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师需要细“教”慢“研”

发布时间:2020-03-03 14:04:3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师需要细“教”慢“研”

今天,我们的课题研究以及常规教学研究似乎开展得很红火。那些课题研究一两年就出“成果”,而后通过专家“评审”,结题,拿证,然后……然后就没有了然后,只在写总结或者是评职晋级的时候,这个证书才派得上用场。其实,很多课题只有开题,没有过程,待到自定的结题时间到来时,找“度娘”,复制粘贴,而且整理得像模像样,所谓的“成果”就是这样出来的,很显然,它根本没有推广价值。那么,常规的教学研究呢?也是随便订个主题,上几节课,大家聚几次,完善相关的材料,一切就OK了。活动结束后,各回各“家”,课堂“涛声依旧”。

这是我们今天搞研究的实际情形。肯定地说,这是我们的功利心在作祟,是浮躁所致。

教研是“教”与“研”的融合,且“教”且“研”。“教”为“研”提供土壤,搭建平台;“研”为“教”提供阳光、空气和水分。“研”的成果必须转化为“教”的生长力,才是有效和有意义的。

然而,我们在研究中选择过多,搞得过快,使研究没有了生长的“根”,缺少了生命力,成为了一种形式,使得我们的教学工作只能“年年岁岁花相似”,贻误了孩子的成长。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不是生产流水线。教研也是如此。作为农业的教研,也有其生长期,它是慢的,它与快(以及所谓的超常规、跨越式)是格格不入的。有语云:“慢工出细活。”教研必须严格按照农业生产的规律去做,“选地”(选准研究平台)――“选种”(选择研究主题)――“播种”(确定方案、准备研究)――“田间管理”(实施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其中发现问题,再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策略)――“收获”(获得成果)――“成为食物”(成果转化)。不难想象,省略种粮的过程还能种出粮食来吗?粮食种出来了,却不能食用,那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对于研究,这些过程是不可缺少的,也是必须沉下心去慢慢做的。

细“教”慢“研”,应该是“教研”的常态。有细“教”,慢“研”才有“根”。

细“教”,不是把“教”大卸八块,剁成肉末,而是有一颗细致入微的心、一颗平静的心,静静地去感受、去经历、去发现“教”中的问题,为“研”提供行走的方向。心细,静心,才会无旁骛,在“教”的原野放飞心灵,去走一条(仅仅是一条)属于自己的教之路。单一的选择,才不会消耗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智慧,才会瞄准一个点去前行、去坚持。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窦桂梅的主题教学、吉春亚的本真语文、孙双金的情智语文、徐斌的无痕教育等等,这些无不是他们于教学中找到一个点,并认准这个点,然后持之以恒地走下去,是“一条道走到黑”的结果,要知道,“一条道走到黑,能最早见到太阳”(可喜的成果)。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集结了一大批追随者,影响和引领了许多教师。唯有细“教”,我们对自我的教学才会细致入微,才会练就一双慧眼,一双火眼金睛,才能真正发现其中的问题,自然,我们所牵引出来的问题才是源自于教学的“田间地头”,才最切实际,才发自于自己的内心,才是自己真正想要解决的问题,也才会因此投入自己的真心、诚心和耐心去研究,才可能有成果面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强调了一条人成才的铁律,那就是“慢”。而关乎育人的“研”也是慢的。古人强调“欲速则不达”。一场来得快去得也快的暴雨是不能解决土地的干旱的,而一场细雨慢慢地下,一下两三天,雨水才能渗进土层深处。我们的研究,也只有沉下心去慢慢地进行,才能真正解决“教”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没有看到像马一样奔跑的骆驼,但骆驼一生所走的路却是马的两倍。“别走得太快,等一等灵魂”,慢慢地研究,一步一步地走实,等一等研究的“魂”,别在研究中迷失了自我,别因匆忙而斩断了研究的“根”。开展研究,表面看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而事实上是让我们从这个过程中得到成长,因为没有教师的成长,又怎能有研究成果的“挂枝”呢?又怎么能有学生的发展呢?瞎子牵瞎子只会跌入深渊。所以,在慢慢的研究中,只有心才会真正融入其中,就像“牵着蜗牛散步一样”,在静静地前行中,默默地去探索,去通过思考和实践把问题想细想深,而后在教学现场去进一步实践,从而积淀成果,发现新的问题并再投入研究,这样就能不断地品味到研究的“芳香”,享受到成长的快感,从而又助推自己的研究向更深处漫溯。如此,才能发现我们所要解决问题的“魂”,即根本之所在。高原红柳之所以能生存下来,就是因为它把根扎得很深,把触须伸得很长,最深、最长的可达三十多米,以汲取水分。我们只有在慢慢的渐进式的研究中,思维的“根”才会像高原红柳一样有时间、有精力去伸出一些根须(相关的问题,以及新的问题),向四周延伸开去并暗暗地汲取更多的营养(去学习旁的相关理论,为本研究服务),从而让自己的研究之树屹立不倒,真正为自己的发展、为孩子的成长撑起一片生命的绿荫。

任何没有成果,或者有所谓的“成果”,但不可能转化为“教”的生产力的“研”,都是对“教研”的亵渎,是对自己和学生的伤害,是对教育的残害。要知道,真正有价值的成果是需要慢慢积淀的。

《小窗幽记》里说:“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沉静下来做研究,让“教”与“研”历经实践的磨砺而不断生发出活力。只有细“教”慢“研”,才会有心去脚踏实地地走,去慢慢地浸润,也才会有时间去仰望星空,用有含金量的成果去浇铸我们的教育。匆忙的研究只会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细“教”慢“研”的过程是“一鸣”前的坚守和努力的过程,是耐得住寂寞的过程,是经得住诱惑的过程,是成长及精神渐渐丰盈的过程,是相互转化与支撑的过程,唯有如此,之后的“惊人”(研究成果)才是实在的,才具有震撼力。

教育需要慢功夫

细研修,慢收获,教研总结

课堂需要“慢”艺术班主任工作艺术

教 研 经 历

送教送研心得体会

领导班子研教制度

教 研 简 讯

教师值日工作细侧

教师工作绩效考核细1

作文需要教吗?

教师需要细“教”慢“研”
《教师需要细“教”慢“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