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3 17:41:0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2)

内 容 摘 要

本文将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过程分为六个时期,安排五章内容,最后是总结语。

第一章: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萌芽期(1901-1919)。中国政府第一次在教育法规文件中将音乐课列入学堂的课程之中,是1907年3月8日清学部正式颁布的《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在此章程中,规定了音乐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涵养其德性”,即强调音乐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促进作用。1912年9月,民国政府将蔡元培提出的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作为政府的教育宗旨,特别是首次将美感教育列入学校教育宗旨之中,这在我国教育史上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创举。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美育强调的是情感教育,将情感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教育目的,这比清末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目的“涵养其德性”具有更丰富的内涵。这一时期,美育进入教育法规文件,成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这是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一大进步。王国维、蔡元培等教育家、思想家的有关提倡美育的思想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促进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学堂乐歌的兴起和发展是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起源与发展的主要标志。学堂乐歌的发展,使音乐课成为学校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后来的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美育的主要内容的音乐教育,从此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学堂乐歌的开展,引进了欧美、日本近现代学校的音乐教育体系,使中国学校音乐教育走上了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自学堂乐歌开始,爱国主义成为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堂乐歌开启了学校音乐教育中学习西乐的先河;许多中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通过学习西方音乐来创作中国的新音乐;新音乐的发展,为后来的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增加了新的内容和拓展了新的领域。清末民初这一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对我国民间传统音乐教育重视不够,这是有其历史缘由的。

第二章: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初创期(1919-1949)。从1919年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前,教育部颁发的一系列学校音乐教育法规是我国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法规建设的基础。随着学校音乐教育法规的颁发实行,学校音乐教材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一时期,一批在外国留学回国的以及国内音乐院校、高师音乐系科培养的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音乐教育刊物和音乐刊物的出版发行,为音乐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提供了园地,促进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学校音乐教育从来都是与社会政治运动密切相关,并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抗日战争时期,学校音乐教育在宣传民主和科学精神、宣传抗战、发动群众、鼓舞斗志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此时期由于中国整个经济基础薄弱,政府拨给学校的音乐教育经费很少;所以学校里普遍缺乏音乐教学设施和器材,现有的音乐教学设备简陋陈旧,尤其是农村学校;但阻碍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还是缺乏合格的音乐师资。由于师范音乐教育发展缓慢,所培养的音乐师资远远无法满足中小学的需要,所以音乐师资缺乏是该时期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此外,高师音乐教育的法规建设和师范音乐教材的建设是整个师范音乐教育发展中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

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苏区、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学校音乐教育将为革命战争服务摆在第一位,这是历史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特别是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歌咏活动,起到了团结人民、鼓舞斗志的作用。音乐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是革命根据地学校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重视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通过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以为革命战争的宣传工作服务,这是革命根据地学校音乐教育的又一重要特点。还有一个特点,即音乐教育为大众服务,办学从实际出发,并逐步向正规化演进。这3个特点是革命根据地学校音乐教育得以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合理内核。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根据地的学校音乐教育还不够完善,一是缺少合格的音乐师资;二是物质条件欠缺,没有足够的音乐教学设备;三是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的音乐教材;四是由于战争时局动荡,正常的教学秩序经常无法维持。但是,不管办学条件多么差,革命根据地的学校音乐教育还是以它独特的办学方式为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第三章: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建设期、曲折发展期(1949-1966)。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所制定的“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确立了美育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学校音乐教育得到了健康的发展;1950年至1956年期间教育部颁发的一系列学校规程及教学计划、音乐课程标准、音乐教学大纲等法规文件,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学习苏联音乐教育的理论,借鉴苏联学校音乐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经验,对促进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学校音乐教学中,注意音乐审美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积极开展课外音乐活动,群众歌咏活动十分活跃。这一时期是新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建设期,由于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学校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是它的主流。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音乐教育基础薄弱,各地音乐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问题;如音乐师资缺乏及师资的专业水平低,教学经费短缺、教学设备缺乏,乡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学校音乐教育有较大的差距,音乐教学参考资料不足,音乐教材的水平还有待提高,音乐教育理论研究薄弱,等等。此外,在学习苏联经验方面,由于全盘照搬苏联的办学经验,也产生了忽略我国当时的国情状况,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脱离教学实际的现象。

从1957年至1966年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曲折发展期。由于我国教育方针中不将美育包括其中,学校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被逐渐削弱,特别是1958年至1960年的“大跃进”运动和“教育革命”运动,受“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想影响,师范音乐教育被削弱,中小学音乐课时被削减,有的学校音乐课被取消,音乐课的教学目的被局限在狭隘的为政治服务的范围,音乐课的审美功能被淡化。这一时期,虽然美育不被重视,但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在困境中还是有所发展。音乐教师的数量有所增加,

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在校舍、教学设备、教学资料、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建设都有所加强。

