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关于旬邑传统民间文化现状的调查

发布时间:2020-03-02 02:02: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关于旬邑传统民间艺术现状的调查

旬邑这里有着历史悠久、形式多样、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诗经·豳风》就是从这块土地上唱出的,周先祖公刘氏先在这里开土拓疆,这里古称“豳”,后来才领着族人迁往武功。这里的民间艺术有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多样的文化形式、独具的风格特色。唢呐、面花、剪纸、社火等形式都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众多的民间艺人中,有曾被周总理亲切接见的“旬邑唢呐王”—周车,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艺术大师”的“剪花娘子”—库淑兰,这样的民间艺术大师。

一、调查内容:

对旬邑民间艺术的现状进行调查,对旬邑民间艺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解,呼吁有关部门对面临失传的民间艺术进行抢救性保护。

二、调查方法、内容及对象: 调查方法:访谈法、查阅资料。

调查内容:对旬邑县的民间艺术:唢呐、面花、剪纸、社火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

调查对象:旬邑县的太村镇南宫村、唐家村、杜家村、文家村、张家村、东河村的民间艺人、部分群众。

三、调查结果:

(一)、唢呐—有继承、有发展:

旬邑唢呐传统曲目多达一百多种,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节奏明快的风格,以高亢嘹亮为特色,如:《雁落沙滩》、《大开门》、《小开

门》、《雪花飘》等,主要在婚嫁时吹奏;一类是悲凄苍凉的风格,以低沉舒缓为特色,如:《祭灵》、《抱灵牌》、《吊孝》、《四季到春》等,于丧葬时吹奏。这一民间艺术的传承主要靠民间艺人的口传耳授, 没有曲谱流传。尽管这样,由于农村传统婚丧嫁娶习俗的需要,给旬邑唢呐的传承、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和表演舞台,对旬邑唢呐的繁荣和创新注入了活力及新鲜血液。目前县区内从业艺人达三百余人,技术水平较高的不下百人,这些艺人不光继承了这一民间传统技艺,而且大胆创新、积极开拓,他们不光可以用唢呐吹奏传统曲目,而且能吹奏流行歌曲;不仅能将唢呐与二胡、板胡合奏,而且与大号、小号、小提琴等西洋乐器合奏,还能与电子琴等电声乐器合奏。这样的现状,真令人欣喜,因为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该地区不光有继承,而且有一定的发展和创新,传承有序、前景喜人。

(二)、面花—有传承,有危机:

面花艺术,旬邑俗称“花馍”、“枣糕”,有其独特的加工工艺、艺术特色,而且风味独特,可赏可食,寓意深远,表现手法多样。因为在旬邑民间传统习俗中有: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重阳节这天,娘家人去看女儿,要送“枣糕”,寓“早生贵子”之意;正月十六,即元宵节后,娘家人去时则要带“花馍”,其寓意则更为丰富,什么“吉庆有余”、什么“锦上添花”„„正是这样的生活实际需要,在旬邑多数村庄,都有制作“花馍”、“枣糕”的巧手妇女,她们心灵手巧、往往别出心裁,大胆创新。“花馍”、“枣糕”都必须先将和好的面加工成各种吉祥图案,如:鲤鱼、莲花、蝴蝶、福寿纹等,然后上锅蒸

熟。但二者制作工艺却不大相同,“枣糕”要在做成图案的底面上,放入用面皮包裹的红枣,在上面加一层与底面相同的面片,最后在上面制作各种花、草、虫、鱼、鸟等小的图案进行装饰,制作过程中用切、剪、夹、捏、压等技法完成,上层的边缘还要配以花纹做装饰。“花馍”是先将擀得较薄的面片抹上猪油,再三五层叠起,然后根据构思,用切、夹、压、剪等技法制作,最后用豆类、胡萝卜点缀眼、口、鼻等。由于“花馍”、“枣糕”制作工艺复杂,制作工序考究,且费工费时,年轻的妇女已大多不会做这些面花,也没有兴趣学这门技艺。因此,旬邑面花艺术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

(三)、剪纸—辉煌难再:

