学生课外阅读受到种种限制等。

这种教学的结果不但使学生思想僵化,而且老师的思想也僵化了。语文教学强调统一答案,就会出现前面的例子的尴尬。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雪花了以后是什么?答案应来自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体验,学生的理解。对乡村学生说,它可能是松软的土地、泥泞的道路、绿油油的稻田、忙碌的播种;对城市的学生,它可能是油亮的柏油马路、穿梭的车辆、绿油油的草地,等等。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只有两者统一,语文教学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工具性”着眼于学生的认知和再认知领域,而“人文性”则着眼于学生的精神领域。阅读教学必须要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第一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要求、策略及意义任务

一、新课程阅读教学的新要求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文章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达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与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非常重要。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语文课程标准》为此确立了新的阅读教学理念。

(一)树立体验性阅读教学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为每个学生所处的环境、所经历的事情、生活经验以及对事物的理解都不同,因此对文章的理解、体验都不可能完全一样,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二)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很多小学班级都办“图书角”)“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常识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加速学生的拓展阅读,能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加深加厚。

(三)树立创造性阅读教学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能力。”小学生的创造性阅读主要指超越自身的体验:即自己从原来不知到知,从原来不会到会;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受到审美乐趣等。阅读过程成为今日之我不断超越昨日之我的过程,这是创造性阅读的初级层面。

二、阅读教学的总策略

1、阅读教学的目标:注重学生的发展

① 发展学生的能力。即让学生学会阅读的各种方法,能从阅读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能迅速抓住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确定阅读的重点;让学生有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发展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的语言品位等。

② 发展学生的情感。即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思考,启迪他们的心智,陶冶其情操,升华其人格等。

③ 发展学生的个性。即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的体验,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强化他们富有个性的学习行为,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促进他们健康地发展。

④ 发展学生的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九年课外阅读在400万字以上。”教师要鼓励、引导、督促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增大学生的文化积累和语言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2、阅读教学的过程:引导亲历体验

亲历,就是亲身去经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亲历阅读这个特殊的过程(如朗读、默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体验,就是“联系自身的体会”,即让学生“生活在角色的生活中”(进入角色),“感受角色的感情”。学生有了体验,才能理解,有了理解,才会受到熏陶或获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必须创设各种情境,再现各种场景,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并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

3、阅读教学的内容:倡导全息、开放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传统的阅读教学是在教“课文”,把课文当作语文科的教学内容只注重对课文所表现的背景、内容和语言知识进行分析和研究,没有涉及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因此,必须改变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只把教材当作一种教学的凭借,要不断地拓展教学的内容,向生活向社会开放。(即把生活和社会的内容纳入语文课的教学)。

4、阅读教学的方式:组织互动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过程。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心灵上的碰撞,通过两者之间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达到发现世界、发现自我、相互发现的目的。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主体间的对话(即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本);其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的对话的过程(即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感受,表达,获得共同发展)。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必须体现几个主体:文本作者的主体(作者的意图)、文本编者的主体(编者的意图)、教师教的主体、学生学的主体。我们教学不能忽略了文本作者和编者的真实意图,不能天马行空,没有边际;教师对文本必须有自己的见解,但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不能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学生。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在阅读教学课中,运用了“用心灵诵读,用心灵倾听,用心灵倾诉”教学方法。这个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读”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用心灵去感悟作者的意图和情感,然后再把自己的体验、感悟和理解倾诉出来,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

第二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

一、体验性阅读教学设计

“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与个人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主体把握和理解事物的本来意义及其引申意义的心理过程。人类两种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是认知学习和体验学习。认知学习旨在发展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体验学习不仅对学生的感性认知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一) 体验性阅读教学的策略

1、引导学生有创意、多角度地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要根植于情感,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教学“读”是最主要、最重要的目的,学生“读”的能力是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来培养的。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多种“读”,如默读、朗读、轻声读、诵读、齐读、自读、轮读、接读和听读等,教师在上课时,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读”的时间,每次读都有具体目标,逐步提高,最后达到以读悟情,以读悟语的目标。小学语文教材的所编选的课文,都是很好的朗读材料:在内容的选择上,多是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图文并茂,吸引了孩子们的朗读兴趣;在意境上,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人文精神。而这些感情和人文精神必须经过学生的反复朗读、吟诵、想象才能理解和感受。因此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性的阅读来发展感情。支玉恒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就非常善于让学生“用心灵诵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感悟文章的感情。

