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时事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1 21:53:3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0月13日下午发生在广佛五金城的那一幕让人们心绪难宁,引发了全国的媒体关注和公众讨论。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在长达近七分钟的时间里,18名路人不闻不问,直至拾荒的阿姨陈贤妹将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那么多的路人、对小悦悦不约而同冷血,实际上已证明,这个社会至少在特定场景和特定时间里,许多人已经认可了甚至实践着冷冰冰的人际规则。羊城晚报17日刊发陈杰人撰写的首席评论《街头血泊中的女童击中社会之痛》指出,一个完整的文明社会,不仅需要完备的法制,更需要高尚的纲常和伦理秩序。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缺失,源于利益的过度强调,更源于自然的正义和基本的伦理被实质上否定。这个问题的解决,也绝非一日之力可以毕其功。一个最为紧要的对策是,社会管理者应当从教育、法治等多方面努力,加强伦理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建;同时,社会管理者本身的遵守道德和法律,坚持清正廉洁,是最好的行动教化。

我们不必用彭宇案的流毒诠释悦悦所经历的黑色七分钟,更不必用那18名路人的冷漠抹黑彭宇案。你可以想象,即使彭宇案不曾发生,从受伤的悦悦身边疾行而过的看客就一定少于18人吗?新快报18日刊发特约评论员文章《不是救她,是救我们自己》表示,道德在我们面前一天天枯萎,我们在道德面前一天天冷漠。拯救之道在于我们每一个人,如何保证自己,不会成为那18名路人之一;如何让自己的精神,在每一个深夜,走向10月13日的那个下午,走向佛山的广佛五金城,走到被汽车碾压的悦悦身边,弯下腰,伸出手,张开爱心——这不仅是救她,更是救我们自己。

南方日报18日刊发南方论坛《一起告别冷漠》呼吁,我们这个社会需要批评,但更需要动力。一起告别冷漠,这不仅仅是一种呼唤,更是需要千万人拿出属于自己的行动,在别人遭难的时候伸把手,在老人跌倒的时候帮忙扶起等等。至少我们应当建立一个道德底线共识:或许你无法去和行凶的歹徒搏斗,但你可以打电话协助报警。这便是举手之劳的热心。多一点举手之劳,便会多一些温暖,也因此会多一些更高道德标准的勇敢。我们这个社会需要道德底线,逾越道德底线,便是如同18位路人一样,碾过世人的心。冷冰冰的社会,绝对不是我们想要的幸福。在佛山,当地媒体用“他们令佛山蒙羞”的大字标题拷问着那18名冷漠的路人。其实这样的耻辱并非仅属于佛山。试看全国各地,相似事件哪座城市未曾发生过呢?

在见惯了老人跌倒无人搀扶等类似场景之后,按说我们对冷漠的承受力是大大提高了。但小悦悦事件还是激起了国人普遍的震惊和愤怒,对此有人从利害关系上分析,搀扶倒地者毕竟存在一定风险,而小悦悦事件中,经过的路人完全可以通过打电话报警等近乎零成本、零风险的方式进行援助。尽管如此惠而不费,那18名路人也不愿意选择,容忍的底线再低,那18名路人注定都没法通过。

从这次媒体大面积报道的幅度看来,媒体也知道拾荒阿姨的重要性,超越了任何形式上的做作,也超越了物质上的扶住,这也是迄今为止媒体关注最多的助人事件之一。我们在观摩整件事的时候,谴责第一辆肇事车或是第二辆肇事车的同时,也在无形的谴责那些过路的人,记得视频中还有一位女士带了一位孩子,从母性的角度上来看,那位带孩子的女士无疑是给自己的孩子上了最失败的一课。而路过的拾荒阿姨却用世间没有的心机去援救了这位女童。信息时报18日刊发邓清波的评论《怎能依靠道德去拯救道德》说,在小悦悦事件中,拾荒阿姨的高尚品德熠熠闪光,这种克服各种顾虑与障碍的救助行为在此显得尤其珍贵。然而当我们在为孩子得救感到高兴时,当我们在对陈贤妹礼赞时,却不料从背后涌来了一个不和谐的杂音指责陈贤妹老人救孩子是炒作,是为了出名。老人听了心里很不好受,我们同样也为老人鸣不平。

在陈姨看来,她不过是做了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却仍遭到某些人居心叵测地质疑她“想出名”、“想要钱”。然而,谣言不攻自破,陈姨昨日被政府、企业“强塞”给自己2.4万元慰问金,拒绝无果之后,她立马便对媒体说,要将这些钱都捐给悦悦。她无奈地说:“做好事,也觉得不容易。”就是这么一颗赤心,竟也遭遇旁人的冷眼!南村附近几乎所有街坊都知道了陈贤妹救人的故事,却只有少数人对她的行为认可。

这种指责是一种变态心理的折射。其实,这正折射着这一群人正在做着这样的勾当,看着陈贤妹被关注而心生怨怼,于是造谣中伤来取得变态心理满足。这种指责的目的是混淆视听,减轻见死不救者的罪责。见义勇为本来就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只要是有良知的人都会伸出手去帮人一把的,而且也会把这样做当作一种理所当然。而现在经过他们这样一宣扬,就成了只要是伸手就必然有利益在其中的宿命,这不正反映了他们这一群人利益至上的观念吗?这样的人如果在现场,看到那个恐怖的场面,想要让他们伸手恐怕也是妄想。站在这个角度上说,是不是可以这样讲,他们是在为见死不救者张目,以淡化对见死不救的罪责呢?

这种指责最为险恶之处在于通过打击救人者来强化见死不救的意识。本来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就不高,还常常出现“救人者被冤枉”的情况。这十几个人面对遭遇车祸的女孩见死不救,其实可以说与这种风气的盛行不无关系。现在有人站出来了,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另类。于是他们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造谣、中伤、污蔑,也许他们会说我们只是在寻找事实,但是这样的寻找却恰恰在强化见死不救的意识。

这种指责是在公然挑衅社会公德。见死不救者面对着伤者没有施救,还要遭到良心的谴责,至少没有完全泯灭天良在事件之后的缄默就可以看出这一点。而质疑指责者却完全没有了良知,是在对既有社会道德体系的公然挑衅,其对社会的影响和破坏可以说是更可怕的。如果让这样的行径像野草一样的疯长的话,我们的社会就让人担忧了。救人没有被肯定和赞扬反而却被恶意的指责,他们用心的险恶昭然若揭。

因此,在陈贤妹老人救人这件事上,我们可以说,质疑老人救人的行为的人比那些见死不救者更可怕。

时事报告

时事报告

时事报告

时事报告心得体会

时事报告论文

时事报告论文

时事政策报告

食品安全时事报告

学习《时事报告》心得

时事报告,蚁族

时事报告
《时事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时事与报告 报告
相关范文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