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

发布时间:2020-03-03 07:02:0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

周军华 于军

鲁东大学体育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咨询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从学科发展、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体发展三方面入手,揭示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学科发展与社会需求,构建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及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创新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科研、竞赛组织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胜任武术专业相关工作。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当代社会,人们开始重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武术,对武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需要由更多的专业人员来指导,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开设正是为社会提供所需求的人才。本文就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及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提供有益参考。

1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生源的文化素质水平低

据调查目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生源不是退役的专业队员,就是来自于民间武术馆校的学生,这些学生从小接受的只是较为专业的武术技术训练,很少经过全日制初中、高中的学校教育。针对这种状况,一些学校也在积极寻找应对措施,如河南大学代表提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招生应采取“单招”与“普招”相结合的改革思路,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源质量。河北体育学院代表也持类似观点,并且率先进行了改革,即每年以“普招”的形式从体育教育专业招收有武术专长的高中毕业生50名,放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这些学生虽然技术水平略逊一筹,但是毕竟经过了正规的全日制学校教育,文化课成绩相对要好得多,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生源的质量。武术精神文化的传承不仅仅单靠该专业的毕业生,而更主要的是依靠他们去影响亿万青少年。因此增设教育学、心理学等师范类课程,也是保证他们今后武术教育传播工作的必备内容。 1.2 培养模式思路出现偏差

目前该专业采用培养运动员的方式进行培养,四年下来培养出来的依旧是运动员,这就使得培养出的学生看不到前途,看不到方向,以至于不少该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又不知到何处找工作的现状。只有运用高等教育模式,才能真正开阔学生的视野,改变学生知识结构。进入大学这一综合性较强的学习阶段,对学生的培养应以综合性学习为主,特别是英语、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甚至深入其它学科的思维思路,才能不单一的用民族传统体育学习的思路看待问题。在高校的培养课程中,大多以知识理论的教授为主,却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归根结底还是要归于实践当中。在课程设计上,理论课相对实践课的课时较多,知识学到了却无用武之地。所以,应增加学生实践课,如安排到中小学代课,俱乐部教学。这样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逐渐掌握应用所学知识。 1.3 整体学科研究框架构建不齐全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发展缺乏整体构架与整体规划, 各部分研究与构建不平衡, 因而导致学科研究的出发点多被局限于以单科建设或数科存在的情况。学科多以奥运会、亚运会或是其他形式的比赛为重点, 忽视了它的竞技性、娱乐性和表演性并重开发的方针, 与民族传统体育本质相脱离。运动员的特点是专精,即在某项技术方面水平很高,而作为一名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者则要求广泛摄取各方面的知识,即在专精的基础上求广博,广泛了解民族传统体育各方面知识,对中国武术形成整体认识。现在的高等教育一般采用由西方引进的分科体系,即按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逐步细化,向精深处发展。如武术领域的套路与散打发展,成了几乎没有关联两个独立的技术体系。这些都是受西方文化惯于分解、分析、细化、分化,进行微观层面研究的思维定势影响造成的。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在于促使各学科向高、精、尖的方向发展,缺点在于容易使人“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在充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进行精细化训练和研究的同时,决不能忽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1.4 就业率低

据调查,目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就业渠道窄,就业率低,这直接关系到该专业的生死存亡,相关领导必须重视该专业的存在,提高该专业的就业率,这就要求学校与社会上的相关单位密切联系,才能更好的保证就业,否则就业问题仍旧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1)社会上不公正现象影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就业。就业歧视在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是经常出现的,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甚至部分大学生具有更好的人力资本供给条件,但是这部分大学生由于个人与职业本身没有必要联系的性别、户籍、身体、学历、家庭背景或其他与就业岗位职责无关的条件因素,却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或者在求职过程中受到区别对待。

(2)缺乏对自身价值的正确认知。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水平在个体的发展历程中处于比较低的水平。面对就业的巨大压力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一小几个方面:急功近利,就是在从择业的趋利避害出发,片面扩大自我利益的追求而缺乏对就业环境的客观评价。自负,这种心理是缺乏客观地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盲目的主观的自我臆断。依赖,不能主动争取就业机会,依赖学校、依赖家长的心里突出,自立意识不强,缺乏独立承担责任,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要素 2.1专业知识结构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掌握武术、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这些知识技能是保证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基本基石,这些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专业,更加容易踏入工作岗位。对于学生的现在及未来都是至关重要的, 2.2社会实践能力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有很强的社会性、实践性。它所包含的专业知识大多数都是可以广泛应用于普通群众中,为社会做贡献的。因此,在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中还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能力不只是一个口号,不论是学校还是个人,都要积极创造有力的条件促进社会实践的实施。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多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与自主教课,课余时间可以帮助学生联系教育实习工作,增加教学实习经验。 2.3职业技能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以武术为主体,同时又兼具养生、表演为一体,技能能力要求较高,不仅理论知识要丰富,技能示范、动作教学都要精湛。在实践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现有的武术(长拳、南拳)等传统项目,眼界要开阔,着眼于大众健身养生这方面的技能,这样拥有的职业技能才可以获得更多的认可,得到更多的机会。

