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领导干部社会监督制度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0-03-02 01:27:4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领导干部社会监督制度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江苏省睢宁县构建领导干部社会监督网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以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因此如何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使领导干部不敢懈怠、不敢腐败、不敢专权、不敢失责,是摆在各级组织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去年以来,江苏省睢宁县进一步畅通干部监督渠道,落实群众对干部监督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在领导干部社会监督制度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全县构建了涵盖公民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团体监督的领导干部社会监督网。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公民监督

1、实行干部监督进社区制度。在科级干部居住较集中的社区挂放 “干部监督意见箱”,公布监督举报电话,发挥社区群众的监督力量,强化领导干部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在对拟提拔干部的考察过程中,在干部居住的社区张贴考察预告,公开电话、网络等监督渠道,接受所在社区群众的监督。

2、实行干部监督进家庭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家庭监督岗”,将领导干部的配偶聘请为“特约监督员”,负责提醒、监督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行为,帮助领导干部把好廉政关,守牢自律门。同时在对拟提拔干部的考察过程中,组织部门主动征求其家庭主要成员的意见,并把家庭主要成员意见作为干部使用的参考依据,做到不孝者不用,不齐家者慎用。

3、建立民意调查制度。为体现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导向,探索扩大干部群众参与干部监督工作的有效途径,睢宁县委组织部新增民意调查 1

工作环节,让干部群众参与评价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每年采取发放无记名民意调查表的方式,向县处级领导、县委委员、县纪委委员,县及县以上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部分离退休老干部及服务对象征求他们对全县科级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的评价意见及任职建议,作为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

4、实行领导干部联系方式公开制度。坚持在网络、报纸等媒体公开县四套班子领导和科级干部的办公电话、手机号码,加强党委政府和群众的联系,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每个工作日必须有人接听电话,其他时间尽可能接听。领导干部外出工作时,要安排专人做好电话接听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接听和耽误接听。

5、坚持干部监督信息员制度。坚持从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干部和群众代表中聘请干部监督信息员,赋予信息员干部监督权。通过召开信息员会议、发放征求意见表、走访信息员等方式,主动征求信息员对领导干部的意见和建议。

6、畅通信访举报渠道,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公开干部监督信箱、24小时监督电话,畅通来信来访、电话、网络“三位一体”的监督渠道,建立健全便利、安全、高效的举报机制。对群众举报反映的问题,性质严重、内容具体、线索清楚的,认真调查核实和处理。实名举报的,对举报人的情况要严格保密,并将调查处理情况以适当方式向举报人反馈。

7、坚持和完善社会评议制度。坚持开展“倾听您的声音”、软环境硬治理、评选最不满意执法机关、最不满意基层站所等一系列社会评议活动,采取现场接听群众热线电话、组织群众对有关部门进行评议等方式,畅通民意

传递途径,对在评议中群众不满意的单位负责人严格问责,做到“干部好不好,群众说了算,干部干不干,按照群众意见办”。

8、坚持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要求各单位通过网络、报纸、广播电视、会议、文件以及简报、通报、机关局域网、宣传栏等形式公开本单位的有关工作。尤其在人事任免、大额财务支出、重点项目工程等重大事项以及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事项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中,除保密事项外,坚持群众想知道什么就公开什么,把公开的主动权交给群众,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二)强化舆论监督

1、严格执行办理媒体反映事项有关制度。对群众通过各种媒体反映的干部有关事项,责任单位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办理媒体反映事项的暂行规定》的要求,确定受理媒体反映事项的主管领导,认真办理,在规定的时限内给予答复,接受群众的监督。

2、建立健全网络监督机制。全面实行网络发言人制度。全县科级单位指定一名领导班子成员担任本单位的网络发言人,负责对网络上反映的涉及本单位的事项,进行调查、处理,并及时答复,答复期限不超过48个小时。健全网络举报制度,设立专门的干部监督电子信箱,方便群众举报,同时也可通过网络,加强与群众的交流和沟通。

