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学术论文写作 王硕

发布时间:2020-03-02 11:49:5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一 英汉谚语概述 .............................2

二 英汉谚语的相同点及其成因 .................3

三 英汉谚语的不同点及其成因 .................4

结语 ........................................9

参考文献 ....................................9

第1 页

试析英汉谚语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谚语作为语言的有机组成,对一个民族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生活哲理、社会观点和态度都有所折射。本文通过对部分英汉谚语的比较分析,试图对谚语中所折射的文化内涵做一定的挖掘,并以此为据说明语言与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 谚语 英汉对比 文化内涵

引言 谚语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是群众经验的提炼,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思想,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它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不仅凝练、通俗、生动、形象、音韵和谐,而且富含哲理,读起来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供人学习与借鉴。

一 英汉谚语概述

英汉语分属不同语系,在长期的生活和文化传承中,谚语在两种语言文学中都占有了一席之地。虽然现代对有关谚语的研究很广,但在学术上,有关汉语谚语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朱介凡先生在其《中国谚语论》中说:“谚语是风土民性的常言,社会公道的议论,深思众人的经验和智慧,精辟简白,喻说讽劝,雅俗共赏,流传纵横。”武占坤、马国凡在《谚语》中道:“谚语是通俗简练,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它经常以口语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沿用和流传,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的一种现成话。”由武占坤主编的《中国谚语集成·河北卷》中说:“谚语是靠群众口碑流传的艺术魂宝,它虽然只是词组,形式极为短小,但却凝练得像百炼的精金,纯净得如晶莹的钻石,生动得似潺潺的流水,风格质朴,韵味清新,满身泥土香,一派民族气。” 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注英语

第2 页

谚语的定义为:Short well-known saying that states a general truth or gives advice.可见,英汉谚语都在于说明道理,提出建议,警醒众人,在两种语言文化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二 英汉谚语的相同点及其成因

英汉谚语虽发展历程不同,但有些谚语却能够用相同或类似的表达体现相同的含义,例如:

The apple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wall are the sweetest.

隔墙果子分外甜。

Better a red face than a black heart..宁可脸红,不可心黑。

The cat shuts its eyes while it steals cream.

掩耳盗铃。

出现这些相同点的原因,大致可归为两点:

(一)、相同的来源。谚语是经验的总结,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来自于民间生活、神话和文学作品,也来源于其它语言的引入。

首先,来源与民间生活。谚语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息息相关。从生活的小细节出发逐渐扩大到普遍认识。有些谚语来源于民间生活,创造者大多是农民、工匠、商人等,他们用和他们的行业有关的、常见的字句来表达。例如:Hundred days of continuous rain, there is always a sunny.(百日连阴雨,终有一朝晴。)

其次,来源与神话。每个民族都有神话传说,英语中的古希腊神话、伊索寓言和荷马史诗留下了许多谚语,如:The fox said the grapes were sour.(伊索寓言)。汉语也有类似,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再次,来源于文学作品。一个国家的文学语言是其寓言的调味剂。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名言警句、情节成为了后世广泛流传的谚语,

第3 页

如莎士比亚的剧作《哈姆雷特》中:“to be or not to be”。同样,在汉语谚语也有一些来自文学作品,如“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

最后,来源于其它语言。由于地理的融合和历史的相互影响,谚语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很多其它文化的表达,如英语谚语“When the fox preaches,take care of your geese”来自于法语,汉语可翻译为“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汉语谚语“谁笑到最后,谁笑的最好”来自于英语“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

(二)、相同的语言特点。表现为:第

一、简洁性。谚语的措辞简练、精辟,即通过最少的字数表达丰富的内容,这一点在汉英语中都有体现。如:“easy come easy go.”“人心齐泰山移。”第

二、生动性。使用比喻、夸张、重复等修辞手法,如:“a good friend is as the sun in winter.”“割麦如救火””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谎言怕真理,黑暗怕阳光”等。

三 英汉谚语的不同点及其成因

3.1英汉谚语的差异

在英汉谚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谚语本身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例如英汉谚语各自的语言特点、内容特点和民族特点。具体表现在:

(一)、语言特点

在语言方面,英汉谚语在语音、词汇、句式和修辞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现分述如下:

1.语音特点。汉语谚语主要是通过押韵、双声、叠韵、叠音等达到语音效果,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押韵)“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山山有路,路路相通。”英语谚语主要通过头韵、辅韵、尾韵达到这种效果,如“No root,no fruit.”“Practice makes perfect.”“Haste makes waste.”

第4 页

2.句式特点。从谚语句式结构的类型上看,汉语谚语可分为单句型、复句型、紧缩型三种,例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单句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复句型)“不看僧面看佛面”(紧缩型)。英语谚语可分为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例如:“Still water runs deep 静水深流”(简单句)“Nothing venture,nothing gain.”(复合句)

(二)、内容特点和民族特点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含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对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思考。谚语不仅在形式上表现了一个民族的语言特点,而且在内容上充分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英汉谚语的产生、形成和发展都与各民族国家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英汉谚语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极其相似之处,但又都保留了各自的民族特色。例如,在地理环境方面,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是典型的海洋国家,人们的生产生活都与海洋和航海有关,所产生的谚语也大都与此相关;中国地处亚欧大陆,长期以来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因此很大部分的谚语来自于农业活动。在道德观念方面,中国的道德传统同儒家思想紧密相连,讲究“仁义礼智信”,因此在汉语谚语里有许多倡导无私奉献的谚语,如“一人有难大家帮,一家有事大家忙。”“互助互助,穷能变富”。在西方的道德体系中,个人、自我永远是第一位,因此在功利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的冲击下,与中国“士为知己者死”不同,西方人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利益先于朋友,如“Hunger knows no friend”,这种差异在价值观方面也有所表现,如中国人认为“孤雁难飞,孤掌难鸣”,而西方人则认为“Self comes first.” 3.2差异的成因分析

