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浅谈豫剧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代表流派

发布时间:2020-03-04 00:30:4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谈豫剧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代表流派

我出生在豫西南的一个城镇,在还不会唱流行歌曲的年龄,就会哼唱豫剧《花木兰》选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但由于时代原因、也由于学业紧张,对于豫剧的了解一直没怎么进步。在这篇论文的写作中,我做了认真的文献调研,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对豫剧的特点、发展历史、文化底蕴、艺术大师的代表作和表演风格等都作了详细的介绍。

一:豫剧概述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俗名“靠山吼”。是河南省的地方戏曲,流行于河南、陕西、甘肃、山西等地。

豫剧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唱腔分为慢板、二八板、流水板和飞板。唱腔吐字清晰、行腔酣畅、节奏鲜明,加之极具口语化的唱词,深为观众喜闻乐见。其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后以板胡代替二弦。武场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小锣、手镲、梆子、手板等。

豫剧的角色行当为“四声四旦四花脸,八个场面(即一鼓二锣仨弦手,梆子手镲共八口)俩箱倌”,即四生、四旦、四花脸。四生是大红脸、二红脸、小生、边生;四旦是正旦、小旦、老旦、帅旦;四花脸是黑头、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

豫剧流派分祥福调、豫东调、豫西调和沙河调等四派。其中,豫东调和豫西调占主导地位。豫东调多用假嗓,声音高亢轻快,兼之多夹花腔,故它以表现喜剧风格的剧目见长。豫西调则多用真嗓,悲壮低缓,又多夹哭腔,故长于表现悲剧风格的剧目。

二:豫剧的发展历史

开封地处中原,自古人烟稠密,生产发达,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两宋时期,“百戏”繁衍,“京瓦会议”兴盛。正如《东京梦华录》所记,当时的开封“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噪杂十余里”。而且“奇巧百瑞,日新耳目”。两宋以后,一方面由于民间乐舞开始为新兴戏曲和曲艺形式所融合;另一方面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也转向南京、北京。所以,河南的民间乐舞相对衰落,但从民间乐舞中吸取了大量滋养的民间戏曲和说唱音乐,却迅速成长起来。豫剧——“河南梆子”就是在这种历史转折中由地方民间音乐不断改进而形成的。

明末清初,开封是中原有名的商业重城,文化交往非常昌盛,如《清稗类钞》中所记:“土梆戏者,汴人相沿之戏曲也。其节目大率为公子遭难、小姐招亲及征战赛宝之事”。清末民初,豫剧已经成熟,不仅有了班社、名演员、剧目,而且因地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二十年代初到四十年代末,是豫剧的兴旺发达时期。此时战争频仍,军阀混乱,灾祸不断,而豫剧却靠着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顽强的生命力蓬勃发展。20年代后期,豫剧班社开始从农村乡镇的“地摊”、“高台”进入城市,并建立固定的演出剧场。30年代初,涌现出大批女演员如陈素真、司凤英、马双枝、常香玉、汤兰香等“五大坤伶”,为豫剧唱腔和表演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常香玉,把豫东、豫西两大唱腔流派揉为一体,使豫剧音乐面目一新。

解放后豫剧进入了空前繁荣阶段,特别是60年代,涌现出一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作,如《刘胡兰》、《小二黑结婚》、《人往高处走》、《李双双》、《朝阳沟》、《冬去春来》、《杏花营》等。近年来,豫剧艺术更为精湛,79年,由省豫剧二团的牛得草、吴碧波主演的《唐知县审诰命》,参加北京国庆30周年演出,获创作演出一等奖。