【播放支玉恒老师《匆匆》朗读教学录像】

这个教学片断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反复的“读”,加深学生了理解,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时间的匆匆,唤起人们对时间珍惜的感情。

2、创设情景,把画、唱、演等活动形式引入课堂

小学生因情感经验不足,知识储备有限,往往很难“入境”(进入角色),不能“入境”就更无法“入情”,这样阅读教学的目的就达不到。因此,教师要善于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创设和再现各种情景,将学生带入情境中去充当角色,就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课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使学生在语言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案例】

《月光曲》教学片段(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师:从“苏醒”这个词你能看出“陶醉”是什么意思吗? 生:听入迷了,什么都忘了,连贝多芬走了都不知道。

师:不错,陶醉在本课中就是这个意思,一看下文就明白了。同学们,

8、9两节写得最美,最动人。贝多芬的美妙琴声仿佛把兄妹二人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下面请听一听贝多芬《月光曲》,我想大家一定也会有和兄妹俩同样的美妙的感受。听过之后,一定把课文读得更有感情。

(老师放《月光曲》片断。学生静静地听)

师:多么优美的曲子!大家听过之后,一定会把

8、9节读得声情并茂。 (学生练读,指名读,读得很有感情。)

【案例】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片段(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师:谁知道“团团围住、气势汹汹”是什么意思?(老师喊了几位举手的学生到前面) 师:这几位同学都懂了,没有懂的同学请看我们表演。你们看了以后就会懂的。现在,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学生从四面把老师团团围住,笑声) 师:你们要干什么?

生: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气势汹汹”这个词你们没有懂。你们应该怎么说?做什么动作?想一想。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卡起来。 生:(卡腰、大声、凶恶地)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我们搬到大田来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学生不知所措) 师:(面向全体学生)他们应该干什么? 生:他们应该去抢营养。

师:对,要抢。营养在地上,——快(“杂草们”一拥而上,抢起了营养。“稻秧”没精打采地垂下可头。下面的学生哈哈大笑)

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生:厉害,凶!)这就是“气势汹汹”。

师:杂草野蛮不野蛮?(生:野蛮)讲理不讲理?(生: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 师:杂草让稻秧发言了吗?(生:不让)这就是“不由分说”。各位“杂草”请回去。(笑声) 这两个教学片断,通过音乐了表演,让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都有了比较深刻的体会,并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

3、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体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参见课本P117“注重阅读体验”) 前边在“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拓展”中已经提到过,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无时不在,无时不有,有生活就有语文。传统的语文教学把教室当作主要阵地,教师不离三尺讲台,学生被封闭在狭窄的教室里,这样学生的个性很难得到发挥,才能很难得到发展。因此,为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强生活的体验与积累,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应该多带学生走出课堂。

比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可以带学生去参观被污染比较严重的河流或地区,让学生提出减少并杜绝污染的措施,增强其环保意识;教学《美丽的小路》一课,可以和学生一起到附近的居民区进行调查:人们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应该进行哪些力所能及的环保举措,口头汇报之后写一份建议书上交给少先大队等。尤其是写景物的作文课,更应该把学生带出去,去观赏、去感受,这样学生才会得到感情体验和心理体验,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

4、引导学生充分想像,丰富体验

阅读活动中,一方面读者受读物的客观制约,另一方面读者又不是简单的接受读物的内容,而是自觉地参与对读物内容的补充完善和发展创造,特别是对阅读材料中由于省略号或空白等造成的模糊现象更会做出种种补充和拓展 【案例】

《宇宙生命之谜》教学片段(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

师:现在快下课了,各组只能给对方提一个问题。先由伽利略小组提。只提一个就得注意提问的质量了。(一共分两个组:伽利略组、张衡组)

伽组:我们的问题是如果以后科学发达了,你最想了解哪些行星呢?

