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柏拉图斐

发布时间:2020-03-01 18:58:2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论苏格拉底之死

——节选《斐多篇》

苏格拉底的名字我们从小就很熟悉,但是却很少去挖掘他到底是何方神圣。对他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他是柏拉图的老师,他的众多言论精神都为柏拉图所传承的层面。通过柏拉图我们才认识到他的内在形象。“认识你自己”,这样轻轻地一句话,出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之口,却包含了无数意义。这位西方文化的奠基者,这位人类文明史上的思想巨头,他的巨大声誉与他震撼历史的死亡方式有着密切关系。通过《斐多篇》,我们更进一步的理解了苏格拉底的精神,全书以对话形式展开,即苏格拉底行刑当天与前来看望的学生们的临终对话,谈论的正是生死大事。

结合柏拉图的其他三篇对话录《欧绪弗洛篇》、《申辩篇》、《克里托篇》,我们了解了苏格拉底被判罪故事的全过程:公元前399年,梅勒托指控苏格拉底的罪名有两条:一是不信本邦的神灵,企图另立新的神灵;二是犯有毒害青年之罪,请求处以死刑。苏格拉底在法庭上凭借自己的智慧、正义、勇气进行了申辩,然而世间终究庸者众,苏格拉底智慧的曲高和寡,不论其态度如何真诚谦逊,对大多数重颜面对知识无所追求的人而言,被苏格拉底这样反复诘问以至哑口无言或者恼羞盛怒绝非乐事,另外苏格拉底平日里一贯有话直说的性格也积累了很多人的怨恨,再加上一些政治因素,苏格拉底最终被群众投票判处死刑。后来已被判处死刑的苏格拉底因恰适雅典人一年一度到提洛岛敬神的朝拜得以缓期执行死刑,在监狱中关押长达一个月。苏格拉底的同龄好友克里托为苏格拉底布置好一切帮助他逃跑,苏格拉底却用逻辑论证,表明他不能破坏国家法律,坚持善和正义的决心。而《斐多篇》描述的正是最后一幕苏格拉底在朋友面前安然赴死的情景。

故事中最无法回避的背景就是雅典的民主,雅典人在近2500年前就形成的民主体制,一个在今天的有些国家中还只是一种梦想甚至是幼想的体制,一个在今天的有些国家中还须有人冒着失去自由乃至生命的风险才能宣扬和鼓吹的体制。反思法律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一个高速发展且有序的国家,应该是依靠各种各样的制度来维持的。法律的本质是规则,规则是理性的必要形式。法律由民意制定,民意,无论是对的,还是错的,它仍然是民意;法律,无论是善的,还是恶的,它必须被遵循。无论制度完善与否,一旦制定出来,那就一定要按照这个制度执行下去,不会因为立法者的权力,就可以放宽限制。守法的动机分为两种,一种是出于自愿去接受和维护法律,并以法律规则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导,一种是通过观察或实践发现如果不遵守法律可能会受到惩罚,因而被迫服从法律。在一个民主法治的国家里,人人有权有义务去执行并监督法律的执行。再看当时的群众投票,由抽签产生的雅典市民——其中有裁缝、工匠、小贩、无业游民和更多的一些不知所以莫名其妙而激忿偏执的人,也许,还有些下岗的工人、失地的农民、无钱就医而在医院门口等死的病人(如果那时的雅典有这些人的话),他们以绝对民主的方式,投票表决,苏格拉底是有罪还是无罪。这位因为他的纯粹、真挚而已经“失欢于民,获罪于邦”的伟大哲人,以281比220票的表决结果被判有罪。多么让我们震惊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实。难道我们能说民主错了吗?可是它又错在哪里呢?不得不说这不仅仅是苏格拉底的悲哀,更是雅典人民的悲哀。同时我们也该庆幸正是这样的悲剧让我们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探究苏格拉底的死因,最终公民的愚昧没有继续,法律权威在苏格拉底的捍卫下没有动摇,法律的内容在程序上更加公正完善起来。我们也同样庆幸时间还了苏格拉底一个公道,也成就了他的伟大。