3、建立新闻通报制度。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向新闻媒体通报干部有关情况,接受舆论监督。对典型案例,通过新闻媒体曝光,切实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

4、建立健全舆情分析机制。通过组织系统舆情分析和群体性突发事件预

警处理体系,面向全县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部分离退休老干部和县直机关、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发放《舆情问卷》,收集全县干群关心、关注、议论的热点、焦点问题和有重大影响事件的信息,及时进行梳理、归纳、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领导干部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形成舆情分析报告,作为县领导决策的参考依据。

(三)加强社会团体监督

实行与社会团体定期联系沟通制度。县委组织部定期召开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参加的联席会议,交流干部有关信息,分析干部队伍状况,研究干部监督工作,加强信息沟通,拓展监督范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干部监督网络,切实增强监督的合力和实效。

(四)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县委组织部加强对通过社会监督渠道反映事项的督查督办,对拒不接受社会监督的、不认真处理通过社会监督渠道反映的问题的、或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走过场、欺上瞒下的,责令限期改正,对相关责任人给予批评教育。造成严重后果的,根据《睢宁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睢宁县公务人员问责办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总体成效

近年来,通过全面推进对领导干部社会监督制度化建设,全县在干部群众的监督意识、基层领导班子的总体形象和机关的工作作风等三个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具体体现在:

1、干部群众的监督意识明显增强。自我监督、相互监督、协同监督、全程监督等观念已被广大干群所了解和认同。一方面,干部增进了对社会监督

的性质、作用和意义的了解,头脑中始终绷紧了监督这根弦,对自我监督约束意识进一步加强了;另一方面,科级领导干部监督下属及班子成员之间接受相互监督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同时,群众参与对领导干部监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

2、基层领导班子团结务实、廉洁自律的良好形象得到进一步确立。以前在少数乡镇和县直单位领导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工作中不愿干事、不敢担责,生活中不注重学习、追求个人享乐的不当之风,通过加强社会监督后,这种不良风气得到了有效遏制。领导干部在办事方面也加大了公开性和透明度,在工作之余大都能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变被动监督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目前,各基层领导班子的整体战斗力和凝聚力得到有效加强,班子成员之间更加团结,干群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3、机关工作人员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利用“双休日”等闲暇时间进行“充电”,已成为当前绝大多数机关干部的自觉行动,昔日那种业余时间无所事事、一心扑在牌桌上的现象正在日趋减少。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在机关干部中得到进一步张扬,机关作风明显改进,工作效率也明显提高,“建诚信机关,做诚信干部”的氛围已开始形成。

三、几点体会

1、社会监督是防止和纠正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不正之风的需要。干部制度改革的目标是要努力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选拔干部的环境,建立一个使干部能上能下,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而加强干部社会监督制度化建设,是保证这一机制能够健康运转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社会监督,既从领导干部的“工作圈”内了解了其“工作

本领”的大小,又从“工作圈”外了解了领导干部的社会公认度,有利于发现其他考评方式难以发现的问题,有效地避免了干部“带病上岗”、“带病提拔”等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干部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有利于干部工作逐步走向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为实现“突破睢宁”的战略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2、社会监督是保护干部,防患于未然的需要。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干部出问题往往出在“八小时之外”。睢宁县通过实行领导干部社会监督,切实加强对干部“八小时之外”行为的监督,通过全面借助社会监督成果,多渠道、多层次地了解和掌握干部的真实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对于防止或减少干部犯错误,避免小错酿成大错,将腐败现象遏制到最低限度是十分必要的。

3、社会监督是提高党内监督整体效应的需要。对一些“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执纪执法部门管不到的干部,或确有问题,但一时又查不清的干部,通过社会监督,不仅可以让他们养成自我约束、自我警戒的良好习惯,组织部门还可以根据社会监督情况及时给予告诫、建议调整职务和工作,从而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达到提高党内监督整体效应的目的。

物业财务管理制度化的探索与实践

信息化建设实践与探索

实践与探索

特色学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加强司法所制度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发电企业班组建设实践与探索

领导干部社会监督制度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领导干部社会监督制度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