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2

发布时间:2020-03-03 04:37:1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摘要】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了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五个标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以学生、农民、工人为调查对象,深入调查了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并针对其中的不足提出了部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

通过五年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推动社会主义发展中起到了重大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大力发展教育,宣传法制,提高了农民的文化水平,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由于农村的特殊性,农民的小农意识的存在,以及个别领导的水平,新农村建设中也存在不好问题。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最终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以促进农村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高教育和文化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是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法制建设五个方面进行,以达到经济发展、管理民主、文化水平提高、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和人们法制观念增强的目标。

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调查对象:学生、农民、工人,分布结构如下:

情况及近几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建设成效

一、城镇化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推进城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坚持城乡统筹的方略,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科学规划建设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遵循“因地制宜、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稳步推进”的原则,有组织、分层次地引导具备条件的农民梯度向城镇转移。中心城区实行农村与城市社区完全接轨,按照城市社区标准建设新型社区,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变。近郊和远郊区以县城和区域中心镇为重点,按照城市社区标准建设城镇新型社区,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参照城镇社区的标准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引导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集中。2003年以来,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取得显著成效,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区和农村新型社区面积22491万平方米,37.8万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城镇化率由2003年的56.18%提高到2007年的62.58%。

二、农村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改革开放30年来,

1不断探索繁荣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特别是2003年以来,把现代农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产业支撑,作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坚持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引领农业,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着力推动农业的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和集约化发展,努力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2007年,全市农用地流转面积累计达235.6万亩,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1.5%,其中耕地流转面积累计达170.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3%。大型规模养殖场(小区)发展到2187个,规模养殖度达35.0%。全市规模化标准化农产品基地发展到152个,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4个,在建面积3.1万亩。农业设施栽培总面积达9.8万亩。全市农业现有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和中国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69件,省著名商标和省名牌产品达111件。全市规模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615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发展到205家,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发展到60家。初步形成了6个农产品加工集群和5个农产品物流交易区,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9.3%。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402.1亿元,比2002年增加17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年均递增6.3%;农业增加值达到235.1亿元,比2002年增加109.6亿元,年均递增5.5%。

三、农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

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农民增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总体要求,积极构建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通过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三化联动”,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加速农村劳动力向

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实施农村扶贫开发工程,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等多种途径,拓展农民增收的渠道。全市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642元,比2002年增加2265元,增长67.1%,年均递增10.8%。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农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得到持续稳定增长。收入增长为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民家庭拥有现代家用电器消费量得到较大提高。

四、农村社会事业得到较大进步

农村基础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深入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环境整治、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广泛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加快建设农村交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保等社会公共事业。率先在西部实现了县县通高速路、村村通水泥(沥青)路、村村通电话、镇镇通网络。全面完成223所乡镇公立卫生院、2396个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农村孕产妇全部实行住院补贴。全面完成450所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基本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全市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人数45.15万人,农民参加综合社会保险60.5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3%。

五、农村文明程度得到较大提高

努力培养新农民,形成文明乡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和突出特征。着力推动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实施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工程以及农村党支部活动中心、乡镇文化活动中心、乡镇农村书社、村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多渠道开展新型农民的培训。农民的素质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和法制意识逐步增强,爱国守法、勤勉自强、团结合作、孝悌和睦的文明风尚在农村进一步树立,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协调发展。

六、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加强党的领导,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2003年以来,成都积极稳妥地推进村级综合配套改革,创新基层民主实现形式,积极探索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村委会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职能、集体经济组织履

行发展集体经济和经营资产职能的新型村级管理体制,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村民自治得到充分体现。全市90%以上的村(社区)对村党支部书记实行了公推直选和差额直选。实行群众评价干部制度,对乡、村领导干部的年度考核交由群众进行公开民主测评,接受群众监督。全市实现了乡镇政务和村务公开,建立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事项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议事制度和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公示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我区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

虽然该村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的问题也是相当的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部分政策落实由困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某些干部的官僚主义倾向严重,没有真正做到为村民服务

三)农村封建迷信思想还较为严重,邪教势力越演越烈,社会恶习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

四)高等教育发展不够,人才培养方式欠缺,发展后劲不足

五)受交通限制,经济发展的结构仍然比较单一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建议有以下几方面:

1.完善村民监督机制,加强管理,同时要鼓励举报违规行为,确保政策的落实实施,促进全村发展。

2.对干部进行教育和培训,消除干部的官僚作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

3.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摒弃封建迷信,坚决取缔一切邪教组织,防止邪教势力蔓延,消除社会恶习,树立新风。

4.鼓励教育发展,培养人才,奖励大学生,同时帮助解决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的上学问题,鼓励大学生回乡发展,促进家乡发展。

5.发展交通运输,大力引进外资,合理的规划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农民

增收。

总之,在近五年的建设后,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各个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支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