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走在“语用”的路上

发布时间:2020-03-03 08:25:5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十二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论文类别:小学语文

走在“语用”的路上

——浅谈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向琪珍 电话:13668476268

重庆市万州区走马中心小学

[内容摘要]: 语用能力是运用语言进行恰当、得体、准确的交际的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和语境驾驭能力。本文旨在阐释各年段语言文字运用的特点,从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言语实践三方面落实“语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 语用能力;培养

“语用”教学已提及很多年,但是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少教师的教学重点还是放在了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上,忽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再看看当今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现状,可以说仍然有很多欠缺。例如在考试和作文中,别字泛滥,成语误用,写作文病句连篇,标点乱用,修辞乱用,并且经常性用到很多网络用语。这反映出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有很多欠缺。针对这种现状,课改专家提出语文教学要实现“美丽的转身”——真正落实语文教学的性质定位,“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了更好地落实“语用”,笔者提出如下浅陋之见。

一、认真领会各年段语言文字运用的特点

年段不同,语言文字运用的特点也是不一样的。中国小学语文教学专委会理事长陈先云对此提出了如下的要求。

(一)低年段语言文字运用特点

1.重在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保护儿童的天性。

2.重点做到五好:识好字,写好字,学好词,读好文,写好话。识字、写字、学词学句重在方法的学习与指导。

3.字词训练要抓住关键点,即对阅读理解有帮助、有启发,可以迁移运用的训练点。

4.字词、句式的理解与运用,要打开学生的思路,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5.阅读教学要突出读、说、背、动四要素,即多种形式的朗读;想说、敢说、能说;背诵、积累有价值的内容;重视在活动中、游戏中学习。

(二)中年段语言文字运用特点

1.重视围绕听、说、读、写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听:养成倾听的习惯,能提出疑问与人讨论;说:说清楚、说完整、说具体;读:注重朗读的方式与层次;写:注重围绕一个意思写完整、写具体。

2.开始以段为重点,逐步向篇章过渡,渗透一些篇章的写法。

3.逐步树立训练意识,重视从文本中发现、挖掘语言文字的训练要素,训练要素宜小不宜大。

4.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提供一定的时空让学生主动学,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既要保证学习的趣,还要不断提升学习的质。

5.了解学生的已知,取舍学生的未知,激发学生的想知,引导学生的须知。 6.加强语言积累,促进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7.提升教师的课堂语言质量,为学生提供典范的语言。

(三)高年段语言文字运用特点

1.挖掘、提炼文本蕴含的核心价值内容,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学会取舍,一课一得。

2.加强体会、揣摩文章表达方法的学习,注重读写结合。

3.不断增强篇章意识,注重文本的整体性,明确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 4.语文学习要“言”“意”兼得,要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来得言、会意。 5.注重语文学习的开放性,在生活中、在大自然中学语文、用语文,不断扩大学语文、用语文的领域。

6.注意综合运用小学阶段掌握的阅读、习作的方法和能力。

二、如何落实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践行这一理念,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任务?语用型教学以语言运用为主线,这就要求教师要找准语言训练点,落实并强化语言训练。

(一)积累语言,为语用打基础

1、课堂教学,积累语言。

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读多了,读熟了,才能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使课文的语言进入学生的心田,而只有在理解语言基础上的读,才会读有所值,读有所得。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积累要处理好阅读与理解两者的关系,让阅读、理解能力平衡发展,从而达到有效积累语言的目的。例如《荷花》这篇课文的第四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段落,写得十分优美。教学时我通过图文结合,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想想:表示看的时间长,表示看得很专心,或者表示看时显出爱荷花的神情的词有哪些?这时学生语言的储蓄库被打开了,他们说:“我(久久地)看”,“我(默默地)看”,我(出神地)看”,“我(目不转睛地)看”,“我(凝神)看”,“我(深情地)看”,“我(全神贯注地)看” „„在此,我及时引导:课文中“我”爱荷花,因为荷花非常之美,语言文字也写得美。现在,就让我们深情地诵读课文,并背诵积累。

2、课外阅读,积累语言。

我除了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积累语言外,还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我采取了以下二方面的措施: (1)选择课外读物。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使其在读中积累语言。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推荐了一些优秀的刊物让学生自行订阅,并组织学生交换阅读。(2)教给阅读方法。教材只是提供了例子,教师应通过教材的例子教会学生正确读书的方法,激励他们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广泛涉及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读物。如:教给学生摘录、归类、整理的方法,教会学生读时批注,读后写心得体会的方法。这样的课外阅读,才是真正的以读促积累。

(二)培养语感,为语用搭桥梁

具备良好的语感能使人感受言语之精妙,把握言语之趣味,更能使其步入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美的熏陶。可以说,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是构成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

教育的一个关键。

1、以读为本,培养语感。

“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是在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整体读、部分读、引读、分角色朗读、范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得到感悟,训练语感。

2、品词析句,训练语感。

品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时也曾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力。由此,我们在课堂上要着力引导学生推敲词句,品析文本,感悟用词的准确性,感悟语句的意境,体验语句的情感,增强语感的灵敏度。

3、联系生活,汲取语感。

训练语感,应引导学生把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结合起来。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茅盾先生也说,理解文章应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中去。由此可见,培养语感必须联系生活经验,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使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三)言语实践,落实语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读促写,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创造性的口头表达,书面写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言语的运用过程中,进一步感悟言语之神妙,把握言语之精髓,也使课文的思想得以延续,自身的语用能力得以提高。