谚语的产生和发展有赖于特定的生态环境、社会状况和文化背景。因此,它们必然带有本民族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打着本民族文化的烙印,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采用独特的表达方

第5 页

式,表达独特的思想观念。也就是说,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不同民族谚语的侧重点、素材和形象的选择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会有所不同,其原因可归为如下几种:

1、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形成各自侧重不同的谚语。中国是一个半封闭的大陆, 处于温带大陆地理环境,这样的地理条件最适合农业生产,因而农耕自然经济成了中华民族最基本、最主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作为农业大国,有关农业劳动的谚语自然很多。例如:“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春来不播种,秋来无处收”“清明种瓜,谷雨种豆”“一年种子半年禾”等都是农业方面的谚语。而欧洲这块土地,面积只有1071万平方公里,却分成44个国家,这样的地理条件为内陆各国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经过长期的交流,西欧各国文化就形成了许多共通之处。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大部分来自西欧,其文化也就沿袭西欧文化的特点。英国地处西欧,是一个岛国,国内河流湖泊较多,沿海渔产丰富,因而英国的谚语很多都是以海洋为题材的。例如:

In a calm sea, every man is a pilot.(在平静海洋中,人人都可以当领航员。) A good seaman is known in bad weather.(坏天气方显出好水手。)

He that would catch fish must venture his bait.(欲钓鱼者必须投饵。)

由于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表达同一思想往往采用不同的比喻形象,使用相同的比喻形象又会表达不同的情感。如英国人常用谚语“The bread never falls but on its buttered side”表达“倒霉透顶”,中国人用不同的形象表达同样的情感“人若倒霉,喝凉水也塞牙”。

2、由宗教信仰而形成不同的谚语。宗教对语言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各民族所创造的谚语与民族宗教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6 页

基督教产生时,欧洲大陆正处在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世俗的王权无法凝聚全欧洲大陆的民心。在斗争不息,杀伐不止的情况下,只有超越一切世俗力量之上的上帝才能收伏人们的野性。故而全民性的宗教信仰在当时的欧洲就是一种必须,于是,基督教就应运而生了。英谚中自然就产生了具有民族宗教色彩的谚语。其中一部分带有迷信色彩或纯宗教意义,多数谚语是借助宗教来提示人间善恶,宣扬为人处世之道,阐述自然规律的。例如:

He has nothing to be ashamed of before God or man.(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

Where God has a temple, the devil has a chapel.(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God never shuts one door but he opens another.(天无绝人之路。)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救者。)

而在古代中国,儒教、佛教和道教对广大人民的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因此许多中谚也常借用庙、和尚、菩萨、佛等来比喻。例如:“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汉语里也有与基督教相关的谚语,但为数甚少,而且是直接从英谚中直译过来的,如“an eye for an eye,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3、由于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谚语。中国人有很强的家庭观念,“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出外一里,不如屋里”等谚语就是人们家庭观念的写照。中国家庭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家中长幼尊卑秩序分明,其核心是“孝”,表达这类观念的谚语如“百行孝为先”“千经万典,孝义为先”“儿不嫌母丑,犬不嫌家贫”“子不道父过”等。相比之下,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家庭关系就松弛的多了,例如:Home is where the heart is.(吾心安处是吾家)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第7 页

home of the brave.自由的土地,勇敢者的家)。

由于价值观念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谚语。个人价值至上是西方文化的特点,社团价值至上是整个东方文化的特点。“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人多好办事”“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实大体,顾大局”“合则存,分则亡”等谚语就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集体意识。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甚至以牺牲个人自由来保障社会利益,群体取向使中国人性格内向、含蓄、不愿引人注目,在谚语中表现为“人怕出名,猪怕壮”“树大招风,人大惹议”,人们不愿发表不同意见,为了保持融洽,避免分歧,就“出门看天色,屋看脸色”,“见人说人话,见鬼话”。西方则崇尚个人价值至上,英语谚语中产生了不少表现个人进取、个人力量、个人意志的语句。例如: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

Every man is the architect of his own forlune.(自身的幸福靠自己。)

4.民风民俗的差异产生不同的谚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如中国大多数人对狗有一种厌恶,鄙视的心理,在汉语里“狗”字具有贬义,这在谚语里充分体现出来。如:“狗眼看人低”“狗改不了吃屎的本性”“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救了落水狗,反被咬一口”等,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狗是宠物,是朋友,是忠实的伙伴,人们一般对狗没有恶感,许多谚语中都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普通生活和行为。如:

Dog does not eat dog.(同类不相残,同室不操戈。)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都有得意的日子。)

第8 页

结语

综上所述,英汉谚语的形成都有着古老悠久的历史,生存环境、民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都反映了各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与内涵,同时谚语也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英汉谚语充分运用了各自的语言特征,包括句法结构,语音特点和修辞手法等,使成为其具有富于色彩的语言形式,成为民间广为流传的定型语句,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参考文献

[1]温洪瑞.英汉谚语文化涵义对比研究[J] [2]蔡丽萍.从英汉谚语的比较看中英文化差异[J]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 [4]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J]

9 页

学术论文写作 王硕

学术论文写作

学术论文写作

学术论文写作要点

学术论文写作格式

实用学术论文写作

学术论文写作如何

学术论文写作要求

学术论文写作规范

实用学术论文写作

学术论文写作  王硕
《学术论文写作 王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