张组:我想了解金星和水星。因为书上说水星是含有水的,为什么它不可能有生命呢? 师:你怎么知道水星上有水呢?是不是因为它叫水星 张组:是。

师:这跟名字无关。古时候我们祖先给行星命名是按照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来起名的,不是水星上有水,金星上就有金子。

张组:如果科学发达了,我会了解火星。因为课文上没有明确具体地说火星上没有生物,只是说可能没有,而其他行星已经被一个一个地排除了,只剩下火星了,所以我对火星感兴趣。 张组:如果以后科学发达了,我想了解星云,因为现在我们只能用望远镜来看线状的星云,我们还会发现星云礼貌是不是有生命。

师:你的眼光最远。因为太阳系知识银河系的一个小角落。银河系外面还有好多其他星系,甚至比银河系还要大得多的星系和星云,他要研究那些更远的。每一个星系里都有数不清的恒星,而每一个恒星都有可能带有星星,星星的数量就更多了,所以他的眼光最远。现在轮到你们提问题。(对张衡组)

张组:我想问:当九大行星排成一条直线后,会发生什么事情?

师:加上一个可能。说九大行星像我刚才画的一样排成一条直线,可能发生什么事情? 伽组:如果九大行星成一条直线的话,我想地球可能会毁灭。因为排成一条线的话,地球会变得黑暗。地球上受不到太阳光的照射,生物就无法生存。

这个教学片断,老师启发学生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了丰富的想象,激发了学生智慧的火花。这样更加深了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二、创造性阅读的教学设计(参见课本P119“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创造性阅读的阅读活动的最高级形式,也是阅读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所谓创造性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度启发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在阅读材料中质疑、解疑,通过多角度思考,独特地感受语言,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它强调个性化的鉴赏、体验、感悟,强调各种个性化的感受、和启示的发表、交流与分享。创造性阅读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已掌握的语言、思想、知识与方法进行重组,从而获得新的语言、思想、知识与方法。

(一) 实施创造性阅读教学的策略

1、挖掘教材,教师创造性地运用

一直以来,“教材即知识”的观念束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也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导致了教师只照本宣科地教教材,惟教材独尊,形成了“绝对化”“权威化”“圣经式”的教材观。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首先必须树立“范例式”的教材观,只把教材当作教学的凭借,并创造性地运用。真正实现“用课文教”,而不是“教课文”。 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巧妙独特的结构、形象生动的语言、别具一格的写法,都闪烁着作者创造思维的火花。认真地挖掘这些地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学习创造的过程中学会创造,对培养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语言,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大有好处。 在语文课堂上,很多情况下,教师都可以根据新教材的开放性,挖掘教材的闪光点、空白点,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具体方法有

创 :创设情境,包括创设问题情境、游戏情境、活动情境„„力求挖掘教材中健康、愉悦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并使他们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把教师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与需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可以采用课件的形式,将学生带入历史上几次大地震的悲惨场面,以其场面的悲壮体会平凡感情的伟大。 增 :增加学生探索创造的活动。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的脑、手、眼充分地动起来,比如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演一演,也可以适时地插入一些小游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还可把课外的文字材料引入课内,起到发展语言、加深理解、拓展思维的目的。

组 :重组教学内容,重组学生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因为学生的知识经验、认知能力、兴趣爱好都不一样,对于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学生各有各的侧重和爱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自主选择来安排活动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如你读/喜欢哪一段?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自己找伙伴来解决/学习等) 挖 :挖掘教材内外可发展学生思维的因素。比如《大瀑布的葬礼》中写到巴西的总统菲格雷特为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举行特别的葬礼。老师就让学生就这个“葬礼”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用画画的方式,表达了他们的理解,有中式的葬礼仪式:快要断流的大瀑布下立了一块石碑,石碑上写:“大瀑布之墓”。前面还烧了三根香,并摆有水果。一个人跪拜在石碑前;有西式的葬礼:在快要断流的瀑布上面,一个穿黑色西装的人腋下夹着一根拐杖,脱下礼帽,低头默哀。他前面有一个花圈„„学生的这些思维,都是以生活中的经验为依据,由于教师善于挖掘,语文学习生活化了,而生活也语文化了。学生的创造性地位也得到了发展。

2、启发质疑,教师创造性地引导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另一方面,又发展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并拥有了创新成果。学生在学习中如果能够发现问题,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就必将为今后的发展和创新做有效的积累。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质疑。