旬邑剪纸古朴典雅、大气磅礴、色彩浓艳,极富装饰性。就它的制做工具而言,也不过是一把小剪刀,但经民间剪纸艺人之手,一张纸就变成艺术品了。这些民间艺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剪花娘子”—库淑兰,她以敏锐的艺术视角、勇于创新的精神,把旬邑剪纸艺术推上了一个高峰,她的剪纸艺术不是单色,是在剪好的底子上剪贴各色装饰,这些点缀其上的点、线、面,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竟与西方现代平面构成原理殊途同归。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她“民间艺术大师”的称号,这样的荣誉对于一位农村妇女来说,是何等的荣耀?这也代表了旬邑民间剪纸的最高成就。但随着她的辞世,这一民间艺术的奇葩却辉煌难再,民间剪纸艺人将会越来越少,也面临危机。

(四)、社火—亟待抢救:

旬邑社火三十年前可以说是“一村一品”、村村有特色、各村不

相同。就拿该县太村镇南宫村及周边村子来说,南宫村的绝活是“背擎”,该村北边的文家村是舞龙,东北方的张家村是高跷,东边杜家村是耍狮子。舞龙、高跷、耍狮子的社火表演形式不算新鲜,南宫村的“背擎”可算一绝,极具特色,即在一个大人背上捆扎一个木架,架子上绑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孩子的双臂可以自由活动,大人和孩子都扮上角色,一组“背擎”,就是一个历史故事或神话故事,由大人背着孩子在街上表演,基本动作与扭秧歌类似。表演时阵容庞大、气势不凡,更有一个大人背两个孩子的,真叫人拍手叫绝!这是白天的表演。晚上的表演又是另一种形式,主要是“跑”,所以该村把“耍社火”叫“跑社火”,锣鼓一响,在麦场上拉开阵势,演员进场,按一定的套路,队形不时变换,时而“青龙出水”、时而“白马分鬃”„„男演员还不时做着武术动作,如:“二起脚”、“腾空飞脚”、“翻跟斗”、“劈叉”等,表演的故事主要是历史故事和神话故事,还有幽默诙谐的现代故事。这有点像演戏,但演员不出一声。但这样的场面已经是十几年前的情景了,随着当年的老艺人的故去,加上现代娱乐方式的出现,人们文化活动形式的转变,这个村子已经二十年没有“跑”过社火了,那样的情景也许只能成为一部分人的回忆了,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可能会在这块土地上消亡,真令人痛心!

面对旬邑民间艺术的现状,我喜忧参半,为了使这些优秀民间艺术形式不至于消亡,我真诚的希望县级文化部门积极投入面临失传的民间艺术的抢救和保护的行动中去。利用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动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如:搜集影像、记谱存

档、录成音像、制成碟片、录制专题片,以便有力保护,长久传承。并大力宣传,提高知名度,加大影响力,调动积极性,扩大群众的参与度。并对青年人进行专题培训,组织艺术交流活动,倡导群众参与各类活动,使艺人数量增加,使这些民间艺术形式后继有人。同时,广大群众要积极投入这些民间艺术的保护活动中去,充分发挥自己的群体优势、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利用各种途径,各种方式、开展各种活动,从生活实用方面、从自娱自乐方面、从生产劳动方面,来大力营造浓厚的传统民间艺术存在的氛围,培养肥沃的传统民间艺术生长的土壤,开辟广阔的传统民间艺术活动的市场,开创光明的传统民间艺术发展的前景。众多的民间艺人应该意识到自己责无旁贷,要带好头、领好路、传好艺,使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后继有人,传承有序。广大群众多点关注、多点参与、多点帮助,群策群力,各显其能,这样必然对于民间艺术的保护和抢救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此外,保护民间艺术更需要一些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的帮助,比如:唢呐的记谱需要音乐家的帮助;剪纸的发展需要画家的指导;社火的抢救需要剧作家和戏曲演员的鼎力相助;各种与民间艺术有关的活动,更需要关心民间艺术的企业家的慷慨解囊。

总之,旬邑民间艺术有着独特的魅力,多样的艺术形式,丰富的艺术内涵,旬邑人民有责任保护和发展这些民间艺术,旬邑人民更需要各方面的关心、热爱民间艺术的人们的帮助。只有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利条件,才能使旬邑民间艺术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关于旬邑传统民间文化现状的调查

民间文化调查提纲

民间文化

传统民间文化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文化知识调查

中国梦.旬邑梦

旬邑中学书画展解说词

旬邑工作总结和打算

开题报告传统养生学课程现状调查与分析

社会公德现状调查

关于旬邑传统民间文化现状的调查
《关于旬邑传统民间文化现状的调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