3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1 增设公共教育理论课程

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性重任,而文化的传承、精神的弘扬需要具体的实践载体,武术作为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载体,只有在亿万青少年中得到广泛传播,才能切实发挥作用。该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到了该专业的毕业生肩上。但是武术精神文化的传承不仅仅单靠该专业的毕业生,而更主要的是依靠他们去影响亿万青少年。因此增设教育学、心理学等师范类课程,是保证他们今后武术教育传播工作的必备内容。 3.2 依据社会需求开设、调整与完善课程设置

加强开设课程的理论研究,开设社会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木兰拳、木兰剑、木兰扇、太极推手、太极柔力球等课程,如果条件适宜可以增加武术演艺、武术动作设计和舞台设计等理论课,提高学生的技术和理论素养。要加强课程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体系、学时学分分配各方面的调配和完善。重视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应用与研究,建立多元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技术框架,建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的课程结构及时分,探索课程的纵向结构和深度结构。 3.3 改变技术培养模式

脱离以往培养运动员的模式,运动员的特点是专精,即在某项技术方面水平很高,而作为一名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者则要求广泛摄取各方面的知识,即在专精的基础上求广博,广泛了解民族传统体育各方面知识,对中国武术形成整体认识。只有运用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才能真正开阔学生的视野,改变学生知识结构。我们的生源一般都具有二级运动员资格,这已经代表了比较高的训练水平,也就是说他们已经进行过了某方面的高精尖训练,因此,进入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应该向广博的方向拓展,努力培养成武术乃至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通才”。 3.4 多途径就业

(1)自主创业,建立武术俱乐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大多数人更注重养生及健身,这就给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就业创造了很好的前景。各种各样的俱乐部日渐增多,民传专业的学生身体素质好,跆拳道、太极、搏击操等项目都能胜任,因此,可以在俱乐部当教练,进而向私人教练发展。并且,国内存在诸如羽毛球馆、兵乓球馆等体育运动休闲场馆,毕业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可以自主创业,几人或十几人共同建立武术俱乐部,提供包括太极拳、散打、易筋经等大众喜爱的民族传统运动,既给群众提供了强身健体的体会,又学有所用。

(2)作为武术教师引入中小学。以武术师资的身份进入中小学,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方向,这是武术院系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向教育部积极呼吁和争取的工作。第一步是争取教师资格证,第二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争取武术课在中小学作为单列的必修课。“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不能仅仅是一句口号。目前,就国外而言,韩国的跆拳道课、日本的柔道课在各类学校不仅是必修课,而且是独立于一般体育课之外,与之平行并列开设的课程。我们只有将武术课作为必修课单列,才能切实担当起“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同时也解决了大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3)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者面向国际。1998年1月,全世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开会时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就说明,目前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从没有过的重视,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必然是不可缺少的,这也同时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渠道。武术进入孔子学院、高等学府,以及在西方社会广泛传播,正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着眼于国际视野的具体落实,这将需要大批武术师资,将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拓宽渠道。 3 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就业、实践一直以来不很乐观,这就要从我们的实践教学体系上来下手。果断摒弃老一套以培养运动员身份为出身的实践教学,增设教育学、心理学等新的教学课程,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实践素质为前提,提高学生正确广泛的就业观,培养学生“教学”的能力,才能更好的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董会芳.我国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科建设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8.[2]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10.[3]邱丕相,杨建营.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2008,12.[4]杨建营.从20世纪武术的演进历程探讨其发展方向[J].体育科学,2005,25(7):53-58.[5]邱丕相,杨建营.武术套路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体育学刊,2007,14(7):66-68.[6]蔡丽娟.“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与日本近代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17(1):19-21.[7]邱丕相,杨建营.从历史与现状探析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发展[J].体育学刊,2008,15(2):89-94.[8]杨建营.对比奥运竞技体育谈中国武术体系的未来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1):50-53.[9]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10.[10]吴建民.跨文化交流与主流文化构建[N].文汇报,2007-01-04(12).[11]杨建营,邱丕相.武术的文化进程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2):47-50.通讯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红旗中路186号鲁东大学体育学院 张雷 电话:13864583979

arrowmoon@163.com

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机械设计课程创新研究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实践教学中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探索与实践论文

民族传统体育

市场营销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构建.doc

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构建

地方师范院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