(1)预留质疑的时间

教师在出示课题时就课题提问,让学生谈谈看到课题后最想了解什么,或在课文讲完快下课时,留出时间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些都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允许学生随时提出问题,允许在回答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改正错误或保留自己的意见,给学生质疑提供广阔的空间。

(2)示范质疑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关键点、模糊点、高潮点、疑难点、兴趣点、感情点等有利于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点”,在最适合的时候提问。比如在《穷人》一课的教学中,如果在教学的开始时问学生:“为什么说小屋‘温暖而舒适’?”学生一定会就小屋的布置和环境来回答,诸如:地面干净、炉火未熄、食具发亮、孩子熟睡等方面。这是学生的回答仅仅停留于表面现象。如果把它放到课文讲得快要结束时提问,学生正处于思维的高潮点,答案就不仅仅停在家具的布置上,更会从人的品质和感情方面来考虑,并会根据全文的内容来做出正确、合理的思考和判断,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得到了升华。

3、展开想象,使学生创造性地思维 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最初一般保持复制或再现的性质,逐步发展为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的一般做法是: ① 美化“语言点”。

在阅读教学中,教学语言对儿童的感知、情感、思维活动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指出:“人类教育最基本的工具——言语可以触及人的心灵最敏感的角落。” 在教学《妈妈的爱》一文时,有一位老师用非常美的语言来启发学生回忆妈妈对自己的关爱:“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母爱。母爱时时、处处被我们体验,就像钻石一样恒久闪烁。我们闭上眼睛,用新地想一想,从我们出生到现在,每天从睁开惺忪的眼睛到夜晚进入甜甜的梦乡,妈妈是怎样爱我们的?„„妈妈的关爱是我们成长中无数个第一。让我们回想妈妈鼓励我们的每一个眼神,信任我们的每一个微笑,寒夜她并不宽大但却足够温暖的怀抱,雨中用身体为我们撑起的一方晴空„„妈妈的爱是点点滴滴,无言无语,却给我们无穷的勇气和力量!”这样富有激情的语言,为学生架设了感情的大桥,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引起了学生无尽的遐想,把学生带入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如身临其境,利于把头脑中积累的表象再现出来,并用语言表达想象的结果,他们的语言也是形象的、饱满的、具有创造性的。

② 找准“发散点”。

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如果教师善于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机遇”来启发学生想象的发散点,就能引导学生展开多向思维,不拘泥于一种想法,就能帮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探索,让他们在发散思维中巩固知识,接受教育,培养思维能力。比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抓住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启发学生想象小女孩死后人们的反应;教《迷人的张家界》可以抓住各个景点的特点,启发学生想象它们形成的传说故事;教《大瀑布的葬礼》可以抓住巴西总统亲自为大瀑布举行葬礼,启发学生想象举行葬礼后,大瀑布发生的变化,教《龟兔赛跑》,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兔子失败后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教《乌鸦和狐狸》时,可让学生想象乌鸦上当受骗后,如果再次与狐狸见面,他们之间将发生什么故事?等等。进行这样的发散思维的引导,学生的认识会更深刻,想象力会更丰富。 ③ 抓住“关键点”。 抓住教材中那些含义深刻、表达精炼的关键词句,是设计有想象力的问题的关键。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体会,又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如在教《再见了,亲人》结尾时,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当火车开动时,站台上会有什么情境?教《中彩那天》,讲到“你父亲正面临一个道德抉择”时,可以启发学生想象:爸爸抽奖抽到一辆奔驰车并开走时的心理活动。这些地方都是课文的关键,学生通过想象,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能锻炼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4、尝试错误,使学生创造性地思考

尝试错误的阅读是教师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切入教学,有意给学生在顺利的思维中“设障”,人为设计错误的思路、答案,激发学生去探索、思考、辨析、比较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发现错误、修正错误的过程中,可以体验成功的愉悦,获得独特的体验。 ① 预先设错。

在教学的初始环节设置错误障碍,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不断探索。 【案例】

《壁虎》教学片段(于永正) 师:(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同学们,我也把壁虎的外形写下来了,请你们读一读,看看我写的和书上有什么不同。(出示小黑板)“壁虎有四只脚,每只脚有五个脚趾。它有头、有嘴、有眼睛,还有一条尾巴。身上披着鳞片。”(学生读后纷纷举手) 生:老师写得太简单。