1

三:豫剧的文化底蕴

豫剧产生于河南的腹心地带,地处河洛文化区,河洛文化区是以黄河、洛河相交的内外三角为中心,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早期活动的主要领域。特别是在夏商周这几个中华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河洛地区都是国都的所在地,奠定了河洛文化在中原文化与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地位。豫剧的艺术品格是河洛文化精神在具体艺术门类上的拖放。其特色是与河洛文化精神一脉相承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河洛文化的包容性与豫剧艺术的吸纳力和辐射力。由于河洛文化在其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大量时间是国都所在地,河洛文化具有国都文化的性质。丰富性、包容性是这种文化的突出特点。产生于河洛文化土壤中的豫剧继承了这种文化品格,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和吸纳能力。它吸纳了罗戏、卷戏、戈阳腔、昆曲、京剧等剧种的表演语汇和剧目,吸纳了鼓子曲、河南坠子、大量的民间舞蹈等姊妹艺术的艺术营养,正是由于它的包容性,泰山不辞小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

能容万物者必为众物所近,具有兼容性的文化艺术必然具有极大的辐射力。豫剧秉承了河洛文化那些为炎黄子孙都能接受的深层意识,同样具有很强的辐射力。作为一个地方剧种,不仅能够在河南的邻近省份如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山西、陕西安家落户,而且能够在贵州、四川、甘肃、青海、西藏、新疆、黑龙江、台湾等边远省份安家落户。

其次,河洛文化的崇尚道德伦理与豫剧剧目的惩恶扬善。河洛文化是一种崇尚伦理道德的文化。河洛地区是一个具有长期农耕历史的地区,也是一个长期保持宗法制度的地区。为了维持农业社会和宗法社会的和谐,让大家互不侵犯,相安无事,人们找到了以“孝亲”为中心的一套伦理道德规范作为大家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在河洛文化土壤中出生成长的豫剧,从母体中带来了崇尚伦理道德的意识,把惩恶扬善作为最为重要的美学原则。豫剧舞台上,不关善恶伦理的剧目极少,大都是些宣传爱国、爱民、集体主义、自我奉献和其他体现孝亲伦理的剧目。

再次,河洛文化尊重自然与豫剧的自然之美。河洛文化中的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它对于自然具有更强的依赖性,更需要与大自然和谐统一,需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这就自然产生了崇尚自然的社会心理。根植于中原大地的豫剧,天生一副朴素自然的本性。豫剧是一个贴近生活、具有泥土气息、乡土气息的剧种,这是其令人感到自然质朴的基本原因。它的演唱常常唱中有说,半说半唱,唱中有笑,唱中有哭;它的表演,不像其他大剧种有那么高的程式化,常把生活中的动作加以节奏华,纳入表演语汇;语言采用生活化的语言,妇孺能懂。

最后,河洛文化的恢宏大气与豫剧的阳刚之美。河洛文化恢宏大气的风格的形成与河洛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状况关系甚密。河洛地区的中心地带在山陕高原与黄淮平原的结合部,有苍莽的大山、高原,有无际的平原,不同于南方的青山秀水,也不同于黄土高原的单调、荒漠,能够给人既雄浑又开阔的感觉。从历史渊源上看,这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得中原者得天下”,这又让人自然有了崇拜英雄、崇武好斗的心理。在这样的文化、自然背景下形成的与豫,也无疑要有和这一文化相一致的艺术风格。它的唱腔激昂,以呐喊为主调,不同于南方戏的莺歌燕语,不用于陕北高原以哭泣为主调;它的表演幅度大,力度强,最善于营构热烈红火的气氛、激昂慷慨的场面。

四:豫剧大师常香玉

说到豫剧,就不能不说豫剧大师、人民的艺术家——常香玉。

常大师是河南巩义人,九岁学戏,十岁登台,十三岁主演六部西厢名满开封,原唱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合豫东、祥福各调,并吸收曲剧、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剧等一些

2 唱腔,别创新腔。

常派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醇厚、格调新颖、以情带声、多彩多姿、雅俗共赏,表演刚健清晰、细腻大方、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常大师的代表作为:“红(《红娘》)、白(《白蛇传》)、花(《花木兰》)”。在50年代后期创作的《大祭桩》、《五世请缨》、《破洪州》,也是影响广泛、遐迩闻名。她演出的现代戏《人欢马叫》、《李双双》、《红灯记》、《杜鹃山》等,都很受观众欢迎,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拷红》是常香玉的成名作。她在这出戏中最出色的表现是,塑造了红娘这个古代小女子机智勇敢、热心快肠的可爱性格。她把红娘对崔莺莺的忠诚与调皮,对张君瑞的同情与调侃,对崔老妇人的顺从与以理相辩,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唱段,是豫西调与豫东调融合的结晶,不仅曲调优美,而且通过改革了的音乐唱腔,塑造了一个具有中原特色的红娘的艺术形象。

