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读《孟子·尽心上

发布时间:2020-03-02 09:43:2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读《孟子·尽心上》

姓名:湛莹莹

学号:PN131047

同样作为儒家经典,可能是因为孔子的地位高于孟子,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读过《论语》的一般要多于读过《孟子》的。我也是对《论语》比较熟悉,《孟子》只是在初高中的语文课本上读过其中的一些片段。《孟子》一书共七篇,这次我重点阅读了《尽心上》一篇,这一篇共四十六章,是《孟子》一书章数最多的,其中出了不少名言警句,有一些章句让我读后深受启发。但是由于《尽心上》篇记录的都是孟子很短的语句,涉及许多不同的方面,思想不是很集中,所以我的分析也相对分散,不成系统。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尽心上·顺受章》)用我们今天通行的看法,这似乎是一种消极的宿命论思想。但实际上,孟子的立足点是在“顺受其正”上,顺理而行,顺应命运,也就承受正常的命运。一生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走正道;行正义,也就是正常的命运;相反,犯罪而死,则死于非命,不是正常的命运。由此可见,在孟子这里,命运的确没有什么神秘,就是顺其自然,顺其正理罢了。

在《无耻章》和《耻大章》中,孟子谈及了“羞耻”的问题。孟子认为羞耻之心对人至关重要,人如果知道什么是羞耻就会免于做可耻的事。在这里,孟子教导人们一定要知羞耻,此观点不无道理,但这并不绝对,比如小偷,难道他们真的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可耻的?事实上,这些人究竟是否知道只有他们自己明白,别人无从得知。可能就会存在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合道义或非法却依然去做的人。当然,“羞耻”问题是孟子在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我们确实应该拥有一颗荣辱心。

《行习章》中,孟子说:“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我对本章的理解是孟子告诫人们不要随波逐流。如果哥白尼不对“地心说”发出质疑,又怎么会有“日心说”的问世?正是他敢于挑战真理,才使得天文学成为一门科学 。因此,我们做事要有明确的方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同时也要学会思考,有自己的想法,不人云亦云,凡事要问个为什么。记得老师课上讲过的史学家郑樵就倡导这样的精神。

1

《孤孽章》中,孟子说:“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即人的品德、智慧、本领、知识,往往产生于灾患之中。我不禁联想到司马迁《报任安书》里非常有名的那段话“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这和孟子的观点异曲同工,二者都认为人在逆境中会有所作为。同样,孟子在《告子章句下》中也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有时候,安逸的生活容易招致懒惰,人们往往安于现状。相反,困境则会激发人的潜能。然而,这不是说我们要想有所成就就必定要使自己处于困境中,真正的启示应该是我们不论身处顺境或逆境,都应奋发进取。

《东山章》中,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不知道元稹《离思》中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不是由此得来。这是很正常的一种生活体验,而如果把孟子这句话的意义引申来看就是在启示人们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是胸襟的拓展,境界的升华。徐霞客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境界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提高的。

《桃应章》中,桃应问孟子假如舜的父亲瞽瞍杀了人,皋陶做长官,舜应该怎么办?孟子说皋陶应该把瞽瞍抓起来,舜不会阻止,而是放弃天下,偷偷地背负父亲逃走。这是典型的道德两难问题,一方面,“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王父犯法也应与庶民同罪。但另一方面,眼看父亲出事而坐视不救,又不符合孝道。对一般人来说,这个道德难题叫做“忠孝不能两全”,对舜来说,这个道德难题叫做“公孝不能两全”。《论语·子路篇》中有一章的内容与此相似。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孔子把正直的道德纳入“孝”的范畴之中,一切都要服从“礼”的规定。孟子与孔子的思想是一致的,在法律与孝之间,他们都选择了孝。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尽心上·豪杰章》)按照孟子的观点,要等到一定的时势,一定的领袖人物出现后才奋发的,还算不上是豪杰之士。真正的豪杰之士,是可以造时势的人,是没有 2

领袖人物出现,自己也知道奋发有为的人。可见,孟子强调君子应该奋发图强,自己主动去完善自己。同理,在《好游章》中,孟子说了那句非常有名的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也是在强调君子的个人修养问题。这与孔子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一样,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成为最强有力的心理武器,

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尽心上·掘井章》)“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旅獒》)为井九仞,同样也可能功亏于最后一仞。而一旦功亏,不管是一仞还是半仞,都是半途而废,留下的,是废井一口。孔子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而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篇》)进退成败都在自己。孔子和孟子都反对半途而废,激赏积极进取精神。这启示我们凡事要有始有终,坚持到底,倘若中途放弃,那么就相当于白费功夫。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尽心上·饥渴章》)饥渴对嘴巴和肚子的妨害使人饥不择食,渴不择饮。类似这样的妨害如果对心灵发生,就会使一个人对精神的需求,对思想、学术和主张也出现饥不择食,渴不择饮现象。相反,如果一个人能够使心灵不受到类似饥渴那样的妨害,就不会失去选择力和辨别力,对于各种思想意识和观念就会有所认识,有所鉴别,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部分加以吸收、消化,使之成为充实自己的精神营养。要使自己的心灵不受到类似饥渴那样的妨害,只需使心灵经常吸收养份,就像我们平时不感到口渴也喝茶滋润,不饥饿也按时吃饭补充营养一样,这样就不会导致心灵空虚。

《孟子》虽然在宋代才被列入“十三经”,但是它在经学中的地位也是不容质疑的。孟子的思想距今已有上千年,但他的思想中依然有让我们今天也可以受益的东西。而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更是异常深远,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我们今天有必要认真学习先贤的思想,并将其思想的精华继续发扬。

读《孟子》有感

读《孟子》心得

读孟子感想

读孟子有感

读《孟子》 有感

读《孟子》有感

读孟子有感

读孟子心得

读孟子有感

教师读《孟子》有感

读《孟子·尽心上
《读《孟子·尽心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