生:老师写得不具体。壁虎的头、尾巴是怎样的?没写出来。如果把“壁虎”擦掉,就看不出是什么动物了。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我本想把壁虎的样子告诉大家,可是大家看了却不能了解壁虎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帮助修改一下好吗?不过,要想修改好,就得了解壁虎各个部分的特点。现在大家再把第二段认真读一读。

这个教例老师用自己预先的错误启发了学生的逆向思维,使学生自主、自觉地认真阅读,积极主动思考。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自主的纠错过程中引发思考,体现了教师个性化的“教”与学生个性化的“学”。 ② 明知故错。

在教学中教师故意“犯错”,为学生营造一个表达自己观点的“创造场”,就会给学生生动的思考余地,让学生回味无穷。 【案例】

《草》教学片段(于永正)

(创设背诗歌的情境,老师扮演哥哥、奶奶)

生:哥哥,今天我学了一首诗,我背给你听听,好吗? 哥:哪一首? 生:《草》。

哥:这一首我也学过,它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奶: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生:背《草》今天早上学的。

奶:那么多的花不写,干吗写草哇? 生:(一愣)因为„„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 奶:我明白了。背吧!(生背) 奶:“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在阅读教学中, 尝试错误的方法,要求教师充分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他们主动参与,精心设计,适时、适度运用,把握分寸与频率,以达到少而精的效果。

5、创设情境,使学生创造性地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语言材料特性、学生个性特征,巧妙地设置情境,从而激发学探究欲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① 再现情境。

再现情境就是把课文所表现的内容用各种形式再现出来。再现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的内容、更深刻地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比如在教学《桂林山水》《黄山奇石》《美丽的武夷山》《海上日出》《迷人的张家界》《西湖的“绿”》等写景的课文时,可以用假想旅游的方式,使用多媒体将学生带入风景如画的山水景色中,也可以让学生当小导游的方式,有感情朗读课文,渲染气氛,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好情绪铺垫。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先生救助黄包车夫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现在你是那个黄包车夫,见到鲁迅先生亲自为你包扎伤口,你会怎么说、怎么想?教学《狐假虎威》《狼和小羊》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现在你是那只老虎或小羊,你该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教学《乌鸦喝水》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你是那只口渴的乌鸦,你用什么办法才能喝到瓶子里的水呢?等等。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就能对课文的内容和感情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发展他们创造性的思维。 ② 拓展情境。

与某些特殊的节日相结合,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手段。如上纪念性的文章,可以以清明节这种特殊的节日来拓展情境,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可以结合春节,创设情境,将故事的主人公“带到”节日庆祝的现场,在盛大的节日庆典中,启发学生体会自己及故事中任务的所思所想。

【案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片断(支玉恒)

师:好,今天我们学了一首诗,你们该送送我了吧?谁跟我说告别的话,用诗的语言来跟我告别行吗?(一学生举手)来,看看他诗的语言。

生:(有表情的)故人西辞电教馆„„(众笑)

师:真是西辞,因为我要回山东。从山西到山东是不是西辞呀?可以接着说。

生:酷暑六月下齐鲁,孤车远影碧空尽,唯见公路天际流。(众笑)

师:很好,很好!他知道山东可以说齐鲁,简称齐和鲁都可以。只是,那公路怎么也在天边流起来了?(众笑)不过,我还是要谢谢你对我的深情啊!

③ 表演情境。

小学生的特点就是模仿能力强,他们善于模仿、乐于模仿,更善于在表演中加入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设这样的表演情境,为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就会积极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活跃的气氛中更好地理解语言。比如《狐假虎威》《再见了,亲人》《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丑小鸭》等课文,故事性比较强或场面都比较感人,教师可以采取表演的形式,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扮演角色,。如遇到说明文或科学性比较强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改变叙述的方法,转化角度进行表演,或新闻发布会、拍卖会、招聘交流会、广告设计等形式进行情境的表演,课堂上一定会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气氛。在情境的查中,还可以运用张贴图画、哼唱歌曲等形式引领学生沉浸在特定气氛中,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6、角色转换,使学生创造性地体验