“一切都结束了,埃切克莱特,我们的朋友,这便是我要说的一切,这个我们熟悉的、最好的、最聪明的、最正直的人离我们而去了。”全文结束,我们对苏格拉底用生命捍卫自己信念的勇气,对待死亡的泰然态度深深感动。这种感动不仅来自于苏格拉底本身的魅力,更是因为这种精神很少有人能够如此决绝的用生命来阐述。他的那一份淡定与从容的境界非常人所能达到,正所谓“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甚至在死亡面前他还和几个朋友讨论了一天的哲学问题。这与中国历史上谭嗣同等人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与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的精神都相似,不管历史变迁,他们对待信念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在欧洲文明史上,苏格拉底之死有着几乎与耶稣之死同样重要的意义,遗憾的是我们对前者似乎颇多轻视,我们顶多只是在读书时看到有关记述,轻叹一声:噢,一个悲剧。而悲剧对现代的我们而言,不过是耳边微微拨动心弦的谈资,听过叹息过就与己无关了。现代的我们更应该少些漠然,多些追求,做个热血青年又何妨?

纵观全文,苏格拉底的论辩技巧以及关于灵魂和身体、因果关系论、理型学说等哲学思想都得以精彩展示。苏格拉底欢乐的赴死,认为,每一个事物都有相反事物,痛苦到来欢乐也不会遥远,甚至愉快的安慰着自己的亲人、朋友。其辩论过程的精彩程度不亚于港剧中最精彩的法庭辩论。在他的观念里“死亡即灵肉分离,灵魂自由了”,即人死后灵魂必有一个去处而不死,人只有在死去后才可能获得知识。这也是柏拉图“理念说”的雏形。苏格拉底强调出离心,认为肉体的贪欲束缚人得到智慧。灵魂被束缚于肉体之中,受到肉体的污染,变得混乱而疑惑,变得愚蠢、恐惧、不能自制。唯有哲学能拯救灵魂,敦促灵魂尽可能不去使用感官,鼓励灵魂反观自省努力回忆。“摆脱肉体就可以运用单纯的、绝对的理智”,似乎有肉体的时候也可以用到一些这种单纯的理智,即便很少,否则无法解释哲学家与其他人的那哪怕只有一点的不同,无法解释为何哲学家哪怕仅是稍稍更加接近真理。哲学正是为了解决死亡的问题,使得临死时不会贪恋肉体的存续。他按送毒药的人给他的忠告来回走着,感到双腿非常沉重就仰天躺了下来。在毒药还没有上升到心脏的时候他就主动蒙住自己的脸,做好“摆脱肉体的准备”。苏格拉底相信,即使他已经没有意识了,他的肉体腐烂了,他的灵魂却获得了永生,前往一个更为美好的世界。无独有偶的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均教导信徒们在世时应学会隐忍,要努力行善,在此岸世界的一切,彼岸世界的神是看得见的,唯有努力行善,服从教义的人,才能在死后得到前往极乐的彼岸世界的机会。这也符合现代个人不仅应该追求物质的丰裕,更应该反省内心,服从理性,追求最高的善的观点。

同时苏格拉底又认为哲学家应当是视死如归,却又不该自杀,“我们有天神守护,天神是我们的主子。„一个人不该自杀,该等天神的命令。”所以他安静的等待着死亡的降临,无畏无惧。不管现代的我们对他的观点赞同与否,但对于这样一种上升为信仰的观点无可厚非,况且生命宝贵未实现任何价值确实不应该随随便便以自杀结束。另外个人认为虽然他选择大义赴死,却事先遣走了他的妻儿,由反复对他的朋友们说好好照顾自己,我想他对于人世还是有所留恋的吧,对死亡也并非他表现的那样淡定,毕竟若不是为了理想,他又怎么会抛弃为人父,为人友的责任呢?

“克利托,我还欠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鸡,你一定替我还给他。”这是他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像是他的遗嘱。阿斯克勒庇俄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医神,也掌管毒药,按雅典的习俗,由医生治好病后必得向医神献祭一只鸡以表谢意。此时致命的毒药已在他的体内发作,僵冷已经扩散到了他的腰部——而他临死前仍然惦记着对医神感谢他的毒药成全了自己对信念的坚持,而丝毫没有对不公正地判处他死刑的法庭和世人的怨愤。通过这最后的一笔,苏格拉底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高尚人格,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美丽的句号„„

我想,千年以后的今天,如果苏格拉底还能再选择一次的话,他依然义无反顾。

柏拉图对话录之《斐多》

柏拉图《斐》中的生死观探析论文(推荐)

柏拉图

柏拉图

柏拉图

柏拉图

柏拉图

《斐》读后感

斐读后感

柏拉图名言

柏拉图斐
《柏拉图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