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实践与挑战

发布时间:2020-03-04 01:26: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实践与挑战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虽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过去仅仅埋首于头寸管理,对中长期流动性风险管理和压力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并不重视。

悄悄远去的次债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流动性风险是一切风险的最终体现;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过去忽视了流动性风险管理,未来至少要与资本管理同等重要。

流动性风险管理模式演进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起点就是现金流管理。一个银行是否有现金流缺口?现金流缺口能否被充足的流动性储备弥补?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及时准确是对一个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的考验。我国商业银行到目前为止应用三类流动性管理模式来应对此考验:

第一,盘剩余资金管理模式,即分级管理模式:分行流动性先自求平衡,不能平衡的资金通过与总行上存下拆解决。2005年以前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应用此模式。

第二,集中管理模式,即实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取消上存下拆,总行承担全行流动性管理职责,分行仅承担业务营销职责。2006年起,我国多数商业银行陆续采用此模式。

第三,集中管理与分市场管理相结合模式,即FTP下的总行流动性管理职责不变,管理路径在存贷比管理方面向分行延伸。2010年开始,大部分银行不得不采用此模式,将总行不能承担的流动性管理职责分散出去。

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

商业银行应秉承稳健的流动性管理政策,建立同规模、业务性质和复杂程度等基本适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并能够对全行流动性风险进行适当的识别、计量和监控。以FTP为核心的日间流动性管理、分层的限额指标体系、分层的压力情景测试、分层的预警机制及应急计划、分层的风险缓冲调整和对冲,构成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的五大基本要素。

以FTP为核心的日间流动性管理。目前大多数上市商业银行实行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分支行的流动性风险基本通过FTP转移到了总行,总行直接管理分行在当地人行的备付金账户。分行的流动性管理职能逐渐从实质上的资金管理(上存下拆)转为虚拟的头寸管理和预测,配合总行进行全行的流动性预测和管理。应当注意的是,市场流动性平稳时此种管理形式尚可,市场出现剧烈波动超过一定水平或流动性持续趋紧时,就需要分行来分担流动性管理职责,比如存贷比限制,因为中国银行间市场的深度不够和同向性导致总行的融资能力有限,不能承担超出其能力的风险管理职责。

分层的限额指标体系。对流动性风险进行识别、计量、监控的着眼点就是限额指标,这就要求限额指标能相互配合并能充分反映流动性波动。一般来说,限额指标体系分为三类:一是董事会风险容忍度,反映全行流动性风险的承受能力,应当简单并具有代表性,比如流动性比率、备付率等指标;二是管理层险限额,是对风险容忍度的多视角反应,比如增量存贷比、累计缺口比率、LCR和NSFR等指标;三是日常监控限额,直接监控业务条线或重点部门的现金流波动,比如MCO、区间缺口比率、分条线资产负债缺口限额等。

分层的压力情景测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是模拟小概率的、极端不利的流动性压力情景,评估我行在压力情景下的现金流量和可能损失,识别我行在极端流动性压力情景下的脆弱性,预防未来可能的流动性危机,以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提高危机情况下履行支付义务的能力。压力测试的分层原则包括:一是按压力程度分,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压力测试;二是按情景分类,可分为单一银行情景、系统性危机情景、综合情景压力测试;三是要涵盖银监会压力测试指引中的情景范围。

分层的预警机制和应急计划。流动性风险实际上可分为两类:短期流动性风险和中长期流动性风险。其计量检测和管理一般分开在两个部门。其预警监测指标和具体管理半径不一样,所以一般分为中长期预警机制和短期预警机制两类。中长期预警一般分为绿色预警和黄色预警两类,其监测指标主要是LCR、NSFR、压力测试结果、核心负债依存度变动等;短期预警一般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三类,其监测指标主要是备付率、存款一周持续流出量、市场净融资额等。

分层的压力测试对应分层的预警机制,分层预警机制对应分层的应急计划。应急计划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确定危机情景的级别和阶段;为每一个危机级别和阶段确定适当的KRI触发机制;估计危机情景的影响;为每一个危机级别和阶段确定适当的反应机制;为每一个危机级别和阶段确定内部报告制度,何事?何时?何人?报告频率;确立外部沟通计划,并分配责任。

分层的风险缓冲调整和对冲。流动性储备应进行三级分类管理,对应分层的压力测试和三类短期流动性预警级别。一般来说,轻度流动性风险看一级储备,一级储备主要包括超额准备金、活期存放同业、市场融资能力等;中度流动性风险看二级储备,二级储备主要包括待售账户流动性组合债券、交易账户债券、定期存放、同业借款等;重度流动性风险看三级储备,三级储备主要包括其它债券组合、票据贴现、买入返售票据等。商业银行通常根据压力测试结果和生存期要求,调整一级和二级流动性储备。

除储备调整之外,还可以通过表内外对冲来缓释流动性风险。由于国内人民币衍生品市场尚不发达,通常通过FTP调整、定价调整等经济手段和指令性计划等行政手段来主动调整表内业务结构和规模对冲两类风险,但亦尝试使用表外对冲(如货币掉期)来调节流动性。流动性和利率风险的表内外对冲是一体的,也就是说,对一方的对冲必然影响到另一方。

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的配套机制

不管是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还是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要成功实施,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机制。否则事倍功半,甚至半途而废。根据多年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实践,其配套机制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专业团队,即应该有一个独立、专业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团队。其一,实现年度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实现反应机制由被动反应向主动性、及时性、前瞻性的逐步转变,必须具备专业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团队,团队建设不到位,将严重影响机制转变的过程与速度。其二,专业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团队是实现年度风险管理策略的监控者和引导者。