角色往往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语言和行动。如果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一直处在学生“角色”中,就很容易使他们陷入“被教育”“被接受”的消极状态中,影响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地、有创造性地活动。而角色转换产生的积极效果往往使学生在情感驱动下,积极投入自己的体验,获得独特的、有创意的感受。角色的转换有教师角色的转换和学生角色的转换两种方式。教师可根据不同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 【案例】

《小猫种鱼》教学片断 师:这可就奇怪了,农民伯伯种玉米和花生都能获得大丰收,小猫向他们学习种鱼为什么却收不到鱼呢?(教师戴上小花猫的头饰)现在,老师就是这只小花猫,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你们能告诉我,我为什么收不到鱼吗? 生:小花猫,鱼不是种子,不能种。 师:噢,鱼不能种。

生:小花猫,鱼是生活在水里的,怎么能种到地里呢? 它们会憋死的。

师:你说得有道理。

生:小花猫,鱼是动物,玉米和花生是植物,它们是不一样的。

师:听你们这么一说,我明白了,原来,鱼是生活在水里的,离开是水就不能生存了。现在,请小朋友帮我一起动脑筋想一想,我怎样做才能收到很多鱼呢? 生:小花猫,你可以自己一心一意地钓鱼。

师:对,可以自己钓鱼。

生:小花猫,你可以用妈妈给的 零花钱去市场上买鱼吃。

师:我要把零花钱攒起来买学习用品。

生:小花猫,你可以自己养鱼,等鱼长大了会生小鱼,小鱼又会生小小鱼„„最后,你就会有好多鱼吃了! 师:小朋友,你们的方法可真棒。看来,我原来光向农民伯伯学习还不行,还要像你们这样,遇到问题多动脑筋,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谢谢你们对我的帮助。

鱼为什么不能种呢?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难点。如果一味地靠教师讲解,就显得枯燥和乏味。而采用教师的转换角色,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而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思维也就十分活跃,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创造性阅读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教学的个性上,因此,教师不要受教科书的束缚,不论对教材还是对语文活动,都要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处理,使教学个性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案例可参见课本P296——304的两个案例)

第三节 阅读教学的评价(参见课本P121:学生自习为主)

第四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的备课

教师要实施课堂教学,首先必须认真备课。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备课最主要的是解决“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一篇课文出现在为师者面前,我们究竟应该教什么呢?目前的语文教学在“教什么”的问题,一直没有统一定论,还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认识:一是立足言语内容的教学——课堂教学目标指向课文内容的理解(教课文);二是立足于言语形式的教学——课堂教学目标指向言语形式的训练,撇开作品蕴涵的丰富内容;三是立足于言语内容和形式的教学——课堂教学目标指向言语形式的训练和言语内容的教育。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遵循第三种做法,在语文教育中自觉地把言语形式的训练与言语内容的教育,包括语文德育、语文智育和语文美育结合在一起;在言语形式训练的过程中,通过对言语内容的领悟,无形之中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这可以当作语文教学“教什么”的指导思想。

“怎样教”指的是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怎样使学生得到充分体验和感悟,使他们在愉悦中自主地学习;怎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和思维习惯,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总之一句话,就是如何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要解决好“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我们在备课中必须做好以下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是备课工作的关键环节,是设计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凭借,只有把教材钻研透,才能做到创造性地运用。

钻研教材不光是钻研某一篇课文,还要研究钻研全册书、每个单元的内容,看看每个教学内容的重点、重心在哪里,以明确、了解全册教材的教学要求、内容、结构,以便凭借教材,落实各项教学要求,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2、了解学生

备课中,不仅仅要钻研教材,还要认真地了解学生的情况,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况、兴趣爱好、智力发展、课外阅读及其他语文活动等情况,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确定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教学的侧重点等。

3、确定教学目标

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必须熟悉《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各个学段的具体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求全面、具体。全面是指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具体是指具体教学要求是什么,比如要求理解几个生字、生词,要求会写几个生字,要求掌握哪个句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课文等等,都要写清楚。

4、选择教学方法

选择教学发方法是顺利进行教学,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是为一定的教学任务服务的。选择教学方法要从教学目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出发。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前面已经讲过多种方法,教师可以选择最恰当的方法来进行。

5、编写教学计划

熟悉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是编写教学计划的基础。教学计划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师在接受某一班级的教学任务之后,都应该编写出切合实际情况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包括了学期教学计划和课堂教学计划。 (1)学期教学计划