1、在词句训练中,加强语用

词和句是构成语言的材料,理解词句是阅读的基础,也是表达的基础。在中年级阶段,词句训练是教学的重点。在阅读课上,我们不能孤立地理解词句,而

应结合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去品尝,并加以运用。如《卖木雕的少年》一文出现较多的优美四字词,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理解并积累这些四字词外,还编写练习题进行训练: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 )。这里( ),景色十分( )。摊点里陈列的非洲木雕( ),( )。其中象墩( ),大象雕刻得( ),使我一看就( )。这样的训练,让学生既积累了语言又提高了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在段落教学中,加强语用

加强段的教学对开发学生智力,发展思维,提高读写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结合理解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连句成段的能力,是段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段的理解与表达训练,为向篇的过渡打下坚实的基础。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写夏天的一段,先指导学生理解这一段一共有几句话?每句各讲了夏天的什么景物?作者抓住了这些景物各自的什么特点?句与句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按什么顺序写的?学生理解了这段话的内容,掌握了连句成段的方法,就可让学生摹仿课文的写法,进行段的景物描写的训练,学以致用。

3.精心设计练习,加强语用

语言运用的训练是较高层次的训练,是学习课文中具有规律性的语言现象的“迁移”训练,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我们要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使理解和运用有机结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仿写;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选择典型性的句式或构段方式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如《太阳》一文第一至三自然段,作者采用先总写后分述的写法。在学生理解了本段的内容后,指导学生仿照这样的结构特点进行段的训练。

(2)扩写:阅读中抓住文章最感人的最能体现人物品质的部分设计练习,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加深学生对主人公内在精神的把握。如在教学《一面五星红旗》一文“中国留学生久久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时,我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此时中国留学生在想什么,让学生进行扩写,从而加强语用能力的训练。

(3)续写: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掘教材的训练点,精心设计练习。在教学《小摄影师》一文后,我让学生根据高尔基和秘书的一段对话,展开合理想象,续写

小男孩为高尔基照相以及高尔基的照片贴在墙报上的经过。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力。

4、做到“听说读写”并举

谈到“运用”,不少教师就会想到“写”,将“运用”的理解等同于“写”,认为阅读课中要体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是要体现“写”,于是小练笔便成了阅读课中不可少的环节。诚然,写是“运用”的体现之一,但非“运用”的全部。

第一,从“语言文字”理解来看,“语言”是听觉符号系统,“语言能力”是听说的能力,“文字”是视觉符号系统,“文字能力”是读写的能力。“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其实涵盖了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的运用”,即有关听和说的运用,二是“文字的运用”,有关读写方面的运用。这样看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其实应是学生“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运用,不能简单地认为“运用及写作”,阅读的终极目标是教学生“写”。

第二,从“运用”的理解来看,《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课标中关于阅读与写作的描述中都提到了“运用”: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由此可见,表达,是一种运用;阅读,同样是运用。

第三,从“教学”的流程来看,听说读写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几种语言实践形式。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着力培养的不仅仅是学生“写”的能力,应将“听说读写”有机渗透在阅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这一媒介,练就听说读写的能力。

我们来看一则案例:

生:(读)“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作者用夸张的手法,说明姥姥技艺高超。

师:读起来,感觉如何? 生:很生动。 生:很夸张。

师:从语言形式上,读起来感觉如何?(教师示范朗读,有意识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连在一起读,有说话的味道,稍作停顿,然后再将“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又连贯读)听了有什么感觉?

生:听起来很有节奏。

生:先是四字连在一起,又是七个字在一起,句式有长有短,听起来很舒畅。 师:是啊,这样的长短句,这样通俗的民间话,就给人一种爽快之感。自己再读读,感受这种语言形式的特点。(学生自由读)

师:姥姥剪了那么多的东西,同学们能不能学一学乡亲们来赞叹赞叹? 生:你姥姥神了,剪龙像龙,剪蛇像蛇,剪只猴子能爬树,剪只小狗汪汪叫。 师:夸得好!但乡亲们更会夸,你发现了吗?猫和虎,公鸡与母鸡,有什么特点?

生:猫和虎的样子更像,公鸡和母鸡是成对的。

师:是啊,这样更有说服力。再来夸夸,如鸭与鹅,马与驴,孔雀与凤凰。同桌讨论讨论。

生:你姥姥神了,剪鸭像鸭,剪鹅像鹅,剪只孔雀能开屏,剪只凤凰上九天。 „„

师:想看看姥姥剪的作品吗?(课件出示) 师:看了这些剪纸作品,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生动逼真„„)

在这一环节里,学生有听——听老师朗读,听出语言表达的节奏,听出老师的停顿实则是在提示关注长短句;学生有说——有对句子意思理解的陈述性说,有依照语言形式的模仿说,有比较句子表达效果的分析说,有看剪纸作品来用词形容的创造性说,说的形式颇多;学生有读——有提示内容的朗读,更有品味句子表达特点的有韵味的朗读。在这一环节里,唯独没安排“写”,但能否认没有让学生进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吗?能说学生语文运用的能力在这里没有提到提高吗?

我们对“运用”的理解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我们倡导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形式也应是多样的,应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全方面的实践、运用,这样才可能“一课多得”:或积累了语言,或了解 7

了一种表达方式,或习得了一种理解词语、概括内容的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目标。

总之,培养学生语用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因为语用是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语用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2011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

2、陈先云.如何理解和把握语言文字运用

3、朱幼菊.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一二三”

4、加强语言训练 提高语用能力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

6、《小学语文教学》2007年293期 2012年437期

7、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走在路上

走在路上

走在路上

走在路上

走在路上

走在路上

阅读走在路上

我走在路上

走在语文路上

走在安全路上

走在“语用”的路上
《走在“语用”的路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