第四章: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停滞期(1966-1976)。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10年期间,美育被否定,作为美育主要内容的学校音乐教育与我国整个教育事业一样,在极“左”路线干扰下,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教学秩序处于混乱状态;许多音乐教师被当成“牛鬼蛇神”、“地、富、反、坏、右”分子而惨遭迫害和批判,音乐教学设备、教学设施在红卫兵“打、砸、抢”运动中受到严重损坏。学校音乐教育和音乐活动成为政治教育和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工具,教学内容只限于“毛主席语录歌”、歌颂*的歌曲、“革命样板戏”唱段及少部分经过改编的革命历史歌曲,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文化被当成“封、资、修”的产物横遭批判和否定,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被扭曲,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完全被忽视。中师、高师音乐系科自七十年代初恢复招生后,由于招生制度不完善,所招收的学生大多文化程度和音乐水平偏低;将政治运动作为主课的办学指导思想,使专业教学不被重视,正常的教学秩序经常被频繁的政治活动所冲击,专业教学时间不能得到保证,没有正规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课程设置不完备,教学设备与教学资料缺乏,师资力量薄弱。因此,与*前中师、高师音乐系科的办学相比,教学质量大大降低。

由于*中政治活动的需要及学校文化课时的减少,使课外音乐活动得到广泛的开展,随着“革命样板戏”的推广,带来了京剧音乐的普及,这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民族音乐有所认识。此外,社会上群众性歌咏活动的广泛开展,也推进了学校歌咏活动的发展。中师和高师音乐系科在“开门办学”中经常性的演出活动,以及配合宣传文化大革命需要的文艺演出与革命样板戏的普及活动,使学生有较多艺术实践的机会,艺术实践的能力经常得到锻炼。

第五章: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繁荣期(1977-2000)。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学校音乐教育逐步得到重视和恢复。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很快,学校音乐教育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美育和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得到确立。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努力下,学校音乐教育工作逐步得到了加强,改变了“*”中中小学音乐课程可有可无或被取消的状态,重新将音乐课和课外音乐活动列入教学计划,并增加了课时,制订了教学大纲,编写了全国通用教材;课外、校外音乐活动在许多地区蓬勃开展。国家教委成立的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和艺术教育委员会对指导全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起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八十年代中期之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教委相继成立了主管学校艺术教育的机构和艺术教育委员会,并配备专职艺术教育管理干部和音乐教研员,这使各省各地区的学校音乐教育有专人负责,从而形成了由上至下的音乐教育管理网络。

1989年11月,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是我国第一个全国学校艺术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它的颁发说明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已进入“依法制教”的新阶段,它提出了从1989年至2000年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总体规划》下发之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非常重视《总体规划》的执行和落实,全国学校音乐教育呈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中小学音乐课开课率有较大提高;音乐师资培训工作进展加快,音乐教师整体素质

普遍有所提高;在学历教育方面,各高师音乐系科逐年扩大招生数量,并以各种形式培训中小学音乐教师,提高其学历程度;在音乐教师学历合格率方面,九十年代中期较八十年代初有了较大的提高;音乐教育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课外、校外音乐活动的蓬勃发展推动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音乐教学设施、器材设备投入有所增多。这一时期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我们还必须看到,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在许多方面与培养一代新人的要求、同改革开放的形势不相适应,基础薄弱,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农村山区地区;许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还缺乏应有的认识,重智育、重升学率、轻美育的思想和现象还相当严重地存在;师资队伍数量不足,业务水平亟待提高;农村中小学、城市中学初三年和普通高中音乐课开课率仍然偏低;音乐教学管理落后,科研工作有待加强;将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音乐教学实践的工作较为薄弱;音乐教育设施和设备亟需完善和建设;小学、中学和大学之间未能从音乐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建立一种相互衔接的关系,即未能在这三者之间建立起既体现不同教学阶段特点,又保持教育连贯性特点的音乐教育体系;中小学音乐教育在许多方面无法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还是一个薄弱环节。

这一时期,师范音乐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国家教委颁发的一系列师范音乐教育法规文件使我国师范音乐教育走上正规化、科学化发展的道路,此时期的教材建设、教研和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生教育、教学设施器材建设等诸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中等艺术师范学校和中师音乐班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小学急需的专职音乐教师。高师音乐系科扩大招生规模,实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音乐教育人才。可以说,此时期是我国师范音乐教育发展的最好时期;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高师音乐系科在办学模式、课程设置上受专业音乐学院的影响,师范性突出不够,忽视对学生音乐教育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的学会学习能力、独立钻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素质方面能力的培养;一些课程的教学内容陈旧,教材质量有待提高;对音乐教育理论课和音乐教育实践重视不够;有些院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不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存在着不相适应的现象;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不多,特别是对师范音乐教育改革有重大指导作用的科研成果很少;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离岗现象严重,造成音乐教育人才资源浪费;由于扩大招生规模,降低了专业和文化考试的录取线,有相当数量的新生的专业和文化素质偏低。这些问题有的正在解决,有的有待于在今后的教育改革中逐步得到解决。

总结语: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六个时期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哪个时期政府将美育纳入教育方针,并在具体的措施、经费上给予足够的保证,哪个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就得到健康发展。

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各个时期的发展,都与该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从二十世纪初引进欧美、日本近现代学校的音乐教育体系,到五十年代学习苏联学校音乐教育经验,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在二十世纪初至五十年代中期学习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办学经验,为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八十年代之后,学校音乐教育在根据我国国情,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音乐教育体系方面

有了一定的进展,这体现在学校音乐教育法规、音乐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诸方面的改革。二十一世纪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应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音乐教育体系为奋斗目标,以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

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

《中国音乐教育》关于高师音乐教育研究综述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二十世纪中国服饰的变化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

中国餐饮业发展研究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论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建立与发展

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