学期教学计划应该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本年级教学要求和本学期全册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制定,它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① 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情况分析; ② 本学期的教学要求;

③ 各个单元训练内容、要求和安排;

④ 教学进度和课时安排;

⑤ 作业(包括作文)的内容、次数及其安排; ⑥ 语文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及其安排; ⑦ 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措施。

(二)课堂教学计划

课堂教学计划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教案”。它是学期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它们之间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课堂教学计划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每一节语文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写好教案,尤其是初为师者,更要写详细的教案。 教案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可参见课本P296《从现在开始》案例)

1、课题

2、教学目标(目的要求)

要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首先必须熟悉《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才会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才有依据;其次,制定的教学目标要全面、具体、突出重点。比如知识与能力要达到怎样的要求,通过怎样的过程来实现,要使学生受到怎样的教育,获得怎样的情感体验等都应该写清楚、具体。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指为了达到教学要求而应着重指导的内容,它受教学目标的制约。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它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的。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对我们不一定是难点,但对小学生就是难点。突出重点与实现教学目标是一致的,而突破难点则是为了顺利地达到教学要求,因此重点、难点可以直接在“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中表述。(举例:学生教材P140、143教例中的“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4、教学时间

教学时间是指教一篇课文或开展一项教学活动需要用几个课时来完成。要确定教学时间,必须全盘考虑整个学期的教学时间、内容、重点等等因素,安排好每个教学内容的时间,以确保整个学期教学任务的完成,不能随意增减时间,以免影响全盘计划。

5、教具准备

教具是指教学中的辅助工具,比如卡片、小黑板、图片、挂图、投影机、标本、模型、录音带、录像带、录音机、放像机、电视机,等等。教学中,在哪个环节使用哪些教具,如何使用(包括出示时间、方法等),都要充分考虑,在教案中注明。

6、教学过程(步骤)

教学过程是教案的主体部分,这是实施教学目标的具体操作过程,即一节课“做什么”,“怎样做”。“教无定法”,一节课具体要做什么,怎样做,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制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自己的教学步骤,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阅读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完成“感悟—积累—运用”三个层次。

l 感悟:注意“三品”——品词、品句、品读。“品词”可采用换词法、换位法、省词法、添词法等,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而体会词语的妙用。“品句”可用同义句替换,让学生体会效果的不同。“品读”就是对好的句段要反复地读,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悟语。

l 积累:把写得好的句子、段落背诵下来,进行语言积累。

l 运用: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造段。造段有“移用造段”(背一段文字,然后由学生加头加尾,组成另外的段落。)和“活用造段”(背一段文字,然后换掉其中的一些词语或顺序,组成另外的段落。)

教学过程虽然因人而异,但大抵上不外乎几个步骤: 第

一、激趣导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直接导入、复习导入、设置悬念、故事导入、谈话导入等)

第二、揭示课题:引导学生弄懂本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第三、初读课文,感知语言材料:让学生获得对课文的总体印象,以利于下一步学生居高临下对各部分进行品读、领悟。(朗读、默读、轻声读等) 第

四、品读领悟,重视语感培养: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反复诵读,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充分感受和体验文章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认识上、情感上习得和积淀语感;还要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可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比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听说读写训练,情境再现或表演等)(感悟阶段)

第五、熟读背诵,积累语言材料:让学生熟读背诵好的句段,进行语言积累。(积累阶段) 第

六、练习迁移,形成言语能力:积累的言语如果在脑海中长期不使用,就会变成静态知识,失去了积累的意义。所以教师应该促进它们在新的语境运用中焕发活力。(运用阶段) 比如每篇课文都有新词,教师可以运用“生词——组词——造句”的形式练习,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生字的音形义,又化静态的积累问积极的运用,而不应毫无意义地让学生抄写多遍生词。另外,教师还可以仿照课文新出现的语言现象让学生进行模仿——旧瓶装新酒;还可以让学生把“好词佳句”运用于新的语境中。比如,学了“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就可以这样尝试运用:“湖边,那株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看去,就好象一树绿色的宝石,柳枝呢,则低眉顺眼,柔柔软软,缠缠绵绵。这不正是贺知章笔下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所表现的景象吗?”