高效系统,即应该有一个能实现日频度现金流计量、T+1频度的专业系统。其一,日频度的计算引擎是实现流动性风险管理及时性的前提;其二,高效、具备日现金流计算引擎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系统是新资本协议合规申请的前提;其三,高效的系统是进行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和多维度情景模拟的必要基础。

敏感指标,即建立一套对流动性波动高度敏感的限额监控指标体系。目前的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敏感性不高,比如核心负债依存度、流动性缺口率等指标,不能区分不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水平的高低,将逐渐被BASELIII的流动性指标部分替代。LCR(30天)和NSFR(1年)能更好地识别不同压力下商业银行抵抗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如果再加上备付率指标(1天),将构成短期、中期、长期完备的主监控指标体系。另外,用好流动性期限缺口指标可以管好一个银行流动性的波动性。

授权考核,即清晰划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责、权、利和授权考核机制。流动性风险管理在于事前防范,建立三级储备体系,并根据压力测试结果调整流动性缓冲,这是需要付成本的。但这与主要业务部门或条线的盈利指标相矛盾。因此,必须有一定的授权机制和考核机制来保证流动性管理策略措施的执行力。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

商业银行市场业务规模急剧增长和央行调控可能引发结构性流动性风险。一方面,要重点关注2011年可能出现的市场结构性流动性风险冲击,前瞻性地做好同业、理财、资金和表外业务流动性波动管理工作。随着通货膨胀的预期加剧,央行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存款准备金率冲过20%后极有可能引发市场结构性流动性风险(“拐点”现象)。另一方面,要重点关注同业、资金、理财等市场业务规模急剧增长和期限错配加剧引发的结构性风险,比如同业资产业务刚性、负债业务弹性加剧错配风险,理财业务期限不匹配或集中到期,盈利压力驱使资金业务进行大量的短借长拆等套利交易等,这些缺口整体考验商业银行的融资能力底线。需要进行前瞻性、预防性管理安排防范此类风险,比如流动性风险监控频度从每月到每旬、周,甚至到日;将理财业务错配和表外业务或有资金需求纳入监控范围等。

差别准备金率常态化。重点关注2011年央行差别准备金率常态化,动态地做好贷款增量投放的紧缩性、平滑性和有效性管理工作,避免被月度差别准备金。明年央行将根据GDP/CPI增速和单个银行贷款增量投放偏离度、实际资本充足率和目标资本充足率偏离度等按月进行差别准备金管理。

存贷比刚性限制。存贷比刚性限制,短期内会引致流动性波动;长期来看,是银行流动性管理者的福音:存贷比的无限制导致贷款逐渐挤压债券,使得债存比逐渐下降,减少了流动性缓冲组合。限制存贷比使得债券比重将不可避免地逐步上升,有利于流动性管理。应重点关注银监会月末时点存贷比指标向每日时点存贷比和日均存贷比监管指标的过渡,适时地做好总分行存贷比管理工作。目前日均存贷比监控指标已经纳入2011年非现场监管报表中,时点存贷比指标目前仅仅关注月末10日和月初10日,逐步过渡到每日时点存贷比监控也有一定的可能性。以下措施防范存贷比指标触线:一是建议对分支行存贷比考核同样适用日均存贷比,并将时点存贷比扩展到每日时点存贷比指标进行考核;二是严格执行“依存定贷”原则,确保存贷比不超标。

BASELIII流动性指标。要重点关注BASELIII两个流动性指标正式进入2011年非现场监管规则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和挑战。挑战可以归纳为:第一,以资产负债的流动性程度对其进行分类,挑战商业银行目前以科目和产品为原则的资产负债分类。第二,原数据获取困难。数据抽取纬度有5个:期限、产品、评级、抵质押和规模。且数据标准与现有标准不一致,现有系统不改造基本无法满足。第三,系统实施难度较大。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没有一家能实现系统自动计算,全靠手工,工作量特别大。需要同时改造现有原系统和管理系统才能获得数据全部特征,解决四类难题,才能完成流动性指标的系统实现:一是中小企业的分类标识问题,尤其是中小企业负债的分类标识;二是债券国内、国外评级的自动选取问题;三是抵质押品的问题;四是信用评级波动后衍生产品及其押品的价值重估问题。

日常流动性管理的三道闸门。日常流动性管理中,备付管理是核心,头寸或现金流预测是基础。经常性融资便利是流动性管理的第一道闸门(可惜的是,在中国,存款便利是融出,融入方向便利太少-央行小额抵押融资杯水车薪);拆借、回购市场是第二道闸门,但受制于银行间货币市场深度不够且流动性常常同方向变动,以及他行对我方的授信限制,提供的第二道保护厚度不够(顶多为总资产的5%);一级市场发行金融债受一定限制,二级市场债券交易活跃度不够,短期内能够提供的流动性有限。

商业银行应重点关注以上五个问题,坚持审慎的流动性管理政策,实施针对性强的、灵活的流动性管理策略,逐步缓解传统业务期限错配,改善市场类产品期限错配程度,关注中短期流动性风险及其压力测试结果,建立稳健合理的流动性储备缓冲,保持流动性平稳健康运行。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评估与管理

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

流动性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发展历程回顾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调研报告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调研报告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

商业银行流动性

浅析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实践与挑战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实践与挑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