常香玉先生的另一代表作《花木兰》的产生,有着特殊的政治和历史背景。1950年,美国侵略朝鲜,把战火烧到中国边境。当时,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反对美帝国主义的强盗行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响彻神州大地。常香玉的伴侣、剧作家陈宪章先生凭着他政治上的敏感和写作才华,以及对香玉表演艺术的熟悉,将马少波先生编写的京剧剧本《木兰从军》改编成适合豫剧演唱的脚本,搬上舞台,果然一炮打响。1951年,常香玉在支持抗美援朝战争、捐献一架飞机的180多场义演中,仅《花木兰》一剧,即演出120场,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欢迎。那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人民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都很高。花木兰女扮男装、征战12年的英雄行为和人民群众要求和平、反对侵略的思想紧密吻合,尤其是常香玉真情投入、豪情满怀的表演,和她那一系列韵味悠长、动人心魄的优美唱腔,让人百听不厌。

《花木兰》一剧对于豫剧的传播与普及,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至今,“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几乎成了流行曲,在全国各地到处传唱。《花木兰》历经50多年的舞台实践,至今仍常演不衰,足以说明其艺术魅力的深厚。

1957年,是常香玉艺术创作的丰收年。继《五世请缨》上演之后,常香玉又排演了《破洪州》,进一步弘扬杨家将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表现了杨家将从严治军、令行禁止的优良作风。此剧由常香玉演25岁的穆桂英,赵义庭演杨宗保,赵锡铭演寇准,郭兰生饰八贤王,名角集中,满台精粹,可谓珠联璧合。剧中有文有武,亦庄亦谐,表演难度很大,但演出效果特佳。

从9岁开始学戏走上舞台,至常派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历经72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常香玉演过的剧目上百,演出的场次愈万。她本着“戏比天大”的精神,在继承的基础上反复磨砺、不断创新,在演出中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豫剧诞生至今300年间,一直走着一条顺畅平坦的道路。当前豫剧与其他剧种一同经受着来自各方面的考验。在处于信息时代的今日,各种音像制品以其快、精、活充满市场,戏曲相对来说就成了慢而笨拙的传媒了,在快节奏生活的城市中,市场越来越小,欣赏的人也越来越少。但这也不一定是坏事,时代变革促使对自身的冷静审视。戏剧大师曹禺先生在中国剧协代表大会上曾说过:“如果我们看不到戏剧界这点不景气,那是盲目,我们看到了,而不敢正视,就是懦弱。我们看到了,而又不去探讨、研究、解决它,那是不负责任。看见了,敢讲了,但又拿不出办法改变这种局面,那么,就是对不起人民,对不起这个时代”。只要我们冷静、客观并充满信心地看待和审视豫剧以及各种剧种的变革与发展,真正以足够的勇气看待当前豫剧的现状,让豫剧沿着自身的规律去发展,生命力及变革能力都很强的豫剧,定会有光明的前景的。

3

参考文献

1. 王幸勋·浅谈豫剧的变革与发展·中国戏剧

2. 刘景亮·河洛文化精神与豫剧艺术特色·东方艺术·2005

3. 荆桦·人民艺术家常香玉·中国戏剧

豫剧五大音乐流派

豫剧

文化底蕴

传承历史文化底蕴 丰富某教育内涵

豫剧《焦裕禄》观后感

豫剧《焦裕禄》观后感

豫剧《朝阳沟》

观豫剧有感

中国茶道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红木家具的特色和流派

浅谈豫剧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代表流派
《浅谈豫剧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代表流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豫剧的代表作 代表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