当然不同的教师都把这些大的步骤和环节细化成了不同的过程和步骤,这正体现了“教无定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选择最恰当的步骤和方法,以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如下问题:

(1) 区分“阅读”和“阅读教学”,不要让学生阅读教学课中只是阅读。

“阅读”的主要功能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思想、陶冶性情;磨砺思维、发展智育。 从“阅读”角度进行教学,其教学模式是:

① 初读课文,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师: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读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疑问?(学生初读,提出问题) 师:请你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 ② 整理问题,进入重点

师:你决度哪些问题比较重要?为什么?(个人为主,适当合作,随机点拨) ③ 自读自研,交流反馈

师:请你说说对这些问题的理解。(生个别回答,互相补充) ④ 再读再疑,合作解疑

师:学了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请你在合作组中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

“阅读教学”的主要功能是:积累语言材料;积累语文感性经验;领悟语言规律,习得言语经验。

从“阅读教学”角度进行教学,其教学模式是: ① 整体感知课文(默读、听读、轻声读)

师:读(听)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学生畅谈感想) ② 理解重点段落(理解读,感情读,自读自悟) 师:你喜欢哪一个段落?为什么?

师:你读了这段课文,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 ③ 感悟欣赏词句(理解读,感情读,教师随机点拨) 师:你觉得哪句话写得最美?为什么?想想该怎么读? 师:请你选择最有把握的一句来读。 师:请大家来评一评他的朗读。„„ ④ 积累运用词句

师:这么美的段落,我们应该把它背下来。 师:(创设导写情境)谁能现在就写一段话,用上这些词语。

(2) 切忌把阅读课上成“朗读课”。

纵观阅读教学现状,“朗读”作为语言训练的重要形式和方法,已经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重视。但很多教师把阅读课误解成了“朗读”制导课,只要学生读好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于是“动笔”被封杀了,“默读”被取消了,讲解也称为无视学生的主动性等等,教师或在了;朗读技巧上下功夫,或在“感受语言形象——读出形”,“感受言语情感——读出情”,“感受言语蕴含——读出神”上倾注精力,仅仅满足于营造书声琅琅、热烈活跃的课堂气氛,却忽略了对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不能步入这个新的误区。阅读教学除了“读”以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 读与思结合

宋代的教育家朱熹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这“心到”就是强调阅读过程中“想”的重要性。而与思结合的“读”应推轻声读和默读。 ② 读与说结合

如何让学生体会独特的情思呢?我们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体会,只有让学生说,才能让学生充分进入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与他们进行灵魂的撞击,才能深刻体会人物伟大和人格和美好的情操。 ③ 读与写结合

在阅读课中,让学生适当地“写”,比如按照课文句子形式仿写、写自己读课文的感受和见解等,既可以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案例】

《荷花》教学片断

教师教到“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时,进行了以下几个步骤: 第

一、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层面解读“冒”(毫不犹豫地长,一个劲地钻,心急火燎地开„„);

第二、选一个最喜欢的词语代替句子中的“冒”(“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 )出来”),再大声朗读用心体会其间的味道;

第三、教师导语激情:是的,这就是兴致勃勃,迫不及待地钻出来的白荷花,想像一下,它们冒出来想干什么呢?请同学们边看图边和同桌讨论,然后把体会到的感受写下来。可以写一句,也可以写一小段。

(学生看了画面中千姿百态的荷花,头脑中原有的词语便被激活了,他们快速地编织语言,描绘自己脑海里浮现的画面。于是写下了优美的段落: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中冒出来,仿佛展示自己的美丽,让我们欣赏她的花容月貌,我想对它说‘荷花姐姐,你真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你在碧绿的地毯上跳着优美的芭蕾舞,让人百看不厌。你能留在我们教室里吗?’”;

“白荷花荷花想看看这个可爱神奇的世界,当她看到周围的一切时,兴奋不已,或许还想高歌一曲呢。”

“白姑娘,你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人们、献给了大自然,我们喜欢你‘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

这个教例中,教师使感情朗读与书面表达有机结合起来,从而驱动了学生一颗颗灵动的心,激发了他们飞扬着智慧的言语。

(给学生观看关于“阅读教学”的录像)

新课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实践

1.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的特点与实践

新阶段 新思路小学语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职语文教学新思路与改革实践(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新思路与实践
《小学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新思路与实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